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电影《八佰》观后感

电影《八佰》观后感

时间: 新华 电影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电影的背景和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优秀的电影《八佰》观后感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电影《八佰》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电影《八佰》观后感篇1

从影片公布的信息来看,电影《八佰》耗资逾5亿,于20__年底在苏州拍摄,历时230天。其中,剧组为1:1还原真实场景,挖了一条长达200米的“苏州河”。论布景花费,《八佰》在近代华语电影史上可算是名列前茅了。虽然影片中有多位知名影星参与,但鉴于出品方华谊兄弟、影片题材以及戏份的关系,我们认为明星片酬并不是《八佰》预算的大头。另从影片预告来看,战争场面相当震撼,预算确实是花到了实处。

但是考虑到电影《八佰》临时(因技术原因)撤档,对于影片本身重新剪辑(为了过审)带来的剧情缺失、立意表达不明确等风险,我们认为电影《八佰》的票房下限大约在10亿左右,并降低了影片的票房上限预期,调整至20亿元。

显然,《八佰》是华谊兄弟的一步险棋。若是电影原版顺利上映,从题材、制作、卡司班底来看,20多亿票房基本没得跑了。但是考虑到为了上映而进行的妥协,确实是给片方带去了一定风险。

因此,我们预计电影《八佰》的票房大概率在15亿元左右。若影片经过撤档风波后依然没有丢掉本来的立意和精髓,那么有望冲击20亿朝上的票房成绩。只是即使达到这个成绩,对于华谊兄弟来讲,也只有30%左右的利润空间。毕竟5亿成本太高,而且话题又过于沉重,还放在这个贺岁档上映,想要票房超预期真是太难了。

另从电影《八佰》的拍摄历程来分析,我们判断该片的原预算应该在3亿左右,由于布景等因素大幅延长了影片的摄制周期,导致影片成本有所上升。

若是3亿就能拍出《八佰》,按照15-20亿的票房预期计算,华谊兄弟则有望收获67%-122%的收益空间,而不是现如今最多怕是只能赚30%的窘迫境地了。

电影《八佰》观后感篇2

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淞沪会战尾声,奉命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中国守军第88师下属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率领第1营士兵在上海的四行仓库奋勇抗敌。

当时只有四百多名士兵在此誓死防守,但谢晋元为壮大声势,对外号称有八百人,史称“八百壮士”,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条苏州河,隔着两个世界:一边浴血奋战,一边歌舞升平,四行仓库保卫战,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奇观。

影片采用的四个”第一次“。

第一次,剧组为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一砖一瓦搭建占地200亩的实景。不仅人工开凿出了一条“苏州河”,还对当时两岸建筑进行了1:1的实景搭建。为了苛求真实,导演和剧组成员甚至化身“监工”,在太阳下汗流浃背,只为原景再现。

第一次,每个演员,不分大小,在镜头前都要变成“兵”。无论是不是主角,所有在片中扮演士兵的出镜演员,在拍戏前都进行了全军事化训练。

第一次,导演在发布会上不是讲电影,而是讲历史,亲自分析四行仓库战局图。此外,导演还拿到了当年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一手的绝版影像资料。

第一次,在华语电影中使用全球顶级摄影器材:最顶尖的ALEXA  65毫米数字摄影机。这个顶级器材,全世界只有四台,只租不卖,对战争中烟雾的穿透能力极强。

管虎喜欢读鲁迅,他希望用这部电影唤起更多人对抗日英雄群体更深入的了解,更清晰地被国人铭记于心,以及,他想为更多的无名英雄“留名”。

《八佰》,是要为这些抗日战争中的无名英雄,树碑立传。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电影《八佰》观后感篇3

电影《八佰》取材于一九三七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讲述了日军攻打上海时,“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抗日历史故事。实际上只有四百二十人参加了战斗,为了壮大声势,谢晋元副团长对外号称有八百人,此即“八百壮士”的由来,就是这“八百壮士”用智慧和勇气抵抗日军四天四夜进攻的故事。

随着一声警报声响起,一支来自民间的保安团的队伍从田地里走出,到达上海。这时狂风肆虐、暴雨如注,上海的闸北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电影开始了,战斗也打响了。

四行仓库的一边是富丽堂皇、声色霓虹的“天堂”租界,另一边是战火纷飞、一片狼藉的“地狱”战场,中间隔着苏州河,一座桥把两边连了起来。

在战斗中,日军为了寻求突破口,在坦克的掩护下,拼命的挖掘墙洞,企图在墙内安装炸药把墙炸开进入四行仓库。战士们集中火力,猛烈的向日军开火,还是无法让日军的坦克停止,四行仓库瞬间危在旦夕。陈树生发现如此危险的境况,为了阻止日军爆破墙壁,他把手榴弹绑在自己的身上,从楼上纵身一跃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这就是陈树生留给母亲的最后的话。后面的战士也奋不顾身的跳了下去,他们保卫了四行仓库的第一步入口处,他们用生命来守卫着四行仓库,为祖国而战。

在租界的人们看到了一幕一幕英雄们勇敢战斗的场面,被战士们的勇敢、忠诚而折服,他们把家里的很多东西都送入四行仓库,药物、食品等源源不断的送来。

伴随着太阳从东方升起,一面崭新的旗帜在四行仓库楼顶上屹立。勇士们矗立着,面向迎风飘扬的旗帜,敬着军礼。突然,日军的战斗机从南岸飞来,疯狂的向楼顶扫射,日军的目标就是想把旗帜打到,但是四行仓库的战士们拼死守住旗帜。前一排的战士倒下了,后一排的战士前仆后继,无论是生还是死他们紧紧地握住旗帜不放,要让旗帜屹立东方。旗帜就是军魂,旗帜就是民族的希望。

电影结束了,电影院里传出哽咽的声音,包含着我的眼泪。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八百壮士”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他们拼尽全力,英勇抵抗。正是这种保家卫国的顽强斗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是未来和平的守护者,更要铭记战乱纷飞的过去,和平来之不易。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壮士,铭记英雄,勿忘历史,共铸和平。

电影《八佰》观后感篇4

疫情以来,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了管虎导演的《八佰》。很是惭愧因为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这场如此惨烈的战役,这次战斗中我国实际参战人数只有420人,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800人,史称八百战士。

当那英演唱的片尾曲《苏州河》响起,迟迟不愿离开影院,只因想看看很多真实人物介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籍贯,有的战士甚至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影片尽量给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拍摄场景震撼,拍摄手法巧妙,镜头设计总是巧妙从租界记者的望远镜内转场到战场,强烈的对比感震慑着每一位观众,无论是彩色繁华的租界,灰黑破旧的四行仓库形成的对比,还是镜头的最后,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魔都依然挺立的满布弹孔的大楼旧址。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所有贴近人性的真实表达。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在成为英雄前他们都是普通人,很多角色思想转变非常贴近人性。害怕,想回家,最后无论是正规军,杂牌军,还是游击队,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荣誉而战斗,用谢晋元团长的那句话,是作为种子去叫醒另外的人。

看完影片,心中除了感动佩服,更多的是致敬,致敬那场战役中牺牲的以及幸存的人们,无论是留下姓名的,还是不知名的英雄,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你们都是好样的。

电影《八佰》观后感篇5

这部电影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都在默默的离开,这样的场景绝无仅有。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忍不住的默默流泪。值得肯定的这是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历史为框架进行改编,刻画出在抗日时期军人民众的真实写照。我觉得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就是在大家观影结束后忍不住思考,并且去了解背后的历史。让我心生惭愧对这段历史知识的空白,这部影片是我重拾历史认知的契机。的确这样历史应该被人记住,更多的抗日英雄更应被人铭记。而“他们”的出现就是群像而非个人,“他们”没有决策的权利,或许姓名都没能载入历史,拼死战场,为抗日战争做最后的牺牲。

《八佰》全篇的战场群像是以一群小人物的心理刻画展现,在家国情怀、民族危难之际,小人物随之成长,以细腻的心理写实手法层层递进情感。在不同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中,也反映着当时各种类型各种群体各种不同的内心活动。更是以一条河作为天堂和地狱的讽刺,在战争年代大多数民众由麻木转变为全民抗日的内心转变。这部影片中你记住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全场有多个事件不断地有层次的烘托宣扬爱国情怀。整部影片的故事流畅性很细腻同时也很悲壮。电影的观感带入性很强,仿佛就在经历着这场殊死搏斗。“隔岸相顾,盼愿再无喧嚣。”“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震撼人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中华民抵御外侮民族气节未曾改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珍惜和平年代!

电影《八佰》观后感篇6

今天是8月22日,老师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是《八佰》,这是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7:10分开演,我们早早的去集合,看完后,我们大家都热血沸腾。

电影《八佰》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看这部电影的心情十分复杂,全程神经紧绷,一秒都不想错过。苏州河隔开的是“两个世界”,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但中国人抗日的热情是一样的,中国人的心不会被分开,只会更加紧紧相连。这场电影让人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很多,当敌人发起进攻时,为保卫仓库,战士们腰缠炸药跳到楼下的日军中,一个接一个,让人看的热泪盈眶;还有升旗时,为保护战旗能够矗立不倒,几个军人也献出了宝贵生命,还有民族英雄谢晋元,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撤军时内心的挣扎感,让我们大家看着很揪心,能感受到军人的血性,但又能在他对下属的关怀中看到身上热血浪漫的一面。

历史上10月27日至30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硝烟弥漫,六层楼钢筋水泥筑,墙厚楼高,易守难攻,有粮食、牛皮和丝茧,准备持久作战。敌人放的毒气,要过桥,水战,空袭,递送电话线,步步逼近,以小化大刻画了一张张生动的脸。在年轻战士身捆炸药跳下楼的片段我们大家都热泪盈眶。

看完后,我感觉抗日英雄不畏强敌,视死如归,我们大家要向他们学习,这一场电影让我们看的振奋人心,一会兴奋,一会紧张,一会悲痛。抗日战争进行了很多年,最后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最终打败了日本人。我明白了,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会活得有尊严。

电影《八佰》观后感篇7

断垣残壁,鲜血狂涌。没有什么风花雪月,生死就在一瞬间。真正的生离死别,没有缠绵的告别,没有长亭古道,太阳依旧升起,只是有人留在了昨天。

前段时间观看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八佰》,深深撼动了我的心。八佰,四万万,十四亿人的……中国!八佰而非八百,他是鲜活灵动的生命!千疮百孔的城墙上是刻有那年代的热血浪漫!国耻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

一条河为界限,桥的那边是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天堂,桥的这边却是血沫横飞的地狱。他们铁骨铮守四行仓库,保卫自己的同胞,保卫租界的人民。为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军民伤亡三千五百万人以上。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远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何为中国?糜烂与繁华被揉碎,拨开年代上的腐朽古老的蛛网,从容不迫的戏腔和优雅绵长的外语歌喉化为震耳欲聋的战士嘶吼出的“冲啊!”,凝聚空气中的血雾最后汇成了东方大地顶天立地的一根铮铮铁骨。这,就是中国!

吾辈自当强。总是在说现在的孩子是温室里娇贵的花朵,我们该长大该独当一面,要用拼搏不断书写传奇,担起时代赋予少年的使命。九年沉沦书海,英雄志在扬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有我们的担当勇于砥砺前行,应让青春在家国中绽放,我们自强不息勤奋勇敢,面对新时代的浪潮要举起倾斜却从不会倒下的国旗,我们是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少年!刺向咽喉的刀是烙在骨子里永远的伤,这盛世终不负英雄血泪,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敬那些为祖国牺牲的英雄。愿你们来生生世世活在阳光下,看中国繁荣昌盛,看人民安居乐业,看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知识,听朗朗书声。没有战争,没有死亡,没有绝望。

电影《八佰》观后感篇8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和烧结厂的同事们一起观看了《八佰》,感谢公司,感谢阚总给予我们这次特殊的观影机会。

电影刚开始的几分钟,感觉很压抑,透不过气。同事说我,这是最基础的战争题材,你连这个都看不了?看完整部电影,在我看来这不是战争题材,这是一部民族主义历史沉淀片。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情:当他们在自己身上绑上炸药喊出自己的名字义无反顾的跳下去的时候,当他们说来生再见的时候......

四行仓库与租界隔河而望,形成了鲜烈的对比,一线天堂,一线地狱。连接租界和四行仓库的桥叫浙江路桥,也叫老垃圾桥,长59.741米。影片的最后是生的希望,而这生的希望就是穿越这59.741米,许多人留在了这59.741米上。

观影后觉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实在是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当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压力。许多人在夜晚跨越白昼的时间无法自处。或许这是社会现状,形成这样的原因是我们不够强大,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多。和《八佰》里面的战士一样,有了民族信仰,有了对自由的向往,就不会再有崩溃的时刻。

我们没有生在战争时代,我们的今天是祖祖辈辈为我们创造的。当我们有了梦想,有了要努力的方向,就要去拼搏。为我们美丽的特钢,我们的德龙集团贡献出一份力量!要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努力上,学习上。努力学习自己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学之所用在阚总的带领下会建设出一个更美好的新特钢!在厂领导的推动与鼓舞下我们会更出色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努力向上!

电影《八佰》观后感篇9

影片故事很简单,1937年10月,淞沪会战尾声,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三百余众(“八百壮士”)进驻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用血性守护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唤醒了百姓守护国土的意志 。

故事背景却耐人寻味,日本公然违背国际条约公侵略中国。蒋介石却认为赢得“友邦”的同情与干预是迫使日军停止进攻,坐下来和谈的唯一办法。淞沪战场只是他向国际社会表演的秀场。正如八佰电影中描述的,苏州河两岸,战士阵前百战死,美人帐下尤歌舞,断壁残垣隔着灯红酒绿;壮士决死,百姓尤欢,坐着飞艇的西方观察员喝着洋酒欣赏! 战后冯玉祥回忆淞沪战场:“在上海战场上,一百里以外看着,半边天都是红的……我们的队伍每天一师一师地、两师两师地加入前线,有的师上去之后三个钟头就死了一半;有的坚持了五个钟头就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是个大熔炉,填进去就熔化了。”

军队面临着全线溃退的局面。蒋介石还是认为留下一支孤军坚持抵抗,对于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有很大帮助。 此时的第88师也不再是全部德国装备的精锐部队。战争爆发后,第88师每20天就要补员一次,10月底已经补员6次。正如电影里描述的,这次补充到谢晋元麾下的战士来自湖北保安团。不过,也就是这些新兵战士,在已经随大部队撤退,明知留守闸北必死,得到命令后毫不迟疑地回到了阵地。

然而,蒋介石依靠外部环境来“休战”的希望破灭了。始终没有国家出来为中国主持公道,对日本一路绥靖。结果就是,数十万大军挤在无险可守的上海暴露在日军陆海空三军立体火力的猛烈打击下损失惨重;而在撤退的过程中犹犹豫豫,还在期待着“调停”,以至于原本可以做到的有序撤退沦为大溃败,间接导致南京保卫战的失利。

10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