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电影观后感
通过写观后感,你可以了解其他观众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和文化背景。优秀的简单的电影观后感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简单的电影观后感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简单的电影观后感篇1
最近观看短片《进击的智人》,主要是讲解:石器时代的人类起源并加以生动的演讲,让观看耳目一新,了解人类发展史。主要讲解有以下几点:
北京猿人跟我们现在人有什么关系?之前老师都说那是当今人类的祖先。可梁硕告诉我们,观点错了。北京猿人跟当今人没关系,因为,猿人是简单直立人,而我们是智人,分别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种。什么叫不同人种?就是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生育健康的后代,简而言之,我们与北京猿人之间的关系,有点像驴和马的关系,就算驴和马能繁殖出骡子来,但骡子绝不能生出小骡子来,大概是这个意思。不过北京猿人确实属于人这个大类,他们会直立行走,会使用明火,这是人跟动物的重要差别。
《进击的智人》用图片、语言讲解智人,从走出非洲开始,智人在踏上食物链顶端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无敌,不光灭绝了很多猛兽,还灭绝了同属人类的其他人种,走出非洲的智人开始向地球各大洲进击,他们所到之处,其他物种或者人种都会遭到疯狂血洗。比如四万五千年前,智人登陆澳大利亚,当时这块土地上有很多奇怪的物种,它们身形高大,比智人强壮十倍,却完全不是智人的对手,智人厉害到什么程度?澳洲原本有二十五种大型袋类动物,智人把他们斩尽杀绝到只剩袋鼠一种,连几米长的蜥蜴都无法生存下去。
很多人以为物种灭绝是工业化开始的,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事实上很多物种在旧石器时代就被咱智人祖先们灭绝了。可以这么说,智人是世界上最凶狠恐怖的动物,对别的物种绝不留情,对人也不留情,据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会对同类进行种族灭绝,他们是人类和黑猩猩!
还好,人类经历了三百二十万年漫长的石器时代后,终于走进文明时代,发明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法律,礼教等等,这让我们的世界渐渐不那么恐怖。很庆幸,我们没有出生在血腥残忍的上古石器时代。
梁硕说:我们要做的,是用文明社会的东西去压制我们内心真正阴暗恐怖的那一面,这当然也是我们智人最后的尊严所在。但愿人类在未来能建设一个更加文明,科学,法制,礼教的社会。
简单的电影观后感篇2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红色电影——《刘胡兰》。看完后,我不禁被刘胡兰的勇气与智慧所折服,当她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时,我不禁潸然泪下,为抗日时期又折损一位中华英雄儿女而感到惋惜。
这部影片主要介绍了年青的共产党员刘胡兰,她为了保护党的机密和乡亲们的生命安全,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慷慨就义,牺牲时年仅15岁。
刘胡兰英勇就义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乡亲们,敌人的枪、刺刀,没有让我们屈服,今天我死了,以后有很多的人会替我报仇的,不要哭,不要难过,更不要低头,我们在日本鬼子手里就没有低过头!国民党反动派算什么,他们活不长的,我们的队伍就要打过来了,我们一定会胜利的!”多么令人感动的一段话,就是因为这段话,中国站起来了千万个“刘胡兰”,他们与帝国主义战斗到底的精神已植根在了每一位革命战士的心里!他们踏着先烈的血迹,掀起了战斗的狂澜,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世界的和平,他们坚持不懈,丝毫不放弃抵抗。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也过不上我们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好生活,他们却毫不抱怨,可想想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能够为父母分担家务,有多少人能够认真学习,勤恳工作,又有多少人遇到困难和挫折从不气馁……
刘胡兰,一个只有15岁的文静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忠心爱戴,面对敌人的屠刀依然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当她昂首走向敌人的屠刀时,是那么从容不迫,视死如归。15岁,是一个花样年华;15岁,我们还在父母身边撒娇、享受着无忧无虑地生活!可是,刘胡兰却在敌人屠刀下死去,一个美好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伟大的领袖主席曾为她挥笔写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的一种赞扬!与刘胡兰对比之下,我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平时就知道向父母撒娇、要钱,碰到一点点困难,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再看看当今社会上的有些人,事业失败了或者感情受挫后,就轻率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跳楼自杀……他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不仅会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养育自已的父母,真是不应该啊!
作为生长在这个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我们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大家被父母宠着、惯着,过着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虽然我们不用像刘胡兰那样要上阵杀敌,但我们可以向她学习,学习她那公正无私,做事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学习她不畏困难、不怕险恶的革命意志;学习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一定不能辜负革命先烈们的期望,从小就要好好学习,练好本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简单的电影观后感篇3
凡是用来做笛子的竹子都需要经年历冬,让“风刀霜剑严相逼”,质地才能更加紧密结实,做出来的笛子才能不变样,不走调。
文章作者孙君飞小时候认为能做成笛子的竹子也没什么奇特的,觉得家里的木匠只是在敷衍他了事。当多年后,在卖笛人手中买笛、请教退休音乐教师解答疑惑,才知晓其中的“奥秘”——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春夏的竹子都长得太散漫,只有到了冬天,生长的环境恶劣,风霜对竹子的摧残,使它的质地变得更加紧密结实;而这些并不是每根竹子都愿意经历的。
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不是所有人都能成材。现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同作者一样,认为只要是根竹子就能做成笛子。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却因此而无视孩子的发展顺序和个体差异,觉得别人家的孩子能这样,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可以,认为孩子什么都能学会,什么都能学好,从而逼迫孩子学。一旦学不会学不好,那就是孩子没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过风霜,经得起挫折,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对家庭都有用的人才。一味的提高要求只会和“拔苗助长”的结果不谋而合。
表面上一样的东西,而实质上是不同的。我们要用心取材、分辨事物的好坏。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能光看其表面的光鲜亮丽,还要透过表面看清实质。
简单的电影观后感篇4
不用说,看到这个标题我自己也觉得很俗套,故事嘛,都是这样开始的……
第一次看新海诚的作品,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他的任何作品,看完《你的名字》后,疯狂迷上他的作品,画面突破了我对二次元的理解。
我看到这个电影名时,完全想象不出会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单单就上映第一天,评分就破了9.2,让我着实惊讶。刚好那段时间,电影院的电影多是恐怖题材,实在提不起多少兴趣,抱着打发时间的态度,我和睡睡去了电影院。
下午三点半开场,我们提前十分钟进去,自我感觉提前很久,进了放映厅发现几乎是满座,我顿时惊讶地叫出来。在我的认知里,贺岁片才有这样的上座率,一部日本动画电影凭什么受到这样的好评?
影片开场的前几分钟,我相信看过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宫水三枼摸胸的场景。光线透过窗照亮屋子,妹妹宫水四枼拉开门叫她吃早餐,看见姐姐在摸胸,这一系列的动作,起初我是完全看不懂的。当男主角泷出现时,才知道他们的灵魂互换,题材很新颖,故事描述的也不紧凑。着重想说的就是里面的风景和建筑物,无法用言语形容出来的美,很好的配合了人物的发挥。
宫水三叶和泷交换身体后,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替泷去打工,撮合泷和奥寺前辈的约会等等。可是宫水三叶哭了,当泷想去找宫水三叶时,才发现宫水三叶在的小镇三年前就被彗星掉落的陨石摧毁,他完全无法辨别这些天发生的事情是真实的还是假象。
虽然最后他知道宫水三枼没死,但是却再也找不到她,不过缘分就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两人都以为对方已经忘记从前的事情,其实两人五年来一直都在寻找对方,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在两列地铁上隔着玻璃看到对方,下车后疯了似的再寻找,在楼梯口相遇。
故事有感人,有欢笑,人物表现的很生动 ,看完之后会感觉意犹未尽。没看过这类题材,觉得甚合我意;强画质的渲染,是电影成功的一部分,电影中的“结绳”贯穿整部戏,用心看的观众能够发现,不仅仅是讲的男女主人公。电影更多的想表达命运的流动,成型,扭曲,缠绕,交织,断裂,再缠绕重复的这一过程,正如缘分,聚散两相盼。
我是路绮兰,你的名字是?
简单的电影观后感篇5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主席形象深刻地这样论述发展道路。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40年的风雨兼程、40年的接力奋斗、40年的春风细雨。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40的发展,让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并即将迈进全面小康的新时代。我们现如今的好生活,都是来源于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体会最深的是人民生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作为一个80后的农村孩子,自身的成长过程也算是对祖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一种见证。
【衣】
我记得小的时候经常穿补丁衣服,妈妈也会手工缝制衣服给我们家人穿,买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过年了。只有过年了,妈妈才会给我们做新衣服穿。也没有人会注意到衣服的面料、颜色、款式。对比现在。每当我们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看着过往的行人,穿着是各样的衣服。真的是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在单单追求衣服的新旧,而是追求衣服是否个性,是否时尚。
【食】
小时候在我们农村,每个家庭吃的食物差不多,除了自家地里面长的或者集体统一供应的再无差异而言。在那个年代,没有大型超市,没有蔬菜批发市场。经常一年到头才能吃上一次肉,经常吃鱼吃肉那是梦中的生活。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超市,疏菜批发市场比比皆是,里面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
【住】
小时候我家里的房子是那种土毛坯房。房屋破旧,一到下雨就漏水,家里的锅碗瓢盆都能派上用场。但是当时的我们也没有觉得有什么,毕竟大家都是这样过的。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家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就算在我们农村,也很少在见到以前那种老房子了。乡亲们都住上了新型的两层小平房。人们也从居者“忧”其屋发展成为了今天的居者“优”其屋。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行】
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农村的出行方式主要依靠“11号汽车”双腿出门。当时也有牛车、马车等牲口车出行,但是要等到农忙或者有什么大型活动的时候才能使用。所以步行是当时最普遍的出行方式。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也逐渐有了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直到现在的家庭轿车也是屡见不鲜。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回首过往,我们的祖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社会总体建设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简单的电影观后感篇6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而我也向往这种生活。
简单的电影观后感篇7
周末,我们一家人从安康出发,来到爸爸单位----镇坪县曾家镇。听爸爸说,这里有一个叫桃花村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现在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
中午,我们吃过午饭,爸爸就开着车,带我们去桃花村观赏菊花!一路上,我很开心!沿途的美景目不暇接,有静静流淌的河水,有高大粗壮的柳树,有造型独特的房子,远处,还有连绵起伏的大山。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很快便开进了村子。
走进村子,我看见满山遍野金黄金黄的,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那就是菊花!菊园里有很多忙碌的身影,有的人背着筐子飞快地采摘菊花,有的人正把摘好的一筐筐菊花放到车上。我们的车继续往前走,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爸爸说:“我们也去帮农民采菊花吧!”我说:“好呀!好呀!”在向导叔叔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一块最大的菊园,这里种着最大、最漂亮的“金丝黄菊”!我学着大人们的样子,两根手指夹着花朵底部,轻轻一提一摘,就采下一朵。大人们时不时顾着拍照,最后,还是我采的最多,我真高兴!
时间过得很快,一会儿太阳就要下山了。爸爸又开车带我们去了一个名叫“七彩菊公司”的生产车间。我看见有很多员工正在把菊花往“大盘子”里放,“盘子”上有很多正方形的小孔,“哦,原来这就是摆放菊花的!”我恍然大悟。听公司老板说,菊花摆好后,直接放到炕房里,经过高温烘炕,三天后就变成“菊花茶”了,听说菊花泡水喝可以去火,对身体健康有益哦!
今天,我真得有很大收获,不仅学会了采菊花,知道了生产菊花茶的过程,还学到了知识,真是快乐的一天!
简单的电影观后感篇8
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创作拍摄,中央八台播放了一部电视剧《外滩钟声》。该剧讲述了一条老上海弄堂里几户百姓人家自_到改革开放后十年的时代变迁与人情冷暖,亲情、爱情、时代背景凑成一台戏,岁月蹉跎,人情冷暖,如泣如歌的故事。
听着外滩海关大钟的钟声、喝着老虎灶烧的水、戴着上海牌手表、口袋上别着英雄牌金笔……这部剧中有着太多上海人熟悉的岁月味道。这部剧我是一集都没有拉下。我喜欢剧中的杜心生,他接替爸爸工作成为守钟人。他是妥妥的一枚暖男,对于初恋,他小心翼翼地保护俞佩佩,生怕受伤害。在理解她的理想之后,他愿意成全。对于自己的媳妇,他有担当,责任。维护自己的家庭。呵护妹妹留下的孩子。视为己出,抚养长大。正直、真诚、厚道是心生身上的标签。心美是我喜欢的女性,她有自己的灵气与坚持,最终在服装设计上走出自己的一条光明之路。所以有梦想要坚持。
在这部《外滩钟声》中,一个个小人物相继出场,让人看到温馨的亲情和邻里情。现在邻里之间的感情淡多了,住在单元房里,年轻人早出晚归上班。见面了也许都不知道彼此是邻居,人情冷漠了许多。希望朋友们抽空看看这部剧,我觉得这部年代电视剧特别好。
简单的电影观后感篇9
下午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人吹《驴得水》,晚上回来立马在网上找来看了一下。
不得不说,确实牛逼。很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了。近几年的国产喜剧电影,要么刻意装逼,要么难看得要死,却整天发牢骚,说没人懂得欣赏,要么全程穿梗,搞得情节支离破碎,甚至逻辑都难以自恰。《驴得水》却能将可看性和深度结合得很好,全程没有故装深沉,偶尔的插科打诨,也是那么自然而然。
如果对情节感兴趣,建议大家自己去看,毕竟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我只是想在这里分享几点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
首先,戏剧性。我们花2个小时去电影院或者在家里,安安静静地欣赏完一个故事,为的是什么?我想绝不会是为了看一日三餐,菜米油盐来着,我们渴望看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不到的故事,体验那不同寻常的经历。一个好的故事,必不脱一个奇字,比如灰姑凉嫁给王子,底层少年遇到种.种奇遇最终成为武侠高手,等等。一个离奇曲折的故事,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生活的平淡,还有无奈、无力。可以说,一个故事的生命力和张力,都在这个奇字上了。
在这一点上,这个故事可以说足够离奇了:一个英语老师竟然是一头驴,不对,是一个铁匠。为了掩盖这个谎言,众人不得不撒更多的谎言,故事,就这样被这个谎言带着走。在面对谎言的时候,在真诚和利益的拷问下,每个角色都现出了自己最真实的人性。
其次,真实性。如果一味猎奇,失去了真实性,那么就不会让人产生代入感,故事将不再是故事,电影也不再是电影,而成了一长串瑰丽的幻灯片了。这里的真实就是逻辑自恰的意思,不是说一定要和现实世界一样。比如我看《长城》,就觉得很难受,完全没办法融入故事的情境中,整个故事的逻辑性一塌糊涂。比如让女兵站在城墙外吊着圆环跳下去与异兽战斗这个设定,让我非常难受,这导演白痴啊,城墙的作用是什么,你跳下城墙与敌人战斗,那要这城墙何用?《驴得水》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就是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难以接受。
铁匠一出场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后面他会成为逆转局势的正面人物,努力读书,最后成为接班孙校长梦想的旗手。没想到,铁匠,他还是铁匠。周铁男,我以为他会强项到底,没想到在子弹的威胁下,他也会认怂,不仅认怂,直接变成软骨头了。不对,应该说我没想到编剧敢这么写,因为其实周的反应才是一个正常人的,在那种情境下的人物应该有的反应。导演只是遵从了真实,但这个真实却是那么地震撼,一点都不平淡。我承认,如果我在那种情境下,我也会认怂的,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只是我们都很难承认,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勇敢的英雄可以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反转剧情,很多故事就是这么写的,但导演没有这么干,这又是一“奇”。其他各个人物,他们的所有行为,虽然看起来让人难受,但他们都严格遵守着自己的设定,丝毫没有逾距,这就是讲故事的时候需要的克制,很多导演和作者都没有这个品质,想一股脑往作品里拉好东西,结果反而破坏了作品的一致性。
电影的最后,陆一曼用捡到的那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很伤心,但我仍能接受,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她的命运。不是死,就是疯,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她在自己短暂的清醒时刻,用一种不那么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可能是导演最后的仁慈吧。
解释一下为什么说陆一曼只有死和疯两条路可走。因为人物设定,或者说,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么这就是她的真实归宿。如果说,贯穿这个故事的引线是驴得水是英语老师这个谎言,通过这个谎言推动着整个故事的进展。那么,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则是制造波澜的力量。这个冲突,在陆一曼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陆在城里的事情故事里并没有交代,但我推测可能是这样的:陆在城里遭到了无法言说的侵害,她无法承接这巨大的羞耻感,所以只能合理化侵害,把自己变成一个荡妇,否则她无法活下去。这种合理化,就像在说,看吧,不是你侵害我,而是老娘在睡你。后来,可能在城里实在混不下去了,她投奔了孙校长。所以,来到三民小学的陆一曼,其实是带着荡妇的面具来的,这个面具对她来说,是一个保护层。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裴魁山向她求婚的时候,她果断地拒绝了。来到小学后,从电影一开头可以看出,她活得还是很自在的,至少表面上如此。但是,当她尊敬的孙校长剪掉了她美丽的波浪长发后,她从镜子中看到了血淋淋的自己,那个被隐藏的自己。 是的,头发可以再长出来,但是,这个情境,肯定唤醒了被她小心翼翼地掩藏着的伤痛体验。被侵害,但是无力反抗的伤痛体验,意识的容器无法容纳这巨大的冲突,为了保护自己,只能让自己疯掉,隔绝意识,从而也隔绝了这些痛苦的感受。影片的最后几次插入了她想象着校服已经做好,几位老师和孙校长一起照相的温馨画面,这是想象,可惜现实并没有这么美好。当她看到掉到地上的那把枪的时候,她的意识突然那么一丝的清明,原来,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当她拿起地上的那把枪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把在场的所有坏蛋都给崩了。但她没有,要是这样做的话,她就不是陆一曼了,也不会来到这个地方了,她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亲爱的朋友呵,当你手中有一把枪,请把它指向你的敌人,千万不要指向自己的大好头颅啊。
整个电影看下来,没感觉导演在批评谁,或者揭露谁,他只是在呈现。他好像在说,看,事实就是这样。每个人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都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你能说想改变自己现状的铜匠是错的吗?你能说为了理想委屈求全的孙校长是错的吗?你能说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屈服的周铁男是错的吗?你能说完全臣服于现实的裴魁山是错的吗?不能,你不能。每个人都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而当你看到了自己的时候,你就会体验到那种我们笼统地叫感动的情绪。这时候,这部电影便有活了过来。
做了选择的人,命运亦为他们准备好了相应的归宿。没有谁是谁非,这只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