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事迹观后感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

时间: 新华 事迹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对作品或场所的看法和感受。写好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篇1

“完成了闽宁镇菌菇发展任务,凌一农计划悄悄离开。但他推开大门,竟来了一群送行的村民,手里拎着东西,眼里饱含不舍。”这是电视剧《山海情》中的一幕。

林占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他是菌草技术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

1983年,林占熺到福建省长汀县考察。当地民众希望依靠香菇种植脱贫致富,但砍树种香菇不仅没有让长汀人富起来,反而造成当地生态恶化、土地沙化、悬河高耸,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回到学校后,林占熺专心寻找林木栽培的替代方案,即“以草代木”的菌草研究。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1986年,林占熺成功发明了菌草技术。

随后,菌草技术开始由福建向全国各地推广,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和国家级星火重中之重项目,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

1996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林占熺和团队一起跋涉千里,带着6箱菌草草种,前往固原市彭阳县。他在古城镇小岔沟村挑选了27户农户,将废弃的窑洞改造成简易菇棚,用玉米秆和小麦秆栽培蘑菇。半年内,参加试验的农户,每户收入达2000元。收入最高的农户,在不到50平方米的菇棚里种平菇,纯收入达1万元,比种植27亩小麦的收入还高。

到2007年,宁夏已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创造产值近亿元,种菇农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业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一个重要产业,一大批农户通过发展菌草生产告别贫困。

有位当地的老人编了一段顺口溜,流传至今——“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1986年至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6个县,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户脱贫致富。而且,“以草代木”培育香菇一项,全国每年就可以少砍树2000万立方米。

1999年,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菌草技术重演示范,村民喜获丰收。图片来源: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被当地老百姓称作“林”草。因为林占熺姓“林”,这是他们对中国专家的一种感激之情。

2001年,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掀开了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序幕。20年来,林占熺秉持“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的坚定信念,置生死于度外,多次前往国外,传授推广菌草技术。

回忆起中国菌草推广团队刚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时的情形,林占熺感叹道,“困难重重,甚至有生命危险”。但他们没有退却,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使菌草落地生根,很快利用当地野生菌草栽培出了各种食用菌。

宣告成功时,当地召开了五千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中国国歌。喜获丰收的菌农欢乐地呼喊着“中国,菌草”!

2001年至2019年,林占熺先后22次前往巴新组织实施菌草技术项目。如今,菌草、旱稻技术已推广到巴布亚新几内亚8个省16个地区累计8600多农户,3万多民众因此受益,还创造了巨菌草产量每公顷853吨的世界纪录。

建设示范基地、开展教育研究学术交流、实施培训推广、推进商业合作与组织会议参观……以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发端,从南太到非洲,从南亚到拉美,再到联合国舞台,菌草带着中国人民的大爱和友谊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菌草技术是一项着重扶贫、保护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技术。如果说把菌草技术看成是‘鱼’的话,我们在援外中不仅给鱼,还提供了养鱼、捕鱼、加工鱼的一整个产业。”林占熺说。

至今,菌草技术已传播至世界106个国家,还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要项目。中国先后举办了270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在国内外培训了1万余名学员。为培养菌草技术专业人才,中国政府还资助11个国家的留学生在福建农林大学完成菌草技术专业学习。

今年9月2日,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开始不久,在主办方的隆重介绍下,与会人员用热烈的掌声向林占熺表示敬意。

在当天的论坛上,已是78岁高龄的林占熺对菌草技术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会为了菌草事业继续奋斗下去,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篇2

昨晚如约打开电视机,准时收看《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节目。

与往年一样的结果,在这个不平凡的“末日年”里面,又有很多已经死亡的“草根英雄”在感动着中国。他们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却都以不同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麻木而又世俗的国度。

我看这个节目其实就是一个超级“催泪弹”,其威力堪比北朝鲜当局刚刚施行的那枚核弹,使人在刚刚过去这个喜庆的春节假期里,还获得有一个感受悲情的时刻。每一个获此殊荣的“英雄”其实都表演了一场悲剧,他们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的是永远的痛。一贯擅长煽情的央视就不能厚道点呀,能不能不这样矫情呢?在节目进行中,我一边观看一边猜想,我自己梳理了一下,2021年我又被那些人和事所感动过呢?由于是同行,我首先想到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还想到了“最美司机”吴彬,还有更多创造了许多“国之第一”纪录的人,尽管我这一票并不能有什么作用,并不能算数!

感动之余,我也有更深的思考:

1、精神的觉醒

感动中国到昨天就已经整整十一个年头了,其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与发展迅速的物质水平相对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落后了太多太多,以至于被西方某些国家称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但是,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国人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美好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

2、榜样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感动中国》,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感动中国的力量,是榜样的力量,更是人性的力量。

3、时间的流逝带走感动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但典礼结束以后,人们又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内心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途径,把一年的泪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流干净,第二天重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麻木不堪地活着,期待着下次感动中国。不信的话,可以扪心自问,你能叫出几位曾经感动过你的他或她的名字?大多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了吧。不管怎样,我希望被遗忘的仅仅是名字,是符号,而不是其背后蕴含的一种精神。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篇3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感动世界!

隐姓埋名,报国心皎洁的于敏;舍己为人,为霞尚满天的朱敏才夫妇;率先垂范,量与江海宽的赵久富;无私奉献,涓滴见沧海的“炎黄”;含辛茹苦,爱子心无尽的陶艳波......他们都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他是一个风风光光的`外交官,她是他的妻子一个小学教师;但是,他们还有一个职业——贫困地区支教教师。放弃了退休后城市的优越生活,他们来到了条件艰苦海拔1300的山区。以前那些安逸的生活似乎从没出现过,他们住进了与学校厕所“一面之隔”的房子。不管条件怎样艰苦,他们都用全身心的精力去面对,这从孩子们那一句句话语就足以能感受得到。10年了,为了孩子们他的腿脚不灵活了,她的眼睛也模糊了,他们不舍得看病;他们的衣服破了,就将就着穿,更不舍得买!可是,就是这10年他们一共给学校捐款350万元!......

她每次回北京都是为了山区的孩子们,自己的儿女也需要父母的爱呀!可是为了大山孩子们自己的孩子她没有过问一次。她总是匆匆来,匆匆走的时候她都恨不得把保险单给自己的女儿。这难道不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为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吗???

他叫_,她叫_。这些平凡的名字造就了一个个不平凡的的人;而这些不平凡的人却造就了一起起“感动中国”的伟大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篇4

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我们因爱而感动,世界因爱而更美丽!

经过我看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我了解到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发生着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事迹。比如说,在短片中年纪最小的何玥,在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候捐出自己的生命器官,用平凡生命的最后闪光,为别人照亮生活!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陈斌强用一根布带!连接着身患残疾的母亲!不,连接着他们的不只是这根布带,而是他们母子间那感人的深情!

20--年4月20日八点零二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大地母亲在颤抖。100多条脆弱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而在这些让人悲痛的瞬间,却有一群用自己的双手帮助灾区人民!他们是我们敬爱的人民子弟兵们!他们不惧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去挽救那些埋在废墟下的生灵!在当天下午,一辆满载救援人员的卡车,在前往灾区的途中,为了避让其他车辆不慎翻入河中。河水夺去了两位战士的生命,但他们被救起来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继续赶往灾区救援!我为他们的行动而动容,为他们的大爱而落泪!而最美记者陈莹,在灾情发生当天,应该是她最幸福的一天,她步入婚姻殿堂,地震来袭,她不上完成自己的婚姻,第一时间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采访!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到灾情!她的行动让我感动!

世界上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事迹,而这是这些让人感动的瞬间,才让世界变得更美丽与和谐!我,作为华夏儿女,虽然我的力量微薄,但是我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每一位人!让感动聚集,让愛无处不在!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篇5

今年七月,华坪女高将送走它的第十届毕业生。2019年高考,华坪女高118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达到40.67%,本科上线率82.37%,排名丽江市第一。建校至今,已经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走进大学。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她患上了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10余种疾病。6年前,因为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张桂梅停止了授课,转而当起学校的后勤。她是校长,也是保安,每天检查水电安全,熄灯与否,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上课,顺道赶走路上的蛇。张桂梅没有自己的家,她就住在一间学生宿舍里,日夜守护着校园。

“再坚持一下,”张桂梅说,“我也自己想办法找一些止疼药,先止疼,后面再说。现在也不想去检查身体了,越检查毛病越多。”尽管疾病缠身,张桂梅还是尽量让自己显得精神一点,她坚持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

张桂梅的心思很细腻。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学校只能网络授课。她担心老师一个人在教室讲课会孤独,便坐在教室门口陪着她们。长时间久坐使她疼痛难耐,张桂梅干脆在门外支了张床。教学楼晚上熄灯,只有讲课的这一层才通电,张桂梅躺在光影之外,静静地陪着正在讲课的老师。

十二年里,张桂梅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她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共计一百多万元一同捐献给了教育事业。

张桂梅说,当她走进华坪、走进民族中学、走进孤儿院这群孩子当中,本以为一两年之后就会离开,没想到一陷进去就没拔出来。

“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篇6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x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x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x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x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篇7

七月中下旬,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下起了暴雨。7月22日,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在搜救被困群众时,突遇破圩决口后的激流漩涡,不幸被洪水冲走,英勇牺牲,年仅36岁。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陈陆用生命诠释了人民至上。

7月中下旬,合肥市庐江县普降暴雨,多条河流水位超过历史峰值。

7月22日早上,庐江县石大圩漫堤决口,洪水像“脱缰的野马”涌出缺口,周边4个行政村全部被淹,情况危急。接到指令后,陈陆顾不上休息,再次登艇出发。而此时,他已经在防洪一线连续奋战了4个昼夜。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方锐说:“(陈陆)整个腿都是肿起来的,两条腿肿得裤子都脱不了,是战士们帮他脱的。到22日早上,第二次下去的时候,我说,‘你赶快上来吧,先休息休息’。他说,‘没事,我熟悉环境’。”

2名被困群众很快被救出,合肥蓝天救援队队长苏琴回忆说,救援中,陈陆所在的橡皮艇始终行驶在最前面。“当时是5艘船,消防是第一艘,他们冲在第一,给大家引路,我们跟在后面。”

当得知村内还有1名残疾群众被困时,陈陆领着救援队伍再次出发。洪水上涨的速度让所有人始料未及。决口扩大,水流湍急,水位陡然从0.4米猛涨到3米多。船只遇到了最难自救、最容易发生亡人事故的险情——“滚水坝”。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庐城站副站长常青回忆说:“当时水流比较急,等我们看到有落差的地方的时候,已经来不及掉头了,专业术语讲叫‘沸腾线’‘滚水坝’,如果人不幸被卷进去,很难出来。”

顷刻间,陈陆所在的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艇上3名消防指战员侥幸脱险,陈陆和村干部王松被洪水冲走。紧随其后的橡皮艇迅速调转船头,大马力冲出危险区域。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庐城站特勤班副班长李顺说:“我们的船想往回走,但是水一直往前推动着我们的船,所以就翻下去了。”

经过49个小时不间断地搜寻,直到24日13时50分,在距离当时落水点下游2.3公里处,陈陆的遗体才被找到。36岁的消防指挥员,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滚滚洪流中。听说自己的救命恩人牺牲的消息后,庐江县鲍井新村的居民解启霞泣不成声:“感觉他们很伟大,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也没办法出去。”

陈陆出生在军人家庭,父亲是第一代安徽边防军人,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小时候,他经常听外公讲部队的故事,不禁心生向往。2001年,陈陆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加入了消防部队。

消防员救人于水火之间,随时都会面临生死考验。陈陆总是冲锋在前,敢打头阵。

参与汶川地震救援时,陈陆全身起水泡,双腿被毒虫叮咬起泡流脓,背着60余斤重的破拆设备,在险境里拯救生命。合肥市肥西消防救援大队代理教导员吴胜平回忆:“他不止一次地说,‘我这个腿坚持不住了’,我问要不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但他说,‘我要坚持下去’。他一直冲在最前沿,手指头被废墟划出了血也没有退缩。”

陈陆牺牲后,他生前的好友以及庐江县群众自发建了一个“我有一个兄弟叫陈陆”沟通群,大家商议着要在陈陆牺牲的地方为他竖立一座纪念碑。当合肥市庐江县司法局副局长刘书虎带着材料找到陈陆的家人时,却被这个军人家庭断然拒绝。刘书虎告诉记者:“我到他家里去了,不愧是英雄的家庭,老爷子说得很清楚,‘很感谢,但是当前洪水还没有退,不能再给组织上添麻烦,这些事情以后再去看能不能做’。”

陈陆同志牺牲后,被应急管理部批准为烈士,追授“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被安徽省委追授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

9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