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
写观后感需要用客观、全面、准确、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关于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关于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篇1
相信在教育系统内部,每位教师对“张桂梅”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对张桂梅的先进事迹都能说上一二。但是每一次对张桂梅先进事迹进行学习,我都发现自己对她又认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张桂梅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全身投入教育事业,用生命点滴书写出来的人生故事彰显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一辈子。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忠诚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响应党的号召,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华坪县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张桂梅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2000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她牢记使命,为民奉献一辈子。40多年来,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张桂梅与孩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1997年 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 20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 10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
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篇2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约而至。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沈忠芳、徐淙祥、“银发知播”群体、徐梦桃、陈清泉、陆鸿、林占熺等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催人奋进的故事,塑造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屹立于天地。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广大年轻干部要深挖《感动中国》这座“精神富矿”,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敢于担当作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续写新的辉煌历史、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坚定理想信念,深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富矿”,筑牢对党忠诚“压舱石”。
坚定的理想信念犹如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无数榜样模范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不断拼搏奋斗、不停攻坚克难。无论是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隐姓埋名报效祖国的钱七虎,还是对党忠诚,不负民族,为国铸造防空利刃的沈忠芳,抑或是心怀祖国、初心不改,助力国家在电动汽车领域快速发展的陈清泉。他们都用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信念映照着奋斗征程,书写出璀璨的人生篇章。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筑牢思想上的坚硬根基,把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信一辈子、守一辈子。要主动把个人小梦融入为党为国为民的大梦中,用追梦的脚步砥砺忠心于党的赤诚之心,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沿着党旗所指的伟大方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眼睛明亮、定力坚定,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站稳人民立场,深挖“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富矿”,争当为民服务“先锋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心怀大爱、托举童心,给马兰村孩子们插上音乐翅膀的邓小岚,到学成归乡、倾力扶贫,让江门村改头换面蒸蒸日上的杨宁;从钻研种植技术、带动脱贫致富,让农民的生活越过越好的徐淙祥、林占熺,到打破时空边界、传播知识文化,将毕生所学授予五湖四海的“银发知播”群体。他们深深扎根于基层一线,以甘于奉献、不辞辛苦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点赞与大力支持。新时代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走实群众路线,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实打实查看衣食住行、面对面感悟百姓冷暖、心贴心解决急难愁盼,不断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始终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稳稳托举起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
敢于担当作为,深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富矿”,奏响攻坚克难“最强音”。
在风高浪急的挑战与困难面前,唯有主动迎战、主动斗争,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才能走出阴霾、奔向阳光。北京冬奥的赛场上,全身的伤病与如山般的困难阻拦不了徐梦桃追梦的脚步,她用斗争打破魔咒创造历史,她用拼搏击碎质疑改写人生,这是永不抛弃、永不放弃带来的伟大奇迹;人生的旅途中,脑瘫带来的痛苦与不便无法磨灭陆鸿那颗火热的向上心,他用斗争驱散阴霾迎来春光,他用笑容感染他人共赴希望,这是永远乐观、永远拼搏唱响的生命赞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诸多风险挑战面前,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这些榜样模范为精神标杆、行动指南,不断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提高斗争本领,以担当作为的“铁肩膀”、拼搏向上的“硬脊梁”铸就排山倒海的无畏胆魄,勇敢奔赴困难众多、矛盾突出的基层一线,在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耀眼业绩。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篇3
3月22日,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飘起雪花,灰蒙蒙的天,一如村民们悲伤的心情。
大伙儿不能相信,他们挚爱的邓小岚老师就这么突然地走了!
3月19日下午,马兰小乐队创建人邓小岚,在村里筹备马兰音乐节时,突发脑血栓,抢救无效,于21日深夜在北京去世,生命定格在79岁。
在铁贯山脚下的月亮舞台,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看着眼前一切,恍如隔世。邓老师和孩子们在台上欢快唱歌的一幕幕,在脑子里不停闪现。他掩面而泣:“邓老师把所有牵挂和关爱留给了马兰,她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亲人!”
邓小岚是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战火纷飞的年代,邓小岚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整整3年。对她来说,马兰村是她的第二故乡,在生前最后18年里,她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个小山村,去年刚刚建成的月亮舞台是最好的见证。
早在2003年清明节,马兰小学20多名小学生参加烈士扫墓活动。活动结束后,邓小岚想跟孩子们一起唱支歌。然而,只有一两个孩子会唱歌,还都跑调……
“没有音乐的童年是苍白的,我想让他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退休后,邓小岚扎根马兰,建起“音乐教室”、组建“马兰小乐队”。从此,一双双小手弹奏着乐器,让世界名曲回荡在大山深处。
为了让孩子们能有表演机会,邓小岚在铁贯山下、胭脂河畔建起月亮舞台。就在月亮舞台接近竣工的时候,马兰的歌声,从山林间的小小舞台,传向更远的地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今年2月,以“马兰小乐队”为前身,44名阜平山里娃组成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两度登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唱响《奥林匹克颂词》,用质朴的歌声感动了世界。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8岁的张艳琪听到邓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泣不成声。她说:“跟邓老师学唱歌的日子特别开心,能当邓老师的学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会永远记着邓老师。”
合唱团的学生家长自发在网上进行追思和吊唁,用自己的方式怀念邓老师。
张艳琪的父亲张秀广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以后的路上,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位骑着电车,为孩子们成长跑上跑下的老人了,我们要感谢她老人家付出的一切,邓老师一路走好。”
3月22日,马兰村村民席金海从手机上看到了邓小岚去世的消息。“这心里可难受哩。我的三个姑娘都跟着邓老师学过音乐,山里孩子不一定成为音乐家,但音乐能让孩子们开眼。”
席金海的小女儿席庆茹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之一,一直跟着邓小岚学习音乐。从电子琴到小提琴,给份乐谱,席庆茹都能拉一段。“后来我发现,孩子要是爱好这个东西,就不会影响学习。”席金海说,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有了音乐做伴儿,小孩子似乎更快乐。
这些年,邓小岚的付出与坚持,马兰村每一个人都看在眼里。
18年来,她每个月两次来马兰,风雨无阻,来回奔波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周。
慢慢地,音乐的种子在小山村里生根发芽,马兰村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女孩用白粉笔在课桌上画出钢琴键,比着指头练习;山村的小路上,男孩子背着吉他结伴而行……
最动人的是,大人们在地里劳作,孩子们在一旁练琴。一个弯着腰,一个低着头;一个在播种,另一个也在“播种”。
2013年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2015年为山里娃打造三层“音乐城堡”,邓小岚为马兰村辅导过的200多名学生,很多已经上高中、读大学,其中有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马兰小学校长陈业田回忆说:“邓老师来一次住十天半个月,每天下午到学校上课。小学下午都是社团课,喜欢音乐的孩子就去找她学,周六日去她的住处学。”
陈业田说,学校下午的社团课无非就是学校大合唱,自备的乐器也大多是小鼓、锣,“但邓老师带来的不一样,是长笛、竖笛、手风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邓老师每次都说,一个孩子的童年哪能没有音乐”。
“音乐让孩子们体会到美好,他们变得更乐观、更自信了。”阜平县城南庄夏庄学区中心校校长刘凯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带队老师,他经常和邓小岚一起带孩子们排练。说起邓老师,他几度哽咽:“过年邓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包饺子呢,总觉得这事儿不是真的。”
这两天,刘凯不时拿出手机,翻看照片,里面记录着他和孩子们与邓小岚老师一起生活、一起排练的点点滴滴。他感伤地说:“邓老师为马兰村付出了太多,邓老师走了,但‘马兰花’不会凋谢,我们要把邓老师的爱延续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
邓老师走了,歌声却永远留在了村里,留在了人们心中。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篇4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杨振宁用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引人落泪。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与祖国同心同向,一起向未来是本次感动中国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深潜”一生,只为永远守望祖国海洋;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大军免于高原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爱国精神之外,自强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显著特点。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篇5
我认真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迹,我对她产生来强烈的崇敬之情,她和我们一样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可她坚强的毅力却是我所不能及的,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而钦佩。
她是与命运之神抗争的典范。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到肝脏。磨难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毅然出任孤儿院院长。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张老师的话“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她是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天使。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承担学校繁重的教学工作,女生工作,妇女工作,语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务工作。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却异常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爱生如子。她虽然没有孩子,可是她却是许多孩子的妈妈。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中午晚上看着学生睡觉,给学生盖被子。学校学生和孤儿院50多个孩子,住院她陪着,给他们送饭,付医药费,资助学生读书,自己连洗衣机都没有。她将爱播洒进孩子们的心田。她有着我们教师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质。张老师前后将国家奖励给她的奖金50余万元全部捐给贫苦地区的教育事业,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蚕,她像蜡烛,她更像光芒万丈的太阳!
她是新时期教师的楷模。因为她淡泊名利的精神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物质固然重要,可是决定我们生命价值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培养一大批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政治上过硬的,必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才能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学校德育建设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出问题!这是很危险的,学习张老师的事迹,很有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要学习她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 艰苦奋斗 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要时时刻刻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不辱使命,做一名人民放心的教师。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篇6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篇7
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87岁的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的王锋。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的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耶鲁大学毕业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联合发起人秦玥飞——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一幕幕动人的画面。催人泪下,发人深省。《感动中国》,感动了你我。
时常听到有人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社会现实真的是这样吗?生活中有太多的浮华与诱惑,在这个充满着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东西让人迷失了方向,使人生的坐标发生了倾斜,而恰恰是《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洗礼,敲开了我们曾经重重包裹着的虚伪外壳。《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和实际力量,诠释了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用自己的感人故事带给了我们强烈的心灵冲击。让我们为昨日的贪图安逸而自责;为曾经的牢骚满腹而羞愧;为过去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生活而悔恨;为一味索取、不懂回报的行为而难过。
其实人的一生不一定要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令人感动,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细小的事情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我们公司的离退休老人吴阿姨,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为省俩钱徒步去高余买便宜的菜吃,而每次捐助慈善的钱款总是最多。为人温和,不善言语,是吾辈学习的.楷模。我知道,在她的心里,没有势利功名,就因为她有颗善良的心。虽然她已离去,但是她所做出的一切确实在始终感动着我们。
我们的炼钢厂领导暴雨天义务将爷孙俩送至家属区,他只说:请相信我,我是个干部,我父亲和您差不多大,我也是钢厂的。看着那真诚的目光,老人相信了他。这就是炼钢文化的真实写照: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每个月都为30年以上工龄的老同志庆祝生日,并且公司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场,宾馆的领导亲自安排并同所有服务员为老同志唱生日歌,为老同志敬酒、送蛋糕。心系职工的好领导,世界上最华美的语言,也表达不出我对您们的敬意!
为了观察身患糖尿病的母亲病情的异常,坚持每天给母亲洗一次脚的二炼钢的赵滨,无论早晚,始终如一。充分诠释了“子欲养而亲还在,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的中华美德的精髓。
看到公路拐角由于损坏突起的水泥块导致多辆车轮胎报废,而义务牺牲半天的时间修好路面的石灰车间的马兵。为喜欢跑步的朋友统一免费印制衬衫,积极响应“运动炼钢”的倡议,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捡到万元的钱款,义无反顾的上交,丝毫不动心的炼钢员工夏广玲、葛晓芬,她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在那一刻,她们俯下身拾起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送还的,是一颗至纯至美的心。拾金不昧炼钢人的真实写照。
提工资时发现自己的工资折上多了2000元钱,主动向车间反映情况,把多余的钱上交的一炼钢精整班的杨勇。自食其力字字铿,踏实挣钱声声锵。
利用下班时间清理垃圾,粉刷墙壁,冲洗地面,种植各类绿色植物,一点一滴的改变着自己的工作环境,既让人尊敬又让人感动的三炼钢泵房的几位快退休的老同志。在岗一分钟,干满六十秒。致敬炼钢老同志。
看到雨太大水太深,下了班的职工无法去候车点,用自己的私家车往返多次将员工无偿送至候车点的李主任,听到称赞,只淡淡一笑: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举手之劳,让人敬佩。
平时为了几分钱的红包争执个面红耳赤,而在真正的大是大非面前勇于付出的华迈跑团的朋友们(继炼钢厂“运动炼钢”之后部分爱好跑步的朋友自发成立的跑群),纷纷为炼钢职工的12岁重病的孩子义务捐款;为轧钢厂病危的职工义务捐款。在那一时刻,跑友们不分车间,不分你我,只是说:我们都是石横特钢人!真正体现着铁肩担道义的责任!
常年参加无偿献血,只要有机会就去敬老院做义工的朋友——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都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每一件都令人感动,这一件件小小的感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要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塑造高尚的美好心灵。
石特公司、炼钢厂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培育了我们,公司文化、炼钢厂文化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人,使我们身边的感动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似涓涓溪流,不断的闪耀着,一直向前延续着。感恩石特,感恩炼钢。我们每个人都是石特公司这艘巨轮中小小的一环,愿与她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无以回报,只有更加努力的工作,奋力的拼搏,不断的进取,无私地奉献,续写出更加美丽的篇章!祝愿石特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