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通用
写观后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方式来提升你的写作水平,同时让你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感受。写好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通用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通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通用篇1
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他从1987年19岁开始工作到现在,一直在做焊接,虽然焊接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坚持下来了,他用30年的时间,用手上的焊枪证明了自己的坚守,从普通的焊接工人变成了焊接大师。
他眼里的焊接工作不仅是一门技术,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功夫。李万君手中的焊枪已“出神入化”,他能把两根直径仅有3.2毫米的不锈钢焊条,分毫不差地对焊在一起而不留一丝痕迹;他能在20米外,从焊接声中精准地判断出电流地大小、电压的高低。他不仅自己技术高超,他培养的徒弟也本领惊人。如今,“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已攻克100多项技术难关、总结出20多项操作法,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他的10多位弟子已获“省首席技师”称号。李万君还陆续撰写了《转向架铆焊工标准操作手册》《焊接艺术化标准》等册子,把自己严谨的质量追求,变成了广大焊工的操作规范。
他在节目中说“做人要知恩图报,我的&39;技能和荣誉是企业、是党给的,尤其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在自己的岗位干出个样来”,这就是独具匠心的大国工匠的坚守,就是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坚守,需要这样的大国工匠,需要这样的榜样。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通用篇2
今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它使许多人热泪盈眶,我觉得它是净化心灵的仪器,它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
《感动中国》有几十位让人们感动到流泪的人,可以说最耀眼的不是明星,而是这几十人纯洁、善良的心。
这几十人中我每个都觉得让人感动,刘盛兰每天省吃俭用,捐钱给孩子们。他那时月薪才300元,可他却一下子捐了50元,他那时已经73岁了,后来又一场大火烧了他的房子,回到农村生活更辛苦。可他仍在捐钱,10元、20元、30元、40元这位老人吃东西都是吃垃圾里拾来的,还会拿人家扔掉不要的菜叶,而且17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真善心!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正直、善良、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还有一个叫段爱平的。她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可她为村里的牺牲非常大。我们应该想成为百万富翁吧。这个段爱平就是个百万富翁,可是她却把自己的钱全都捐了出去,而且她有食道癌,最后穷得都没钱看病,而且她还会下雨天帮村民一起修房屋漏洞。我们要学习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崇高精神;学习她真心实意地帮民致富、解民困难、化民恩怨、心系百姓、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她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心中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在荣誉面前不忘本的淳朴本色。
看完《感动中国》之后,我励志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向《感动中国》里面的人物学习,帮助、救助需要帮助的人。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通用篇3
爱,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温暖;爱,是一场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是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就正是这样爱,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他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这让我对他们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他是一位年过七旬的爷爷,也是一名研究军事的科学家——黄旭华。这位令人心生敬佩的爷爷,让人久久难以遗忘。爷爷为了国家,为了国家的军事,而努力奋斗。他研制核潜艇,即使生病了,他坚决的心也毫不动摇。1957—1985,这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他没有回过家。家人去世了,他也只是专心致志地研制核潜艇。回家对他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他那坚持不懈,舍小家为大家的钻研精神,更是让我感到敬佩和尊重。泰戈尔曾说过:“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这不正是用来形容他的吗?爷爷默默无闻的工作着,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不奢求名利与回报,只为国家做出贡献。黄旭华,这个名字会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难以抹拭。
还有一位已经九十一岁高龄的爷爷,他的名字叫刘盛兰。也许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受过他资助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爷爷自己家境贫寒,住在一间简陋的小屋子里。他靠捡破烂瓶子赚钱生活。爷爷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是他对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却毫不吝啬。对孩子的资助,从十元,二十元,五十元······这样一点一滴地积攒着。他佝偻的背影,时常出现在废品堆里;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却阻挡不住帮助别人后出现甜甜的笑容;手上布满了老茧,这也正代表了他对别人的帮助。
十元,二十元······在爷爷的眼里,那些并不仅仅是钱,更是一份帮助,一份支持。而在他人眼里,却是无尽的感恩和爱戴。老爷爷的爱心持续资助着每个人,毫不动摇,也感动了每个人,受到他人的尊重,也深深的把我的心给感化了。那些受资助的人会铭记着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感动中国》中的十大人物,让我知道了,原来人间不仅有小爱,还有大爱。爱,可能源于人们之间的一分帮助;爱,可能源于人们之间的一种关心;爱,可能源于人们之间的一句沟通的话语。
有了爱,生命的旅程上的寂寞可以化为快乐;有了爱,孤单可以演绎成交流;有了爱,欢乐可以绽放满园的花朵。爱真是个奇迹。一直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只细小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通用篇4
英雄从未远去,我们不会忘记!
向陈陆同志致敬!
英雄者,国之干。领导领导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在国泰民安的现实生活里,去追思那些舍生忘死、精忠报国的英雄烈士,去仰视英魂的不屈脊梁,去汲取先烈的精神力量。每一次对历史的纪念,都是为了全新的出发;每一次对英雄的鞠躬致敬、缅怀祭奠,都是价值和情感的双重回归。
为积极响应应急管理部党委号召,深刻缅怀陈陆烈士,激发指战员英勇奋斗的奉献精神,近日,福建省森林消防总队三明支队三明大队组织全体指战员学习陈陆同志的先进事迹。
据悉,该大队通过组织学习英雄先进事迹,观看《陈陆:洪水中生死营救》《陈陆,一路走好》等电视纪实,此外,还通过“学习强国”APP等途径全面了解陈陆同志的英雄事迹。结合陈陆同志先进事迹和自身工作实际,全体指战员主动谈体会、讲认识、写感悟,并自发组织重温入队誓词,把对陈陆同志的崇敬之情转化为救人民于水火的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斗志,扛起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职责,为消防救援事业做出新贡献!
“向陈陆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笃定理想、坚定信念,把对党忠诚熔铸于灵魂,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到岗位中。”大队教导员朱远昌在介绍陈陆同志的英勇事迹和生平事迹后,用朴实的语言深情的表达了对陈陆同志的敬意。
“今天的我们,要沿着英雄的足迹,汲取前行的力量,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用实际行动告慰烈士英灵。”谈体会中四级消防士陈金海深受榜样力量的鼓舞。
陈陆同志的事迹是对领导领导提出的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四句话方针”的忠诚践行。在下步工作中,该大队还将结合实际,通过集中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大力学习先进事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推动应急救援事业和队伍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通用篇5
“感动中国”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亲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在自己心中培植了一种感恩情感,向身边的人发出真诚的问候和微笑,帮助我民们树立了真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我们自强自立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我们的思想素质。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到处洋溢着喜庆和欢乐,学校也给了我们许多吃的,我边看“感动中国”的电视,边吃零食。电视里有许多悲惨动人的情节,但是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参加救援队的那位叔叔—————武文斌。
灾难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的灵魂;灾难是一把尺子,量出了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象疯狂的`恶魔,瞬间夺取了8万多人的生命,吞噬了无数的房屋。面对这样的灾难,20岁,30岁……在这些父母的眼里都是一些稚嫩的孩子,可他们却表现出常人所发挥不出的力量,武文斌就是其中一个。
地震发生前不久的一段时间,武文斌刚进部队。地震发生时,部队才让武文斌参加救援队。出发时,他与部队战士众志成城,参加到救援队中。到了目的地,他为了救别人,嘴里吐出了鲜血,但他还要坚持去救人,最后他病故了。通过观看《感动中国》,我感受到面对躲不过的灾害,我们悲痛,我们哀伤,可是我们更在灾难中奋起。我们心手相连,我们众志成城。那每一次落泪,每一次微笑,每一缕关注,都是抗击灾害的无穷力量。那灾害中的坚毅,悲痛中的自持、危难中的凛然向前,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通用篇6
张桂梅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钦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我们学习她,首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一个党员,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作为一名彝良的职高教师,我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奋斗。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通用篇7
即使没有专攻物理学的人,就杨米尔斯理论而言,理解它的内容是困难的。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斯坦的相对论,即便你不学习科学和技术,我肯定也听过,即便你对科学和工程学没有兴趣,但是几乎没有人听杨米尔斯的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他在科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个科学家在世界物理领域里有很大的成就,不管是哪个国家,这就像国宝一样存在。
与杨振宁回到祖国却不知道家乡的人,说起话来那是悲惨的年代,不是全无知者,但是只有一英雄才知道忘记英雄的功劳,只是想着别人的私生活。即使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也在似疑无路。
除了物理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就为人而言,值得学习的还有杨振宁背对为我王乐同窗口活跃的社交活动,大力扶持国家建设了解他的人不打,不打说自己的过去。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个正直的人,根据他的建议,并位于像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年轻学生们推荐,然后由他介绍,这样的名牌大学通常也是不错的。
对于杨振宁来说,这个问题可能不过是小菜一碟,但是他确实很像李国民,许多优秀青年被推荐到大学,但是在美国,他从未给自己的亲戚和朋友写一封推荐信。曾有个外甥要从杨国明这儿走后门,又遭到她的拒绝,所以家里的孩子都想去外国,都全靠自己努力学习。
杨振宁拒绝给他们写推荐信,就是感到自己不知道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要因为亲戚的后门要方便。很多客人指责杨振宁,有人说他中年人回了家,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根本不可能。
当时美国取消了对中国的旅游限制,可以回国,又是专门去大陆的,为祖国的科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他作为一个访问者回国协助一批当时在劳改中的学者劳动教育,回归科研。
与此同时,他也对全国发表了看法,同时指出了中国科学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提出政府应采取相关政策支持基础科学发展,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还提出要把科学的美国人翻译成中文,以便让更多的中青年了解美国和世界科学的发展,并将其采纳。
70年代后期,杨振宁建立起了一座连接中美科学的桥梁,曾为美国大学开展中美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吸引年轻学者,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曾经有机会在美国学习,一年后回到美国,曾经在纽约糖连接病逝,号召本地华人为祖国捐款,让这个计划得以执行。这笔交易的受益人当时还不知道。20年后,葛墨林院士才揭开了真相,80年代早期的之后,整个国家的经济正在恢复。
南开大学是中国的一所顶级名校,还是很穷,研究、资金等都是很匮乏,他决定回家后把房子卖了,挣了120万美元,全部捐了出去,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