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
写观后感需要我们对电影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这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篇1
这部电影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为守上海最后防线四行仓库,仅与英美租界相隔一条苏州河,孤军奋战4个昼夜,营造了罕见的被围观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佰人。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在于一河之隔两种不同的景象,一半繁华景象和一半的战争场面给人带来视觉冲击。感触最深的一幕是每个晚上四行仓库的军人们看着对面的繁华景象,那是他们向往的、想要的生活环境;对面的学生想要去到对面和军人们为了这个国家去奋斗;一根电缆线看似平凡却是用一个个人的尸体趟过去的,他是四行仓库的军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他是托起后半段剧情的重要纽带。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淞沪会战便是这部电影的原型。从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就加快侵略中华的步伐,并且提出了三个月的计划。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奋起反击。从真实的角度上这部电影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们真实感受到了当时的历史情形和人们苦难的生活环境,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1938年,淞沪会战进入相持阶段,为了掩护我军的行动,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军驻守四行仓库。然而此时的四行仓库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进入四行仓库,也就成了孤军。部队进驻后,谢晋元与一营长杨瑞符集合部队作简短动员,说明奉命掩护大军撤退并据守四行仓库--这个当时上海唯一属于中国军队守卫的一块国土,第一营已是离开大部队的一只孤军。他要求全体官兵,抱必死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
我想每个为了这场战争牺牲的人,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的强大,他们为了现在的繁华生活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那些阻碍我们通往美好生活的事情,我们总会努力的跨过它,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我们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我们再也不是那个软弱无力、任人宰割的中国。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篇2
先说下《八佰》电影主要内容是啥?
故事原型为 1937年 发生于上海的 四行仓库保卫战 ,此战为 淞沪会战 最后一役。
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 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 孤军奋战4昼夜 ,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为壮声势,四百多人对外号称八百人。简称 《八佰》 。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根本不知道八佰是啥?如果你还没看过电影,也没有在抖音以及各种自媒体、新闻看到过,你肯定也不知道,对吧?
再说1937年,如果说到1937年,问你发生哪些大事,你肯定会说,卢沟桥七七事变。是啊,这个从小学到大学课本都有。除此之外,淞沪会战可能也听过。那四行仓库保卫战呢?
讲真,我也没听过。呐,现在的 四行仓库 遗址如下图。我去过上海几次了,一次也没去过这。至少管虎导演这部电影让我记住它了。
看吧,旧仓库那破旧的墙壁上那密密麻麻的弹孔,感觉战争就发生在昨天,看着电影,感觉自己也像是苏州河对岸的看客。前期像是看热闹,后面真正的被壮士们震撼到了。
看这部电影,我真正动容落泪有两次。
一次是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在欧豪饰演的端午求饶那里。面对端午的愤怒和威胁,老算盘卸下所有的伪装,苦苦乞求端午放他一条生路。
是啊,你是不是会觉得老算盘太没骨气了,油滑懦弱、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等等,但是啊,这反而演得很现实。
朋友说,张译以前演戏都是很正经,很励志的,这次角色完全不一样。 是啊,演技真是没得说。 即使老算盘这样极端利 己 的人,最后却选择了安全以后选择与战友站在一起。
另一次就是护旗了。(其实还有一场没说,就是郑恺饰演张树生绑满炸弹跳楼那里,真的太感动了,不哭也难。而且,这是真实的的事!护旗激烈战斗,据说不是真实的)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以前看的历史上战国时代的事,好像也有护旗。与其说是在护旗,不如说在护住中国人的骨气。所以说,中国人历来是有骨气的!
我也在想,如果是我,或者是你,生在彼时彼景,会怎么办?是啊,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坚持又是为了什么?
看完这个电影,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真的。我大学是中文系,有一门选修课叫电影电视剧剧评。其实,我觉得不好,完全没有从专业角度来写。
另外,据说这个电影从立项到现在推出,花了整整十年。十年,什么概念呢,如果用在互联网上来说,十年可以一大变了。
其实,这也是白杨想说的,现在不管做推广还是SEO啥的,一上来就是多久我可以看到效果,新站有没有什么快速方法等等。做人做事都应该看得长远。要坚持付出才会有回报。
再放两张照片吧,建议到电影院一看,对了,别忘记带口罩。
偷偷说下,开头有几分钟没看到,后面出来了,再刷一遍。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篇3
一直想去看《八佰》,刚好昨天下午有时间,和老婆一起去看了,深有所触,说上几句。
先说数据,加上点映,上映三天,票房7。7亿,由于疫情对观众入院观看信心的冲击,我觉得成绩什么可观。猫眼评分9。2,心想豆瓣评分绝对会—1,果不其然,豆瓣7。8,豆瓣早已失去国民评判准信力,国外电影再烂评分至少+1,国内电影自动—1,这不是电影工业发展滞后带来的附加影响,而是长期外部文化价值观输入带来的直接影响,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影评人根据地多在豆瓣。扯远了,男女观众比接近7:3,20—35岁观众占比75%,你别吓一跳,再过三年我都不算一个适龄观看群体了,很难过,我觉得我至少还能常进电影院15年,拭目以待吧。
再说感受吧,票房已经确定《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战争片,但也更像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它以悲壮的表达手法向后人阐述了抗战史上先辈们不屈的斗争精神,现实只会比电影更残酷,因为工作原因,十多年来,接触了很多上过战场的老兵,当你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亲身讲述战争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电影中士兵被子弹击中的画面还原度应该有85%,我见过很多现实中被枪击的照片,指头大小的枪口,后面是碗口大小的创口,击中重要部位断无生还可能,我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深知一个人在枪林弹雨中穿行需要多大的勇气,活下来的运气占了一大半,上了战场,都抱着一颗必死的决心。后人,只是看到一个个数据,伤亡多少人,幸存多少人,真正上了战场和敌人厮杀,九死一生,十不存一,是常事。
电影中大家都看到的是河对岸租界隔岸“观看”的人们,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句是叫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觉得人数在55开吧,乱世之中一半的人为了生存而自保,只要活着,谁主政并无所谓,河对岸另一半的人大多是无能为力罢了,只能眼看着战士在一侧和敌人厮杀。所以电影中也用不小篇幅描述了送物资、跑桥送电话线,包括后面的募捐。不过电影对上海女人一点都不友好,也算是一个地域的缩影……
我从不会怀疑士兵们会不会向影片中描述的勇敢、无惧生死。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是给我们一次中继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过去很多年我们疏忽对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每次你看到网上一些无脑的评论肯定会恨得牙痒痒,甚至有时也会附和一句。教育始终是国之大计,键盘侠并不是多了,而是会使用键盘的人多了,有句话叫“人出一百,必有鸟人”,甚至你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时班级里是不是总有一个格格不入的人,生活群体中总有一个言行相异的人,别去做这个人,善待他人。
其实也想带儿子去看一看,不过才四岁,应该也看不懂,留在日后再说。经过三十多年坎坷起伏又始终徘徊在地面的人生告诉我,一个人培养好的心性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学习主要靠自己,但路走歪了,回头就难了。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篇4
从影片公布的信息来看,电影《八佰》耗资逾5亿,于20__年底在苏州拍摄,历时230天。其中,剧组为1:1还原真实场景,挖了一条长达200米的“苏州河”。论布景花费,《八佰》在近代华语电影史上可算是名列前茅了。虽然影片中有多位知名影星参与,但鉴于出品方华谊兄弟、影片题材以及戏份的关系,我们认为明星片酬并不是《八佰》预算的大头。另从影片预告来看,战争场面相当震撼,预算确实是花到了实处。
但是考虑到电影《八佰》临时(因技术原因)撤档,对于影片本身重新剪辑(为了过审)带来的剧情缺失、立意表达不明确等风险,我们认为电影《八佰》的票房下限大约在10亿左右,并降低了影片的票房上限预期,调整至20亿元。
显然,《八佰》是华谊兄弟的一步险棋。若是电影原版顺利上映,从题材、制作、卡司班底来看,20多亿票房基本没得跑了。但是考虑到为了上映而进行的妥协,确实是给片方带去了一定风险。
因此,我们预计电影《八佰》的票房大概率在15亿元左右。若影片经过撤档风波后依然没有丢掉本来的立意和精髓,那么有望冲击20亿朝上的票房成绩。只是即使达到这个成绩,对于华谊兄弟来讲,也只有30%左右的利润空间。毕竟5亿成本太高,而且话题又过于沉重,还放在这个贺岁档上映,想要票房超预期真是太难了。
另从电影《八佰》的拍摄历程来分析,我们判断该片的原预算应该在3亿左右,由于布景等因素大幅延长了影片的摄制周期,导致影片成本有所上升。
若是3亿就能拍出《八佰》,按照15-20亿的票房预期计算,华谊兄弟则有望收获67%-122%的收益空间,而不是现如今最多怕是只能赚30%的窘迫境地了。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篇5
暑假里的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一部名叫《八佰》的一部电影。
1937年,日本侵略上海,国民党组织70万军队发动了淞沪战役,由于当时国家不够强大,淞沪战役失败了。国民党在大规模撤退以后,组织420人留守四行仓库,为上海抗战保留了最后的希望,史称“八佰壮士”。
我最难忘的一幕是日军带着“怪车”发起进攻,“怪车”将车上的流星锤高高举起,砸向了四行仓库西侧的墙上,守卫四行仓库的壮士为了保护西侧的墙很多都英勇的牺牲了。令我非常感动的是,那些曾经很怕死的人,现在也英勇无畏的参加战斗,浑身布满了伤痕。这个时候,日军高举着盾牌强行突袭到四行仓库楼下,四行仓库随时都有被攻陷的危险。
千钧一发的时候,只听轰的一声,原来是一位英雄背着炸药包从楼上一跃而下,口里高喊着:孩儿不嫩能够尽孝了,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四行仓库的安全,其他人也英勇的跳了下去,四行仓库安全了。租界的人们看到这一幕,都感动的留下了眼泪。我自己看到这里,也被这些英雄壮举感染了。
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的这种爱国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如果我长大了,中日再发生战争,我一定会献出生命,像那些英雄们一样,奋勇保护自己的国家。我希望,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让中国更加强大,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篇6
今天上完了周末补习班,妈妈答应我的要求,带我去看新上映的电影《八佰》。
电影开始之前的氛围让我震撼,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盯着屏幕,现场气氛安静,虽然还没有开始,甚至屏幕还没有亮,大家都非常期待,因为中国军人值得被期待。随着安静的氛围,电影开始了,片头的故事就非常激烈,被冲散的队伍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休息,可是却看到了日本人对中国军人处刑,刑法恶劣,不忍直视,被发现后也没能逃躲毒掌。
仅有的400军人在四号仓库,意味着中国军人要面对四万日本军人,他们为什么要选择留在仓库,就是为了身后的平民,为了他们中国军人没有退缩,勇敢抵抗。四意味着死,中国军人也有家,有妻有儿,可是他们肩负重任,在他们眼里只有国家,把生命于不顾,把身体当作一张纸,一个抗日工具。
一河之隔,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原本的农民也逐渐大胆,拿起枪对准敌人,拉起坂口。谁都会期盼天堂,就如现在的我们,没有中国军人的守护,我们可以在中国生活的舒舒坦坦吗?不可能的。军人也不想死,但是他们死了,死的人就会更多。中国军人在那么小的仓库里面对敌人的百万大军,日本人用车,用芥子毒气,用战斗机……可是中国军人只有一把枪,一副精疲力竭的身体,但是却可以守住好多天。电影中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湖北,年纪可能和我差不多,甚至更小,可是他并不害怕,他的那一句话让我触动:老子不怕——一个正直上学堂的孩子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他原本可以在家里好好学习,可是天有不测风,日本的侵略导致他们无论可退,只好为了国家做点什么。诸子长大成人,仍以为军,为父报仇,为国尽忠,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耻辱。
《八佰》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是属于历史的每一个人的故事,也是现在我们所要铭记的的历史。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报效先烈,让先烈们知道,中国不但保住了,而且更强大,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我们中国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篇7
影片中有大量对比,苏州河两边,一边歌舞升平,一边枪林弹雨;一边是国军全面撤退,一边是400多名壮士舍身守城;一边是小人物的贪生怕死,一边是士兵的大义凛然……翩翩白马是对民族的希望,密密麻麻的弹孔是残酷的现实。
影片的最成功之处在于,我没有认出任何一位演员,也没特别记住哪一张真切的脸,但是那种对生命的渴望,对家园的守护,深深打动了我。一句“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感天动地!没有预演、没有动员,绑上手榴弹说跳就跳,令人闻风丧胆!
影片的人物塑造也挺真实,没有伟光正,一个个小人物的猥琐、惜命、冷漠、亲情、仗义、转变、热血、英勇……都交融在一起,这才是人性。
第一个感受是:不想打战,战争就是个屠宰场。政治、经贸、科技等各方面的争议,能坐下来谈的就不要战争。无论是胆小鬼还是真英雄,无论是走狗还是义士,哪一个不是血肉之躯、父母生的?那些血肉横飞、鲜血四溅、砍头颅当人体靶子的,都不是人类行径,已经把人降级到了动物阶段。特别是,如今的武器今非昔比,一旦打起来,那是真正的灰飞烟灭。
第二个感受是:那些用生命用血肉来守护家国的战士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民族之魂。明知仓库就是坟墓,甘愿舍命守护;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搏命也要遵守军令。他们很傻,傻得不计算性命的价格;他们很真,唯有这份真,才能守护真正的家国大义。
第三个感受是:当年的中国实在太弱了。日本入侵,东北溃败、华北溃败,淞沪战场上,80万的正规军打不过20万的日军。为了掩护50万正规军的撤退,也出于政治秀的需要,把租界对岸的四行仓库当成了剧场,把一个营的战士当成了演员。但是这群战士是当真的,他们甘愿视死如归、舍生成仁。无奈他们的表现再好,戏终究是戏,没有实力的民族终究只有被人欺压的份!
第四个感受是对历史的哀叹:过桥之后的战士成为弃子才是历史真正的悲哀。最后的过桥片段,是当年战争中死伤最多的场景,影片展现出来的战士几无生路,而历史中,过程虽然惨烈,但414(有各种说法)名战士,经过四天的战争,伤亡十余人,其余成功撤入租界,相对幸运些。
但是,没有了战争和镁光灯的高光,残酷的现实才刚刚开始。一进入租界,这些战士就被缴了械,扣押在原是万国商团意大利的兵营,但是该处早已被遗弃,是堆垃圾、扔死婴的一片荒地,称为孤营,他们也被称作孤军。租界还在四周拉上铁丝网、配上哨楼。既非败军、又非俘虏的战士们就在自己的国土上被租界给囚禁起来。
虽然缺衣少食,军人们面黄肌瘦,但是他们依旧每日操练,军容整肃,如果想要突围,租界的武装力量根本挡不住。但是军人有军纪,谢晋元向国际声援,也向蒋介石求助,换来的是蒋介石的冷漠回应(1938年6月19日):“五月三日函悉,尚望忍受一切艰苦,以维护国家荣誉。”
于是,谢晋元选择忍辱负重。接下来的时光中,军队与租界不停地冲突,战士内部也矛盾不断,在物质越来越贫乏,连饭都吃不饱的境地中,日渐走向奔溃,出逃暴动,加上外部的暗潮涌动,最后谢晋元被自己的部下刺死。
余下的部队还被汪精卫诱降过,但是他们没有答应,于是整个队伍被拉着去各地做苦役。害怕他们整个团队的合力,战士们又被分散流落到各地。在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当年的约400名战士最后只剩下了100余名。
凶狠的日本军没有消灭他们,无情的政治和残酷的现实把他们打得七零八落。
电影《八佰》呈现了战士们最辉煌最英勇的一面,但我期望中国再没有那么屈辱的一天,也再没有让战士们“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悲壮。如果不幸有那么一日,那么请善待我们的英雄,不要让他们在为民为国奋战之后成为弃卒。
翻看现今上海的夜景,83年前的故事恍如隔世。然而,20__的时局并不太平。历经了一战二战,被裹挟其中的,哪一个民族不灾难深重,不深刻反思?唯有远离战场、发战争财的民族才会热衷其中。战争、冷战绝不是儿戏,平和和发展才是人类主流,需要我们用极高的智慧和强大的实力来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