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影心得体会 > 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

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影心得体会

写观后感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可以帮助人们锻炼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优秀的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

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篇1

《感动中国》这本书,我认识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们这些人物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榜样。

张海迪吗,她虽然瘫痪,可她并没有埋怨老天爷对她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坚强,选择了与命运抗争。她让我明白: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

王顺友,一位普普通通的马班邮递员,可他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却不普通。王顺友在高山峡谷间送邮行程达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四年来,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百分之百。为了保护邮包,他曾纵身跳入齐腰深的江水,也曾与歹徒搏斗。为了这个简单又崇高的使命,王顺友在大山深谷之中穷尽青春年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顺友用他的马背上的邮局传递着万金家书,他的执着让我感受到了这位绿衣天使的忠诚。平凡不等于平庸,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我想:这句话应该是为王顺友写的吧!

虽然书中人物都是平凡的人,但他们有不平凡的人生。他们是当代儿童和青少年一生的道德榜样。指引学生自我规划,让我们健康成长。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教育着我们。

"双百"人物的人生轨迹和高尚行为,启发、引领、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我们要以"双百"人物的典型来点燃心中的精神火炬,照亮我们的终身发展之路。

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篇2

在江苏苏州吴江区平望镇,有一家相册工厂,招工时残疾人优先入职。这个特殊的要求始于老板陆鸿自己的经历。

陆鸿一岁时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成了脑瘫,他的小学和初中时光也因此在痛苦中度过。每次上体育课,同学们都去操场上开心地跑跳,只有他孤零零地坐在教室里。“同学都模仿我走路,每次体育课老师都不让我上,真难受,我想钻到桌子底下。”

初中毕业,陆鸿去找工作,单位负责人拒绝了他,“厂里那个人跟我妈妈说,你看看你儿子这副样子,他能干什么。”那时正值酷夏,陆鸿却感到浑身冰冷。他埋怨天、埋怨地,甚至埋怨妈妈,为什么要生下他。

万般无奈之下,陆鸿只能去叔叔的厂里学敲白铁皮。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学会了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往返50公里。在路上,他不知摔过多少次跤。由于手不灵活,手指经常被敲出血,陆鸿也咬牙坚持着。渐渐地,陆鸿的手艺越来越好。

由于父亲病重,花光了家里的积蓄,陆鸿的收入不能给家里带来太大的帮助。父亲离世后,陆鸿决定撑起这个家,开始创业,“我不愿当家里的累赘”。

陆鸿的创业从摆地摊开始,他修过自行车,开过报亭、电话亭和碟片店,收入却依然微薄,直到他开照相馆。

刚开始,顾客看见是一个脑瘫患者给他们拍照,十个人里有九个都会转身离开。为了留住顾客,陆鸿承诺不满意就免费,并苦练了一手修图的绝活。凭借着技术与认真,陆鸿打动了顾客,照相馆的生意越来越好。

不少顾客问陆鸿,“你有照片,怎么没有相册?”这启发了陆鸿,他决定开始制作相册。

遗憾的是,这次创业并不顺利。陆鸿投入的几十万元打了水漂。但他没有气馁,这次经历让他懂得了怎么去面对对手、面对困难。

2017年,在苏州市吴江区残联帮助下,陆鸿开了一家相册工厂,并吸纳残疾人就业。短短几年时间,他的相册厂从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正式企业。

后来,陆鸿的工厂里有40多名员工,其中30多名是残疾人。“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岗位,让他们把自己的光给发亮。”陆鸿想证明,残疾人不是不行。

疫情期间,陆鸿的工厂一度停工,独守空厂的他坚持给工人们发工资。

随后,陆鸿购置了近500万元的机器设备,在员工们不能来上班、人手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机器保证了工厂的正常生产。陆鸿还带领员工做自媒体、开网店。

在陆鸿的带领下,工厂2021年的营业额约1000万元,2022年营业额近1400万元,比疫情前翻了整整一倍。如今,陆鸿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

未来,陆鸿希望能继续努力,“从被帮助转换成帮助,为社会作贡献。”

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篇3

昨天晚上的8点钟,我们按老师布置的任务在中央一台观看《感动中国》的节目,看完后我真为我们中国的奉献人而骄傲。

昨晚一共有十位英雄。他们都是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做出奉献的人。1.钟扬。2.杜富国。3.王继才。4.张渠伟。5.张玉滚。6.程开甲。7.吕保民。8.马旭,颜学庸。9.刘传健。10.其美多吉。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的伟大。有的是为了自己最爱的事情不惜牺牲生命。有的坚守自己的岗位。机智的化险为夷。有的为了保护队友,宁愿自己受伤...在这十名作出奉献的人之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杜富国了。他的故事令我非常的感动。

2018年10月11日的下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在雷场开展扫雷作业。27岁的杜富国和他的战友艾岩,沿山坡搜排时,发现了威力巨大的手榴弹。当杜付国发现了这个威力巨大的手榴弹时,对他的战友艾岩说:你离我远一点。由我来检查。当杜富国轻轻的剥开手榴弹周围的伪装层时,轰的一声,现场发生了爆炸。杜富国下意识的往艾岩一侧倒下。据他身后仅有两米多远的艾岩,仅面部受了轻微擦伤。杜富国炸成重伤。

连身上的防护服都成了碎片。经过两天的抢救,杜富国终于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他醒来的第一句话竟然不关心自己,还问他的战友艾岩怎么样。当战友们说艾岩只受了轻微的擦伤时,杜富国的心才放下来。2015年杜富国得知要开展第三次大规模扫雷。他主动报名要求去最前线。为了挽救杜富国的生命,医生不得不把他的眼球和双手截肢。杜富国当时并不知道他要接受这么残酷的现实。他还说能不能不截肢我还想继续扫雷。杜富国不但自己不抱怨,还安慰自己的亲人战友。

2018年11月16日下午。已扫雷场的移交仪式上。杜富国的战友们手牵着手,唱着军歌,以此向老百姓表示脚下的每一寸地图都是安全的,当战友们告诉杜富国的时候,杜富国的心就放下了。虽然说他现在再也无法用眼睛看到最后一块儿雷场移交。但他和战友们几年来征服的雷区也是让他成为军人而感到的自豪,喜悦。他和他的父亲来到了节目现场。虽说他看不见,可是他的父亲给他描绘了奖杯的形状,他一定也能想到。听完这个故事我真的是特别感动,他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愿意让两个人都受伤,还不如一个人受伤呢。愿意把所有的苦都让一个人咽下去。你退后,让我来形象地说明了他当时自告奋勇的精神。杜富国的颁奖辞是: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这几句颁奖词说明了杜富国遇到危险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危险不让艾岩受伤。哪怕自己。受严重的伤,无法给妈妈一个拥抱。在看见妻子的笑脸,但是看到老百姓们的平安,他也如足了。

这就是我观看《感动中国》的感悟,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帮不了大忙也能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让我们的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友善,讲文明,懂礼仪的文明国家。

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篇4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有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大爱深沉!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篇5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付出也有收获,在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会付出很多,都让我们非常感动,星期五,班队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里面很多人物所做的事,都让我们很感动。

第一个人是一位老人,他身患重病,但他却为国家着想,生病他还坚持起来工作,病情恶化,要动手术时,他拒绝了动手术,还想着他自身没有完成的工作。到后来,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终于答应去床上休息一下,到了晚上,他在老伴的呼唤中去世了。

还有一位是中学老师,他的父亲过早去世,他的母亲抚养他们兄弟姐妹三个成才,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他的'母亲过早地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照顾好母亲,他每天用母亲以前背他们兄弟姐妹成长的绑带,把他自身和母亲紧紧地系在一起,带着母亲一起去上班,帮助母亲洗脚,剪指甲、喂饭、穿衣、大小便等等。

感动中国的人,也许有千千万万,他们的行为感动着我,我们要向他们多学习,去帮助别人。

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篇6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

在民族中学工作的时候,张桂梅就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有的被叫回去干农活、打工,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礼,就让孩子辍学结婚。”张桂梅心痛地意识到,有些大山里的女孩连站在教育公平起跑线上的机会都没有。

“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母亲,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世世代代窝在大山之中,代代贫困下去。所以我就想让山里的女孩子受教育,让她们全免费上高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让更多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她们的命运。”2002年,张桂梅决定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并为这个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

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张桂梅放下了全部自尊。从2002年起,她每年假期都跑去昆明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复印了一大摞,在街上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执着的张桂梅没有放弃,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被骂骗子,被吐口水,被放狗咬……5年下来,她只筹集到了一万多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在2008年8月建成了。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只要初中毕业、只要愿意读高中、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全免费就读。

当年9月1日,100名来自周边地区的女孩子成为女子高中首批学生。

那一束光照亮了更多的人

华坪女高成立以来,张桂梅每天都会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上课、吃饭、自习、做操。学生们跑步去晨读、跑步去吃饭、跑步去睡觉……每一件事情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们开玩笑私下叫她“周扒皮”。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严峻。学生来自大山,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也不强,教学难度很大。刚开始的几届学生,有些连中考录取分数线都没有过。

在张桂梅和同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建校12年毕业10届学生,上线率和升学率都是百分之百,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全市第一,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1800多名贫困女孩在这里放飞了梦想、走进了大学,成就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人们都说,这所学校“低进高出”的背后,离不开学生的苦读、教师的苦教,更离不开张桂梅不顾生死的奋斗。

这些年来,张桂梅将自己的工资、各级政府发给她的奖金,甚至是大家筹集给她看病的钱全部捐给了华坪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社会事业,累计有上百万元。她个人没有任何财产,现在还住在女子高中的学生宿舍。但她却说:“我什么都有,我心里有学校、有千千万万个孩子。”

张桂梅就像一束光,一束帮助大山女孩改变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无数家庭和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之光。她无私的大爱,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和一届届学生。

韦堂芸老师,左脚骨折拄着双拐坚持为学生上课;勾学华老师,婚礼当天上午还在学校忙碌;杨晓春老师,长期资助学生却从不说起……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后考取一所中学的教师,听说母校紧缺数学教师就放弃正式编制,回女子高中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拼的黄付艳,在华坪遭遇水灾时,把自己积攒的钱首先捐给学校……

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篇7

3月30日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庆祝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的人群中,有一位老人的身影。东方红一号卫星、嫦娥卫星、北斗导航,这些“中国奇迹”、“国家标识”的背后都有他艰辛的付出。

耄耋之年,孙家栋仍然奔走在发射场,一年要穿破几双布鞋。

我们面前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笑容可掬、敏捷睿智,丝毫看不出已是86岁的老人。

钱学森曾这样评价孙家栋:“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孙家栋65岁时,担任了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工程总设计师;75岁时,担任了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83岁时,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并指导北斗第16颗导航应用卫星发射任务,至此北斗区域性卫星组网建设圆满完成。时间在孙家栋身上仿佛停止了,他始终保持在“青春状态”,同事们说:“他坐在那里,就是无形的支持”。

7年学飞机,40多年放卫星,75岁高龄时又担起总设计师的重担。孙家栋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都听从了祖国的召唤。

孙家栋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领导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1970年,“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太空时代,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消息传来,短时间内,天安门广场就挤满了激动万分的人群;2007年,“嫦娥一号”迈出中国深空征程,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奔月的梦想。而他,只是平淡一句:“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面对赫赫功勋,孙家栋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居功自傲。在两个多小时的对话中,孙家栋多次谈到航天是集体的事业,他个人的贡献微不足道。他说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在以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和一批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带领下,第一代航天人开启了中国航天的艰辛探索之路,孕育了伟大的航天精神,此后这一精神代代传承。这位当年钱学森先生“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如今也在践行钱老做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庄严承诺。孙家栋说,钱老给我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也要像他那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孙家栋平时就爱听两个字:“正常”。但“正常”背后,对“质量就是航天生命”的认识,是用几十年的血泪经验换来的。在航天发展困难时期,孙家栋收到一位老大妈的信:“我是卖茶鸡蛋的,听说你们搞航天的这么困难,我愿意把这几年卖茶鸡蛋挣的钱支援你。”孙家栋看得直想掉眼泪。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今天中国航天人取得的成就又令多少国人热泪盈眶。而这一切在孙家栋看来,都是源于对信仰的坚持、对国家和事业的热爱。

尽管孙家栋一贯淡泊名利,但是党和国家、人民没有忘记他,不仅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他,同时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孙家栋星”。

谈到心中的航天梦,孙家栋坚定而自信:“让中国航天的触角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航天强了我们宇宙安全就更可靠了,地面的经济建设就能得到更大的支持,更能很好实现国强民富,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2009年,在孙家栋80华诞之际,他收到当时健在的钱学森先生的贺信。钱老说“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采访结束之际,我们也向孙老表达了我们的真诚祝愿:愿他这颗中国星永远闪亮!

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篇8

昨晚8点,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感动中国20__》。在经历了一年之后,它又和我们相见了。

在这里,有为自己的战友守墓几十年的陈俊贵,有核潜艇专家黄旭华,有已98岁高龄还为病人看病的胡佩兰,还有原本是百万富翁的段爱萍,为了改善自己的家乡,最后没有房子住,流落街头,还有……

这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刘盛兰和姚厚芝。

刘盛兰,89岁,在他73岁时,他偶然看见一条救助新闻,从那以后,刘盛兰就开始捐钱,他将微薄的工资捐出后,他就开始在集市上捡菜吃,过着贫穷的日子,被他捐助的学生都以为他是位富翁。刘盛兰虽然生活艰难,但仍想着去帮助他人,这种无私的行为真是大爱无边。

还有姚厚芝,她今年39岁,患有乳腺肿瘤,她为了她的两个孩子,绣了6.5米长宽0.8米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图共有127万针,姚厚芝每天绣17小时,绣了三年多,才把它绣好,她的手上磨出了老茧,她就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最后她竟然连奖杯也拿不起来,这是怎样的坚持啊,爱就这样被一针一线的绣在了图上,这种爱的行为打动了我,我也被这伟大的母爱所深深震撼。

这些人都非常的平凡,但他们却用爱心、善举使自己变得不平凡,他们感动中国的行为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是我最好的榜样。

感动中国万能观后感篇9

12年前一则“儿子不惜千里背着精神病母亲上大学”的消息引发全国的关注,很多人被这个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很多父母幻想自己有个这样听话懂事的孩子该多好。

这个孩子叫刘秀祥,出生于1988年,是贵州偏远山区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家里兄妹三人,他最小,有个哥哥和姐姐。本来一家人过着清贫又幸福的生活,可惜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当时的刘秀祥只有四岁,父亲在干活的时候突然发病,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眷恋溘然离世。父亲的突然辞世,让一家人措手不及,母亲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一个原本贫寒的家庭坠入深渊,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刘秀祥家里发生变故的时候只有四岁,哥哥和姐姐也才十岁出头,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三个年幼的孩子身上,他们过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半大的哥哥姐姐一边学习种地,一边照顾年幼的弟弟和生病的妈妈,靠着村里好心人的帮助艰难地维持着生存。这样的苦日子过了整整七年,不堪忍受生活重压的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么多年也苦了这两个孩子了,也不知道现在他们过得好不好。

哥哥姐姐走后,家里只剩下十岁出头的刘秀祥和生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这一年刘秀祥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和当初的法子英一样面临命运的抉择。但是刘秀祥挺住了,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承受了连三四十岁的成年人都很难面对的艰辛。

每天早上天还不亮,刘秀祥就去砍柴种菜,然后走两个小时的路程去上学,放学后回家干农活做饭照顾母亲。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孩子,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考上重点中学,但是高额的学费却让他望而却步,还又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该怎么办呢?这时刘秀祥做了一个大胆又明智的决定,放弃重点中学去免费的民办中学读书,带着母亲一起去县城上学。为了解决住宿的问题,刘秀祥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搭建了一个简陋的窝棚,这个漏风漏雨的房子成了他和母亲的新家。白天,他在学校刻苦读书,晚上,他去拾破烂换钱,然后去菜市场捡剩菜做饭,常常十天半月碗里看不见一点油花。初中和高中的这段时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刘秀祥长得又干又瘦,体重只有80斤,但是为了自己和母亲心中的梦想,他依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2008年的时候,他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兴奋地围着山坡跑了好几圈,为了赚取大学的学费,他又背着母亲前往山东打工。毕业那年,刘秀祥拒绝了多个单位提供的offer,面对一片大好的未来和丰厚的薪资待遇,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心,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他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山里的孩子努力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10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