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影心得体会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影心得体会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本民族的文化作品,从而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优秀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篇1

说实话我不确定这件事,毕竟距离那时候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有些事都记不清了。那是我自小时候到南方来,第一次出浙江省我到住在江苏的小姑家玩,那是我的年龄在小姑那边已经可以上小学了,我就答应小姑在她那边上小学。

小时候我长得非常讨人喜爱,一天下来,就跟村子里的人混熟了。每天我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马上到邻居家去,呃,和一只猫咪玩。猫咪有点凶,不知道是什么品种,但颜色是我最喜欢的黑白两色。每回我到邻居家,那只猫咪总是虎视眈眈地盯着我,朝我龇牙咧嘴。有一次,我像往常一样到邻居家里去,却意外的没有发现猫咪站在门口等我到来的身影。

我心下窃喜,又确认了一番,马上欢快地跑进邻居家,冲到楼上去找那个和我同岁的朋友玩。因为跑得太过快,又太过于兴奋,并没有看见那只很凶的猫咪站在楼梯墙角的黑暗处,盯着我,其目光绝对凶狠——也不知道我怎么就招惹它了!我感觉如芒在背,不禁停住脚步,往后看,只见一个矫健的身影朝我脸上扑来。我看过脑筋急转弯,所以在这时做出一个明智的举动——低下头,然后赶快朝楼下跑去。邻居家的阿姨一回来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番景象。她大惊失色,急急忙忙放下买来的菜,想把猫抓住。结果惊动了我小姑家的大狗,姑姑也是前来追赶。

只要有人经过的话,便会看见一幅奇怪的画面——一个小孩被一只猫追,一个大人在追那只猫,同时后面有一只狗在追她,而那只狗后面也有一个大人,她正在努力追回那只狗。结局可能很荒谬,但确实如此:一粒从天而降的小石头把猫打晕了。之后,一切似乎回到了正轨。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篇2

今天,我们观看了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里面有很多人很多的光荣事迹,他们的行为令我感动。

感动中国,这一次的《感动中国》里,又多了许多人物,有采集植物种子的植物学家钟杨;还有舍己为人的杜富国;空降女兵马旭;让村民脱贫致富的张渠伟;隐姓埋名20年的程开甲……这些人物事迹,都令我感动,但最令我感动的,是遭遇歹徒毫不犹豫冲上去的吕保民。

吕保民是一个退伍军人,现在在菜市场批发鸡蛋,当时的吕保民这时正推着一辆小推车在菜市场运货,这时突然从旁边街道上冲出来一个歹徒,他手上拿着刀,肩上挎着一个包,随后还跟来了一对母子,因为带徒有了母亲的包,所以,男子与歹徒展开了搏斗,不料歹徒身上有刀,对着旁边的男子捅了好几下,此时的男子,肚子上全都是血,倒在了地上,已经奄奄一息,一旁的吕保民,他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尽管身上已经被歹徒刺了5刀,但他依然不放开歹徒的手,继续追赶,几个村民也看到了,也一起上来帮忙,终于将歹徒制服了,但他却已经陷入了昏迷,送往医院急救,最终保住了性命。这样的事例,真的想他的名字那样——“保民”这不仅仅因为他是退伍军人,更是处于保护村民的爱心。

看着他,我不禁感慨万千,我是否一遇到困难就挺身而上,是否坚持不懈呢?肯定不是,但是吕保民他就是,不论当时的处境多么危险,他也是一马当先的冲了上去,我不仅心里很惭愧,也为他的勇气感动到敬佩,我以后要向他学习,遇到困难坚持不懈。

这次感动中国令我感悟颇深,也令我感动,我为那些英雄们致敬!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篇3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国科学家钱伟长》这本书,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是: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这篇文章写得是钱伟长正准备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潜心研究时,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处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先进的武器。钱伟长听到这个消息后,拍案而起,愤怒地叫道:“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因为当时清华大学没有航空系,所以只能选物理系。他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起初,吴有训不答应,但受不住他的软磨硬泡,便同意让他试学一学期,如果没达到70多分,就让他走。钱伟长每天6点就起床,去看书,晚上10点学校熄灯,由于厕所是不熄灯的,钱伟长就在厕所看书。学期末终于考到70多分的好成绩,可以留下继续深造。通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了我国近代力学之父,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反思:我一遇上困难就退缩,不愿意去解决;跟钱伟长相比,没有一丝一亳的相同之处,作为班长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钱伟长是我们的榜样,更是我们新时代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篇4

感动中国,感动无处不在,每次看到前辈们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我都会泪流满面,真正的内心触动。他们的精神领无数人敬佩,他们是榜样、楷模。

在这一期感动中国人物中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她的颁奖词:”她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与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那你做她的耳朵,让他听见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她叫陶艳波,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时因病失聪了,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了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39;路。母亲为了儿子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不厌其烦的教小乃斌说话。在乃斌7岁时陶艳波辞去了工作,陪这儿子进了小学校园,从此,母亲成了儿子的同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16年的时光。初中的课程相对简单,妈妈还能应付得了,但高中大学的课程很难,陶艳波上课认真听,记画不懂得就问,下课跟在老师身后求学。妈妈没有过怨言。

如今,乃斌已经成了一个男子汉,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勤工俭学,每天都微笑买对每一的人。

母亲无私的爱是不能用语言来衡量的,心里默默为他们祈祷,愿他们的明天一切安好。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篇5

“落水前,教导员让后面的救援艇快调头。船快翻了的时候,他还喊我的名字让我小心。”劫后余生的消防救援队员常青在回忆起落水瞬间,非常沉痛。常青说,救援艇翻船后自己被卷入水中。当时洪水中一片浑浊,他还出现肺中呛水呕吐。搏斗了20分钟后,常青逐渐体力不支被卷入水中,失去了挣扎能力,万幸,他在撒手卷入水中后从下游浮了上来。

另一位消防救援队员李俊杰说,“我落水后努力保持清醒,教导员(陈陆)和王松我都看到了,可浪太大,就被激流卷进去了。”

“教导员在落水后呛了水,他脸色发白。我俩在落水后还对视了一眼,但谁也没能开口。”李俊杰回忆道。

陈陆、王松被洪水吞没后,坚持没多久的李俊杰也逐渐体力耗尽,被卷入水中。

“我被‘滚水坝’吸到水底,在漩涡里转了一圈。那水底都是各种被冲来的垃圾杂物。当时我心想自己逃不出去了,好在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父母不至于以后无人赡养……”

说起体力耗尽卷入洪水中的绝望和无助,李俊杰的眼泪冲了出来。

李俊杰与常青一样,都被洪水冲到下游后浮到了水面。紧接着两人相互扶持,抓住了一根下游的电线杆,被搜救直升机发现后被救上岸。

消防救援队员李顺是救援艇上的第三个幸存者。他在落水后坠入“滚水坝”底,通过暗流冲了出来。

“我漂了20多分钟后看到他们(常青和李俊杰)浮出水面。但我一直没等到教导员……”李顺说。

幸存的三人在回忆着落水前后的情景时,坐在一旁接受采访的大队长方锐望向他们的眼睛,似乎想在他们的目光中再次见到陈陆。

然而,他没有……

方锐眼眶红了,转头看向窗外。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篇6

樊锦诗先生围绕守一不移、担当使命、探索进取、永远在路上四个方面,结合亲身经历,详细介绍了一代代莫高窟人为传承弘扬敦煌艺术瑰宝做

出的探索和努力。同时还与大家分享了她眼中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敦煌莫高窟和“莫高精神”。讲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生动,让广大领导干部对于初心使命和“莫高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敦煌市领导干部学习先进榜样、普及敦煌文化知识的热情。梁建明等领导

在敦煌市分会场收听收看了会议实况。   据了解,樊锦诗先生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扎根大漠,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荣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终身成就奖、薪火相传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同时,还在前不久获得了第四届

“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   樊锦诗一直很忙,从北京到香港、从厦门到巴黎……但她心里惦念的,全是敦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她说。   “对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无比广阔,内容无限丰富。越研究越觉得,老祖宗留下来了世界上独有的、多么了

不起的东西!”樊锦诗说。   是吸引,更是责任。这座千年石窟曾历经磨难,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白手起家、投身沙海,为保护敦煌倾尽一生心血。   “老先生们明明可以拥有很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偏偏历经千辛万苦留在敦煌,他们就是精神符号。东西坏了还可以再造,精神垮了就啥也没有了。‘莫高精神’是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樊锦诗说。   如今,莫高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大城市比还有不小差距,却仍有年轻人不断踏着前辈的足迹来到敦煌,甘愿奉献。他们说,“莫高精神”已经成为文物以外的“第二宝藏”。   “干了一辈子,总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敦煌女儿”樊锦诗充满感情地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篇7

这里出来的女孩后劲非常足

学校师生的付出得到了回馈。2011年,华坪女高向社会输送第一届毕业生,96名学生69人考取本科,综合上线率100%。这个成绩让华坪女高在县城站住了脚跟。

周云丽考上大学后,父亲总是笑嘻嘻,做什么都有劲,“觉得再读4年就出头了。”父亲让她和姐姐背着装满菜和鸡肉的筐子,当面感谢张桂梅。

踏上前往昆明的火车,周云丽第一次认识大山以外的世界,也体会到不同成长环境带来的差距。

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周云丽发现他们能歌善舞,自己没有才艺可展示。舍友问她用什么乳液护肤时,她还不知道乳液是什么东西。父亲不愿女儿落于人后,听女儿说班里同学都有电脑,他跑到县城,花费4000元为女儿买了一台电脑。

差距显而易见。一位华坪女高的毕业生说,大学的口语课上,自己蹩脚英语口音一出,很多同学忍不住笑。还有人说,自己沟通力欠佳,不主动,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张桂梅不断收到这样的反馈,一位浙大毕业生打电话对她倾诉,自己不如别人,英语也说不清楚。

这样的反馈是张桂梅不曾预想的。张桂梅意识到,学校也需要与时俱进,她开始让学生跳鬼步舞、穿黄色校服裙,让儿童之家的孩子吃汉堡、披萨,将生活习惯改成“洋式的”,“免得出去让人瞧不起。”

一位女孩考上大学后,向张桂梅倾诉,说自己跟同学相比又小又黑,穿得不好,说话也土气,常受排挤,7个舍友同去宿舍楼底抬水,不许她喝,还经常留她一人扫地,不过自己没哭过。张桂梅夸奖她好样的,还对她说,“欺负我,就给我揍回去,别看你长得小,不怕。”

还有考入北京的学生跟她说同学来自人大附中、衡水中学,张桂梅鼓励学生不要惧怕竞争,迎头上。她相信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后劲非常足”,不会被轻易打倒。

女孩们不可避免审视过去。一位2011级的毕业生说,自己曾有一段时间充满沮丧,上大学后,她发现同学在高中阶段就出国旅游,考上大学顺理成章,而自己的高中生活被枯燥的学习生活填满,拼尽全力只是为了摆脱农民身份。不公平感会在某些时刻冒出来,但她也因此看到奋斗的价值——大山走出来的她能通过高考同优秀同学站在一起,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欣喜。

张桂梅在教学楼外墙上贴了几个字:刚强、慈惠、质朴。她常鼓励学生,哪怕落榜了,也不要怕失败,“天塌不下来”。但有毕业生结婚后回来看她,带着孩子,又没有工作,张桂梅会面露忧虑。

张桂梅希望,女孩们走出大山,不要再回来,也不用回母校。有当医生的毕业生想捐工资,张桂梅没有收,她不愿拿学生的钱。如果未来实力允许,她希望学生能把钱捐给没钱治病的穷人,而母校和她本人都不需要报答。

张桂梅常说,女子高中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一个人奋斗不是为自己和父母,而是为国家和民族。如果看到有人落水,张桂梅觉得,不管自己是否自信有能力救人,都应该伸手拉一把。

她知道被人拉一把的感觉。来华坪县任教前,她在中甸子弟学校当老师,在那里与丈夫相识、成婚,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

1995年,为了给身患癌症的丈夫治病,张桂梅花光了全部积蓄,最后给丈夫立碑的钱也没有,又借不到钱,她在大马路上撞车寻死,被司机破口大骂。那一刻,张桂梅体会到,“人需要帮忙时,只要有人提一把,真的感激不尽。”

10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