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最新电影我的抗战观后感范文

最新电影我的抗战观后感范文

时间: 志全2 电影观后感

《我的抗战》可以说是口述历史,通过采访一些抗日老战士或其子女,来回顾那场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电影我的抗战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我的抗战观后感1

这是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主写的一本纪念抗日战争抗战老兵的书籍,认识作者崔永元这个人是从他主持的节目《小崔说事》开始,这是一个爱憎分明,敢说实话的人。

为什么要买这本书,只因封面简介上鲜红的大字:“300位抗战亲历者时空绝唱,拷问每个中国人的良知!”

由于一些不能细说的原因,以及我们从小接触到的历史教育中的刻意回避,我对这段屈辱的近代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倭寇侵略了我们八年,杀了很多的中国人,做了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却未能了解到更细节的一些部分。

看完整本书虽然不能让我记住每位抗战英雄的名字,但是给我的震撼却是不小的!中国军队使用着低劣的武器,用血肉之躯阻挡倭寇的勇气和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功绩是不能让我们忘记的。

时光如梭,现在那些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已经越来越少了,他们的亲身讲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不仅仅能够提醒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更能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其史料价值难以估量,堪称无价。

抛开土地面积和人口不记,当时的日本已经是一个可以自主生产航空母舰的超级军事大国,而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力空虚,经济十分落后,各省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军队武器落后,子弹尚且无法达到保量生产,国际上毫无地位,然就是在这样一种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条件下,中国人挺直了腰板,用意志和气节战胜了对手。

我是广东人,所以我对粤军抗战的描写片段记忆的更加深刻,粤军,既广东军队的简称,在国民党军队中属杂牌军编制,装备十分低劣,两个个师一万人,只有半数配了枪,剩余的靠大刀作战,1937年7月,淞沪会战打响,就是这样一支极为简陋的部队,我们的广东子弟兵,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存亡,穿着草鞋背着大刀,离开家乡开赴千里之外的上海与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坦克战斗了三个月,随后淞沪会战失败,他们又撤退并参与了南京保卫战,首都最终没能守住,十万中国官兵在放下武器后惨遭日军屠杀,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扬子江,染红了石头城。但是,有支部队在南京陷落前夕却冲出了太平门,沿紫金山北麓向东突围,先后在仙鹤门、汤山等地与日军苦战,他们正是这支穿着草鞋背着大刀的部队,我们的广东子弟兵,这一刻我真的很自豪。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和许多极其仇恨日本人的中国人不同,崔永元记录抗战,他说不是煽动仇恨,也绝不希望简单地激起民族仇视和对立。

作者崔永元不仅关注抗战历史,还从两国国民素质角度上考察中日问题。崔永元在日本地铁上,看到一个人喝得醉醺醺,前面的人都不躲,吐得前面那个人身上都是污物,结果那个人把手绢掏出来,他先给那个喝醉的人擦。崔永元说:“我们很难做到,真的,这些东西其实挺刺激我的。因为我看得越多,越觉得心里难受。我就想,我们的足球队踢不过他们,我们产品不如他们好,为什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就是因为我们国民素质整体要比人家低,我们才什么都不行,我着急这个事情。”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要做的不是仇恨,而是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缅怀诸先烈,莫让屈辱的历史重现。

电影我的抗战观后感2

该片中的主人公很多为普通战士,并且讲述的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不象电视剧那样,演的大多为当官的,剧情也夸大太多。

在8年抗战中,很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成了难民。那时候,中国空前的团结。在敌强我弱、武器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只好拿人筑成长城,以空间来换取时间,尽管三分之二国土沦丧,依然坚持抗战。那时候,很多人不仅面临死亡的威胁,还经常忍饥挨饿。

在《我的抗战》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两个情节:

1、李敏,一个十四岁的东北抗联战士,在突围时与敌人相遇,在经过短暂而血腥的战斗之后,很多战士牺牲,部分人伺机冲出,这其中包括李敏。李敏走在前头,后面跟着几个抗联女战士。走着走着,李敏发觉不对劲,在齐膝深的雪中费力转身往后看,发现几个黑点,还发现了敌人的骑兵---后面的战士被俘了。她赶紧躲入一树丛中,往雪里边钻,能钻多深钻多深,这时她已顾不上冷了。敌人上来了,她的心跳到了嗓子眼。还好敌人没有发现她。确信日伪军走远后,她爬了出来。在路上捡到了一只老鼠,她把它放进了口袋里,她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饿的时候只有雪。东北,天黑的早。她忽然听到了狼叫声,并且不是一只,她很害怕,心想,今天晚上估计自己要做狼的美餐了。忽然她想到别人教她的,碰到狼后敲击树可把狼吓走。她拿起树枝使劲敲起树来,狼果然被吓跑了。她到了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带,烧着了火,将刚才拾的老鼠烤了烤,吃了,她觉得很香。(如果现在你发现在你碗里,有一只老鼠,不仅你吃不下去,原先吃的也会吐出来。)在树林里强捱了一夜,天亮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个小屋,她跑向那个小屋,想暖和暖和,休息休息,但快到跟前时,一个日本人出来了,她胡乱打了一枪,掉头就跑,敌人没有追上。找了几天,她终于找到了其他的抗联战士,战士们向她迎过来,而她终于支撑不住,晕倒了。

2、一名战士(八路军还是国民党,叫什么名字都忘了)被日本人俘虏后,敌人严刑拷打,逼他说出情报,他没有说。最后敌人决定处死他,时间定在1945年8月14日。这一天,首先是他的战友被带了出来,执行了绞刑。他还记得他的战友临走时,对他说,我先走了。轮到他时,那天行刑的喝多了,晚来了一个小时,时间改在了第二天的下午。(处决犯人一般在下午2点到4点。)不知他是以怎样复杂的心情度过的那一天。谁知第二天中午时,太阳旗降下了,日本投降了,战俘都被放了,他获得了新生。以后他把8月15日作为自己的生日。

日本投降后,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中国没有索要赔款。据说是周恩来认为,侵华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责任应由日本政府来负。而如果索要赔款,就会转稼到日本老百姓头上。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很不赞同。日本是由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组成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它们隔裂。日本兵有几个是贵族子弟?还不都是普通老百姓。不仅应让日本赔,还应该让他赔个倾家荡产,使他永无侵略他国的能力。

为在抗日战争中死去的300万将士和2000万人民致哀。

电影我的抗战观后感3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这是麦克阿瑟说的,说给所有老兵、所有经历过战争的老兵。诚然,经过了战争的洗礼,老兵没有死,而相对短暂、血腥、残酷、热血沸腾的战争岁月,之后漫长的日子该怎么度过?战争的伤痛如何消弭?这是多数人不会去考虑的。料想八年抗战涉及到了多少人?而他们,正在迅速地凋零,与之凋零的便是那段真实的有着切身感受的历史了。

相对于日本兵较高的文化素养,参加抗战的中国军人普遍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读写的人本就不多,这就注定了多数人很难留下些什么。何况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往往让人不由自主地隐藏,不敢回想,这就注定了绝大多数的历史将会随着老兵们生命 的凋零而被隐藏。至于某些意识形态的需要,使得我们总在文艺作品里看到猥琐无能的敌人和英明神武的我军,就像古时候的战斗檄文中所写,敌人那是“驱犬羊与虎狼斗也!”是这样吗?但凡有些思想的人都能想到,其实敌人是虎狼,我们是退无可退不得不舍生一搏的犬羊。那么,谁证明?谁知道?恐怕也只有这些老兵了。这正是崔永元的团队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了——让亲历者还原历史,将他们身上属于历史的碎片留住,用这些碎片拼贴回真实。我们需要真实,尤其在这个已然远去却仍有可能回首的时代,这真实太重要了。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乔治奥威尔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在统治者手中的作用。我们未必是不尊重历史的,但尊重的原因往往出于利用。所以历史这一宏大的概念似乎是与我们无关的。其实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刻转眼就是历史,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和经历其实都是历史,或许渺小,至少也是潮流中的一滴水,一样是可以反射阳光的。尊重历史没有那么大,其实就是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存在的意义,哪怕它多么微不足道。

《我的抗战》带来的震撼无疑的巨大的,因为历史,因为真实,因为那些凋零的老兵,因为那每个人留存的碎片。想到《集结号》里那句台词:“本来爹妈都是起了名的,怎么都成无名烈士了呢?”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无论是战争、抑或其他灾难,我们能想起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最后代表生命意义的名字吗?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也只存在于熟悉的这个小圈子里,最终不过随风凋零,了无痕迹。我们奢求意义吗?未必,但我们需要价值和证明。

读《我的抗战》,除了感受真实的历史和经历之外,恐怕更多的就是在于对历史、对个人经历的审视,乃至可以看到自己——我有我的历史,我并不渺小!有这样的尊重,就是希望所在了。时间可以让一切凋零,很多东西却不该被抹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便是一种期望了。

电影我的抗战观后感4

记忆中,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似乎已经淡忘了,但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中并不代表消失了,因为当那熟悉的革命奋斗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那些年学校里组织在国旗广场前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黑白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不仅这样,其骨子里还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的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却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张力给予你无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战争片《我的抗战》就是这样一部好的黑白电影。

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但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依然是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用鲜血染红红领巾的时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触,是因为“地道战”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片中人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节的追求,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爱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军侵入中华儿女的国土,在中国冀中平原上,有这样一群英勇奋战的男女士兵,凭着一颗爱国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集齐,准备战斗。为了能顺利的战胜日本军,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战,展开了挖地道的行动,我方士兵运用野外地道站的战术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终于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谋的高传宝,令我无比的佩服;有忠诚至上的老钟叔,有让人臭骂的汉奸汤司令,还有那个令人恨之入骨、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些老演员所刻画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电影中那些经常响起的动听的音乐一样,时时萦绕在耳边,难以挥之。

电影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脑海中还都是当地人们作战的画面。那么的铿锵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内心热血沸腾,感触颇多。我想那是一份对高传宝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对士兵们顽强斗争意志的佩服,一份对司令可笑举止的愤恨,一份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与其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还不如说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人们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中国的领土,是他们在民族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而正是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每次在看这种红色电影时,内心会产生了一丝感动,一种莫名的冲动,一份对人性、对自由、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爱国情结。

电影我的抗战观后感5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打响了中华全民族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史称“七七事变”。

如今已是70年了,这70年间古老的中国由衰败走向了富强,走向了独立,走向了自主。可又有谁想象得到70年前中国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我国的大好河山,至我国同胞于苦难之中,国土沦丧,家破人亡,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1973年12月,日本侵略者对着30万手无寸铁的南京同胞进行了屠杀,30万中国人民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在中国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出现了,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迎来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天“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被政府指定为国家纪念日,为了纪念为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更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奴隶!”

在面对敌人疯狂的侵略时,是投降还是反抗?不同的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这首诗鲜明地告诉了我们不起来、不战斗的后果。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着我们民族英雄的鲜血,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军民伤亡3500万人),但是我们不悔,有些人死了,但他却活着。烈士们虽然阵亡。但是他们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他们的军魂永远保佑着祖国的寸寸疆土。这历史中的一幕幕,无一不诉说着牢记历史,珍爱生命,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和平之鸽永远在我们国土上自由的飞翔。

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