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电影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

电影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

时间: 新华 电影观后感

在写观后感时,需要对作品或场所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加深对作品或场所的理解和认识。什么才算好的电影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电影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电影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篇1

看罢《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我开始思考,在这个真实的世界的我们,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希望我是麦克墨菲,这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有点过头,却可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在乎各种条条框框规规矩矩的束缚的年轻人,虽然他表面上或者在一些行为上让普通人无法接受,甚至是违法,但是我想他最多不过是一个不听话的捣乱分子。而有时候我是酋长齐弗,想要像麦克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却因为各方的压力只能压抑自己,选择保持沉默和放弃自己的真实追求。但是也有的时候我会变成那个满脸严肃的护士长,处在一个高位用一些所谓的规矩管制其他的人,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听从统一的规矩。或许更多的时候,我就像那群病人,盲目而麻木,从一开始就被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者方法固定,按照统一的模式生活着,最后忘记了自己是谁。

影片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精神病院中所发生的悲剧故事,实际上却展现了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而最后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影片以疯人院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种在当时所谓现代化管理的社会中,人们被紧紧束缚而动弹不得的恐怖景象。这种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

电影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篇2

两小时前,决定要看《飞越疯人院》,两小时后,我的头很痛,是“我”在非常强烈的想表达自己的观后感。首先想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真的。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对着这一群疯子,从内心发问的。你们疯了吗?

在影片最后那个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杀了,看到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个说话结巴的young man,感觉他不是真正的疯,他只是被恐惧吞噬了,他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医院里的护士对他的死应该承担直接责任,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总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治疗。”再用麦克墨菲对她评价的一句话“她总是在撒谎。”他真的是在帮助病人治疗吗?在她的管理下,医院非常的安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揭伤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脚穿上裤子,站在护士面前,护士问他知不知道羞耻。比利告诉她自己不以为然,觉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样,他直视了自己的恐惧,所以他也不再结巴了。但是下一秒,护士却以“告诉他妈妈”来威胁他。比利马上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他开始慌乱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诉她妈妈”,护士依旧冷漠,我们都知道她不会告诉他妈妈,但比利不会,他一直在呐喊着NO....NO....NO....NO.... NO....NO.... 直到玻璃划过自己的喉咙,眼神依旧是恐惧。

麦克墨菲看到这一幕内心是愧疚,他认为是自己的错,悲伤着,无法原谅的错误。对比麦克墨菲,护士却表现的是“正常”,她依旧如往常,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死去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生命。麦克墨菲看到护士的冷漠,充满愤怒,他认为是她杀死了比利,他用双手扼住对方的喉咙,用尽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试过了”,这一幕是他打得一个赌,他打赌说自己能搬起一个笨重的饮水机,砸开铁窗从这里逃走,但他和我预料的一样,搬不动,失败了。他们嘲笑他,于是他说出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至少我试过了”

他们没有试过,他们在这里一直没有尝试,我认为他们是被囚禁的,他们却说自己是自愿的。他们接受命运,选择做一个疯子,住在用铁丝包围的高墙下。麦克墨菲却不一样,因为他本身就不属于这里,他一直在打破规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教父,关于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进行分类,一种是正常人眼中疯子中的"正常"和“疯子”,一种是疯子眼中的“正常”和“疯子”。正常人是我们,疯子是病人。

前一种我们认为的疯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那种。“正常"是我们认为的疯子,”疯子“却是加了一些独立思考的一面,让他们显得疯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约的危险。

后一种应该是从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的疯子。疯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疯子“是第三类,也是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不同于疯子与正常人。他们是有自我的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他们思考着质疑着,他们为自己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所以我认为”疯子“才是真正的人类,可以升级的新人类。

影片到最后,麦克墨菲死了,在掐住护士的喉咙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选择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没有像以前巧妙的避开规则,而是直接杀死规则,以牺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额叶摘除手术,变成了真正的疯子,他变得在正常不过了,不论是我们眼中,还是疯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痴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这时他应该死了,精神虽然未死,但载体已经无法工作,没有了价值。不过值得庆幸的他还是飞越了疯人院。

影片最后,酋长帮他逃离了疯人院,和他一起。酋长这个人是一个壮汉,他身材魁梧,却不愿讲话,被所有人认为是聋哑人,为什么聋哑人也被送进疯人院,这个我不清楚。但是他认同了麦克墨菲,和他坦诚相待,他告诉麦克墨菲,自己父亲经常被人利用,而且还落到凄惨的死去,因为父亲比自己还要强大。所以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说一句话。是麦克墨菲帮助了他,他不再静止,他开始奔跑在篮球场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内心的笑~直到影评最后,酋长因为有了感情,他看到麦克墨菲的痛苦,决定要帮助他。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一次对麦克墨菲说的话,我相信麦克墨菲一定听见了。虽然这种逃跑却是死亡。酋长用尽全力将枕头压住他,将他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但是他却用了麦克墨菲第一个方法,搬起饮水机,砸开铁窗,消失在黑暗中。

电影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篇3

影片讲述的是续弦的老伴去世后,老葛在非血缘关系的儿女家处境尴尬,而跟儿子的关系也始终没有松动。无奈之下,老葛辗转来到关山老人院,寻找当年同在一个单位的好友老周。老周热情开朗,平日里组织这里的老人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为了实现各自人生最后的价值,这群老伙伴们毅然决定排练节目去天津参加比赛。可是,衰老与疾病让院长无法下定决心开绿灯,而意外的事故更促使她对老周他们的表演下了禁止令。即便如此,老人们也从未放弃。他们决定偷偷跑出老人院,寻找生命中纯粹的快乐与意义。

《飞越老人院》用朴实的情感引起无数人的共鸣。面对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步进入而立之年,其父母的养老问题也浮出水面。这是一部让人不能不流泪的电影,导演用温情风格揭示了我们再也不能回避的比死亡还要残酷的人性问题。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研讨首映影片《飞越老人院》,认为该片以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为艺术焦点,倾诉了老人渴盼自由、渴盼理解的心灵之声,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和温暖的人性情怀,为电影艺术的社会关怀和社会问题的艺术化表达提供了一个样本。学者们从社会学角度对影片的思想内容进行了阐释。指出关心老人的程度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当前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但是社区的、家庭的养老服务因为很多现实困难不能尽如人意,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该片充满真情的细节感人至深,很有针对性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唤起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爱人,曾经作为自己一片天的父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自己的负担,打着为了他们好的名义,送他们去老人院,认为有吃有喝有人照顾,便可以心安理得的去过自己自由的人生。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以为自己给予父母的已是最好,殊不知,你心中的好,于老人而言,不过是枷锁,不过是牢笼,不过是你自己的心安理得。 这部电影,更多的可能像是为我们编制的一个梦,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宁静的大海和一群在残酷现实下追梦的老人。我们都会老去,但是,不管是年少还是苍老,我都希望在这样的梦里驰骋,自有肆意的过完人生的岁月。可是在那之前,请先为了自己父母,去实现他们的梦!年少轻狂的我们踌躇满志的说出自己的梦想渴望父母的支持的时候,请不要忘记,问问父母,可有未曾实现的梦。不需要昂贵的礼物,一个电话,一个拥抱,问一问父母未曾实现的梦想,带父母去看场他们爱看的老电影,趁着残余的春色,带着父母去感受大自然,亦或者,放下不必要的约会,安心为父母做一顿晚餐。我们能做的,其实还有很多,趁着还有机会。

电影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篇4

电影《飞越老人院》讲述的是一位姓周的老人他得了一个病——膀胱癌晚期,他鼓励大家去参加【超级变变变】其实是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能够高高兴兴的离开人世间。其实他还有一个愿望,他有一个女孩远嫁到日本了,已经七八年没联系了,只要进入了决赛就能够去日本。不过很可惜,他在初赛结束时,病发,身亡了。他的确是无牵无挂的离开了。

我觉得,这些老人真的很可怜。他们本应该在儿女的照顾之下暗度晚年的,可是他们去被送进了老人院。在养老院中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亲人们隔上好久才会来看他们一次。而且有些老人的儿女已经不在自己的身边了。他们整天都只能呆在养老院中,而且被种.种条列束缚着:不让喝酒,不让做剧烈运动……他们想去天津参加【超级变变变】的初赛,尽他们的女儿不同意,觉得他们无法照顾自己,怕出什么危险,那可划不来。有的老人便说了“自己是个老东西了,没人会稀罕。”

在电影中有一部分,是老人们看到万马奔腾,欢呼了起来。我觉得他们仿佛就是那群奔驰的骏马,自由自在的奔驰在那辽阔的大地上。

看完这部电影,我细细的想:我以后才不会让自己的父母住进养老院。

真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养老院啊,因为那是一个充满悲伤的地方……

电影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篇5

《飞越老人院》,这是我今年看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好电影之一。没想到我们的导演居然能关注现实,更没想到关注的还是老年人这一容易被人忽视的群体。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老年人的生活以及老年人的心态并不了解,以为人到老年就心如止水,除了整天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就没别的事可做了。这部电影让我知道,看来我虽置身现实,但却并不了解现实。

如果除去各种意外疾病事故,每个人都会毫无例外地步入老年。现在朝气蓬勃的我们都不想过多想象自己年老时候的样子,也许因为人就是一种总是喜欢往好处想的动物。尽管我们在心里深深明白:自己迟早也会有衰老的那么一天。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震惊,同时也很快惊醒:我的父母,也将很快步入老年。作为他们唯一的儿子,我想平时对他们的关心真是太少了。这种惊醒让我重新回到当年创业的欲望中,我想,也许只有我的成功才是给他们的最大慰藉。我不想因为我的失败而让他们在步入老年后依旧对我的前程每日牵肠挂肚。

想起老人院那些孤寂中颤巍巍的老人们,有的甚至生活已经不能自理,有的已经陷入老年痴呆,甚至还有被用绳子日日绑在床上的……回想起这些画面,我有一种难以说明的情感。中国的老人也许是世界上最悲催的,他们为子女奋斗一生,但到最后,子女继承他们全部所得后,未必会如愿孝顺。中国人一向说自己是孝行当先的,但我们也许是世界上最不孝的一个民族。上世纪美国作家亚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德行》中就有这样的观点。我不知道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否也有几千年封建体制的原因。但另一种事实却是这样的:我们通常向世界所宣扬的东西,大多都是我们根本不具备的东西,恰恰是自己最欠缺的。

人老万事休,这是中国老年人最真实的呼声和写照。我们也会有颤巍巍的一天,没人会想自己的老年将在无尽的孤寂中渡过。我想凡事都是因果的,要想自己的老年获得安稳境遇,自己就要为子女们做出表率,别让自己的父母的余生在孤寂中度过。人老之后,因为心境以及精力的原因,很多愿望靠自己已然无法实现,我们做子女的,除了在物质上给他们的关心外,最好就是想方设法帮助完成他们的愿望。也许忙碌的生活会让我们无暇顾及这些,甚至会漠然视之,但相对于双亲为我们付出的所有,繁忙的生活不应该成为我们孝行的羁绊。自私一点来讲,孝顺双亲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做你会在一定程度上称为子女们的表率。要相信,你怎么对待双亲,子女们将来也会这么对待你,你父母的今天,也许就是你的明天。

关于这部电影的情节以及其它细节,在最近中国的电影中是比较出色的,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反映的现实。如韩寒所说,只要是表现现实的电影都不会太烂,谁让现实那么烂。但请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一定去看看。

电影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篇6

影片时长133分钟,因为年代久远,清晰度大约是150度近视的样子,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我行我素的疯子---麦克墨菲被送进疯人院,一直想要逃离向往自由,经历众多之后,被医院方切割了脑额叶,而另一位从头至尾沉默装傻的“酋长”最终杀死麦克墨菲并成功逃出疯人院。分析来分析去,结果的不同和引发的思考源自于一个选择:究竟是选择大张旗鼓还是低头走路。

和很多人一样,在鸣人和佐助的偏好中,我喜欢前者,因为热血活力,激情甚至是一根筋。很多热血漫都喜欢塑造如此的主人翁,但是,大张旗鼓的说出自己要成为火影,然后事情朝希望的方向顺利进行,或许那更应该称之为幸运。《飞越》影片中酋长用枕头闷死麦克墨菲时我的震撼,不亚于《肖申克》中安迪在雨中张开双手那一幕。窒息感告诉你,很多时候并非悲观也并非偏激,只是得认清事实,果实可口得先抱住树干。并不是嚷嚷着要逃出精神病院就真的可以逃出去,并不是大叫着要统治地球万物就会乖乖跪倒在你的脚下,并不是喊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的口号”野生动物就会停止灭绝,并不是喊着未来无限美好就可以等着一切飞进手心。故事,之所以好听,是因为与现实的'骨感对比之下的美好。有时候,单凭一腔热情,真的还远远不够,得低头看看路。

虽然都是一无是处,但换个角度想,好在还拥有家人朋友,还好没有掉牙只能吃稀饭,手还能动脚还能跑,盲目站在教室的桌子上吼叫是张扬青春不是牛逼闪闪。如果真的自命不凡,就现在开始做点什么,踩着泥土规划一下蓝图畅想眼前的未来,时而做个“酋长“,拿好手中的窝窝头吃饱了再打架,想好一些什么看准时机下手,才能够真真”逃离“想逃离的那个疯人院。

希望中的结果,是在酋长要闷死麦克墨菲时,麦克跳起来:上帝!你在干什么?!我他妈要自己自己逃离,我才是主角好么!

电影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篇7

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能够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

1.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仅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这句台词无非是证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所以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一样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向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我的老伴,然而到了之后,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欢乐。

7.老周的生命最终在海边走到了尽头。他走的那一刻,天边升起了太阳,然而那太阳看起来,却跟夕阳一般,这或许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复始,个体的生命只是人类生命和历史延续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须悲观,也无须伤感。

最终,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此向本片导演张杨致敬,向在好莱坞吸金商业大片、严酷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把电影视为娱乐品、消遣品而非艺术品的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三重压力面前,坚守艺术底线和人文情怀的中国导演们致敬。只要你们不倒下,中国电影必须能够拥有完美的明天!

1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