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通过写观后感,观众可以记录下自己在观影过程中的情感和思考,并将其与他人分享。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篇1
安静稳重的《国王的演讲》最后成功地阻击了人气更高的《社交网络》,问鼎奥斯卡,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当真可喜可贺,除此之外我还有一点“落井下石”般的私心——它最后干掉了我不喜欢的《社交网络》——请原谅,这完全是出于一个普通影迷的情感好恶,与其它无关。去年的奥斯卡把最佳影片授予了《拆弹部队》,而这部电影恰恰是那十部提名电影中最令我生厌的一部电影,我很欣赏它的摄影和剪辑,但却永远无法认同该片的思想资料。可见作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电影颁奖机构,奥斯卡永远不会代表所有人的意愿,而这也恰恰是它好玩的地方,去年我对奥斯卡呲之以鼻,今年我忽然觉得奥斯卡“善解人意”了。在必须程度上,奥斯卡已经成为全世界影迷共同聚首的一次无边界盛会,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撇开奥斯卡评委会里那帮老学究的口味不管,作为一个影迷,对于《国王的演讲》所获得的四个奖项中,我最无异议就是最佳男主角,这是当之无愧的,在本届奥斯卡所有的提名电影中哪一个男人的表演能货真价实地超越科林。费斯?但是论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两个奖项,就未免难以取舍了。《斗士》和《黑天鹅》的精彩程度就比《国王的演讲》差吗?那里面最令人遗憾的就是导演奖,其实从对影片的驾驭潜力和拍摄手法的创造性上,大卫。芬奇更有资格获得最佳导演,尽管我不喜欢《社交网络》的资料,但无法自欺欺人地忽视大卫。芬奇的价值。可这就是奥斯卡,不以影迷的意志为转移的奥斯卡。我为大卫。芬奇的再度失意而遗憾,为《社交网络》的高开低走而偷笑,同时也为《国王的演讲》的“全面胜利”而保留意见,更重要的是为科林。费斯的“加冕登基”而洋洋得意,因为在我看来《国王的演讲》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科林。费斯的个人表演奖,也是他的表演让我从这部电影中获得了最大的感动。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口吃者经常是以大众笑料的形象出现的,人们经常拿他们的语言障碍来开玩笑,甚至是讥讽,没有什么人能理解口吃患者的痛苦,明明有表达的潜力却常常招来讥笑,他们的痛苦只有天明白。《国王的演讲》开头科林。费斯那不停颤抖的嘴唇和紧绷的面部肌肉都传神地表达了那种想要表白却无法痛快说出的痛苦,也许不仅仅仅是痛苦,还有愤怒,这种愤怒源于对自身缺陷的痛恨和无奈。这种情真意切的表演瞬间打动了我,情感的天平立刻倒向了这部平实而又生动的传记片。
其实《国王的演讲》讲的算是一个励志故事,它虽然四平八稳雍容大气,但和我们看惯了的《洛奇》等情节激烈的励志奋斗电影在本质上并无不一样。我们不可能如片中的英国人一样对他们的国王谦逊恭敬彬彬有礼,甚至在他们的国王演讲卡壳时,表现出不忍目睹的情绪。这不是我们的国王,不属于我们的文化范畴,所以英联邦的“王室情节”是不可能感动我们的,无论是让英国迅速崛起的维多利亚女王,还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都但是是距离我们遥远的历史名字,充其量在某个时候成为我们阅读文史时的一种娱乐。只有这些人物被活生生地塑造到银幕上,并且其中的精神气质在某一时刻和我们的情感发生交集时,我们才有可能为之情绪波动,产生共鸣。科林。费斯就让乔治六世这个并不出名的英国国王生动而搞笑地站立到了世界面前,并且,他的精神和性格,他的感情和家庭,如平民百姓一样,充满了生活感,于是即使不属于同一文化环境之中,影片所蕴含的生活气息依然扑面而来。这正是《国王的演讲》有别于其他宫廷历史片的重点所在,它讲述的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在情感上却是充满现实感和人性化的。一部饱含情感的作品,赢得了奥斯卡“耆宿”们的好感也在情理之中,而让很多人感到委屈的《社交网络》恰恰暴露的是人性和社会的反面,在“名门正派”的“国王”面前,纵然“极客”的武功再精妙绝伦,也很容易被视为“旁门左道”,这就是江湖,这个规矩其实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一段不熟悉的历史和一群不熟悉的人物,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和一种遥远的文化体系,无论怎样看《国王的演讲》都极有可能成为一部“大闷片”,但是科林。费斯的个人潜力把本片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这都有赖于他把一位有缺陷的主角刻画得栩栩如生。很多励志电影中的主角都是有缺陷的,如《阿甘正传》、《雨人》,但正是这种有缺陷的主角能够迅速引起观者的注意,同情、感动、振奋等情绪随之而来,这也是这类电影的共同特征。能够说一个有缺陷但又不屈服的主角就是这类电影的全部,前提是要有一个优秀的演员来完成这个主角,科林。费斯无疑令人信服地做到了。
关于真实的乔治六世是否真如《国王的演讲》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位品德高尚性格坚毅的明君,在史学界似乎还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电影本身充满了动人的情感色彩。或许正是因为编剧赛德勒本身患有口吃,才能如此生动地编写这个“同病相怜”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友谊,关于感情,关于职责,当然更重要的它让人们意识到是纵然贵为王室之胄也会有缺陷,所以,人身之不完美几乎是无法更改的,但是让人生完美却总是能够成为一种动力。
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篇2
身为政治人物,最重要的本事便是演讲。政客欲征服民众,只消一副好口才。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可拨动万众心弦,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驱懦夫昂扬赴死。几乎每位政治家都有彪炳史册的演讲事迹,可是他却是一位说话结巴的领袖,这也是本剧的一大亮点。
《国王的演讲》开篇破题,上来就是一场“(未来)国王的演讲”。寥寥几笔,将主要人物定格在画板上。在直播间里,专业播音员用矜贵的手势操持精致的器具,漱口、开嗓,踌躇满志如一方之主;真正的尊贵王爷却正瑟缩在妻子身边,惶然四顾,绝望得像个没有温书、自知考试要交白卷的小孩子;贤惠的王妃轻吻丈夫脸颊,无声地在他手臂上捏一捏,主教和工作人员各自道出鼓励话语。但一切鼓励与温情
最终一场戏,当然就是那场华彩乐章:圣诞演讲。就像炉火上炖着的一壶水,虽然火苗始终温文,然不知不觉中水温已至沸点。一道道窄门敞开,贤妻良友随侍在侧,盛装的国王面沉如水,如赴战场。
最终的舞台是小小的密闭的直播间。在伯蒂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莱昂纳尔的动作便是推开窗子。这一点在最终的“圣诞演讲”中得到呼应。
统统作废,公爵张口结舌,演砸了一场原本轻而易举的演讲。又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
最终关头,我们都明白国王和治疗师要说一句温情脉脉的表白。果然,国王至诚道谢,而莱昂纳尔的最终一句话则是:忘掉其他一切,对我说,对我这个朋友说。三次红灯闪烁在伯蒂面上,照应了影片开初他的失败。在艰涩地起头之后,为隐蔽口吃而频繁做出的停顿,反而益显凝重沉痛,具有别样的力量。
穿插出此刻伯蒂演讲画面中的几组人,几乎回顾了全片情节,像协奏的器乐,令这一曲更调和与雄壮,更具有深度厚度:曾领教了约克公爵那糟糕透顶的演说的工厂工人,如今听得全神贯注、如痴如醉;曾多次鼓舞乔治六世的主教与首相,庄肃端坐,想必坚定了抗战之心;独处小室、守着孤灯的王太后,嘴边逐渐浮起微笑,自是对儿子的赞许与自豪。
历尽艰险,伯蒂终顺利完成最终一个词:“胜利”。始终抓紧座椅扶手的王后,欣慰地与女儿互望,面颊上有恰如其分的一滴热泪。那滴泪只星光似的一闪。大功告成后,莱昂纳尔与国王相视微笑。莱昂纳尔并未恭喜,一切完美如童话。最童话的结局字幕是: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齐,做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做为一部获奖电影,确实有许多闪光之处,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勇气、力量,人性的光辉,激励着我们、引领着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办到的,只要我们付出努力,一切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成为现实。我们特一样,应对梦想我们应当不退缩。
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篇3
上周政治学习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观看了包揽第83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的电影——《国王的演讲》,会上只看了一小半,会后我在网上看完全部影片。
这个“被国王”的国王,一辈子活在父亲跟哥哥的阴影下,这皇帝患有严重的口吃。国难当头,政局危机,在语言治疗师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口吃,最后发布了一场令全国人民激情洋溢、热血沸腾的精彩反战演讲。必须说,这个故事本身并不新奇,甚至于可以说,这样的故事,在那些所谓的自诩为“心灵鸡汤”的杂志中,随便就能找到。可这个电影还是胜出了。“电影很励志,人要战胜的始终是自己”,这是大多数媒体对《国王的演讲》的评价。
“惩罚教育”“否定教育”显然是错误的,结果导致的不只是独立人格的残缺,还会引发各种生理疾患。口吃是复杂的语言失调症,与后天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各种负面的心理情绪与外部压力,都会加剧症状的恶化,所以首先要纠其病因,要打开心结,治疗心理创伤。这不单单表现在说话上,我曾经见过一个小朋友,他的妈妈责备他学习成绩差,他就会用课本敲打自己的脑子,一敲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无法阻止。总之,《国王的演讲》另一方面也探讨了任何家庭中都存在的育儿教子问题,乔治六世给两个小公主讲故事的那段,温馨提示了不再“重复错误”的现身行为。
因为我也是老师吧,我印象最深的是罗格医生,他的背景在整个影片里面不过交代了几句话,可是却让人好像立即就了解了整个人,他本身是一个演员,也做过老师,在战争期间,因为看到很多因为战争变得自闭的青年,因为别人说了一句:你不是语言很行的嘛!就帮助那些沉默的青年重拾信心,走出自闭的阴霾。他不是医生,但是却能够读懂人的心,善于倾听。相比之下,那些皇宫里的所谓出色的治疗师仅仅是有着文凭的花瓶。所以,我也相信,真正有作为的人,不是那些在外面宣扬自己多么厉害的人,而是用心做事的人,凭一颗热忱的真诚的心做事的人,你投入了真心,就已经是成功的了。我想到了现在学校很多的老师,他们只想着怎么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让学生的分数更高一些,让高考又刷新纪录,可是他们没有真正的关心过学生的成长,没有聆听过学生心里的声音,他们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而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做事情。我们也不否认你投入的真心,可是你的真心里面没有倾听,没有产生学生的共鸣,没有引出学生的求知渴望。
罗格的与众不同表现在他善于倾听,真诚的、由衷的倾听病人的谈话,并鼓励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对还是错,至少要能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自信的表达。他是对症下药的,因为国王本身是一个很优秀的人的,无论在哪方面都是很有才华的,唯一的缺憾就是结巴,他热爱政治,热爱他的国家和子民,希望做一个好国王,担当起国王的职责,可是他却是一个结巴,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所以他首先失去的是信心,他没有勇气在别人面前大胆的说话,勇气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词,可是对于国王来讲,那是比什么都难的,因为他从来没有这样的勇气。他甚至以为那是上帝的遗弃,他做不了一个好国王,因为他是一个结巴,不能在公众面前流畅的演讲。
我在想罗格在做老师的时候一定是一个好老师,我们身边有多少老师能够像他一样真正去聆听学生呢,就算是我自己,也是不敢肯定的回答的,因为学业的繁重,我们的重心早就已经转移了,或者说我们的重心一直都是在分数上的,尽管我们总是在谈素质教育,可是真正能够理解素质教育,并在自己的教育中实践的,又有多少人呢?
正如我们校长在我们观看电影前说的一句话:教育中的问题其实就是一种心里的“口吃”,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战胜“口吃”?是我从本部电影中得到的启示。
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篇4
和影片的片名一样,《国王的演讲》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波澜不惊,和好莱坞大片的气质相去甚远,与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对现代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思考也十分不同。但波澜不惊决不是清汤寡水,《国王的演讲》仿佛一出内敛而精致的戏剧,在低调中酝酿出深厚,在深厚中铺展出令人动容的力量。
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这个简单朴实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戏剧张力,首先就是因为细小的事情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时值二战,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口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细小的事情变得兹事体大。
国王能否被治好口吃,成为整部影片最大的戏剧张力,一直到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指挥"下,乔治六世终于完整进行了战前演讲,观众才会舒一口气。影片的张力还来自于国王和治疗师本身,这是两个身份差距很大的人,一个是国王,一个只是普通的治疗师,国王的性格不仅内向,还容易愤怒,总有居高临下的气势。这种因为身份差异带来的个性碰撞也成为影片的亮点。治疗师莱昂纳尔的角色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显得尤为出彩,他并没有因为治疗对象是国王而卑躬屈膝,他要求国王打破常规,到自己简陋的治疗室来接受治疗,一副"我的地盘听我的"的架势,他用自己不卑不亢的耐心和诚恳,最终打开了国王坚固的心扉,找到了国王幼年的心理阴影。他甚至故意激怒国王,让国王流利地说出骂人的话。而正是这种不卑不亢的真诚交流,让莱昂纳尔获得了尊重,国王也把他当成了一生的好友。
与此同时,影片对国王的描述,也是用的一种平视的镜头,国王虽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同时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影片把乔治六世饱受口吃之苦的情状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别人以为当众说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乔治六世那里,却是一件艰难无比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国王的演讲》也是一部励志片,而且因为是国王克服内心困境的努力,励志的力量就显得更大。当国王在麦克风前憋得满脸通红,痛苦万分,但终于完整做完演讲,影片的励志力量也让人生出了绵长的感动。
网上有人建议陈凯歌导演看看这部影片,这个建议真是恰当得很。一拍国王,我们总是忍不住宏大叙事,但《国王的演讲》却在一个普通和细微的故事中,拍出了深厚、浩渺的意味,奥斯卡的评委们肯定明白,感动人心的力量不一定个来自于宏大的命题,国王的口吃,同样能让人思索良多。
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篇5
相信自我,克服心中的恐惧,你便能战胜自我,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是我从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得到的体会。
英王乔治五世有两个儿子,哥哥是帅气能干、善于交际的温莎公爵,弟弟是生性腼腆,从小就患有严重口吃症的约克公爵。
乔治五世去世后,把王位传给了长子温莎公爵。这个温莎公爵就是那个为了美人而放弃王位的爱德华八世,他的弟弟约克公爵就此成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
在妻子莫琳和罗格医生的帮忙下,国王以顽强的毅力努力纠正自我口吃的毛病。一年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王再一次站在话筒前,这一次,他没有畏惧,向全世界发表了空前成功的演讲。
片中国王的妻子是温柔体贴、聪明能干的,她为了帮忙丈夫纠正口吃的毛病,找到著名的语言治疗师罗格医生帮忙,罗格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有着正义感的医生,即使约克公爵大发雷霆、对自我大骂出口,也不责怪他,只是一如既往地帮忙他,教会他如何放松心境,教会他如何正视自我,教会他鼓起信心和勇气,甚至在演讲时,罗格医生都一向陪伴着他,在旁边指导他。但最重要的还是约克公爵自我,是他自我拯救了自我,约克公爵,之后的乔治六世国王,正是他的坚毅、勇敢、自信,他的坚持不懈,不甘于向命运屈服,才成就了自我伟大的命运。
相信自我,别说自我不行。有时,自信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化山穷水尽为柳暗花明,让你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海伦·凯勒克服身体的残疾,成就了一个作家的梦想;贝多芬双耳失聪,却用自我的心灵去捕捉音乐的灵感,谱写出震撼世人的交响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以往说过:“没有信心,人什么也不能做,甚至连一步也动不了。”影片中的主人公约克公爵正是靠自我的自信和罗格医生的帮忙,才成就了伟大的国王的演讲。
记得六年级时教师让我上台演讲,我连演讲稿都差不多背出来了,可是最终,我放弃了,我怯场了,我把这个机会拱手让给了别人。跟约克公爵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懦弱。我既没口吃,也不需要应对那么多人讲话,可我却怎样也不行。
电影中有句著名的台词:我的地盘,我做主。约克公爵并不是上帝的宠儿,但他相信自我能行。最终也证明了自我能行,如果我们向他学习,我们就会发现,我也能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尺。”让我们以微笑应对困难,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篇6
和影片的片名一样,《国王的演讲》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波澜不惊,和好莱坞大片的气质相去甚远,与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对现代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思考也十分不一样。但波澜不惊决不是清汤寡水,《国王的演讲》仿佛一出内敛而精致的戏剧,在低调中酝酿出深厚,在深厚中铺展出令人动容的力量。
影片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终,在莱昂纳尔的治疗下,最终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这个简单朴实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戏剧张力,首先就是因为细小的事情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时值二战,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口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细小的事情变得兹事体大。
国王能否被治好口吃,成为整部影片最大的戏剧张力,一向到最终,在莱昂纳尔的"指挥"下,乔治六世最终完整进行了战前演讲,观众才会舒一口气。影片的张力还来自于国王和治疗师本身,这是两个身份差距很大的人,一个是国王,一个只是普通的治疗师,国王的性格不仅仅内向,还容易愤怒,总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这种因为身份差异带来的个性碰撞也成为影片的亮点。治疗师莱昂纳尔的主角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显得尤为出彩,他并没有因为治疗对象是国王而卑躬屈膝,他要求国王打破常规,到自我简陋的治疗室来理解治疗,一副"我的地盘听我的"的架势,他用自我不卑不亢的耐心和诚恳,最终打开了国王坚固的心扉,找到了国王幼年的心理阴影。他甚至故意激怒国王,让国王流利地说出骂人的话。而正是这种不卑不亢的真诚交流,让莱昂纳尔获得了尊重,国王也把他当成了一生的好友。
与此同时,影片对国王的描述,也是用的一种平视的镜头,国王虽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同时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影片把乔治六世饱受口吃之苦的情状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别人以为当众说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乔治六世那里,却是一件艰难无比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国王的演讲》也是一部励志片,并且因为是国王克服内心困境的努力,励志的力量就显得更大。当国王在麦克风前憋得满脸通红,痛苦万分,但最终完整做完演讲,影片的励志力量也让人生出了绵长的感动。
网上有人提议陈凯歌导演看看这部影片,这个提议真是恰当得很。一拍国王,我们总是忍不住宏大叙事,但《国王的演讲》却在一个普通和细微的故事中,拍出了深厚、浩渺的意味,奥斯卡的评委们肯定明白,感动人心的力量不必须个来自于宏大的命题,国王的口吃,同样能让人思索良多。
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篇7
看过《国王的演讲》之后,回味悠长,我看到的不是王,而是一个有点自卑的儿子,一个充满爱心的爸爸,一个很不错的丈夫,一个外表高傲而内心懦懦的挚友,当然最重要的是一个可爱的结巴。
乔治六世,原名阿尔伯特,影片的开始就给出了一次演讲,老国王让阿尔伯特代其发言,这次演讲,我们明白了,阿尔伯特患有严重的口吃,当然,这种口吃也分场合,随后,影片又给出了阿尔伯特的第二次“演讲”,就是让这个可爱的爸爸给自我的两个可爱的女儿讲故事,讲的虽然不怎样流利,可是导演在那里告诉了我们,阿尔伯特口吃的原因是心理上的,不是生理上的。
阿尔伯特排行老二,继承王位的是他的哥哥聪明勇敢的爱德华,在宣布由哥哥继承王位时,爱德华正为情所困觉得当王会很痛苦,还有些不情愿;而阿尔伯特在内心感到的是解脱,国王对这个结巴来说,实在是太难做了。包括妻子伊丽莎白也都松了口气:老公最终没有当上国王。影片中伊丽莎白说道婚前几次没有答应阿尔伯特的求婚就是怕他当国王,大家不要以为是影片人物的做作,在真实的历史中,她几次拒绝阿尔伯特的追求,真因为此。影片中的两位王子在继位的问题上,首先研究到的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先从自我的需求研究,很让我惊讶。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子都不想当王的情景,好像是没有的,而大多的情景是,如果哥哥当了王,皇弟们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弄死他让自我取而代之;当王的哥哥上台后,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把皇弟们全干掉,免留后患;更甚至,皇父还没死,皇子等不及,先把皇父弑掉的事也多的去了。
伊丽莎白是个伟大的妻子,为了丈夫的口吃病,四处求医,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了阿尔伯特最给力的支持。伊丽莎白找到了莱奥,这是一个把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倒背如流以往在澳大利亚一座小城市做一名小剧员此刻没有行医资格的口吃矫正师。莱奥的强大,是其精神的强大,他使得阿尔伯特放下王室的架子,来其简陋的住所进行治疗,要明白,为了治病,一个寻常江湖医生要叩开王子的心门是多么的不易,他做到了,阿尔伯特成为他的挚友,并在他的帮忙下战胜了自我,最终发表了一次抑扬顿挫的成功的战时演讲。影片把阿尔伯特淡淡的惆怅,及两个男人之间难得的友谊,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乔治六世的扮演者科林·费斯演的可谓惟妙惟肖,每一次乔治结巴的演讲,除了让影片中观众感到无比尴尬外,也让观看影片的观众尴尬无比,结巴的让人无可挑剔。
顺便查了下历史,乔治六世---伊丽莎白女王的父亲确实严重口吃。影片中的人物基本贴合史实。乔治的哥哥爱德华八世也真的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主儿。片中的他,在戏份上有点反面形象,甚至还拿弟弟的弱点咄咄逼人的取笑。其女友辛普森夫人也更不用提了,据说真实的她也确是个泼妇。以我看来,爱德华八世能置国置家置伦理于不顾,与有夫之妇大胆相恋,其故事情节应当远不止本片中描述的那么简单,真乃“性情中人”,对这位做了三百多天的国王于国于家的贡献暂且不说,单从痴情这方面来讲,其勇气魄力可窥一斑。
《国王的演讲》在今年奥斯卡评比中获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内的12项提名。也祝此片在颁奖典礼上,能全部的让这些提名名至实归。
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篇8
看完国王的演讲,我的脑袋一下子冒出三个词语:勇敢、自我、关爱。
的确国王乔治六世很勇敢。面对父亲的去世,哥哥只爱美人、不爱江山,战争的一触即发,他勇敢的挑起重担。他知道总要有一个人要挑起重担,哥哥不愿挑,那就只好自己来。他明知道国王只是权威的象征,他不能裁决国家大事,说的难听点,国王只是一个摆设。更重要的'是当上了国王,意味着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得按照别人的指示以及受到别人的监督,也就是说自己的自由失去了。尽管如此他还是挑起了重担,很勇敢地挑起了重担。这勇敢的背后是责任,一颗责任之心。他说,民众信任他。因此为了这个信任,他勇敢地承担责任。
勇敢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民众的信任,自己的责任,才是国王乔治六世勇敢地挑起重担。
国王乔治六世从小就活在哥哥的阴影下,失去了自我,因此从5岁时就患了口吃。自己喜欢的小保姆却喜欢哥哥,小保姆为了讨好哥哥结果让他的胃落下了病根。从小自己喜欢用左手,因为形象不好,被逼着用右手。由于小时候膝盖内翻,被残忍地夹上金属板,强行矫正,只为换来一双直腿。自己喜爱做飞机模型,因为“不务正业”被剥夺了这一喜好。总之自己的童年就被剥夺了,失去了自我的人,面对生活的恐惧,他的表现就成了口吃。幸运的是,在妻子和罗格的帮助之下,他敢于面对自我,成功地完成了国王的演讲。
敢于面对自己,不逃避,不胆怯,才能战胜自我。自己解开自己的心结,才能释放自己,从阴影中走出来。战胜自我的第一步就是面对自己,逃避永远只是弱者的表现。
国王演讲成功的背后,我看到了王妃的关爱。她帮他找语言治疗师,她一直陪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无论他在哪儿,无论他在干什么,她一直紧紧地拉着她的手,对他说:“我知道你可以的."也正是王妃的关爱,不放弃,才使得国王在最艰难的时候,才能坚持下去。
没有这样的关爱,坚持如何实现。只因有爱,我们才能坚持下去,才能成功。
国王演讲的成功,总的来说就一句话——牢记自己的责任,坚定自己的信仰,带着他人的关爱,走出自我,走向成功。
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篇9
和影片的片名一样,《国王的演讲》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波澜不惊,和好莱坞大片的气质相去甚远,与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对现代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思考也十分不同。但波澜不惊决不是清汤寡水,《国王的演讲》仿佛一出内敛而精致的戏剧,在低调中酝酿出深厚,在深厚中铺展出令人动容的力量。
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这个简单朴实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戏剧张力,首先就是因为细小的事情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时值二战,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口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细小的事情变得兹事体大。
国王能否被治好口吃,成为整部影片最大的戏剧张力,一直到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指挥"下,乔治六世终于完整进行了战前演讲,观众才会舒一口气。影片的张力还来自于国王和治疗师本身,这是两个身份差距很大的人,一个是国王,一个只是普通的治疗师,国王的性格不仅内向,还容易愤怒,总有居高临下的气势。这种因为身份差异带来的个性碰撞也成为影片的亮点。(励志一生 www.yuwenmi.com)治疗师莱昂纳尔的角色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显得尤为出彩,他并没有因为治疗对象是国王而卑躬屈膝,他要求国王打破常规,到自己简陋的治疗室来接受治疗,一副"我的地盘听我的"的架势,他用自己不卑不亢的耐心和诚恳,最终打开了国王坚固的心扉,找到了国王幼年的心理阴影。他甚至故意激怒国王,让国王流利地说出骂人的'话。而正是这种不卑不亢的真诚交流,让莱昂纳尔获得了尊重,国王也把他当成了一生的好友。
与此同时,影片对国王的描述,也是用的一种平视的镜头,国王虽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同时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影片把乔治六世饱受口吃之苦的情状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别人以为当众说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乔治六世那里,却是一件艰难无比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国王的演讲》也是一部励志片,而且因为是国王克服内心困境的努力,励志的力量就显得更大。当国王在麦克风前憋得满脸通红,痛苦万分,但终于完整做完演讲,影片的励志力量也让人生出了绵长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