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350字观后感
写观后感的过程是一种对电影深层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思考电影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和思想。好的国王的演讲350字观后感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国王的演讲350字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国王的演讲350字观后感篇1
这是一个关于乔治6世的故事,乔治6世是英女皇的父亲。乔治6世从小就受着口吃病的困扰(科林•费斯饰),国王乔治5世去世后,为了美人不要江山的爱德华8世亦把皇位让给了乔治6世。乔治6世是个善良的人,可是因为他的口吃,他就连读出一篇演讲词对于他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海伦娜(邦汉•卡特饰)也是未来英女王的母亲到处帮他找医生,最后找来了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杰弗里•拉什饰)。随着德国军卷起的战争,国家需要的是安定民心,于是乔治6世努力的练习改进他的口吃病,为的就是要对全国人民讲好一篇圣誔演讲词!!
没有任何特技,没有很迂回的情节,单挑拍摄技巧,单挑演技!!片中的所有演员都演得很好,尤其是演乔治6世,海伦娜及莱昂的演员们。
科林演的乔治6世,虽然是受着口吃果扰,但也不失皇帝的气势,把角色的多面性都演出来了!重点是他演的口吃不纯是口吃,每一段口吃的戏他都给富予了原因的,这段是因为面对太多人紧张,下一段是因为生气为甚么讲不好所以口吃,亦有因为很想讲得好就越口吃,演绎是多层次的,每次看都能看到口吃背后的故事。
邦汉演的乔治6世的妻子亦演得很到位,不是一般定的王室的贤良淑德的形象,她演的妻子会支持国王,安慰国王,逼国王去看医生,给国王信心,把已经给人核板印象的皇后角色演得生动起来了!
杰弗里算是片中最幽默的一个角色了,可能是因为在戏里面他以前也是个演员的关系,所以他可以这样做!他和国皇的关系一开始是战战荆荆的,面对着国王的大怒,老师演出了恐惧,可是为了让国王明日他是可以克服口吃的,他敢与国王对抗,甚至骂国王!最后,他与国王都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了!
全片的镜头拍摄都有一个特色,就是WIDESHOT非常正中的摆放,而在对话的拍摄里,把人物的头放置在画面的左右其中一方,这样的画面剪接起来的视觉效果反差很大,看起来很美!而且片中有很多画面都选择性的用了把国王置中CLOSEUP 的FOLLOW SHOT,而每次使用这个镜头手法国王所面对的情境都不一样,国王都在步出或者步入不同的情境里,在想事情的,就在那10秒当中,观众和国王的交流是变得那么的近啊!!虽然镜头的frame是取得非常正中的,但画面里的人物却放置在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全片的构图和皇室的建筑有着紧密的连系。导演因应着皇室建筑的对称和刚好的比例,在镜头里也做了这样的调整,所以看电影看起来是那么有“英国皇室味”。
纵使整部电影很有皇室味,不过这并不让观众觉得有距离而没有同感。因为就算是国王,一个万人之上的国王,也是有他自已的缺点,他也是像平常人一样,一步一步的刻服困难。在布局这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是开场。开场时,是一位BBC的广播员,认真的准备广播,为乔治6世的演讲做好准备,可是乔治一上台,却一句话都讲不出来,这样的对比强烈开场引起观众的很大兴趣,一直经过反反复覆困难重重的治疗,最后他演讲的那一慕是多么振奋国民的心啊!
国王的演讲350字观后感篇2
“相信自己,克服心中的恐惧,你便能战胜自己,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是我从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得到的体会。
英王乔治五世有两个儿子,哥哥是帅气能干、善于交际的温莎公爵,弟弟是生性腼腆,从小就患有严重口吃症的约克公爵。
乔治五世去世后,把王位传给了长子温莎公爵。这个温莎公爵就是那个为了美人而放弃王位的爱德华八世,他的弟弟约克公爵就此成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
在妻子莫琳和罗格医生的帮助下,国王以顽强的毅力努力纠正自己口吃的毛病。一年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王再一次站在话筒前,这一次,他没有畏惧,向全世界发表了空前成功的演讲。
片中国王的妻子是温柔体贴、聪明能干的,她为了帮助丈夫纠正口吃的毛病,找到著名的语言治疗师罗格医生帮忙,罗格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有着正义感的医生,即使约克公爵大发雷霆、对自己大骂出口,也不责怪他,只是一如既往地帮助他,教会他如何放松心情,教会他如何正视自己,教会他鼓起信心和勇气,甚至在演讲时,罗格医生都一直陪伴着他,在旁边指导他。但最重要的还是约克公爵自己,是他自己拯救了自己,约克公爵,后来的乔治六世国王,正是他的坚毅、勇敢、自信,他的坚持不懈,不甘于向命运屈服,才成就了自己伟大的命运。
相信自己,别说自己不行。有时,自信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化山穷水尽为柳暗花明,让你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海伦·凯勒克服身体的残疾,成就了一个作家的梦想;贝多芬双耳失聪,却用自己的心灵去捕捉音乐的灵感,谱写出震撼世人的交响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信心,人什么也不能做,甚至连一步也动不了。”影片中的主人公约克公爵正是靠自己的自信和罗格医生的帮助,才成就了伟大的国王的演讲。
记得六年级时老师让我上台演讲,我连演讲稿都差不多背出来了,可是最后,我放弃了,我怯场了,我把这个机会拱手让给了别人。跟约克公爵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懦弱。我既没口吃,也不需要面对那么多人讲话,可我却怎么也不行。
电影中有句著名的台词:my game, my turf, my rules.——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约克公爵并不是上帝的宠儿,但他相信自己能行。最终也证明了自己能行,如果我们向他学习,我们就会发现,我也能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尺。”让我们以微笑面对困难,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国王的演讲350字观后感篇3
看过《国王的演讲》之后,回味悠长,我看到的不是王,而是一个有点自卑的儿子,一个充满爱心的爸爸,一个很不错的丈夫,一个外表高傲而内心懦懦的挚友,当然最重要的是一个可爱的结巴。
乔治六世,原名阿尔伯特,影片的开始就给出了一次演讲,老国王让阿尔伯特代其发言,这次演讲,我们明白了,阿尔伯特患有严重的口吃,当然,这种口吃也分场合,随后,影片又给出了阿尔伯特的第二次“演讲”,就是让这个可爱的爸爸给自我的两个可爱的女儿讲故事,讲的虽然不怎样流利,可是导演在那里告诉了我们,阿尔伯特口吃的原因是心理上的,不是生理上的。
阿尔伯特排行老二,继承王位的是他的哥哥聪明勇敢的爱德华,在宣布由哥哥继承王位时,爱德华正为情所困觉得当王会很痛苦,还有些不情愿;而阿尔伯特在内心感到的是解脱,国王对这个结巴来说,实在是太难做了。包括妻子伊丽莎白也都松了口气:老公最终没有当上国王。影片中伊丽莎白说道婚前几次没有答应阿尔伯特的求婚就是怕他当国王,大家不要以为是影片人物的做作,在真实的历史中,她几次拒绝阿尔伯特的追求,真因为此。影片中的两位王子在继位的问题上,首先研究到的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先从自我的需求研究,很让我惊讶。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子都不想当王的情景,好像是没有的,而大多的情景是,如果哥哥当了王,皇弟们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弄死他让自我取而代之;当王的哥哥上台后,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把皇弟们全干掉,免留后患;更甚至,皇父还没死,皇子等不及,先把皇父弑掉的事也多的去了。
伊丽莎白是个伟大的妻子,为了丈夫的口吃病,四处求医,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了阿尔伯特最给力的支持。伊丽莎白找到了莱奥,这是一个把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倒背如流以往在澳大利亚一座小城市做一名小剧员此刻没有行医资格的口吃矫正师。莱奥的强大,是其精神的强大,他使得阿尔伯特放下王室的架子,来其简陋的住所进行治疗,要明白,为了治病,一个寻常江湖医生要叩开王子的心门是多么的不易,他做到了,阿尔伯特成为他的挚友,并在他的帮忙下战胜了自我,最终发表了一次抑扬顿挫的成功的战时演讲。影片把阿尔伯特淡淡的惆怅,及两个男人之间难得的友谊,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乔治六世的扮演者科林·费斯演的可谓惟妙惟肖,每一次乔治结巴的演讲,除了让影片中观众感到无比尴尬外,也让观看影片的观众尴尬无比,结巴的让人无可挑剔。
顺便查了下历史,乔治六世---伊丽莎白女王的父亲确实严重口吃。影片中的人物基本贴合史实。乔治的哥哥爱德华八世也真的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主儿。片中的他,在戏份上有点反面形象,甚至还拿弟弟的弱点咄咄逼人的取笑。其女友辛普森夫人也更不用提了,据说真实的她也确是个泼妇。以我看来,爱德华八世能置国置家置伦理于不顾,与有夫之妇大胆相恋,其故事情节应当远不止本片中描述的那么简单,真乃“性情中人”,对这位做了三百多天的国王于国于家的贡献暂且不说,单从痴情这方面来讲,其勇气魄力可窥一斑。
《国王的演讲》在今年奥斯卡评比中获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内的12项提名。也祝此片在颁奖典礼上,能全部的让这些提名名至实归。
国王的演讲350字观后感篇4
看《国王演讲》这部电影,实在是让我受益匪浅。这是我看了众多部电影以来自认为最精彩的电影。
这部J精彩的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位患有口吃的王子放弃了希望,经过一场失败的演讲过后,王子拒绝了治疗。王子的妻子特意给他找了一个偏门的口吃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医生。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把王子给治疗好了,王子有了自信,从此成了口齿凌厉的国王,而莱昂纳尔·罗格医生也与国王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看完影片后,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整理着自己的思绪,感觉自己已经完全沉浸在《国王的演讲》当中,不能自拔。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就如影片中的国王一样,总是放弃了对明天的希望,糊涂地浪费了今天。不敢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扬起对新生活的激情。只有拥有了信心,才能走出生活的低谷。莱昂纳尔·罗格医生就是国王心中的那一束光芒,永久点燃那熊熊热火。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新闻,是一个小孩本来学习成绩很好,可由于在考试时太过于紧张,没有信心,所以结果跌了十几名。多可惜啊!从中可以看出,自信心会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改变!所以啊,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当中,我们都应该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又来源于自己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快乐。
拥有自信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国王的演讲》带给我的道理。
国王的演讲350字观后感篇5
《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很好看的历史正剧。如果用食物来打比方,它就像是一份料理得刚刚好的红酒炖牛肉:有点小高雅但吃得饱,用料讲究却不做作,口味淡而不寡,营养均衡,卖相精致,适合阖家共享且回味无穷——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然而,如果你同时也了解一点英国皇室的历史,就会发现,其实那段宫廷故事有猛料有狗血,有篡位有奸情,有抗战有信仰,落入“有眼光”的中国编剧的手里,足能够拍出个十部八部的《宫心计》,外加七八部红色主旋律片。然而,英国人拍的这部《国王的演讲》,却放下了鲜美多汁的“戏肉”而取了“口吃的国王如何在老师的帮忙下克服缺陷发表战时演讲”这一毫不起眼的“果核”在上面雕起了花,甚至养出了血肉。这一另类的走向,不能不说是对创作者审美趣味的展示。
英版《宫心计》
中国观众大多明白那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他为了和一个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结婚,受到教会的强烈质疑,最后宁愿放下王位也要抱得美人归,遂于1936年退位,传位于弟弟乔治六世,也就是此刻伊丽莎白女王的父亲。《国王的演讲》讲述的就是这个乔治六世的故事。
乔治六世从小就生活在父亲和兄长的阴影之下,患有严重的口疾,性格内向,抗拒公共演讲,也对成为英国国王毫无心理准备。然而,历史注定要让这位“意外之君”理解严峻的考验。1939年,即乔治六世继位后三年,英德开战,德国法西斯的猖狂进攻,使英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人民迫切地需要一个能带领他们渡过难关的精神领袖,作为民族象征的一国之君在这个时候务必站出来。于是,乔治六世在与他亦师亦友的演讲训练师的帮忙下,克服了口吃障碍,透过广播向全国发表战时演说,感动和鼓舞了所有英国人。他成为了英国高贵不屈的象征,即便在战争最危险的时期,白金汉宫遭到德军轰炸,他也和皇后及年幼的小公主们一齐留守伦敦。他的妻子(也就是此刻伊丽莎白女王的母亲)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小公主们会始终和我待在一齐,我会一向陪伴在国王的身边,而国王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国家!”“国王还在伦敦”呢,成了战乱时期稳定英国民心的一根定海神针。
相形之下,乔治六世退位的哥哥和他的妻子,即温莎公爵夫妇,则和德国法西斯过从甚密。甚至在前几年出版的英国《卫报》上,还刊出了一则秘辛,直指温莎公爵夫人是德国间谍,而英国政府早有怀疑,才以她离过婚为借口逼爱德华八世退位,并一向对夫妇俩严加监视和防范。还有解密的档案称,温莎公爵夫妇曾在乔治六世病重时密谋篡位,好在没有得逞,如今的伊丽莎白女王才得以顺利登基。
虽然这段历史洋洋洒洒如此精彩纷呈,《国王的演讲》却只取一瓢饮,通篇都在讲国王(Bertie)和他的演讲老师(Lionel)之间的关系。而其余的的人物关系通通退居背景。
其实,皇上与国师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故事中也有很多表现。因为这个关系真的很搞笑:君之师,同时又是君之臣。“君-臣”、“师-生”,这两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存在着错位和冲突,因而微妙万分且危机重重。君需知谦卑,师需知进退,然两者皆非易事。如若处置不当,则君失明师,师失小命,两败俱伤。
英国版本的“皇上与太师”同样也是在拿这个微妙的关系作文章。一个是国王,一个是热爱莎士比亚却郁郁不得志的落魄演讲训练师,两个人几乎处在社会阶级的两极,却因为国王的口疾有了相遇和碰撞的机会。Lionel在第一次给当时还是王子的Bertie上课时,就执意不唤其为“殿下”而坚持直呼其名,令王子大感不快。而其后的步骤,基本上就是把王子(以及之后临危登基后的国王)从高不可攀的神坛上一步步拉下来,让其脚入尘土的过程。Lionel教他骂粗口,唱歌,大叫,乱蹦乱跳地解放肢体,让他学会简单地聊天,给他玩在皇宫中没有机会接触的飞机模型,而这种.种办法都是指向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让Bertie卸下身负的十字架,放下作为“国王”的自我,重新拥有平凡人那样活泼健康的心智。Lionel心里明白,国王之所以患上口吃,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归咎于他从小所受的宫廷束缚。再加上父亲的严厉和兄长的奚落,让他卡在自信与自卑的缝隙里,既放不下高贵的身段又惭愧于自我的缺陷,心理负担压迫住表达的自如,陷入内心苦闷却辞不达意的窘境。因而Lionel的策略就是“不破不立”,只有把国王的神像摔碎了,才能让他像一个正常人那样说话。为此Lionel不惜挑衅国王的权威,逼着他为了捍卫自我的尊严而发声。而当国王在广播室要
发表他第一次战时演说的时候,Lionel就站在紧张的国王面前,对他说,看着我,就好像在对我说话一样,像在对一个朋友说话那样去演讲。国王最后做到了。他的语速缓慢,语调沉重,然而这正好贴合当时大敌压境,人民内心惶恐的语境,他的声音与所有听者的心跳落在了同一个频率。而帮忙他做到这一点的,正是“放下”——放下恐惧,放下掩饰,放下过去,放下自卑也放下自傲。而当他最后完成这次演说,也意味着他在过去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国王的自我”,Lionel,国王的老师,意识到自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他不再叫他名字,改口尊敬地称呼他为“陛下”,并在他理解民众欢呼的时候默默退到角落。被拉下神坛的国王,完成了他的蜕变,踩上了重新登上象牙塔尖的阶梯,而“君之师”也重归于“君之臣”的本分。这一“从破到立”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的君王所必经的磨练,也是一切大权在握者需要经受的洗礼和教育,象征着权力的来源和归属,前世和今生。
米兰-昆德拉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好处。”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点题之语。轻与重,有的时候是宿命,有的时候却是能够选取。把选取生命的轻与重解释为逃避或应对职责也许过于简单粗暴,然而也不失为一个入口。《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与他的兄长温莎公爵对于王位的弃与守就体现了对“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的抉择。
其实,兄弟俩都不是国王的最佳人选,各有一个致命伤。弟弟的致命伤是口吃,很难履行作为国王这个象征性统治者在礼仪上的传统职责。而哥哥的致命伤是他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女人。且不说温莎公爵夫人是德国间谍的传言是否是属实,一国之君当时爱上的但是一个已经离过一次婚的有夫之妇,人称辛普森夫人,且是入英籍的美国人——这在1930年代的英国实在是与礼理皆不符,且社会观感极差。而且,当时的英国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战争边缘,法西斯德国鬼魅般的阴影正步步紧逼,而国王却沉溺于儿女私情之中无心履职。最后,国王决定娶美人而舍江山,虽然有人将之引为风流佳话,然而,从一国之君的角度来看则有避重就轻之嫌,因为他的决定其实是替自我选取了一种轻盈的姿态同时也是一条规避职责的路径。相形之下,临危受命的弟弟,继承父亲名号的乔治六世,为了做好这个他并不情愿当的国王,克服内心的恐惧,努力矫正口吃,并在战争到来的时候,用自我最不擅长的演说去鼓励安慰恐惧中的人民;在伦敦陷于狂轰滥炸的危险时刻,留守一度断暖断电遭受重创的白金汉宫;与战时首相邱吉尔合作无间并最后迎来胜利——这又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负重之舞”。能够想象,当战火中的英国民众听到以前严重口吃的`国王,用艰难
但清晰的语言向他们发表演说,号召人民坚持,为胜利祈祷的时候,他们内心所受到的鼓舞。也不妨试想,当卸下重责抱得美人归的前国王温莎公爵,置身局外,听着以前处处不如自我,连话都讲不清楚的弟弟所发表的感人演说,目睹他成为人人称颂的好国王理解民众欢呼的时候,内心是否也曾有过一丝遗憾,并在田园牧歌中体会到一点什么是所谓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关于一部《国王的演讲》,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这么多。到最后,就套用一句已经被说滥了的说辞吧:沉重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是把生命与本质联结的过程。而所有应对沉重的职责留下来了的人,都是自我的国王。
国王的演讲350字观后感篇6
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上,《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
影片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 乔治六世国王(King George VI)的故事。乔治六世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King Edward VIII)的弟弟,爱德华退位后,他很不情愿地坐上了国王的宝座。然而乔治六世有很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时非常吃力,连几句很简单的话都结结巴巴地讲不出来。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Lionel Logue),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两人成为好友,国王的口吃也大为好转,随后他发表了著名的圣诞讲话,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
早就想一睹为快,终于周末细细地看了,影片节奏舒缓,可却能一下抓住你的心…… 乔治六世国王(King George VI)的毅力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Lionel Logue)的自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国王还是王子时,口吃地一塌糊涂,片中一开始就是1925年,他的父亲英国国王乔治五世 要求他在伦敦的`英帝国博览会闭幕式上发表讲话,结果可想而知,在公众面前的出丑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是他人生中成为了沉重的负担。第一次的宫廷中的御用医生为他诊疗过程中,国王满口满口的玻璃球,在医生极力的催促下,努力地发出了几个含混不清的音节,继而难过地低下头,又迅速地扬起,无奈焦虑地看了医生一眼,忍耐,忍耐,终于一口吐出了所有的玻璃球,暴怒而去。王子其实是极端无助的,像一个溺水者,挣扎呼吸,等待救援。
他一直在努力地说,就像片中给来给两个女儿讲故时是的那份极其努力,看着他那份执着,你的都恨不得替他说出来!正是这种执着,凸显了他的人格伟大。
古罗马哲学家塞捏卡说:“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
海明威说:“人生来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毁灭他,但是不可以打败他。”
他并非无法发声,而是不能流畅地说,这种断断续续惹人嘲笑,令他难堪,更严重地是,尤其是在他哥哥为了爱江山不爱美人,主动放弃王位,他很不情愿地接下国王的王冠是,由于结巴口吃几乎无法履行王子和国王的责任时。影片中对国王紧张时的结结巴巴的刻画以及对那些颤抖到几乎无法发声的细节描绘正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白居易有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国王的演讲350字观后感篇7
“国王”两目炯炯亮,却是个结巴。没有绝对的强者,太阳都有黑子,绝对的完美和绝对的残缺都是理论上的存在,而那些在某些方面特殊杰出的人物便会成为豪杰、英雄、伟人。这些偶像级人物对于芸芸众生的意义千千万,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能够拿来“励志”,进行“心向往之”的期望、憧憬,当然还有行动。《国王的演讲》中国王原型为乔治六世,根据史料的记载,片中提及的“幼年钢板夹腿矫形”以及口吃、紧张等经历均确有其事,而逊位的其兄正是那位大大有名的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对乎,错乎,关乎风月,关乎政治,留于后人评说。生活从来比电影丰富,更厚重,然而电影却始终以“管中窥豹”的角度,以杜康酿酒的提炼浓缩展现,力求集中。
一、弱者与强者
当国王还是王爷时,伯蒂口吃地一塌糊涂,在公众面前的出丑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生中贵族的身份以及职责都成为沉重的负担。片中第一次的诊疗过程中,伯蒂满口满口的玻璃球,在医生极力的催促下,努力地发出了几个含混不清的音节,继而难过地低下头,又迅速地扬起,无奈焦虑地看了医生一眼,忍耐,忍耐,最终一口吐出了所有的玻璃球,暴怒而去。在这个场景里,医生始终站立,伯蒂坐在椅子上,多个仰拍医生的镜头和俯拍伯蒂的镜头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伯蒂其实是极端无助的,他的暴怒既是对这种压力和痛苦的反抗,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所以他才会不时地看向后方的妻子和旁边医生。他像一个溺水者,挣扎呼吸,等待救援。
“无照行医者”莱昂纳尔的出现正扮演着救赎者的主角,他迅速成为伯蒂的拯救者。两人的密切联系由医者与患者的简单沟通开始,进而复杂升华为朋友与知己。在口吃者和治疗者这一层面,莱昂纳多是绝对的强者,他一再地强调:“我的地盘,我的规则。”(一下子想起周董的歌儿,“在我地盘这儿,就得听我的”,酷呵。)伯蒂必须服从。然而伯蒂的身份却赋予了伯蒂凌驾于莱昂纳尔之上的尊严和权利,对于伯蒂第一次的拒绝治疗和第二次的拂袖离去,莱昂纳尔都无能为力。当莱昂纳尔的妻子偶遇已经成为国王、王后的伯蒂夫妇时,这位平时生活中游刃有余、颇能掌控的女人也有些手足无措起来。而伯蒂对莱昂纳尔的信任既给予了后者机会,也给予了后者荣耀。所以,二者的强弱关系始终是双向的。(这点类似于《女人香》中上校和大学生二者之间的双向拯救。)
二、潇洒与职责
爱德华的主角拒绝了对王室职责的承担,选择了自我的感情,虽然说感情依然是一种职责,可是影片的浓墨重彩更在于国王对于国家民族的职责。所以爱德华的潇洒率性只在于感情,伯蒂的隐忍坚持对于大众和人民更具意义。那里,笔者不做进一步的评判。
三、有声与无声
片中的伯蒂对白并不少,他一向在近乎努力地说,正是这种执着,凸显了这位国王的人格伟大。古罗马哲学家塞捏卡说:“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海明威说:“人生来不是要给打败的,你能够毁灭他,可是不能够打败他。”他并非无法发声,而是不能流畅地说,这种断断续续惹人嘲笑,令伯蒂难堪,更严重地是,无法履行王子和国王的职责。影片中对伯蒂紧张时的结结巴巴的刻画以及对那些颤抖到几乎无法发声的细节描绘正到达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白居易有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结巴的伯蒂和基本不结巴的伯蒂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前者在于努力,后者在于持久地,长期地努力。片尾的伯蒂在莱昂纳尔的“圈圈点点”中略显缓慢地艰难演说,几乎没有结巴,这是一个奇迹,当然也是全片的高潮段落。无论前面崎岖坎坷了多久,这最终的高潮总让我等H了起来!所以观众并不厌倦高潮,关键在于片子能不能让大家真正地紧张、纠结、感动。
四、严肃与活泼
小学时校门上左右各书四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当时很费解,团结紧张啥,严肃咋活泼?之后听人说这是毛爷爷老人家说的,再之后才明白这是说的不一样层面。《国王的演讲》是部严肃的片子,这点毋庸置疑。对历史的尊重是严肃的,演员的表演是经典级别的,片中所讲的职责与承担、挣扎与成长也是严肃的。能称得上活泼节奏的场景屈指可数,一是36分钟至37分钟莱昂纳尔对伯蒂进行结巴治疗时的肌肉训练,二是莱昂纳尔夫人偶遇国王夫妇的一场,剩下的也仅有伯蒂夫妇重新上门就医并道歉的那句:“等一个国王来道歉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总体而言,这个贵族man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男人”
在压抑、痛苦、挣扎之后,他涅槃重生,成功地让自我成为真正的国王,而不是笑柄。影片的最终,伯蒂轻吐一口气,带着王后和女儿们走向群众,挥手致意。这个男人仍然有些拘谨,有些紧张,可能永远不能成功地活泼起来,可是无妨,因为他毕竟超越了自我,履行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