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怎么写出优秀的《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这里给大家分享《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篇1
看《飞越疯人院》这个片子是因为这个片子很有名,该片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横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这五个最最重要的大奖,几乎能够称得上大满贯了,奥斯卡多年历史里一向喜欢重要奖项影帝、影后、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这四个最重的奖分流的,能够同时荣获这么多奖的片子极其少数,但是就1943年的《一夜风流》和1991年《沉默的羔羊》再加上这部,三部而已!
关于墨菲的手术,搜来的资料:这部电影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精神病院能够算是很真实的描述,病人完全没有人权,虐待时有发生,治疗方式十分单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电影里所有人都害怕的电击治疗。而对精神分裂症的终极治疗方式就是墨菲最后所理解的额叶切除手术(lobotomy)。大脑每个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大约占1/3体积,切除以后人会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personality)。这在此刻看来绝对是极端不人道的手术,但是当年手术的创始人Moniz却因此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在电影中疯人院一向黑暗、暴力,和监狱一样,是剥夺了自由的人,和监狱不同的是,监狱里的人有无辜、有实际真的有罪的人,而疯人院关的那些病人,他们被认为是不是病人,并没有什么很确实的证据,就是根据医生的判定而已。片中在对墨菲是否有精神病的判定,有医生说他是正常人,有医生说他是有病,而护士长这个代表说墨菲有病得很,需要她的治疗。就是因为墨菲不安于社会,反抗社会,就被定性为了精神病人。是否有精神病的判定的权利就在某些卫道士手上,不服从社会的人,她就认定你是精神病,要改造你。这个和现实的社会何其相似!
每个病人都是美国工业社会的病态象征,每人代表着一个特征,拉奇德护士长就是代表着权威和约束,镇压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束缚着他们追求自由,每一天的交流会,她让大家袒露内心,透过这样她掌握了每个人人的弱点,不让人有保密。据说片中的病人有人是演员,有几个就是真的精神病人,所以才能够将精神病人演的十分真,扮演者确实是真的。片中有个很讽刺的片断,墨菲带着那些病人出海的时候,船主问这些人都是什么人,墨菲说他们都是精神病院的高级医生,病人们也一个个装得很象,这些病人这时候看起来都很正常,船主也相信了他们确实是医生,疯人院和现实社会究竟哪里才是真的有病?
疯人院里面到处是规矩,作息时间、吃药、开会,都是规矩,墨菲无疑是外来者,透过种.种努力去打破这个牢笼。墨菲问拉奇德护士长可不能够改变一下,奇德护士长回答,以前定下的,不能改变,还用种.种手段压制了大家的意愿,尤其是墨菲的不同意见。用自身的行动去鼓励大家的觉醒,他在护士长不让看球赛的时候,用自己激情的现场解说来对抗护士长,病人们一齐喝彩。在他的激励下,医院的气氛已经不一样,病人的情绪也不同了。在墨菲能够轻易逃出去的时候,为了比利能够体验生活,他让女友陪他。这个行为有象征好处,在伊甸园,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才真正了解了人的真谛,而比利透过这样的成人礼,找到了自信,在以前他说话结结巴巴的,第二天他能够流利应对拉奇德,完全成长了,但是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是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而拉奇德也扮演着这样的主角,她明白比利内心最大的弱点,用让他妈妈明白来攻击他,比利一下子崩溃了,最后自杀了。而墨菲因此疯狂攻击了护士长,导致了惨无人道的脑切除手术。
墨菲没有逃走是表面是因为帮忙了比利,喝酒醉了,实际上是因为当一个人,去反抗、去应对整个世界,在体制面前的巨大力量,碰得头破血流甚至失去了生命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有这样的结局几乎是必然的结果。酋长本来是装作痴呆,因为父亲因为力量被别人利用身亡,自己不想如此,才混迹其中。墨菲是代表者自由,而疯人院是代表着束缚。墨菲用自己的行动、热忱激发了酋长,墨菲这样的人真的失去了人格,无疑是行尸走肉,如果他有选取还不如死了,作为已经准备一齐逃走的酋长,是了解他的意愿的,所以酋长在杀死墨菲的时候,是说要和他一齐逃出去,奔向自由。最后酋长举起墨菲努力过而又没有能够成功的水槽,砸开窗户,带着墨菲的期望逃出了疯人院。
疯人院多么象现实社会,僵化的社会容不得异己,吃人和杀人的体制,片中的护士长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记忆中找到差不多的人,她就是卫道士的代表,不服从的人在她眼里就是精神病。向往自由的人,在这些人、这些体制下,反抗只会头破血流,之后很多人或许就屈服了,成为象其他精神病人一样的人,但是墨菲不是,他说他至少努力过了,只是整个社会的力量,一个人又怎样对抗得了,最后只有付出生命为代价。片子里,墨菲虽死,还有酋长带着墨菲的期望飞越了疯人院,而现实里社会就是最大的疯人院,你又能够飞越到哪里?
《飞越疯人院》——现实能够飞越吗?
《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篇2
麦克给大家带来乐趣和生机,鼓励他们追求自我的幸福和权力,他改变了大家的观念,变得想要离开疯人院,即使要受到惩罚,即使明知这个不可为却愿意为之,这是麦克的勇气和执着,并感染到疯人院里的每一个人。但正如酋长其中某天晚上说的那样,他的父亲很粗壮,随心所欲,所以每个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变得谁都不认识他;酋长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父亲的经历影响到他,不想和他父亲一样,所以尽管高大粗壮却装聋作哑,以防别人利用他。可是一向到最终,大家除了比利自杀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脱出去,而仅有麦克变成白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麦克在一开始表现的很不一样,会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无比,不得不说大家对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经过他,获得趣味、开怀甚至逃脱疯人院。
疯人院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来的而不是受逼迫,他们没有精神失常,只是厌倦了现实生活,来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压力,逃避感情,逃避自我的内心。在疯人院里,每一天重复着无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时间久了,他们没有克服自我,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无法改变疯人院的时间表,没有像麦克一样反抗,只是逆来顺受。比利在割腕收到护士长刺激之前,他很开心,能够说在麦克的鼓励下,克服了自我的恐惧,却因为护士长的侮辱割腕自杀。
其实,每个人都有阴霾的一面,有些人明显,而有些人不明显,当环境改变逼迫时,有可能会显现出来,构成反常的行为,造成对自我或他人的伤害。任何一个在其他人看来不正常的行为,因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发起情绪时,容易引起一个人的行为偏激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篇3
《飞越老人院》,这是我今年看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好电影之一。没想到我们的导演居然能关注现实,更没想到关注的还是老年人这一容易被人忽视的群体。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老年人的生活以及老年人的心态并不了解,以为人到老年就心如止水,除了整天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就没别的事可做了。这部电影让我知道,看来我虽置身现实,但却并不了解现实。
如果除去各种意外疾病事故,每个人都会毫无例外地步入老年。现在朝气蓬勃的我们都不想过多想象自己年老时候的样子,也许因为人就是一种总是喜欢往好处想的动物。尽管我们在心里深深明白:自己迟早也会有衰老的那么一天。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震惊,同时也很快惊醒:我的父母,也将很快步入老年。作为他们唯一的儿子,我想平时对他们的关心真是太少了。这种惊醒让我重新回到当年创业的欲望中,我想,也许只有我的成功才是给他们的最大慰藉。我不想因为我的失败而让他们在步入老年后依旧对我的前程每日牵肠挂肚。
想起老人院那些孤寂中颤巍巍的老人们,有的甚至生活已经不能自理,有的已经陷入老年痴呆,甚至还有被用绳子日日绑在床上的……回想起这些画面,我有一种难以说明的情感。中国的老人也许是世界上最悲催的,他们为子女奋斗一生,但到最后,子女继承他们全部所得后,未必会如愿孝顺。中国人一向说自己是孝行当先的,但我们也许是世界上最不孝的一个民族。上世纪美国作家亚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德行》中就有这样的观点。我不知道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否也有几千年封建体制的原因。但另一种事实却是这样的:我们通常向世界所宣扬的东西,大多都是我们根本不具备的东西,恰恰是自己最欠缺的。
人老万事休,这是中国老年人最真实的呼声和写照。我们也会有颤巍巍的一天,没人会想自己的老年将在无尽的孤寂中渡过。我想凡事都是因果的,要想自己的老年获得安稳境遇,自己就要为子女们做出表率,别让自己的父母的余生在孤寂中度过。人老之后,因为心境以及精力的原因,很多愿望靠自己已然无法实现,我们做子女的,除了在物质上给他们的关心外,最好就是想方设法帮助完成他们的愿望。也许忙碌的生活会让我们无暇顾及这些,甚至会漠然视之,但相对于双亲为我们付出的所有,繁忙的生活不应该成为我们孝行的羁绊。自私一点来讲,孝顺双亲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做你会在一定程度上称为子女们的表率。要相信,你怎么对待双亲,子女们将来也会这么对待你,你父母的今天,也许就是你的明天。
关于这部电影的情节以及其它细节,在最近中国的电影中是比较出色的,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反映的现实。如韩寒所说,只要是表现现实的电影都不会太烂,谁让现实那么烂。但请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一定去看看。
《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篇4
观看《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给我带来很大的感触和思考,许多隐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个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样的想法。我对部分资料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谈论一下酋长的人物形象还有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酋长在麦克墨菲来到这个疯人院前,甚至在麦克墨菲明白之前,他一向都装作聋哑人,其他人也都认为他听不见也不会说话,没有人理他,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个人在那儿默默的生活,几乎不参加任何活动,规规矩矩做一个疯人,按时间安排表做事,没事时拖地、发呆等。其实,很多人肯定都觉得他很没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认为,在疯人院装聋装哑却很好地保护自我,不会和他人起冲突,也不会受惩罚,如果他还比较正常的话,这未免不是一个好方法。
当比利受侮辱自杀后,麦克和护士长厮打被切除了脑白质,变成了白痴。当麦克最终回到普通病房时,酋长已像一座大山,充满力量,准备好逃出去,但当他看到麦克已变成这样,十分痛苦,大家还有我可能都以为他会带着麦克一齐逃出去,却没想到他用枕头闷死了麦克,用之前麦克原先设想的方法“带着他”砸破窗户,逃离了疯人院。是麦克带给这个印第安人突破束缚的勇气和力量,最终他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这是麦克之前的想法并没有实际做到的,酋长完成了他的梦想,确是以死这种方式。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也许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算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酋长原本是疯人院里病得最严重的一个,在最终找到真正的自我,一个摆脱墨菲的自我。
《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篇5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但仅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影片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先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齐的乐趣,享受争取自我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实际上破除的是一种仪式。当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质疑。虽然麦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绝,但对于一向机械般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来说,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这使得当他们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产生了新的反映。一个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而查理也开始大声哭泣着要自我的香烟。好比像是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他们“坏”的天性。
最令我感到可笑的人就是那个护士了。疯子们在旁边发疯的时候,在场仅有那个护士自始至终坚持了一个冷漠的表情,好似视若无物一样。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个教条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颗麻木不仁的心灵,这和麦克墨菲那张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疯狂的心态构成了一个十分强烈的比较和对抗,护士长就是这个人群的统治者,就是这个工业社会的代表。如果动摇她的地位,或者违反了她所规定的体制,就要受到严格的处罚!被打,被电激。在这种暴力的统治下,使病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意见。
虽然处于护士的高压控制状态,可是那些疯子为了争取自由还是不断挑战着她的权威。片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出现了在反抗无效的情景下,几个疯子采取了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来到达满足自我欲望的目的。这从反面点出了疯人院的专制统治的可怕,影射出一个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会现实。试想,在这样充满着束缚和捆绑的社会条件下,又能出现多少个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条件,只能培养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为了自由而奋斗的可悲的疯子了。
导演的用意很明显,把疯人院比喻成一个小社会,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把那群疯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统治的阶级,而护士和医生则是统治者,医院的规定就是教条,就是宪法,丝毫不润许任何人违背,说句俗话,就是只许我点灯,不许你放火。在教条的规定下,你必须要严格的服从,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当片中的这些疯子,就象机械一样所不停的重复着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时候。
最终酋长那个人物,或许在杀死那个疯子的同时就已经把他争取自由的思想传输到了自我的思想当中去了。在酋长逃跑的时候,疯人院里疯子们渴望独立自由的心境也被带到了广阔的大自然当中去了。从这个结尾当中,我们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会的一丝光明。
本片确实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深刻含义。我看了这部片也了解到了许多西方社会无奈的现实,但愿经过以后的.努力,社会上能够少些疯子,多些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篇6
两小时前,决定要看《飞越疯人院》,两小时后,我的头很痛,是“我”在非常强烈的想表达自己的观后感。首先想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真的。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对着这一群疯子,从内心发问的。你们疯了吗?
在影片最后那个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杀了,看到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个说话结巴的young man,感觉他不是真正的疯,他只是被恐惧吞噬了,他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医院里的护士对他的死应该承担直接责任,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总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治疗。”再用麦克墨菲对她评价的一句话“她总是在撒谎。”他真的是在帮助病人治疗吗?在她的管理下,医院非常的安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揭伤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脚穿上裤子,站在护士面前,护士问他知不知道羞耻。比利告诉她自己不以为然,觉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样,他直视了自己的恐惧,所以他也不再结巴了。但是下一秒,护士却以“告诉他妈妈”来威胁他。比利马上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他开始慌乱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诉她妈妈”,护士依旧冷漠,我们都知道她不会告诉他妈妈,但比利不会,他一直在呐喊着NO....NO....NO....NO.... NO....NO.... 直到玻璃划过自己的喉咙,眼神依旧是恐惧。
麦克墨菲看到这一幕内心是愧疚,他认为是自己的错,悲伤着,无法原谅的错误。对比麦克墨菲,护士却表现的是“正常”,她依旧如往常,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死去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生命。麦克墨菲看到护士的冷漠,充满愤怒,他认为是她杀死了比利,他用双手扼住对方的喉咙,用尽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试过了”,这一幕是他打得一个赌,他打赌说自己能搬起一个笨重的饮水机,砸开铁窗从这里逃走,但他和我预料的一样,搬不动,失败了。他们嘲笑他,于是他说出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至少我试过了”
他们没有试过,他们在这里一直没有尝试,我认为他们是被囚禁的,他们却说自己是自愿的。他们接受命运,选择做一个疯子,住在用铁丝包围的高墙下。麦克墨菲却不一样,因为他本身就不属于这里,他一直在打破规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教父,关于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进行分类,一种是正常人眼中疯子中的"正常"和“疯子”,一种是疯子眼中的“正常”和“疯子”。正常人是我们,疯子是病人。
前一种我们认为的疯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那种。“正常"是我们认为的疯子,”疯子“却是加了一些独立思考的一面,让他们显得疯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约的危险。
后一种应该是从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的疯子。疯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疯子“是第三类,也是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不同于疯子与正常人。他们是有自我的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他们思考着质疑着,他们为自己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所以我认为”疯子“才是真正的人类,可以升级的新人类。
影片到最后,麦克墨菲死了,在掐住护士的喉咙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选择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没有像以前巧妙的避开规则,而是直接杀死规则,以牺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额叶摘除手术,变成了真正的疯子,他变得在正常不过了,不论是我们眼中,还是疯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痴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这时他应该死了,精神虽然未死,但载体已经无法工作,没有了价值。不过值得庆幸的他还是飞越了疯人院。
影片最后,酋长帮他逃离了疯人院,和他一起。酋长这个人是一个壮汉,他身材魁梧,却不愿讲话,被所有人认为是聋哑人,为什么聋哑人也被送进疯人院,这个我不清楚。但是他认同了麦克墨菲,和他坦诚相待,他告诉麦克墨菲,自己父亲经常被人利用,而且还落到凄惨的死去,因为父亲比自己还要强大。所以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说一句话。是麦克墨菲帮助了他,他不再静止,他开始奔跑在篮球场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内心的笑~直到影评最后,酋长因为有了感情,他看到麦克墨菲的痛苦,决定要帮助他。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一次对麦克墨菲说的话,我相信麦克墨菲一定听见了。虽然这种逃跑却是死亡。酋长用尽全力将枕头压住他,将他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但是他却用了麦克墨菲第一个方法,搬起饮水机,砸开铁窗,消失在黑暗中。
《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篇7
影片讲述的是续弦的老伴去世后,老葛在非血缘关系的儿女家处境尴尬,而跟儿子的关系也始终没有松动。无奈之下,老葛辗转来到关山老人院,寻找当年同在一个单位的好友老周。老周热情开朗,平日里组织这里的老人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为了实现各自人生最后的价值,这群老伙伴们毅然决定排练节目去天津参加比赛。可是,衰老与疾病让院长无法下定决心开绿灯,而意外的事故更促使她对老周他们的表演下了禁止令。即便如此,老人们也从未放弃。他们决定偷偷跑出老人院,寻找生命中纯粹的快乐与意义。
《飞越老人院》用朴实的情感引起无数人的共鸣。面对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步进入而立之年,其父母的养老问题也浮出水面。这是一部让人不能不流泪的电影,导演用温情风格揭示了我们再也不能回避的比死亡还要残酷的人性问题。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研讨首映影片《飞越老人院》,认为该片以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为艺术焦点,倾诉了老人渴盼自由、渴盼理解的心灵之声,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和温暖的人性情怀,为电影艺术的社会关怀和社会问题的艺术化表达提供了一个样本。学者们从社会学角度对影片的思想内容进行了阐释。指出关心老人的程度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当前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但是社区的、家庭的养老服务因为很多现实困难不能尽如人意,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该片充满真情的细节感人至深,很有针对性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唤起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爱人,曾经作为自己一片天的父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自己的负担,打着为了他们好的名义,送他们去老人院,认为有吃有喝有人照顾,便可以心安理得的去过自己自由的人生。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以为自己给予父母的已是最好,殊不知,你心中的好,于老人而言,不过是枷锁,不过是牢笼,不过是你自己的心安理得。 这部电影,更多的可能像是为我们编制的一个梦,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宁静的大海和一群在残酷现实下追梦的老人。我们都会老去,但是,不管是年少还是苍老,我都希望在这样的梦里驰骋,自有肆意的过完人生的岁月。可是在那之前,请先为了自己父母,去实现他们的梦!年少轻狂的我们踌躇满志的说出自己的梦想渴望父母的支持的时候,请不要忘记,问问父母,可有未曾实现的梦。不需要昂贵的礼物,一个电话,一个拥抱,问一问父母未曾实现的梦想,带父母去看场他们爱看的老电影,趁着残余的春色,带着父母去感受大自然,亦或者,放下不必要的约会,安心为父母做一顿晚餐。我们能做的,其实还有很多,趁着还有机会。
《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篇8
看罢《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我开始思考,在这个真实的世界的我们,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希望我是麦克墨菲,这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有点过头,却可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在乎各种条条框框规规矩矩的束缚的年轻人,虽然他表面上或者在一些行为上让普通人无法接受,甚至是违法,但是我想他最多不过是一个不听话的捣乱分子。而有时候我是酋长齐弗,想要像麦克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却因为各方的压力只能压抑自己,选择保持沉默和放弃自己的真实追求。但是也有的时候我会变成那个满脸严肃的护士长,处在一个高位用一些所谓的规矩管制其他的人,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听从统一的规矩。或许更多的时候,我就像那群病人,盲目而麻木,从一开始就被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者方法固定,按照统一的模式生活着,最后忘记了自己是谁。
影片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精神病院中所发生的悲剧故事,实际上却展现了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而最后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影片以疯人院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种在当时所谓现代化管理的社会中,人们被紧紧束缚而动弹不得的恐怖景象。这种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
《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篇9
一向以为飞越疯人院是一部简单带有喜剧色彩的电影,而影片的结尾却太出乎我的意料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变成了一具死尸,跟可笑的是这竟是一种获得公众认可的治疗方法(脑白质切除术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影片的前部分也有许多精神病患者的令人发笑的举动,麦克墨菲的到来带来了跟多的生气新的赌博形式,篮球赛,出海钓鱼,还有最后的party,女孩和比利在一齐,他们快乐,尽情享受着常人的快乐,忘了自己是精神病患者,和他们一齐简单地快乐着,而最后比利和麦克默菲的死令人悲哀不已。
麦克默菲刚到精神病院又蹦又跳以为自己跳脱了劳教的束缚,确实如果他自私一点完全能够保全自己,明显的有三次机会他能够逃脱精神病院,第一次出海捕鱼,借着齐弗有力的臂膀他简单的翻出围墙,本以为他会走上越狱的征途,但是他却开车带着病友们出海捕鱼,给病友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治疗”,第二次在聚会的晚上,窗门大开,但麦克默菲为了帮忙比利而留了下来,如果说出海捕鱼的时候麦克默菲并没有真正条跑的意愿。
那么第二次的时候他已经受过电击治疗的痛苦,听说了即使到了刑期结束他也不可能离开精神病院的事实,但是他还是留了下来,这体现了麦克默菲重感情,人性化的一面。
第三次是比利死时候,他有机会离开,但是他不能也不可能离开,直接和护士发生肢体上的冲突,麦克默菲最强有力对这个制度的挑战,只一刻的愤怒也早已超越了病与不病的本身,就让所有受着这种制度压迫的人民的小宇宙一齐爆发吧。
影片结尾对于麦克默菲的死,如果他不管病友。只顾自己享受生活,完全能够很安逸,抽病友的烟,赢病友的钱,开病友的玩笑,但他并没有将他们视为精神病患,相反他却想帮忙他们走出精神病,走出这个制度。这也触犯游戏的规则,说大了也就是作者所要体现的社会制度对人压迫,没有什么比麦克默菲的毁灭更能有渲染力了。比利的死也就促使麦克默菲不能就这样飞跃疯人院。比利的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麦克默菲以及病友的利益,这也体现所谓病患人性的一面,和护士的冷酷无情构成鲜明比较。
印第安人齐弗成功的被麦克默菲感化,影片中他曾说麦克默菲和他父亲一样强壮,但是被人利用,还是逃脱不了杯具的命运,也预示了麦克默菲的命运。最后齐弗没有在失去麦克默菲像失去父亲那样装聋作哑,而是直面生活,勇敢的尝试成功的prisondreak,黎明时分奔向丛林,也真预示着阳光即将普照大地,预示着这种残酷毫无人性治疗制度必将被改变。最后是由齐弗结束麦克默菲的呼吸这不让感到一丝无奈,但是这就应也是拥有脑白质的麦克默菲的意愿吧。
比利最后说话流利了,但在护士长丝毫不在乎比利病情的好转,几句简单威胁下,比利一下子不知所措,牢牢的被护士长所控制,也许这也就是护士长满足个人控制欲望最邪恶的本质吧,影片开始护士长与病患开着座谈会,病患之间一些牛头不对马嘴对话然人捧腹,甚至有种对护士长的崇敬的错觉,但是一旦她失去对病患控制力,自己扭曲的满足欲望不能满足时,本性就展露无遗,从时间表,到扣留病患香烟,以至于最后比较利的威胁。比利就是护士长扭曲本性的最好作品,到你里的毁灭就是错误治疗说法的最好例证。
麦克默菲的成功在于它并不将病患视为玩物,被控制对象,相反的而是人性化的一面,出海钓鱼,球赛,party,在这些活动中每个人都像正常人那样,这对原有的座谈会制度是个极大的讽刺,这也是影片像带来的社会好处吧。精神病治疗的目的并不在于如何让病患屈服于制度的控制,而是促使他们忘了自己是精神病,融入正常人的生活,这也要求我们要用正常人的目光去看待他们,帮忙他们。从某种好处上说影片中就两种人一种所谓病患和所谓的医生,两种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明白人,而唯一不明白也就是麦克默菲了吧,他不明被为什么病患主动要求来理解治疗,不明白比利,他想帮忙他们,影片中麦克默菲最后有个长时间的特写镜头,面部表发生了去多次诡异的变化,演技精湛啊,估计麦克默菲自己也在审视整件事情,对于这些不知自己所作的病患的帮忙值不值得,几次表情由明变暗,由暗变明,由明变暗,由暗变明,最后还是带着欣慰的笑容看向窗外,向往完美的未来,令人感动啊。对于一个空的电视机现场解说也是精彩至极啊。
片中有很多细节能够仔细回想,病患只吃药不吃饭,没有吃饭的戏份,哈哈,以上个人见解,准备去拜读小说,就应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