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观后感750字
写观后感需要我们对电影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这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不是药神观后感750字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我不是药神观后感75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750字篇1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我不是药神》的电影,令我感受剖深。该影片讲述了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保健品商贩,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开辟了去印度买药做代购的新事业,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让他摆脱了贫穷,同时造福了病友,但也触犯了法律。它塑造了一位我们身边真实的商贩,他有小贪心,有脾气,有各种小缺点,但正是这样真切的人形象,当他内心的善良闪光时,那种光芒是耀眼的,会让人泪水决堤很多次。
其实,当我看完他第一次贩卖后,我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印象。首先,他卖的不是正版的格列宁,而是从印度走私过来的禁药“印度格列宁”;其次他不仅卖“印度格列宁”,而且还把价格增加到之前的10倍,尽管这样的价格也比正版的格列宁便宜很多,但我内心还是对此嗤之以鼻;最主要的是,他明知道这样做是犯法的,但他却还拉其它人下水,在最后分别时竟然说“这药不会吃死人!”。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言语,足以证明他做这件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救人,而是为了钱。
然而,当我看完整部影片之后中,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影片的后半部分,程勇经过第一次贩卖后,挖到了第一桶金,他改邪归正,成了一个纺织厂的老板。原本可以安享后半生的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所以当他看到他原来并肩作战的好友因为买不起正版药而不得不走上不归路时,他悲痛欲绝,毅然决定重拾旧业。
但显然,这次他的目的不一样了,不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要拯救更多的生命。这一次,他不但不加价,而是把价格一降再降,做的全是亏本生意,只是为了能帮助更多的人。这么多人需要他,他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重,他已经没有办法放弃那一双双渴求生命的眼睛了,他的善良、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对他肃然起敬。
虽说法不容情,最终他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法外有情,所有因他受益的病友都为他送行,而他的行为也为改写高价搞癌药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我明白了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身试法,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终极善良。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750字篇2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从一个患了“慢粒细胞白血病”,和一群“慢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求生欲望开始。演绎了一场现代社会,患病的人们在疾病痛苦,和商业模式下所谓规则面前的渺小。其实人很简单,就是想活着!健康的活着。即使是病魔缠身,即使是身临绝境,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也想活着。影片中最感人的,就是为了存活“牧师”的妥协;为了女儿妈妈变成了舞女;看到爱人能够活着的喜悦和感动;一群有便宜药吃,就开心的不得了的病人!人,其实就是活着,健康的活着!看到这些,觉得没病真好!
导演用简单的手法,表达着人对生存的渴望,对活着的渴望。也在提醒那些没有病、很健康的人们,珍惜自己的拥有,珍惜自己还没有被病魔,没有被死亡追杀的那种恐惧。
片中的病友们,为了能活下去,可以说是倾家荡产。他们吃不起昂贵的药,但谁都不想死,都想活着。这个可以代替正规药的“假药”,是正品合法药品十分之一的价格,但仍然吃不起。而另一面印度药品,其价格只有世界药品价格,乃至中国药品价格的百分之一。这个现象正好反映当下社会教育的失败,反应了人们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的互害模式。何止是药品,任何一项与商业挂钩的东西,里边都存在着暴利和互害。而大多数人,则成为这种暴利行业和互害模式的牺牲品。
其实,我抱怨一圈后,静下心来发现。“人还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用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来尽可能保证自己的健康”。社会,从古到今都是用血的代价换太平、公正、安分守己。
活着,就是为了体验生命的喜悦。与爱人的相遇,与父母的依恋,对孩子深情的爱!你我本来平凡,生死原本自然。活着,就把自己想做的都作了,这样才会死而无憾。
回忆起小时候妈妈病的不能动,那时候也和片中人一样,有着对亲人的依恋。我的人生也是因为对孩子的爱而改变。现在接触到更多对病苦无奈的人们,看着他们因为平凡的“起居有常,食饮有节”,练功调理而喜悦康复,觉得此生甘愿平凡。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750字篇3
中午同一个电影院老公和儿子一起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我看《我不是药神》,出来向对方说一句话,两部应该都看。
同样一部电影,因为自己的认知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肯定也不相同。我看后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1、越是层次低的男人越计较,越自私,越没有担当。徐峥的角色,刚开始生活懒散,没有事业心,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恶习,导致婚姻关系不好,经济条件拮据,还有家庭暴力,从他和前妻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前妻要孩子抚养权,他不愿意给,处理方式居然是以打架收尾,不成熟的男孩子形象。
2、经济和格局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有格局,钱也就挣回来了。没格局,不可能挣钱。随着徐峥格局的提高,他处理问题就不同了。特别是最后,把儿子送到机场,充分证明了这个点。
3、一个人的成功靠团队的力量。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卖药的过程就验证了这个点。团队直接积极主动做事情,并不是为了能够挣多少钱?而是看到这个事情背后的价值!
4、人到中年,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我们要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统筹兼顾,自己的身体照顾好的同时,还要多多挣钱,让父母有尊严的生活,不能到时候父母住院需要费用的时候,我们铤而走险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情,得不偿失。
5、生活中要踏实做事,而不是玩冒险。电影的拍摄来源于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生活。徐峥也是这样的人,如果通过努力工作事业比较稳定,漂亮的女人不会去跳钢管舞。当看到那个男人脱衣服跳的那一刻,她哭了。
6、我们每个人不是救世主!我们没有能力让所有的人喜欢我们。虽然我们心中有爱,但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的,不能用所谓的善良把自己套住。毕竟我们还要生活!只有先温暖自己,才能照耀别人!
总之,身体健康是前提,也是根本。努力工作,幸福是靠经济来支撑的。做好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750字篇4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我不是药神》,一般2D电影我很少会去影院看,因为得益于网络的发达,大部分2D电影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资源,但3D还是需要在影院才会有更好的观影体验。可以说这部影片的宣传做的很到位,还没有踏入影院就引起我浓厚的兴趣,也许是我很喜欢徐峥导演的作品,又或者是这个故事很吸引人,总之在看之前,就对这部影片抱有极大的好感,而它也不失所望,让我看完就有写观后感的冲动。
我不是什么专业影评人,只是在学生的角度写写这张电影票让我学到了什么。徐峥导演的电影是非常典型的商业电影,剧情的发展遵循一定的套路,在剧本有一定模式的情况下,选题的角度就很重要了。我认为相较于之前的人在囧途系列,这部影片从各方面来说都更加成熟了。《我不是药神》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贴近生活,人物形象饱满,都是受生活所迫的小人物,近几年非常火这种小人物的故事,我在观影前了解了下这个故事的真实事件,剧本在二次创作后,更戏剧性,比原故事更加饱满,跌宕起伏,下次创作剧本时,可以参考对比原故事和创作后的剧本设计情节。这个片子值得拉片研究。
让我非常喜欢这个电影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秉承了徐峥导演作品的一贯风格,在欢笑中思考。(当然这是我觉得,人家可没这么说过。)徐导作品的搞笑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很有生活气息,不刻意不做作,和剧情相辅相成。比如影片开头的上海话,让人感觉很接地气,非常合理又有新鲜感。还有他们斗地主,黄毛放跑了地主,都是一些可以从观察生活得到的笑点。笑过之后还是要跟着主人公回到现实的烦恼中去,我喜欢这种深刻的主题,反应社会现实,我总觉得这才是我们做片子的意义所在,不管电影还是短片,我总希望能通过影片表达一些什么。可惜能力不足会让这样的抱负夭折,比如我面临最现实的问题,虽然通过拉片室的学习,我对类型电影的情节模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我却不知道怎样把它运用到3到5分钟的短片里去。不过慢慢来,可以先从《我不是药神》的学习中,确定选题,再去考虑具体表现手法。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750字篇5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情感丰富,能触及人们心灵,令人潸然泪下的一部佳作。“幽默,风趣、心酸、勃然大怒、伤感”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完美的电影。
《我不是药神》讲的是主人公程勇,一个靠卖神油养家糊口的中年大叔,他为了让老父亲能继续好好活着,知法犯法,去印度把格列宁带回上海卖给买不起正规药的人们,并以此来赚钱。当看到张长林因为卖假药被逮捕时,程勇及时收手了,做了服装厂的厂长。并一步步走入正轨。但最终看到那些穷苦的人被肆虐的病魔折磨时,没钱买高价的进口药。看着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好友吕受益因为没钱买药病情恶化,最终失去生命。程勇还是忍不住重出江湖了,并自己亏本从印度进药低价卖给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们。程勇最后以卖假药的罪名被抓捕了。
我默默地看完整部电影,其中有三个地方忍不住哭了出来:
一、曹斌抓了一群买仿制药的人。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带着哭腔说:“警官,求求你不要抓他,抓了他我们就没钱买药吃了,只能等死了。4万块1瓶,我病了3年,吃了3年,为了买药,房子没了,家人也拖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我的眼角泛出了泪珠,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
二、黄毛为了救程勇开着一车仿制药跑了,却出车祸去世了,程勇撕心裂肺地叫着,让人觉得十分心酸,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断往下掉。
三、程勇要被送往监狱坐在车上时,那些他帮助过的人都默默地凝望着他,就连死去的黄毛和吕受益也是默默注视他。我终于忍不住了,我把内心真实的感情释放出来,眼泪如同开了闸的洪水,哗哗地流淌着。我望向四周,大家也在小声地抽泣。
在我们轻松过着幸福的生活时,没想到还有那么多人在遭受病痛的折磨。我敬佩程勇,是因为他牺牲了自己,成全了患者的明天。三年后,程勇出狱了,他的小舅子曹斌来接他时告诉他一个好消息,这件事,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药监局也把进口药的药价调整下来了。
我坚信将来有一天,人们会发明出更多更好的药来战胜病魔,让每个人能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750字篇6
《我不是药神》已经是去年暑假的电影了,但到如今才看。
不得不说,这是部好电影,和刚开始上映时朋友圈反映一致。我喜欢这种反应社会问题和小人物生存的电影。看完我还是想到了石一枫,前不久又读了他的《营救麦克黄》。同样是社会问题,和石一枫之前的电影一样,反应道德,善恶,信仰等的问题,结局同样残酷,却又给人希望。故事中,反应的社会问题是真的,但是故事中程勇、思慧、黄毛等人却又充满理想主义,现实中恐怕不会有这样的人。这也就是电影或者文学的区别,就像老师所说的,文学所反映的现实都是充满主观性的现实,而程勇等人也是作者所故意去塑造的。但电影终究还是反应了一些问题,表达了作者的一些思考。文学有什么意义?文学所反映的现实再怎么真实,终究还是假的,那我们为什么还是要去读文学作品,真的是为了逃避现实,在小说中构建自己的童话世界?我总是试图从小说中寻找答案,但类似的小说结局却可能很不相同,文学没有答案,现实更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文学能让你了解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同样的经历,结果会很不同。许子东在《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分析50篇0小说》中,把50篇0小说按照0的发生时间的前后以及结果分为几种情况来进行讨论,进而通过这些小说更好的反映0。这或许也就是文学的意义。
比起《我不是药神》,前不久热映的《无名之辈》我实在喜欢不起来,那天宿舍三个围在一起看,边看边说拍得真好,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社会问题,但是后半部却生生毁了这部电影,也许是前面的面太大,作者最后拉不回来,总是让人感觉莫名其妙。而《我不是药神》中,人物形象的丰满,电影应该表现的深度,不会让人觉得刻意。刻画的比较好的人物应该是程勇,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对比,中间的变化过程合情合理。
而对于生活本身,越长大越觉得是非和善恶越难分清楚。我们该怎么生活?或我还是会选择到文学中去寻找答案,而好的作家可能就是把问题和答案阐述的更清楚的那个人,而我为了寻找更贴近事实真相的答案,能做的也就是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750字篇7
警车在慢慢地向前行驶,街道两旁全是为勇哥送行的人……《我不是药神》已经落幕了,可影里感人的片段却不断在我脑海里浮现。
陈勇是位卖印度神油的中年大叔,因为经营不善,他过得很潦倒,老婆也和他离婚了。正在他焦头烂额的时候,慢粒白血病人吕受益找上门来求他去印度带回一种叫格列宁低价特效药,陈勇没有同意,因为贩卖假药要坐牢。可是他老婆出国要带走唯一的儿子,父亲也因为病重住进了医院,再不医治将要离开人世,而且由于无钱交房租,房东把店铺的门也给锁上了,最终陈勇同意了吕受益的请求。他进来了药然后卖给慢粒白血病人,赚了不少钱。但是假药贩子张长林威胁他,他只好将药品代理权转给了张长林。后来看到那么多需要便宜药的可怜病人不断死去,陈勇横下心来再次贩药,最终落入了法网。
看完电影,我很难受,那么多人得了可怕的慢粒白血病,他们和家人承受着无法想象的痛苦和折磨,要是没有病痛该多好啊。还好电影最后告诉我们,现在治慢粒白血病的药已经进医保了。
我喜欢电影里面的主角陈勇,他非常善良。他经营的保健品药店生意不好,再加上父亲得病也需要钱来医治,所以就铤而走险,从印度进了一些格列宁回来赚钱。可还是有些病人买不起,陈勇给病人都打了八折。很快,他赚了一些钱。可是卖假药的药贩子张长林威胁他让交出代理权,否则就要举报,他只好同意了。后来已经成了服装厂大老板的陈勇看到慢粒白血病人吃不起药不断死去,良心受到谴责就又贩卖格列宁,但是这一次他不为赚钱,而是为了帮助病人。原本一瓶进价两千块钱的药,他只卖五百元,然后自己倒贴一千五。最终陈勇因为触犯法律被抓了。但是在警车押他去服刑时,所有帮助过的病人们都在马路旁为他送行。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我觉得陈勇是个善良的人,他虽然是个商人,却比那些为了赚黑心钱的商贩高尚很多。他为了帮助病友倒贴钱,为了帮助病友铤而走险,他尽了他最大的能力在帮助那些病人。我想,如果世界上多一些这样的人,我们一定会觉得更加温暖,更加幸福的。
勇哥,你虽然是个普通人,却是那样的善良,在我的心中,你就是一个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