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一千字观后感
观后感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观看的内容,从中得到新的灵感和看法,进而启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如何写出优秀的感动中国一千字观后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感动中国一千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一千字观后感篇1
感动中国,感恩你我。爱传承,从没有终点,感恩前行,从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__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己心灵、软化自己感情、培育并保持自己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至今还记得,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还在行进中,我就在感动中写下了“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评选之感动”,记录下对于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老师李桂林、陆建芬贤伉俪二人在天梯小学坚持十八年的感动。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己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达到的;正如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仔细看看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的“好人们”,那个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几十年——陪聋哑儿子读书十六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帮助“发小”三十九年的陇海大院的哥们、默默捐款20__从不留真名的张纪清、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等等。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心与情得以进一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让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至今,我还能有一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心;至今,我还有一些能够让自己骄傲的激情,我要感谢诸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目、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文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力地让自己有一颗能够感动的心,有一份能够有一定热度的激情,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感动中国一千字观后感篇2
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都非常引人注目,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中国裹住了自己的贡献,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新青年。
3月2日,2021感动中国人物名单公布,并举行了颁奖典礼,杨振宁、苏炳添、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朱彦夫、顾诵芬、吴天一、江梦南、彭士禄、航天追梦人、陈贝儿,每一个人的事迹都令我们心生感动。
其中陈贝儿的出现,让我心生疑惑。陈贝儿是TVB的一位主持人,她的业务能力很强,是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影展等国际盛事的女主播。现任bma副总裁,专责南华足球队及出版社业务,并兼顾主持工作。
陈贝儿获此殊荣是因为一档扶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看过的观众对它评价都非常高:第一次看这种记录片,被深深的感动到了。
主持人深入各个贫困地区,详细了解当地的生活,介绍扶贫前后的巨大变化,没有任何煽情的地方,但却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动。深刻地觉的我们的国家实在是太强大了,并且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人。
还有扶贫干部们做出的努力,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不易。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贫困人民的生活改变,背后凝结了无数人的汗水、泪水甚至牺牲。脱贫历程艰苦卓绝,脱贫成效有目共睹,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对于陈贝儿的拿奖,在众多评论中对多的是实至名归。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陈贝儿看到外媒对祖国大量的不实报道,抹黑我们脱贫攻坚的成果。内心深厚的爱国情怀让陈贝儿踏上寻求真相的路途。
陈贝儿和团队从香港跨越山河万里奔往贫困地区,翻越悬崖峭壁、体验绳索过河,用镜头真实地记录着脱贫攻坚的故事,不仅让内地观众看到了香港爱国人士的情怀、真正看到了脱贫攻坚的成果,也让香港同胞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颁奖典礼上白岩松为陈贝儿提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记录着时代最美的风景。
这是央视给予陈贝儿及团队的高度评价和认可,看到了一位媒体人的坚守和道德素养。陈贝儿凭借她的行动成为娱乐圈的榜样,也给了很多人热情和信心。
陈贝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们团队正在筹备《无穷之路》姊妹篇,想将这个系列延续下去,让更多真实的故事展现,让更多人感动。期待着陈贝儿新的纪录片出现,让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到祖国的美丽与感动。
感动中国一千字观后感篇3
我读了《感动中国》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了关于品德、诚信和关怀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的一篇文章是:“八年的承诺。”
有一位叫张芹的女孩,自幼就患有重度“小儿麻痹症”,在她两岁时遇到了一位叫孙园娜的女孩,她俩成了好朋友。到了上学的年龄,孙园娜发现小张芹很想和小伙伴们一起去上学,可是小张芹的腿又不能走路,于是小园娜便跑到张芹的母亲面前,说:“让张芹上学吧,我来背她。”张芹的母亲同意了,从那以后,小园娜每天都用她那稚嫩的肩膀背着小张芹上学、放学。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学的路上洒满了孙园娜和小伙伴们的汗水,明朗的教室里,充满了小园娜和同学们对张芹无微不至的关怀。一晃八年过去了,孙园娜用自己质朴而坚定的行动捍卫了这份沉甸甸的关心与友爱。
读了这篇文章,我思续万千,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的同学朱玉婷——一位白血病患者,在2008年的时候,婷婷查出患有白血病,得知这一消息,我们全校师生都惊呆了,在经过几个疗程的化疗后,婷婷的头发全掉光了,即使再痛苦,她也咬着牙坚持着,不放弃自己,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在化疗的过程中,她不但吃不下食物,而且不断地呕吐,但是她从来没有忘记学习,只要她在病床上,手中就拿着书本。
朱玉婷的父母为了给女儿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后来,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都给朱玉婷同学捐款,我校领导和部分同学还去南京的医院看望她,并且鼓励她一定能好起来,朱玉婷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变得更加坚强,最终战胜了病魔。
张芹和朱玉婷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都想着学习,难道我们还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吗?何况,我们如今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里,学习条件极其优越,我们应该趁着这大好时光努力学习。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别人更是一种幸福。”张芹和朱玉婷同学是不幸的,可她们又是幸福的,因为她们生活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中,得到了同学们和社会的帮助,记得在5。12大地震中,有许多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失去了生命,地震震毁了他们的家园……灾害发生后,有许许多多志愿者、解放军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好心人为他们捐赠食物和水,为他们重建家园……青海玉树灾区、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这些地方都需要社会上的好心人的帮助和关爱,我相信在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这些灾区的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灾害,重建家园。我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感动中国一千字观后感篇4
收看央视一套节目,再一次被“感动中国”__年度人物所感动。他们可能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这些英雄中有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他们有着我们一般人所没有的勇气与志向,有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三农民;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忠;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李隆;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点的藏族火炬手吉吉;成功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照顾瘫痪女友34年的苏州市民韩惠民以及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值得一提的是,感动中国的特别奖授予给全体“中国人”。组委会认为,__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忍、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每一位都是中国人的骄傲,每一位的事迹都足以让我感动。他们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感动着中国:有的是用良知、有的是用爱心、有的是用自强自立的精神、有的是用自已的勤奋和学识、有的是对工作、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有的是为了让国家变得强大、有的是为国争光。每一种感动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我无从选择谁,更让人感动!
我看到生活中原来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人物及他们所拥有的精神,他们在平凡的世界中书写着精彩的人生,滋生了伟大的人格。千千万万个知名与不知名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教育、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传承着优良道德,他们是世间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感动我们,因而感动中国的,是他们或朴实无华,或艰难执著,或惊天动地,或自强自爱的生命历程;是他们对孝道、对爱情、对诚信的朴素诠释;是他们因人而异,却共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无穷人格魅力。
在他们身上,国人又一次体会着什么叫精神力量,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道德操守,什么叫不惜牺牲,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执著追求,什么叫甘为人梯,什么叫大爱无言。
感动中国一千字观后感篇5
说到苏炳添的田径生涯,可谓是“开挂”一般:2007年进入广东省队,两年后进入国家队;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上,他以小组第三晋级半决赛,成为中国短跑史上第一位晋级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的选手;2015年5月,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他以9秒99获得男子百米第三名,成为首位进入9秒关口的亚洲选手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更是以9秒83的成绩晋级决赛,尽管最终由于体力消耗过大与抢跑选手的影响未能夺得奖牌,但这已然足够。在当时100米赛道长期由欧美国家垄断的背景下,能够进入决赛已然难得可贵,更别说苏炳添还跑入了10秒大关,这打破了亚洲纪录,创造了历史性的时刻,为我国未来短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光明的前景。
苏炳添的卓越成就,与他数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在他与博尔特的多次竞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苏炳添首次与博尔特交手。在巨大的实力悬殊下,苏炳添最终以0.41秒的差距败给了博尔特,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努力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积极为下一次比赛做准备。就这样,经过了三年的准备,苏炳添终于完成蜕变。在2015年北京世锦赛百米半决赛中,苏炳添又一次遇到了博尔特。在国人期盼的目光中,他以极快的速度起跑,并在前80米一度带乱博尔特,只可惜敌不过博尓特的中后程加速。最终博尔特险胜,拿下冠军,但苏炳添也同样以第四名的成绩晋级,更加令人惊讶的是,他的成绩与博尔特的差距缩小到了0.3秒,这也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万事皆有可能,只要你愿意努力,就一定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苏炳添身上,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优点:他很自律,据教练与亲人回忆,他对于布置的任务,从来都是不折不扣的完成,家庭聚餐时,他也从不喝酒,吃猪肉,严格遵守国家的饮食要求;他也很谦虚,即使拿到了全国冠军,苏炳添也不曾有丝毫的骄傲自满,一有机会,还是一如既往地回家看望亲人及启蒙教练,汇报一些日常的训练情况。同时,作为一名体育生,他的文化科目成绩却十分优异,虽然因训练会落下一些课程,却总是及时补上;他也能同他人和睦相处,他与张培萌协手共进,互相帮助,拿下了亚运会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用一句话总结苏炳添的真实写照:不论在路上走得多远,始终不忘记当初为何上路。
从第一次跑进10秒到跑进决赛,苏炳添一次次逆天改命,与时间和命运赛跑,一次次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能拿到奖牌,又有何妨?致敬“中国速度”,也致敬每一位为了国家荣耀而拼搏的英雄!
感动中国一千字观后感篇6
张桂梅,一位63岁的老人,头发稀疏,不施粉黛,她的脸上刻尽了沧桑与疲惫,但是她的坚定却散发着无穷的力量!
她,为了让失学的女孩子重返课堂,几近乞讨的筹集资金,创办女子中学,只是为了改变“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
她,为了给贫困的孩子交学费,毅然拿出自己仅有的200元生活费,甚至把妹妹寄给自己的路费悉数拿出。
她,为了挽救迷恋网络的男孩,把行李搬到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每一件事都包含着张桂梅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张老师一生无儿无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自己的学生,张桂梅老师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贫困和愚昧的传递,架起了知识和山区女孩的梦想桥梁,张老师的无私奉献,无悔付出,辛勤耕耘,爱生如子不正是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使命担当的具体体现吗?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一遍一遍看着张老师的报道,不仅潸然泪下,仿佛有一束光射进我的心底,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当以张桂梅老师为榜样,争当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神圣职责和使命。仰望星空,静静思考,这豪言壮语的背后不正是教学生活中平凡的细节汇聚而成吗?
伟大出自平凡,我应该像张桂梅老师一样,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辅导好每一个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丰富自身的知识底蕴,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活动中历练,在实践中促进专业成长,才能担负教书育人的大任,才能不辜负踏上教师征程时立下的誓言。我应该向张
桂梅老师一样,始终保持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红梅傲骨,大爱无疆,我们应该承袭张桂梅老师的“红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师德大爱,不改初心,牢记使命,在教育路上奋勇前行!
感动中国一千字观后感篇7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表示肯定。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守护人。70多年来,他们扎根大漠,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无私的奉献精神,精心保护和修复莫高石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努力探索推进文化旅游合理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同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称号。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几代人薪火相传,择一事终一生。他们的感人事迹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敦煌文物保护利用群体大力弘扬和践行爱国奋斗奉献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岗位上埋头苦干、接续奋斗,充分彰显了为国为民奉献的家国情怀、为事业无怨无悔坚守的敬业品格、为文化传承发展拼搏奋斗的执着追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许多文物保护工作者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以几代敦煌莫高窟守护人为榜样,扎根基层、潜心钻研、矢志奋斗,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76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奋发进取,敦煌文物保护利用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他们用实践总结出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起初只有18人的机构现已发展为1500多人,管理的6座石窟地跨千余公里,保护、研究、弘扬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莫高精神“不是纸上功夫,而是一代代莫高窟人的真实写照。他们个个谦虚朴素、平易近人。他们深爱着莫高窟,深爱着从事的工作,深爱着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榜样。
莫高窟人为文博行业树立了标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把一切献给了莫高窟,没有对事业的诚挚追求是做不到这样的。几代人持续谋事,成效得到世界关注。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国家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们基层文物工作者有信心、有决心把事业干好。
莫高窟人的先进事迹坚定了敦煌学研究新力量前进的决心。老一辈敦煌学者的责任担当令人感动。他们甘愿放弃国内外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来到贫瘠的土地挥洒汗水。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治学的坚韧,也看到了敦煌学人在文化复兴中肩负的责任。莫高窟人的感人故事正春风化雨般浸润人们的心田,他们的品格作风正激励更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向前、谋求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