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告白电影1000观后感高中生

告白电影1000观后感高中生

时间: 志全2 电影观后感

《告白》从名字上看是一部纯爱电影,但实际它是悬疑电影。“告白”这个行为,贯穿了整部电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告白电影1000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告白电影1000观后感1

朋友给了我一个网址,是一段叫做23分钟奇迹的视频。讲孩子们怎么被洗 脑的。看了后一身冷汗,不由想起了前几天看的日本电影《告白》。

影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松隆子扮演一个单亲妈妈,是一所初中的教师。每天,她的5岁大的小女儿会在下午来到她的学校,等妈妈下班一起回家。一天,孩子被发现淹死在学校的游泳池里。当所有人认为这是个意外的时候,松隆子经过调查却发现这是由班里的两个学生干的。这两个学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只是为了表现得比别人出色。他们以杀人为手段来实现自己扭曲的价值观。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变态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一切。一个孩子母亲从小抛弃了他,去追求自己的事业,他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让母亲为他自豪回到他身边,就想通过杀人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另一个被家人宠坏了,但又得不到同学老师的认可。所以他为了显示自己强于别人而杀了那个小女孩。

看完这些我沉默了好久。我有个2岁的女儿,我该怎么教育她呢?到她13岁的时候,她会怎么样呢?我们都想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要做到出类拔萃需要学习什么呢?都说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但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呢?我们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就是正确的吗?现在的学校教育实在是不敢恭维。功利味道越来越重。孩子从小就接触这些好吗?朋友和我说,孩子有个好的个性就好了。是的,但怎么样的个性算好呢?开朗,积极,谨慎,细心,勇敢,辨别力强,有好的分析能力。好象我能举出很多,而且好多都互相矛盾。

想了半天,回想我小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对我的影响。我现在的很多习惯,爱好都传自我的父亲。摄影,读书,集邮等等。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想我也会这样影响我的女儿。但这样好不好呢?兴趣爱好无所谓,但给她更多的空间让她有自己的特点好象更重要。即使这个特点并不是那种优良品质。只要不是坏习惯就行。

给孩子空间,也给自己空间。让她独立点,我想孩子会喜欢这样的。

告白电影1000观后感2

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

《告白》这部电影一直听人说蛮好看的,今天下午终于看了看,果然很不错,看了开头就不舍得放下。

这是一部由小说翻拍而成的电影,如果光看小说的话,我完全有理由那会是本一旦翻开就让读者舍不得阖上书页,拥有高度评价的小说。所以,我决定去找来拜读一下!据说,它不仅占据了2008年周刊文春「杰出推理小说排行排」的龙头宝座,在该年各推理小说的排行榜中也都是名列前茅,它更在2009年获得了书店大赏的殊荣,成为了这本小说大放异彩的一年。尽管如此,由于小说是采用各个主角们的独白与证词作为主要的叙事架构,很多人认为要将这样的一部小说翻拍成电影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故事发生在一群未成年的中学生之中,未成年的杀人犯被高明者反击,仍有可能继续报复社会。一开始让我想到我那当中学老师的同学,面对着同样混乱的这群孩子们。想想我们以前的学校中,班级中也有许多混乱的学生,现在不知道又都长成怎么样了呢?我们总说一代不如一代,面对现在的这些孩子,想想是不是真的越来越不对头了……家长们啊~自己过去就这个样子,怎么来管自己的孩子呢?有些家长也许就想了,自己以前就这个样子,现在不是也蛮好嘛~就不用多管孩子什么了?那就给老师找麻烦,添负担?

哎呀,好像又点扯远了,言归正传,当天即将辞去教师职位的女老师,于其担任班导师的1年b班的全体学生面前,开始诉说起一段漫长的告白——故事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故事反映出的日本校园暴力和少年犯心理问题,在不少真实的社会案件中早有体现,松隆子扮演的森口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控诉教育和体制的无能,其冰冷让人恐惧,其悲伤也让人同情。导演一开始就层层剥开犯罪的过程,然后再摧毁整个伦理世界,连最原始的情感也不放过,都成了肮脏的动机。突出了非常状态下的心理畸变,片中小演员的出色表现足以震撼成年人的既定思维。热情单纯的男老师成了双方行动中的无知工具,森口的报复得以完善和升级。在前半部影片中的混血牛奶,轻易毁掉了一个自卑男孩和他的母亲,但仍需要自负女孩的帮助才能找到对手的“软肋”,剧情这才真正进入高潮。关于生命价值的拷问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可几乎所有人的独白都是出于自私的动机,殃及他人也毫不在意。“玩笑啊”,影片中最后出现的台词,其实是否定了所有人的虚伪。压抑和冷酷足以震撼观众,但电影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未成年的杀人犯被高明者反击,仍有可能继续报复社会。

一直很佩服日本勇于面对现实的勇气,中国会让这样的片子通过审核吗?更不用说会有导演会拍出这样的片子给我们看吗?会让一个个孩子去演出这样血腥的角色吗?

整部电影由生命和爱这两个主题贯穿始终,故事开始,松隆子扮演的森口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命”字。生命——“啪”的一声就消逝了吗?还是“轰”的一声消逝的?最后,也许你会有自己的答案。爱,我在整个故事里看到的是母爱。作为妈妈的松隆子对于被她2个学生a和b残忍杀害之后,而实施的报复之母爱。而且,未成年人杀了人都还能被法律保护着,可想而知这个做母亲的心里有多难受,看了故事之后,就会感受到她的母爱是怎样的,能让那两个学生让他们生不如死,并且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也听听生命“啪”的一声消逝的声音。但我想老师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复仇啊~他们始终还是自己的学生,是想把他们引向光明的正途的,是想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生命”吧!如果这两个孩子在下手之前想明白了的话,自己的母亲又怎么会消逝在自己的手中呢?只可惜,许多时候不管老师,不管家长做多少努力,这些孩子始终就是明白不了……森口老师的母爱不仅是对自己孩子的,还有对这两个学生的!

告白电影1000观后感3

这几天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宣传HIV,患者的笑脸,明星的拥抱,“我们在一起”的口号,是不是只有在每年的爱滋病日才会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宣传?可即使如轰炸般向大众传播爱滋病知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HIV?

很巧,几天前刚看了日本电影《告白》,影片恰恰是以HIV为线索,描写关于“爱的教育”的影片。从影片开头女教师面对全班学生的告白里,提到其夫患有HIV开始,到给学生A和B的牛奶里加入HIV,再到学生B的彻底崩溃,最典型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学生B。而对于才上小学的B来说,其责任应归于他母亲的无知。影片从始至终没有出现学生B的父亲,在孩子遭受如此巨大的创伤事件后,父亲一直没有出现,而唯一照顾孩子的母亲却是无知且胆怯的,在面对孩子的异常行为时,她没有得到任何支持系统的援助,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假设夫妻关系不好,父亲对孩子也不应该如此漠视,怎么会那么久都不跟家里联系呢?而母亲在遇到困难时为什么没有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呢?当孩子遇到这么残忍的事件,妈妈为什么要一个人扛着?何况她根本无力承担。她没有教会孩子在犯错后要勇于担当(这是无原则的溺爱),也没有在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果断送往医院(这是愚善),她可以用安 眠药让孩子睡觉然后帮他剪发洗澡,为什么不能趁机抽血帮孩子化验呢(这是无知),在她和孩子都濒临崩溃边缘时,没有主动向外界积极求助,却用伤害生命的极其悲观的做法来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才会做出的事情)。可能我过多的在指责母亲,孩子也有错,可是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的成长环境与父母有直接的关系,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这位母亲及早查阅HIV相关资料,她就会知道HIV没那么可怕,及早治疗是会痊愈的。如果她不是一次又一次拒绝男教师对孩子进行家访,或许她和孩子的命运都会改变。谁能说她不是自己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呢!

这是一部容易让人内心纠结的影片,有太多争议,不同的价值观会有不同的解读,而我所看到的是片中每个主要人物都有爱的缺失,他们在做出许多反社会的暴力行为时,不仅在伤害他人也在伤害着自己。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是不会做出那么多“恨”的行为。女教师的报复看似残忍却合乎情理,只是这种报复却给两名学生的心里种下了恶的种子,他们并不会因此反思自己的'罪行,更不会感恩或回报社会,这势必造成“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而即使两名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复(失去了他们的母亲),女教师也并不会因此快乐,因为她死去的女儿永远不会失而复得。与其报复,不如接受,接受生命的无常,女儿的死是她的命,祝福她来世投胎到一个好人家,把女儿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放在心底。只要她愿意,她完全可以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积极面对人生的苦难,或许老天会眷顾她,再给她一个女儿也说不定呢。

而片中最冷血的杀人犯学生A,他对生命的漠视和残忍的手段,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妈妈的关注,多么可怜的杀人动机,相信所有家长看到这段都会有所反思,每一个看似很小的暴力行为都会给孩子种下恨的种子(不管孩子是否已经长大)。还有那个不负责任的爸爸,他不能因为重组家庭而冷落了A,他对孩子的忽略,直接导致了A如此强烈地渴望得到妈妈的爱。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爱,才使他迅速与女同学产生了爱的火花,那所谓的早恋只不过是为了弥补缺失的爱。当女同学的真话刺痛了A,他就毫无人性地杀害了曾经甜蜜的伙伴,并且没有丝毫愧疚感。在A的原生家庭中,其父母明显处于不平等的关系当中,母强父弱,导致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讨好妈妈,只有得到妈妈的肯定才会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否则无论自己做的多好都不会让他真正自信。软弱的爸爸只有看到妈妈无次数对孩子大打出手时,才会出来制止,这种不和谐的夫妻关系也促成了一个没有爱的家庭氛围,从而助长了A对爱的缺失。

人们往往在看到影片最后的时候,会很解气地感叹学生A的下场是他应得的报应,可又有谁看到他的成长经历中缺失了多少爱?他无法选择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中,无法选择谁来成为自己的父母,有谁了解他在地下室里无数个孤独的夜晚是如何度过的?在谴责A的时候,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自己,作为父母有没有因为各种借口冷落过你的孩子,作为旁人有没有关注过那些被冷落的孩子。

告白电影1000观后感4

谈到“告白”很多人会想到浪漫的爱情画面吧,但是在电影《告白》的开场中,本该明亮的教室,却像是被蒙上了一股灰霾。学生们仍然在喧闹,女班导森口老师正用平淡的口吻来进行一些述说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学生像没听到般自顾自地嬉闹,偶尔还会顶撞一下,直到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命”字,最后一笔那刺耳的划声,让所有学生安静了下来,也正式开始故事的叙述。

是的,森口老师开始的告白是关于生命,但那书写“命”字的最后一笔发出的刺耳声,也预示了这不是一个歌颂,赞美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述说了一个生命的消失。森口老师的女儿在学校中意外身亡了,虽然最终警方的结案是意外溺水死亡,但是森口老师却认为这是她的两个学生做的。老师在班上诉说的时候,许多学生还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还有说有笑,仿佛老师在讲的是一件平常不过的家常事。犯人是两个,A君和B君,A君杀人的原因是,想让从小就离开他的学者母亲看到他继承了母亲的才能,但是自己在科技比赛上获奖的新闻,却不如一个杀了全家人的女孩的新闻轰动,于是便萌生了杀人从而让母亲知道自己的念头。B君胆小又孤僻,由于某些原因对老师生恨,从而被A君拉拢了一下,就加入了A君的杀人计划,目标任务就是森口老师的女儿。当A君用他在科技比赛上获奖的会电人的钱包把小女孩电到后,便对B君说可以把他是杀人凶手的事讲出来,同时也说自己接近B君是为了利用他,随后便嘲笑了他一番。B君明显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当A君走后,B君发现小女孩并没有被电死,而是被电晕了,他感到很高兴,但是让他高兴的不是小女孩没有死,而是高兴A君并没有成功杀死小女孩,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个失败者,也为了不让A君的计划得逞,于是他将小女孩扔进了水池中……看似平淡地述说着这一切的森口老师,在她告白中说的一句话,终于让刚才还在嬉闹,窃语的全班学生沸腾,恐慌起来,“我刚才在那两个同学喝的牛奶中注入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两个少年走向毁灭的故事。A君很高兴,因为他死了,他妈妈就会想起他了。B君很惊恐,他感觉自己要死了,就把自己困在了房间里,不洗头不刷牙不洗澡,以臭味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最后的结尾是这样的,B君的妈妈受不了自己的儿子变成疯疯癫癫的样子,想跟自己的儿子一起去死,但是最后被B君杀了。A君查出老师并没有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注射进自己的牛奶中,于是准备策划一个更大更轰动的杀人事件,就是在全校集会的地方安装炸弹……结局是比较开放式的,所以我也不怎么好叙述,不过A君的爆炸计划并没有成功。

很多都会说森口老师并没有作为一个老师的资格,对待做错事的学生竟然是报复,而不是引导他们向善,但是我认为全篇中,只有森口老师一个人是正常的。最为一个刚经历丧女之痛的母亲,难道还要要求她去原谅,甚至去对杀害她的女儿的凶手以德报怨吗?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的人是没有批评的资格的,教师是人,不是圣人。在一开始,森口老师对全班说,最能保护未成年人的不是父母,也不是武器,而是少年法,无论一个未满14岁未成年人犯了怎样过分的罪行,也只是被少年中心监管,不会被问罪,最终无罪释放。女儿被杀死而凶手则无罪,这是许多为人父母的人无法接受的,从电影一开始,森口老师就不是一个老师的身份,而是一位为女儿的死讨回公道的母亲,所以森口老师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了吧。

A君从小就憧憬着身为电机学学者的母亲,即使母亲离他而去,也一直希望能够能到母亲的注意和关心。正如A君在片中所说,没有人教他杀人有错,因而他才想以杀人这种方式来吸引自己母亲的注意。这部日本电影,涉及的日本社会话题比较多,比如少年法和青少年的生命观。我们可以从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例如《挪威的森林》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看到他们对于青春和生命的思考。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青春就如一只蚕茧,在其中的困惑之中挣脱不了的,困死在其中,挣脱出来的便伤痕累累的成长。A、B君都是困死在了其中,A君是将生命当成了儿戏,而B君则是在母亲的溺爱和庇护下迷失了自我。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观念变成可怕的思想,可怕的观念。杀人成为了他们的目标,杀人可以让A君达成愿望,让母亲见到自己;杀人可以让B君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也不是失败者。这些本来都不难实现的愿望,由于畸形的生命观和人生观,让杀人成为了他们达成目的的手段。生命是什么?这是这部片子留给我们的思考。未成年人犯罪有错吗?错在谁?未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吗?是否经教化后他就会重新做人呢?这些问题则是这部片子留给社会的思考。

告白电影1000观后感5

大概无论我如何尽力客观、这也只能是一篇无比主观的影评了、或者都不能称为影评。因为我只想写一个人、老师在给学生们讲述孩子遇害过程时用字母A指代的学生---修哉。

他是从小被母亲抛弃的孩子。母亲离开后父亲重组了新的家庭、以为了他的学习为理由、让他独自居住在原来的公寓里。其实他就是被母亲抛弃之后、也被父亲抛弃了。

他一个人生活。”他只是太寂寞了。“

于是他不择手段、想要赢得别人的关注。尤其是他的母亲。

从小发明开始到残忍杀害小动物的工具。他把它们制作出来发到网上、希望母亲看到之后能给他留言。可是哪怕赢得了发明奖、也还是徒劳。所以他想到了新的能引起社会关注的法子---杀人。四岁的爱美就成了无辜的牺牲者。

他得不到父母的爱、并以此为借口剥夺了别人拥有爱的权利。也只是更显出他的脆弱和自私罢了。应该要先爱自己、别人也才会爱你。恶与恶的相对、只会走向毁灭。

他应该要学会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负责。

以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样的指责是很客观的。可是抛开客观而高尚的标准、多一点点的理解或者说共鸣。我仍然坚持认为错误的根源不在修哉。

他得不到爱、所以没有办法去爱别人。他没有被别人郑重而认真地对待、也就没有办法体会生命的珍贵。明明是父母做了错误的选择、为什么要让修哉来承担这些后果。

最终他选择与世界对抗。在冷漠和血腥的背后、内心无论如何也填不满的空白、有多少人看见了。

有些东西能够被替代、而另一些不能。有些痛苦可以在时间里被遗忘、而另一些永远回不到原来的摸样。

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得不到便是得不到。

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因为缺乏关注、教育、与关爱、成长畸形的孩子而已。

一个才十三岁的、可怜的孩子而已。

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