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450字观后感
写观后感不仅可以表达我们对电影的感受和见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个人思考和分析能力。感动中国450字观后感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感动中国450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450字观后感篇1
冬去春来,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又是新一季的感动中国人物。在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抗洪救灾的消防人员——陈陆。
2020年7月南方多省突发大雨。消防队员们也在夜以继日的进行抢险救灾。而陈陆他是消防指导员。在发生洪水时,他连续救人96个小时期间从未休息。但在第一次救人中,他所乘坐的救生艇发生了翻船船上的队员们都淹在水中。其他在船上的队员们,都在紧张地对他们进行救援。其他的队员都被陆陆续续的就得上来,但却不见教导员陈陆,最终在下游3公里处发现了他的遗体。
他因为连续作战96个小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腿已经被泡得又红又肿。他临走前对自己的老婆说,这次行动我已经报了最坏的打算。而他的父亲在洪灾前几天对他说:这几天雨水多就别回来了。而没想到他真的回不来了。他在连续出警411次。一年几乎300天住在警局。
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为危难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欠身体一台手术,欠妻子一个告别。欠父母一次团圆。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过后,你是天空中灿烂的霞。这是感动中国对他的评价。
正是因为有太多像他这样的逆行者。总在我们危难时刻站出来保护我们,我们的国家才会这么美好。向英雄致敬。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兴盛。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有保障。
感动中国450字观后感篇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一套首播,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教师张玉滚当选“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这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举办17年来,第16位河南人获此殊荣。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他是张玉滚,是培养出22名大学生的山村教师。
“今天我愿做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来照亮孩子们的前程,希望孩子们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张玉滚一干就是17年。扎根黑虎庙小学17年,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当地人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曲传唱,感动了无数人。
乡村教师,又苦又累待遇又差,只有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有一颗甘为孺子牛之心的人,方得始终,向张玉滚老师致敬。
感动中国450字观后感篇3
不是所有的泪水都源自悲伤和痛楚,不是所有的哭泣都因为恐惧和怯懦。因为十位平凡的人,更因为他们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迹,那一份感动重重的落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他“小气”,为省钱楼顶种菜;他“大方”,毕生积蓄捐教育。他,是卢永根。 卢永根,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一辈子研究学术,保存了华南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他是华南农业大学的老校长。13年间,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他是一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2017年3月,他撑着孱弱病躯,捐出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扶持农业教育事业。一生劳碌,为国家而奋斗,做出重大贡献,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为国家最后的贡献是捐出自己的身躯。昙花一现,虽短暂,可她毕竟绽放过;鸟儿在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可他毕竟飞翔过;烟花,虽然终究烟消无踪,可它毕竟绚烂过。
感动中国450字观后感篇4
我从《感动中国》这本书里知道了中国有许多令人感到的事迹,也了解了许多英雄人物,像张海迪、陈晓兰、孟祥斌等。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张海迪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和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为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在《感动中国》这本书里,我从张海迪那里懂得了人要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力;从陈晓兰那里懂得了无论我们工作的是什么工作都要服务周全,尤其作为医生更要注意服务时一定要健康的药物;从孟祥斌那里懂得了我们要有一种舍己救人的精神……他们都是祖国的“金子”,祖国无论把我放到哪里,我都要闪闪发光,为祖国做一位有用的人。像张海迪学习做一位“感恩天使”。
感动中国450字观后感篇5
今天,三四节课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一共有八位感动中国人选。
其中,我最感动的是海归科学家——黄大年,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在英国伦敦,被国家邀请回来创造新东西。他说服妻子卖掉诊所。他回国三年“地壳一号”已经投入使用,探测地震装置,和无人机。他有一个梦想是:科技强国的梦想。他在出差的飞机上晕倒了,他对空姐说把自己的电脑献给国家。他的了脑管癌手术七天后,他往微信区发了一段语音,后来病情恶化,最后离开了世界。黄大年留学英国18年,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回国前,他住在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里,妻子还经营着两家诊所。20____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他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和诊所、办好了回国手续。
归国7年多来,黄大年担任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经常工作到凌晨,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和节假日,甚至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这种工作状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颁奖词是:
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作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们的薪传,永不熄灭。
感动中国450字观后感篇6
1978年,吴天一与同事共同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高原医学研究所。为尽快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1979年至1992年,吴天一主持了历时10余年、覆盖10万人的高原病大调查。“每到一个地方,我都问哪里海拔最高?”吴天一说,高原医学研究必须要去高、偏、远的地方,不落下一户一人,才能准确掌握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
“到牧区下乡,帐房一支,仪器一架,发动机一响,牧民们以为是电影放映队来了。”吴天一克服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和呕吐等高原反应,骑着马,赶着驮满仪器的牦牛,深入牧区的帐篷做高原病普查。饿了吃点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带的干粮,晚上同牧民一起睡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帐篷里,深夜点着酥油灯整理数据资料……
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主攻课题,精通汉语、塔吉克语、英语、俄语的吴天一,又学会了藏语。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他走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数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
吴天一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医学方面做了系统研究。他提出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作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于2005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为高原病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感动中国450字观后感篇7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没错,这就是于丹老师对两位“菩萨老师”胡忠、谢晓君的高度评价,他们为了帮助西藏的孩子们而不惜千里迢迢,即使是产生了高原反应也不惜一切代价,说是老师,到不如说是母亲,家长甚至保姆,他们是多么伟大、慈爱,正如杜玉波老师所评价:“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高原红体现了他们的坚持不懈,所做的举动更体现了他们心灵的美丽。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这就是他们的博爱,这就是他们的高尚情怀,他们的种种事迹令我的心灵有了很大的震撼,令人为之动容、深受感触。感动就像一片悄然凋零的花瓣,这花瓣就犹如两位无私奉献的老师,只有平凡中的不平凡才更加令人感动,往往只有这种不平凡才更加感动中国。
有一种温暖叫感动,两位老师的所作所为令我刻骨铭心,他们将会是我人生中最明亮的一盏指路“心”灯。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是你们的感动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