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观后感简短
在写观后感时,需要对作品或场所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加深对作品或场所的理解和认识。写好电影的观后感简短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电影的观后感简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的观后感简短篇1
每个事情都有它的故事,比如是甜的、苦的、酸的今天我观看了《超级演说家》里面的内容真是震撼人心。
《超级演说家》每轮有四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薛来。他的导师给他取了一个称号叫“薛不来”,因为他为了这次比赛而突然失踪。今天他讲得是关于人能不能突破二维,二维指的是人的眼睛所看见的事物。由此而能把它画出来。但盲人是看不见的,他只有思维。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正常人触摸某种事物能把它一模一样地画出来,而盲人用他们的手去触摸某种事物,却画的和我们不一样。
我们能突破二维去看三维、四维吗?薛来认为是有可能的。在二维中如果前面有阻碍就必须得突破它,这样你的思维才能有所提高。薛来认为二维世界是一个正常人的一生,如果你没有创造出奇迹,那么,你的一生也就平淡的度过了。
薛来可以说他是一个天才,他在科学的领域中畅通无阻,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例如,这次的“我们能突破二维”。他就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把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让人们知道思维也是可以突破的。薛来的思维是独特的,在人们眼中一切都是平凡的,没有那么多的奇迹。可他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这一点。他的导师认为薛来是科学界的王,他可以在这个舞台上越飞越高,让我们知道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超级演说家》这个大舞台,凝聚了许多震撼人心的故事,也让我认识到了他们演说的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道理。舞台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令人想往的地方,而对他们来说舞台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在那里停留一次也会令他们很满足。但如果他们成功地站在那里,他们还会有许多神奇的故事。我们将深刻地记住他们的往事,也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得到启示。
薛来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科学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只有你真正的去了解科学,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电影的观后感简短篇2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而我也向往这种生活。
电影的观后感简短篇3
看这部电影之前实际上是不知道主要故事情节的,如果说纯是为了罗南去的也未尝不可,而她也没让我失望,依旧是能把角色演出自己味道的完美气质。不过这部电影倒是不甚如意。
电影讲了一个天真烂漫而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十四岁少女被心理扭曲的邻居诱杀后灵魂滞留,不愿意抛下生者,但最终放下曾经的爱恨到达天堂的故事。
必须承认的是,这部电影的主题非常混乱,就好像把一个故事活生生端上来了一样,不加处理。影片涉及了很多个主题,父母家人对孩子的跨越生死的爱、连环杀人凶手作案、生死视角转换、青春爱情故事,甚至还有一个能通灵的奇异女孩,而这些东西全都混作一团,根本没有强调出的主题也没有易于把握的节奏。这些题材,任取其一都可以独当一面,这部电影却哪个也不肯舍弃。
再来讨论另外一种情况,比如说《战争与和平》,看完之后每位观者都可能生发出不同的感慨,这个角度甚至更多,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主题可言,但为什么这就是好的?因为这个作品当中描绘的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背景,即使作者将它描述出来也不能任意的对其发表看法或者评论,制作者的主要责任是尽可能完整地将真实的历史背景托出,人物和故事情节旨在更好地表达这个背景,就好比这是珍贵的原生食材,最好就是原汁原味。但《可爱的骨头》却并非这样的鸿篇巨制,显然提及的题材都是易于引人注意的,但它们之间的组合就好像是用胶水粘起来的,机械的拼接,不仅失真而且肤浅。试想,如果要看连环杀人案,或者是爱情片,或者是灵异故事,或者是家庭生活,每一个领域都有佼佼者,谁会想到这部面面俱到的大拼盘电影?两个小时的时长,用来讲一个故事可能尚且不够,更何况没有规划的分给四五个主题?况且这个连环杀手的作案方式实在是没有什么吸引力,太俗套了。
可能剧情设计上唯一的买点就是整部影片的主要视角了——从一个已经去世却还留恋人间的小女孩看生者世界,看将要去向的天堂,同时也看这两者之间的游离状态。但是——仍然是但是——出席自己的葬礼什么的故事早就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看到过了,人间天堂之间的世界除了一些美丽的场景之外什么也没有。Shallow.
我实际上不懂电影,所以除了《可爱的骨头》以外,特意回避了“电影”这个词,因为大概一切艺术作品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表达。文学、美术、音乐、电影乃至其他表现形式,不论手法,目的都是相似的,所以就姑且囫囵混为一谈了吧。
最后点名表扬西尔莎·罗南,奥斯卡给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孩的绝对不止一个最佳女主提名。
电影的观后感简短篇4
挑了一个不想看书的晚上,关了灯,选了《影》来看,就着片尾曲开始写观后感。被吸引,因为张艺谋、因为黑白用色、因为金马奖、因为夫妻档。错过,因为张艺谋、因为夫妻档。
传说中是开放式结局,倒也不算,只是孙俪最后的眼神告诉观众,最后的那个门后仍然有个秘密。我想,门后是真正的王,影子依然是影子,是提线木偶。影子作为贵人的假面这一手段并非是子虞一家独有,王并非不知道影子这一工具的存在,否则又怎会会怀疑足以乱真的境州?如此多疑的王又怎不会为自己造出影子?
“王被刺杀、刺客被子虞所杀”这样的结局不难被预料。在最后的对决中,境州是唯一有选择的。选择子虞,做回影子,被奴役、被报复、被隐藏;选择王,换个真身,依然被控制。怕黑、怕无声的子虞有仇恨、有愤怒、有欲望,从来都不甘心只是影子,因此不用判断到底母亲被哪一方所杀、平安度日的希望被何人所灭,面前的两个人都是仇人、都是障碍,所以都得死,必须死!
可惜,境州依然是影子,无法做境州,也无法做子虞。
是的,即使刚看完我依然没能记住孙俪饰演角色的名字。一来是名字实在不容易被记住,二来是整个观影过程中都记着这是孙俪。相比孙俪,很庆幸邓超和郑恺的角色地位、性格更具特点,否则真的是无法入戏了。一直以来都存在明星参加真人秀对演员工作反噬的说法,我想是存在的。在看《烈日灼心》的时候才意识到即使邓超参加了那么多的真人秀,可是演技真的一直在线,不愧于演员的工作。邓超凭借《影》被提名金马影帝是当之无愧的,影片中演技很容易就使人忘记这是一人分饰两角,也很容易在心里给超哥点赞。但是我看电影是为了进入故事、为了做梦,而非发现并惊叹演员的演技、惊叹造梦师手段高超。
其实本想就此告诫自己要抵得住诱惑、坚守并钻研。然而,成功的定义是不同的,环境是多元的,选择也就是多样的。因此,做出选择后要坚持、不犹豫、不回头地走下去,勇敢地承担选择背后的舍弃、困难、风险和代价,唯有如此,才能果断作出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当然,我真的没有立场对你们个人作出评价,只是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邓超、孙红雷我真的超喜欢你们的,毕竟你们的演技是真的刚,重要的是鸡条没了我会很伤心的。
最后稍稍夸一下也有点吐槽。
很喜欢电影的节奏,心里有过对黑白灰画面的抵触,可是很快就被情节和音乐吸引,很棒。
喜欢飞流,看好吴磊,一定要在中戏好好学习,和胡军的对手戏一开口就高下立现。
总之,错过了有点可惜,不过也是惊喜。电影院观影效果毕竟要好很多,可是担心期望过高会失去惊喜感。《影》——一部挺好的电影,推荐给你们看。
电影的观后感简短篇5
她写了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她是亚洲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她还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节目主持人,她就是小豆豆,一个因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一所小学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小女孩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曾经只读半个学期就被退学的小豆豆。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小豆豆被退学后,妈妈把她送到了巴学园。这所学校和其他学校与众不同,有着许多特殊的习惯,小豆豆在这里既开心又难过。
快乐的是在这里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也参加了许多有意义而特殊的活动,学到了许多知识。难过的是小豆豆的朋友---洛基离开了她,去了更遥远的地方。在巴学园,最有趣的是暑假生活:有一次,校长带全体学生去野炊,妈妈帮豆豆做了肉汤,在野炊的地方,豆豆学会了野外生存和如何做饭。美好的生活在二年级的时候结束了,美国的炸弹从B29的飞机上投向了巴学园,毁掉了校长的梦想,也摧毁了孩子的乐园,舒适的环境,快乐的学习,幸福的成长都毁与一旦,豆豆哭了。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沉思,,作者不光是在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更是在呼吁,只有和平,我们才能在祥和稳定的生活中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在学习中,我们应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对世界,对学习充满好奇的孩子们了解到知识奇妙,知识的深奥,从而产生无比浓厚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电影的观后感简短篇6
20--年12月23日下午,我去看了人生的第一部话剧,特意挑选的爱情题材,号称是90后年轻人的“爱情圣经”,我入场之前,我就相信它不会让我失望,经典的剧目承载着永恒的爱情观,况且我身边将会坐着我最挚爱的人。
我喜欢先说出我的观点,然后去佐证我的观点(当然千人千面,这么经典的剧目,容纳的更是一个立体的世界观,无论怎么切片去微观的观察,得出来的结论都是片面而又真实的,这句话,我写在前面)。
马路、明明、陈飞三个人的爱情,从始至终就像是一场百米冲刺,明明痴迷于陈飞的艺术气息,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她左边赛道的陈飞身上,马路追求的不是终点,是他左边赛道的明明,是那个有着打印机味道的女孩。故事一开始,就注定不一样的跑道,他们永远走不到一起,这种时远时近的距离感每一刻在撕扯着追逐者的心,千疮百孔的那种痛感不足以形容这种将心撕开,而又渐渐的愈合,转眼又撕开的痛感。
我们在这种反复的追逐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诗人诞生于苦痛与幸福之间,艺术赞美的往往是光明与黑暗的交际。重复出现的奔跑是两个人面对爱情的态度,是一种拼尽全力的姿势,他们不是无畏的,马路一直害怕明明的拒绝,他所有的努力代表着他为这份爱情做出的改变,他所有的失去见证着他为这份爱情的付出;明明也曾绝望过,陈飞拥住她的身体,却一而再的抛开了她的心,她的心无处安放,直至那身白衣变成了红色,然后肆无忌惮的往下坠。我喜欢他们这种面对爱情的态度,大胆的选择,勇敢的冲刺,不管生活怎样,他们不曾遗忘爱情,虽然这是他们痛苦的根源,但也是他们最初的梦想。
马路、图拉、明明、塔娜,剧名为恋爱的犀牛,可是可怜的图拉一生没有一次发情期,更没有机会交配,黑犀和白犀的区别就像是马路和明明的跑道不同一样。从非洲的大草原来到动物园,意味着悲剧的开始,图拉的命运已经交到了别人的手里,只有嗅觉灵敏的图拉和马路在找寻的爱情的过程中,盲目而又冲动。马路感觉自己输给一个未曾正面交锋的陈飞,图拉输给了一头不曾谋面的公白犀牛,其实他们是输给自己喜欢的人。
我蛮喜欢空花组里面扮演牙刷的杨佐夫,他承包了这部剧里面少有的笑点,那些慢动作的设计适当的调节观众的情绪,有效的松缓我们的神经,这些配角的戏本身代表着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展和变迁,他们终将被现实改变,然后用他们的现实去改变马路。
以上,就是我一刷《恋爱的犀牛》的感受,结合当时的情景,我想我是怀揣着其他的情感去看这部剧的,有几句话,我决定做为末尾。
一辈子
能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
是一件极其美丽的事情
更美丽的是
无论你富有,还是贫穷
无论你高贵,还是卑微
你的喜欢从未改变
这是我昨天所能看到最好得我一面
电影的观后感简短篇7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有缺陷的,受到别人的歧视,甚至连自己的父母的不了解自己,老师给我们看的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这片影片大致写的是:一个患了妥瑞氏症的青年——布拉德一直到长大,一开始布拉德的抽搐声和甩脑袋,引起了所有和他相处的人的注意,他的爸爸有时候还在嫌弃他,当他考试是不停的抽搐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还认为是他故意的,可就是停不下来,直到他的妈妈去给学校解释。他的妈妈认识到了不能够这样下去了,就带他去了解这是什么病,终于找到了原来是妥瑞氏症,他的妈妈带她去与那些也得了妥瑞氏症的人去交流,可总不那么理想。可是等他长大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理解他的校长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的才智得以了发挥,让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人。
从这部影片我懂得了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只要自己去挖掘它就会显现他的智慧。
电影的观后感简短篇8
主角阿舍尔·霍尔姆是一个110报警接线员,影片故事就是从他接到一个女人的报警开始展开的。
从剧情来看这个报警电话很简单,就是一个女人遭到前夫绑架,但事情似乎远不止此。。。
电影镜头在有限的空间里,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盯着男主的脸在做特写,但影片的空间感随着男主接打电话而拉伸、延展,变得极为繁复。
画面从各种电话间,落在公路上一辆疯狂奔驰的汽车里,里面出现一个丧心病狂的男人和一个孤苦无助的女人。
警官阿舍尔的一个同僚那里,他刚喝了酒,正为明天出庭为同事做证而苦闷。
在那个疯狂前夫的住处,刚刚赶到的同事,被阿舍尔命令踹门,去找“可能会有”的证据。
在这个接警电话的外间,阿舍尔一再被提醒,今天是你接线的最后一天,明天出庭后,你就能回到警队了。
在公路上那辆汽车最终驶向的终点,一个精神病院。
《罪人》只有阿舍尔和身边道具意义大于生物意义的一个同僚,但影片要说的事,关乎所有人。
一方是有罪的人,报警电话里的嫖客、醉汉、开车的前夫。
一方是无罪的人,报警的女人,无辜的孩子,或者是阿舍尔本人。
《罪人》的主题建立在一个反转的基础上。本着不能再剧透了的原则,我略过这一点。
影片的主题非常宏大,说的是谁是罪人,判断有罪的标准是固化或者是所看到的吗?
在阿舍尔接到女人报警电话之前,他接了几个电话,处理方式其实是他行事作风的展示,用香港电影的语言就是,“一个霹雳刑警”。
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明天出庭,解释在出警期间,开枪射杀一个年轻人的事。
那个报警的女人后来在电话里说,“他肚子里有蛇”,这句话也让阿舍尔终于明白,“我也曾经杀过人。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杀了他,我不应该撒谎,我不应该说我是自卫。我就想,除掉一些杂碎”。
那个女人问,“他肚子里也有蛇吗?”
有的人伤害别人是觉得别人肚子里有蛇,而有的人伤害别人是自己肚子里有蛇。
觉得别人肚子里有蛇的人,会受到法律制裁,是罪人。自己肚子里有蛇的人,先要接受道德的审判,但不一定觉得是罪人。
我们都是罪人,问题是,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