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中国有关心理的电影观后感作文

中国有关心理的电影观后感作文

时间: 海坤 电影观后感

漫漫人生。我们可以品味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有关心理的电影观后感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有关心理的电影观后感作文

中国有关心理的电影观后感作文(篇1)

这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中国有关心理的电影观后感作文(篇2)

通过学习,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我认为,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

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己,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中国有关心理的电影观后感作文(篇3)

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这次能够参加曹教授心理健康的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经历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等内容的学习。经过一天的学习,使自己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准则,是个体进行的社会活动思想基础”。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就不难看出认知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自主的,可以对自己未来进行选择。正是因为有了自由和自主,人才可以尝试消除种种条件的限制,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提高生命的质量。

再进一步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展开之前,我们不妨接受中国古人的一个经典的论断:“人之初,性本善”。这也许能解释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对于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这种源自人类自身最深层次的追求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基本动力。把古人的.这种普适的哲学的观点放在今天的心理学上面来讲就是: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即实现自己)是指向健康的向上的,而不是指向破坏和毁灭的。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而不是过去人们所普遍认为的“心脏是心理的器官”。但对于更多的认识目前我们大多还只停留在一个描述性的阶段。大脑是一个如此复杂而精准的构造,以至于现在的科学还不能完全了解它的工作原理的细节。脑机能定位尝试了解大脑的不同区域对不同心理活动产生及发展的分工情况......

中国有关心理的电影观后感作文(篇4)

昨天的健康教研活动比较轻松,但可以看出组织者为这次活动煞费苦心,深表谢意!

最近各校都在忙着验收,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责任重、压力大,有时还感到无助。首先我们以拥抱的形式互相说一声“您好”。这个游戏开场首先是活跃气氛,沟通情感,同时我也感到了温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

“大风吹”一是考验老师们的反应能力,二是抢不到座位的老师要为大家表演节目,和大家分享。“吹”之后的紧张和抢到座位后的庆幸,情绪的变化让我们兴奋了起来。

“传递呼啦圈”游戏考察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我们组先后两次传的都很快,尤其是第二次经过大家一致协商改变游戏策略后,用时更短。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大家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这种感觉。

感受最深的就是“盲人拐棍”(具体名字想不起来了)的游戏。在诚信缺失的今天,信任真是件脆弱的东西,一旦赢得了,会给我们巨大的空间;而一旦失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恢复。作为指路人,我特别紧张,我知道应对对方负起100%的责任,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一旦你的指示发生错误,不但会使对方陷入困境,而且就会失去对方对方对你的信任,信任一旦失去,就永远不可能在恢复。所以通过这个游戏让我们从新意识到信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信任别人,对别人负责任,会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建立团结协作的友好关系,使生活变得更轻松,更自在。

最后是集体放松,大家围成一个圈,在舒缓的.音乐中为你前面的老师按摩颈椎,同时也感受到身后的老师对自己的付出。活动过后,身心愉悦,感觉自己又有劲头了。正性乐观的情绪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因此,在最困难的时候,不要忘记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你保持活力。

中国有关心理的电影观后感作文(篇5)

电影《黑天鹅》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导演,娜塔莉波特曼,米拉库尼丝及文森特卡索主演,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真实惊奇的故事。

女主角尼娜(娜塔莉波特曼饰)是一位资深舞蹈演员,自幼习舞,渴望成功。在被提升为女主角后,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与另一个舞者——莉莉(米拉库妮丝饰)的竞争之中。随着演出日子的临近,尼娜的压力越来越大,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精神问题。

电影结构紧凑,故事叙事有条不紊,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多种意象的使用,更是作品显得连贯,扣人心弦。片子中最令人影响深刻的莫过于颜色和镜子的使用。

首先是颜色。该片的颜色主要有黑色、白色、粉色和灰色。其中又以黑白色为主,为影片笼罩了一层阴郁的色彩。

白色是纯净的,无暇的,正如白天鹅一样,美丽、优雅,也如其一般追求完美。主人公尼娜一开始是以白示人的,素净的脸庞是白皙的,围巾是白色的,舞衣、舞鞋也是白色的。这种对颜色的一致要求体现了尼娜对完美的极致追求,同时,也可将其理解为一种强迫症的表现,对细节吹毛求疵,这种自我束缚是尼娜不堪重负,最终产生精神问题,不时出现幻象的原因之一。

与之相对的是黑色,剧中另一女主角——莉莉,是黑色的代表,无论是衣着、外表,或是行为、动作无不显现出黑色的魅惑力量。整部影片也可以看做是尼娜从“白”向“黑”转变的过程。剧中,尼娜为了保住女主角的位置,不得不做出一系列有违本性的行为,使自己变得更加性感、有诱惑力、更加符合编舞约翰(文森特卡索饰)的要求,真正从白天鹅转变到黑天鹅。依我看来,“黑”并不是邪恶的象征,他代表的是一种更加富有张力的力量,他是狂野的,充满魅惑的,他代表了内心的欲望。

其次要说的是粉色,有人说粉色象征着尼娜最初的纯洁,在我看来不全是这样的。从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粉色主要出现在尼娜的房间里,粉色的墙,粉色的饰品,粉色的用具,而这些集中出现在她的家里,换句话说就是尼娜母亲的控制范围内。粉色可以看做是小女孩的颜色,而这种颜色多是母亲在女孩年幼时为女孩营造出来的颜色,她很美,很温暖。可是问题是,尼娜已经28岁了,她年轻漂亮,应该拥有许多朋友,可我们并没有从影片中找到尼娜在舞团外的朋友(当然,那两个在夜店认识的男孩不予考虑)。不管什么事,尼娜总想与母亲分享,可到了后来,她却无法忍受母亲,拒绝她甚至伤害她,这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尼娜的母亲年轻时也是一名芭蕾舞演员,因为要生尼娜,放弃了舞蹈,他便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倾注在尼娜身上,小的时候,她强迫尼娜跳舞,长大了控制其生活、朋友,母亲的期望与控制也是尼娜不堪压力的原因之一,所以在这里,我更倾向于把红色认为是冷暴力的象征。

接下来说说镜子,这里所指的镜子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镜子,一切能反映事物形象的`物体都可成为镜子,比如水、窗户甚至人。镜子里的世界亦真亦幻。

镜子显现了真实的生活。尼娜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镜子,舞厅里的巨大落地镜,家里的折叠式镜子,明亮的镜子照出了尼娜的全部,优点、缺点,就像一双双眼睛,冷酷地盯着你。这是来自队友的觊觎,是来自约翰的压力,还有来自母亲无处不在的控制,在这样的密切注视下,尼娜的压力急剧上升,她恐惧缺乏安全感,精神的崩溃也是必然的事。

镜子同样是虚无的。尼娜常常从镜子中看到另一个自己,另一个邪恶的,使人惊惧的自己,而这其实是尼娜心中担忧惶恐的显现。他人也是镜子。夜店里尼娜遇到的一个男孩说:“哦,原来你是舞蹈演员啊,难怪你们长得都一样。”试想世界上的人都与自己一样那该多么可怕。而芭蕾舞团却恰恰营造了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相似的衣物,一样的发髻,一样的动作,让人分不清,究竟我是我还是别人是我。现实与幻象一片混沌。镜子里的世界捉摸不透,但可以从中窥探到人类的潜意识。在演出间隙,尼娜用镜子杀死莉莉,即可反应这一点,尼娜希望排除一切障碍,但她出现了严重的幻觉,以至于把镜子中的自己当成了莉莉,以至于伤害了自己。

影片的真实与虚幻相互交织,正是依靠种种意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部享誉甚多的片子。

2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