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八佰观后感反思
通过写观后感,可以表达自己对某个电影或电视剧的喜爱或不满,从而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观看电影八佰观后感反思参考,希望对大家写观看电影八佰观后感反思有帮助。
观看电影八佰观后感反思篇1
疫情以来,第一次走进电影院,为的是管虎的《八佰》,我知道,管导不会让影迷们失望,无论是小人物题材的小制作,还在这样一部还原真实历史故事的大制作电影。
当那英演唱的片尾曲《苏州河》响起,迟迟不愿离开影院,只因想看看很多真实人物介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籍贯。
感谢管虎在和平年代给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拍摄场景震撼,拍摄手法巧妙,镜头设计总是巧妙从租界记者的望远镜内转场到战场,强烈的对比感震慑着每一位观众,无论是彩色繁华的租界,灰黑破旧的四行仓库形成的对比,还是镜头的最后,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魔都依然挺立的满布弹孔的大楼旧址。
再一次看到管导作品常用的色彩突出手法,近乎黑白色的战场中,留着鲜血的白色不倒骏马,表现中国军人毅力不倒的献身精神和预示受尽欺辱的中华民族终将会屹立在世界之巅。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所有贴近人性的真实表达。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在成为英雄前他们都是普通人,很多角色思想转变非常贴近人性。害怕,想回家,最后无论是正规军,杂牌军,还是游击队,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荣誉而战斗,用谢晋元团长的那句话,是作为种子去叫醒另外的人。
个人建议是非常值得走进影院观看,因为,震撼,感动,真实!
致敬那场战役中牺牲的以及幸存的人们,无论是留下姓名的,还是不知名的英雄,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
和平年代,国人,需要被唤醒这种民族精神。
观看电影八佰观后感反思篇2
八月份,电影大作《八佰》即将上映的消息纷纷刷爆朋友圈,可以看出各位观众们还是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的。有人预测,《八佰》上映后,其票房很有可能会超过20某某年的票房冠军《战狼2》。 《八佰》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某摄影机拍摄的商业影片,本应该于20某某年7月5日全国上映,最后却搁置了。
想必大家和我一样都很清楚,《八佰》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而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淞沪会战。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便加快了侵华的步伐,并提出了三个月的计划。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奋起反击。而电影《八佰》,便讲述了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1838年,淞沪会战进入相持阶段,为掩护我军的行动,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军驻守四行仓库。此时的四行仓库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进入四行仓库,也就成了孤军。部队进驻后,谢晋元与一营长杨瑞符集合部队作简短动员,说明奉命掩护大军撤退并据守四行仓库--这个当时上海唯一属于中国军队守卫的一块国土,第一营已是离开大部队的一只孤军。他要求全体官兵,抱必死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
后来,谢晋元与全体官兵一起齐心协力,多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第一天战斗,我军共消灭敌兵80余名,伤敌更多,日本侵略者受到中国人民的严厉惩罚, "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又一次被打破了。其实,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该营士兵陈德松在《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一文详细记述道:"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仍用团番号。全团410人左右,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排。"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
八佰的历史背景: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第88师是最先进入战场抗击日军的中国部队。最初谢晋元是作为第262旅参谋主任,在宝山路商务印书馆对面的楼上在最前线指挥战斗。战斗到9月中旬,第524团团附黄永淮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第262旅旅长便 任命谢晋元为新任团附,指挥该团负责正面阵地的防守任务。因战况激烈,该团先后补充了4次兵员,原来的老兵在战火中不断牺牲,补充人员主要来自地方保安团。战斗至10月下旬,面对日军的不断增兵,中国军队发现如果死守闸北,将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于是下令中国军队撤退到苏州河南岸防守。但为了配合外交,给世人留下中国军队仍坚守苏州河北岸抗战的印象,于是决定让第88师留下一部分部队,作为中国最后的军队坚守。对于留下来最后坚守的军队,师长孙元良很清楚他们将面临的结果,曾表示留置闸北守备最后阵地的部队,最多是牺牲,最少也是牺牲。”最终 孙元良决定以中校团附谢晋元率第262旅524团固守原第88师师部所在的四行仓库为据点,作为中国在闸北的最后一支部队坚守苏州河北岸。这便是坚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及所率领的部队被称为“四行孤军的原因。孙元良亲自向谢晋元在四行仓库下达了率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之所以将最后两支中国军队死守的阵地设在四行仓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四行仓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易于防守,并容易掌握部队。四行仓库作为原第88师师部,粮食和弹药都储存了很多,而且为了防止自来水管被日军截断,还有大量的饮用水储存。
观看电影八佰观后感反思篇3
《八佰》这部新片上映于8月21日,在28日票房突破15亿,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人奋勇抗战、奋勇杀敌的故事。
“那边是天堂,这边是地狱。”一句台词,引人深思……日军轰炸上海在四行仓库中驻扎的最后一支军队。日军考虑到在仓库中存放着大量的煤气罐,怕煤气罐爆炸伤到河对面的租界,所以日军没有动用重式武器进行轰炸,这对于我方来说是唯一的好消息了。可是他们只有800人,要面对的却是对面的几十万日军,日军吓退了100多万国民党军队,凭他们这仅仅800人可以挡下吗?他们都知道,失败是迟早的事,但是这800士兵没有退缩。日军想用钢板陈让工兵用手榴弹凿墙放入仓库,我军无法攻破日军的防御。战士们就把炸药包捆在自己身上,从二楼跳下去,使自己的人体炸弹炸破日军的钢板阵,这证明了我军对这次战争的态度。
又是一天冒着被日军空袭的危险,在黎明,在四行仓库的楼顶升起了属于中国的国旗,日本的飞机在仓库的上方对国旗和升旗班进行扫射。不光是士兵,在租界同胞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为了两地更好的交流,租界的学生们想把电话线送往仓库,可是日本人怎么会让计划得逞?上桥送电话线的学生都死在了日本的枪下,电话线最终送到了仓库。
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他们是农民,毫无战斗经验,他们不知战争的残酷,懵懂而又无知的加入了这只队伍,起初的懦弱、胆怯,到后来的奋勇杀敌,誓死如归,他们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他们的蜕变感染着我们。
他们本是平凡的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800勇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证明了中国人民顽强不输的精神!
观看电影八佰观后感反思篇4
从影片公布的信息来看,电影《八佰》耗资逾5亿,于20__年底在苏州拍摄,历时230天。其中,剧组为1:1还原真实场景,挖了一条长达200米的“苏州河”。论布景花费,《八佰》在近代华语电影史上可算是名列前茅了。虽然影片中有多位知名影星参与,但鉴于出品方华谊兄弟、影片题材以及戏份的关系,我们认为明星片酬并不是《八佰》预算的大头。另从影片预告来看,战争场面相当震撼,预算确实是花到了实处。
但是考虑到电影《八佰》临时(因技术原因)撤档,对于影片本身重新剪辑(为了过审)带来的剧情缺失、立意表达不明确等风险,我们认为电影《八佰》的票房下限大约在10亿左右,并降低了影片的票房上限预期,调整至20亿元。
显然,《八佰》是华谊兄弟的一步险棋。若是电影原版顺利上映,从题材、制作、卡司班底来看,20多亿票房基本没得跑了。但是考虑到为了上映而进行的妥协,确实是给片方带去了一定风险。
因此,我们预计电影《八佰》的票房大概率在15亿元左右。若影片经过撤档风波后依然没有丢掉本来的立意和精髓,那么有望冲击20亿朝上的票房成绩。只是即使达到这个成绩,对于华谊兄弟来讲,也只有30%左右的利润空间。毕竟5亿成本太高,而且话题又过于沉重,还放在这个贺岁档上映,想要票房超预期真是太难了。
另从电影《八佰》的拍摄历程来分析,我们判断该片的原预算应该在3亿左右,由于布景等因素大幅延长了影片的摄制周期,导致影片成本有所上升。
若是3亿就能拍出《八佰》,按照15-20亿的票房预期计算,华谊兄弟则有望收获67%-122%的收益空间,而不是现如今最多怕是只能赚30%的窘迫境地了。
观看电影八佰观后感反思篇5
没有天生无畏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题记
告别半年的“冰封”状态,电影院复工已有一个多月了,近期《八佰》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疫情虽然让人惧怕,但观众对这部《八佰》电影却充满了期待!上周我和同学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讲述了日军攻打上海时,“八佰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用智慧、勇气和鲜血,迎面阻击敌人四天四夜的故事,《八佰》选择自下而上的底层视角,以一群临时并入阻击部队的非正规军为主视点,讲述了一群英勇无畏的热血儿郎们也会眷家恋母,但为国捐躯但死而无憾,怕死畏战的散兵游勇在迷茫怯懦中找回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的故事。
跳
“快,快给我砸!手不要停!找准点,给我砸!”这是四行仓库里谢晋元发出的指令,日军就在楼底下,只有砸开了这面墙,才能与日军进行搏斗,那墙是用砖头一砖一瓦砌成的,非常的坚固,想要用锤头砸开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面对日军的进攻,就必须要把它砸开!说干就干,陈树生和老算盘一起用锤头砸墙,你一锤我一锤,终于把墙砸出了一个洞来。以陈树生为代表,一群战士们义无反顾的将炸药绑在自己身上,异口同声的喊着:“绑紧点”!他们将炸药牢牢的拴在自己身上,然后整齐的排成一字形,跳下楼去,与敌人同归于尽。这种无畏生死、义无反顾的精神使我感动至极,泪珠在眼眶里不由得的打转……
护
谢晋元在征求过大家的同意后,决定在天台上升起旗帜。而这面旗帜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热血希望,更是在向敌人们挑衅!果然旗帜还未到达顶端,日军的飞机便飞来了,谢长官的第一个命令就是保护旗帜!战士们纷纷跑上前去,不顾危险,死死地抱住旗杆。即使自己的身体暴露在外面,敌人的炮弹随时会击中自己,但他们的手,以及他们的保护旗帜的决心,并未因此而放开……
退
四行仓库和安全区只有一座桥的距离,谢团长在收到指令后,决定当晚全员撤退。虽然桥并不长,但是这也相当于完全暴露了自己,果不其然,谢团长冲锋在前,带着几个人先行上桥,被日军击中了。但他们并没有倒下,而是用尽自己最后的力气,为队友打掩护。最后,他向后面的队友们喊了一声:“快过桥,活着就是胜利!”最终大家还是成功过桥了……
八佰壮士最后的坚守,极大地激发了河对岸所有百姓强烈的抗日情怀,犹如星星之火一般,却可以燎原!
片中有多个触人心弦的时刻,其中最让我戳泪戳心的一幕,源于一个看似平常的对话场景:跟随方记者进到四行仓库的外籍女老师询问战士们,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还这么拼命抗争,有什么意义?
一位战士回答:“意义?这里是我们的家!”
《八佰》它不是一部简单呈现历史真实事件的战争电影,而是一部带给我们许多“意义”理解的作品: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家国”的意义、“壮士”的意义、“军民顽强抗争”的意义以及“舍生取义”的意义。
此刻,我想起片头打在银幕上的那句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向所有为保家卫国贡献过力量甚至生命的烈士们致敬!
观看电影八佰观后感反思篇6
电影还没开播就受到了很多的争议,一个叫“平原公子”的一篇“为什么要抵制《八佰》?”的公号文章对电影先开炮。文章论述核心是88师师长孙元良是个逃跑将军,行为不点,企图强奸前来慰问四行仓库的女学生,而且他还大发国难财,把一部分慰劳物资变成现金转给他老婆。然后管虎放着真正英雄谢晋元的后人不管,去拜访孙元良之子——秦汉,被作者视为恶臭营销,要坚决抵制《八佰》。这篇文章反响极大,阅读量十万加,底下的评论也是一路喝彩,仿佛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之后作者又相继写了一系列文章,“淞沪会战为什么惨烈”、“依旧反感《八佰》”等,以示态度之坚决。揭开底裤,每个人都是臭的。
四行仓库保卫战国民党军队是不是抵抗了4天?是。
陈树生是不是抱着手榴弹跳向日军?是。
战斗期间,四行仓库是不是升起了青天白日旗?是。
这就够了。如果是抱着看记录片的心态,那不用看了。如果是看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电影,那真心推荐你,不要错过。
《八佰》的故事就是描写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420人留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故事。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人。
上海四行仓库和英法租界只有一河之隔,租界里灯红酒绿,赌场、戏院正常营业,街道上熙熙攘攘。河对岸团附谢晋元告诉大家,这里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
谢团长接到上峰的命令,要死守四行仓库,仓库的对面就是英法租界。死守的目的就是死给你看,换取英美等国际势力的同情。战斗很惨烈,英美也很同情中国,各大国际报纸的记者纷纷架起设备在对岸拍摄,报导战况。同时更多的是河对岸的中国看客。他们把战斗当戏看。而我坐在荧幕前看着他们,我心里怒斥这些看客。然后电影里飞艇上的外国观察员指责中国看客的冷漠。
这400人并不是想当英雄,也不想撑英雄。四百壮士英勇抵抗日军,意思没错,但进到历史现场确不是这样的。他们有些是农民,稀里糊涂被抓来当兵。张译演的文职军官也只会打算盘,不会打枪。他们心念的是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影片的第一幕不是打日本,而是中国军队在枪毙逃兵。
懦夫经过战火的洗礼变成战士这是基本套路。对岸观战的大学生看到国军应勇战斗被感召,偷偷渡河要加入他们,他们对战争有着浪漫的想法和期待,他们眼中的战争是一些书本上的传奇。当见到强大的敌人,枪火纷飞,尸横遍地时,这种浪漫就消失殆尽了。真正见过战争的人是不相信英雄那一套的。姜武饰演的老铁,不管你怎么骂我,羞辱我,老子就是怕死,就是不想死。看到身边兄弟受伤,他也生恻隐之心要去救人。等他付诸行动时,战争马上就给了他教训,让他负了伤。
最后他们奉命撤退。上面知道继续表演没有意义了,英美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不会支援中国。谢团长希望战斗能重新激发战士们对战局的信心。
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说,上海沦陷大局已定,七十万国军都没干成事,你们四百人能成。
谢团长还不甘心,希望这场战斗能激发对岸群众的战斗热情。
黄晓明冷冷回到,他们的热情马上就会消退,这些人的热情改变不了战局。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
这个真相是告诉特派员告诉谢团长的,也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
你们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后人会如何评说。八佰的幸存者杨养正晚年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军人,为国家打日本。
真实的八佰历史是,英国人不想得罪日本,士兵们过桥后就被关押起来,谢团长在租界被刺杀,八佰的幸存者们一直也未得到公正的待遇。还好有这部电影,结果电影一出来又被小粉红们围攻,也还好有这部电影,他们不会被忘记。
观看电影八佰观后感反思篇7
时值抗战胜利75周年之际,各大媒体对中国人民的抗战进行了多方面的历史追寻,让我们对那段血与火的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加了我们对于亲历那段历史的抗战老兵有了更加崇高的敬意。
抗战老兵是抗战历史的见证人。抗战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在历经磨难后浴火重生,摆脱了列强的欺辱,脱离了内部的战乱,建立起崭新的国家,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征程。而抗战老兵们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在他们的青年或者少年时期,遭遇了空前的国难,但年少的他们没有犹疑地参加了烽火连天的岁月,加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战中,他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危急关头的担当,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的奋争,见证了侵略者的残忍与猖狂,见证了中国军民的顽强与坚忍。有人否定这段历史,掩盖侵略者的罪行,有人戏说这段历史,歪曲英雄的形象,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史观的表现。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无法抹杀也不容篡改。这些历经战火的老兵就是历史的铁证,没有人比他们更加了解历史的真相,没有人比他们感受更加深刻,他们的经历向世界表明了一个真实的抗战历史:中国人民以贫弱的国力,薄弱的军力历经十四年的抗争,以巨大的代价赢得了这志胜利。
抗战老兵是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典型承载者。他们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绵延不绝,是因为一代代人的努力创造和忠心的保护。每一个时代都会赋予人们当代的责任。当日寇入侵,国难当头,当年的抗战老兵们勇敢地担当起了时代的重任,走向战场,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生死存亡的考验,显现出了他们的英雄本色。有人卖国求荣,有人忍辱偷生,但他们没有,以积贫积弱的国力对抗强敌,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他们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热爱。让他们在苦难中不退缩,在生死决择时不含糊,在战斗中不畏惧。他们来源于人民群众中,植根于人民群众中,为了保护人民群众,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正如他们所说的“这样的祖国值得我守护,这样的人民值得我牺牲。”他们有钢铁一样坚韧的民族气节。抗战老兵们经历过生死考验,经历过失去战友,经历过征战的困难与艰辛,面对强敌,他们没有动摇信念,没有对胜利失去信心,保持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无数的战士牺牲了,留存至今的抗战老兵更加稀少,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年战场上的残酷,感受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节操。
历史是一个民族成长的足迹。一个民族从脱离丛林,进入人类社会,是一步一步地改变自身的自然属性,一点一点地积累文明星光的过程。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就如同一个人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就是背叛父母的生养之恩,忘记自己的弱小和幼稚,就是拒绝成长。无论我们怎样否认,历史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只有以唯物主义史观,客观地看待历史,才能让我们的文明前进步伐更有力、更快捷。如今日本首相安倍说二战后的日本人已不用为战争道歉,这是典型的割裂历史的行为,前辈们创造的历史,并不仅仅只是光辉灿烂,还有成长中的曲折。后人只有客观公正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们要向老兵们敬礼,一是不忘记他们的的功绩,珍惜今天的和平共和幸福生活。二是传承他们的精神,建设好我们的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