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影心得体会 > 史记观后感1500字

史记观后感1500字

时间: 新华 观影心得体会

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你需要回顾和总结自己所观看的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要怎么写史记观后感1500字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史记观后感1500字,供大家参考。

史记观后感1500字篇1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

《史记》创作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的中国通史,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130篇。在这个加长版假期中,我只读完了本纪和十表序言部分,我想在三年初中时光中读完这部书。《史记》的文笔幽默艺术,人物栩栩如生,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当年,司马迁因为帮西汉将军李陵辩护,遭致了人生最黑暗、最屈辱的时刻。编写《史记》成为了他在那个万念俱灰的日子里,唯一活下来的理由。《史记》成了司马迁唯一的寄托,是他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的伟大之作。

《史记》里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有许多流传千古的人物,有实行禅让制的尧舜,有辅佐齐桓公的管鲍,有名扬天下的春秋四君子……而我觉得辅佐越王称霸的范蠡聪明绝顶,这里讲一个他的小故事吧。

范蠡深知只能与越王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于是越王称霸后,他就离开了,到陶地居住,自称陶朱公。有一次,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于是他让小儿子带好一千镒黄金去救哥哥。可是长子听了,以命相搏,要去救弟弟,朱公只好同意。

朱公写好一封信给旧时好友庄生,并嘱咐长子把千谥黄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他安排,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到达楚国后照办了。庄生清廉,收下黄金,打算事成之后再还给朱公,于是,他找机会对楚庄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建议楚王实行仁政,大赦天下。

朱公长子也听到了大赦天下的消息,于是认为弟弟要被释放了,他的一千镒黄金白花了,他跑去找庄生取回了黄金,还暗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然而,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耻辱,又去见楚王,“听路人讲说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了人囚在楚国,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钱贿赂君王身边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大赦,而是因为朱公的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下令杀掉朱公的儿子,第二天才下达大赦的诏令。朱公长子只好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回家后,母亲和乡邻十分悲痛,只有朱工笑着说,我知道他救不了弟弟,他年幼时经受过生活的艰辛,把钱财看得很重;而他的弟弟一生下来,家庭就很富有,把钱看得极轻。原本我就打算要小儿子去的。长子去了救不了弟弟,很合乎情理。这样看来,范蠡还是精通心理学的哟!

《史记》中,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能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品味。

史记观后感1500字篇2

《 史记 》这本书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史记》是历史的“实录”,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它的文学价值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并且成功地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真正做到了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个人物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他还非常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我觉得,《史记》的语言真不愧后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

在《史记》这本书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历史故事是:《五张羊皮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候,爱惜人才的秦穆公为了赎回聪明才干的百里奚,用五张羊皮去跟楚人交换他,最后,秦穆公赎回了自己最喜欢的大臣百里奚。读了这篇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样,他如果用重金去赎回百里奚的话,楚人觉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会轻易交换。但是如果用五张羊皮去交换的话,楚人必定会很轻视百里奚而同意交换。聪明的秦穆公就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最终如愿以偿。我觉得我应该向秦穆公学习。

总而言之,在《史记》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伟大的五千年的历史,同时,我还懂得了不少的知识,收获了不少硕果。我认为,《史记》这本书值得一看。

史记观后感1500字篇3

最近读了《史记》这本书,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笔墨,为后世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夺目的画面。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这样一部既具中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史记观后感1500字篇4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史记》的光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得以窥见世事发展的道理。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一些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用的说法。其文字运用的传神也令人欲罢不能,如刘邦听闻韩信死后的反应,用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将刘邦复杂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这里有英雄穷途的奋勇,有帝王孤独的无奈,又复仇者绝望的空虚,也有圣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贵的形式刻下名字。

了解完其内容的“雄、深、雅、健”,我们同样可以关注太史公的写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记》的。创作《史记》时,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腐刑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生理上都对他是极大的摧残。在这样的双重折磨下,他尽可以宣泄自己的私愤,但他最终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时代,只是从历史的乱石堆里撷取最耀眼的碎石来筑造一个民族的丰碑。

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其中熠熠闪耀的流沙万千等着我们小心翼翼的擦拭、领会它的光芒。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史,则观书不徒为章句。读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认识自己和世界,同时更是在传承中华原汁原味的文化。

史记观后感1500字篇5

《夏本纪》中,两个人物引人注目,一个是夏的缔造者——禹,他是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和尧舜一样,都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圣君形象。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另一个人物桀,禹的后世子孙,夏朝的衰亡,直接与这个不肖子孙有关,夏桀淫荡、残忍、自负,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甚至想要和他一起灭亡。成禹败桀,根本原因,竟是由于德行的问题,这么说,德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我想,非也。物质决定意识, 禹是圣君,桀是暴君,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禹的时代,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天地蒙昧,物质生活还极为落后,并不存在导致禹变坏的客观原因,再加上尧舜的主观影响,禹想不神圣都不可能,更何况太史公在记述这一章节时,有他明显的道德教化作用,再加上”过去的日子都是好日子“的心理,此时的禹好是高大上。而桀就不一样了,酒池肉林,美女豪宅,好家伙,简直是腐败到了极点。物质生活丰裕到爆啊。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不贪腐是不正常的。更倒霉的是,夏是在桀的手中灭亡的,作为亡国之君,几千年的后人的谩骂和嫌弃是不可能放过他的,对于孔甲,不就是少有人知吗?所以说,单纯的个人德行可以撑起一片天,成就一个王朝,似乎过于夸张。

史记观后感1500字篇6

《史记》是司马迁在监狱中倾全部精力写的,被鲁迅先生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中有推位让国的尧、舜;吃喝玩乐的周幽王;貌若天仙褒姒······但让我敬佩的是蔺相如。

蔺相如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住了“和氏璧”,又在渑池之会上又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一直到宴会结束,秦王始终不能占赵王一点便宜。赵王就生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从今以后蔺相如看见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门客们实在看不下去了。蔺相如说:“秦王之所以不攻打我们赵国,是因为文有我,武有廉颇,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减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会乘机来攻打我们。”这些话慢慢传进了廉颇耳中。廉颇后悔不已,于是,背上荆条,上蔺相如家去请罪,蔺相如赶紧扔了荆条,帮他穿上战袍。之后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要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私怨抛在脑后。

《史记》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民族渊源历史,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了解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懂得了一些历史典故,知道一些历史事件发生背景。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史记观后感1500字篇7

辩士中的超级英雄

在你眼里,英雄应该是怎样的?

有人说:“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我想,每个人都有着当英雄的渴望吧!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如果那么容易,世界上岂不人人都是英雄?老师说过,有人主张成败论英雄,有人主张君王草寇论英雄。在我眼里,《史记》就是一部中华儿女英雄传——命运不济的英雄,成就霸业的英雄,仁勇集一身的女英雄……

春秋战国是货真价实的乱世,又是人才英雄辈出的大时代。有一群人不想在乱世浮生,成为了《史记》里叱咤风云的辩士英雄。而苏秦便可以称为其中的超级辩士了。他主张合纵,游说六国联盟抗秦,从而挂六国相印,名震于下。

虽然《战国策》里对苏秦的描述也并不正确,其实苏秦与张仪并不是同学,苏秦更没有同时佩戴六国相印等等。但这些并不重要,《苏秦列传》依然很有文学价值,因为正是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像苏秦一样的纵横家们,是如何在各国之间推销自己的独特见解,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来说服君王、赢天下的。纵横捭阖的即使不是苏秦,也一定会有一个像他一样的超级英雄来拯救黎民百姓。

可以说,苏秦的智慧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他凭一个人的力量使得战事频发时期各国和平共处了十五年,没有了战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他游说时,立论之前先铺垫,否定外交政策,会出现的恶果并警示;一个赞颂,一个类比,一语点明实行合纵之策;然后,正反论述如何实行合纵之策。最终成就了六国军事联盟。他可真是气势磅礴、雄辩方法多变的超级英雄!

然而,我并不认为所有的纵横家都能成为英雄。大时代的纵横家亦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不乏有些前倨后恭,毫无品行之人。历史证明只有那些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为民着想的辩士提出的见解才能真正被人们所接受。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要学习辩士们“语言的艺术”,而不是权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帮助我们看清那段风云变幻的时代。主席说的没错,我们从小就应该多读《史记》这类国学经典,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英雄观、历史观。每一次读《史记》,我都会有不一样的领悟。

这一次,我明白了——英雄者,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思,不惧强权之勇,能言善辩之才,为国为民之怀。

史记观后感1500字篇8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

《史记》创作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的中国通史,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130篇。在这个加长版假期中,我只读完了本纪和十表序言部分,我想在三年初中时光中读完这部书。《史记》的文笔幽默艺术,人物栩栩如生,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当年,司马迁因为帮西汉将军李陵辩护,遭致了人生最黑暗、最屈辱的时刻。编写《史记》成为了他在那个万念俱灰的日子里,唯一活下来的理由。《史记》成了司马迁唯一的寄托,是他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的伟大之作。

《史记》里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有许多流传千古的人物,有实行禅让制的尧舜,有辅佐齐桓公的管鲍,有名扬天下的春秋四君子……而我觉得辅佐越王称霸的范蠡聪明绝顶,这里讲一个他的小故事吧。

范蠡深知只能与越王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于是越王称霸后,他就离开了,到陶地居住,自称陶朱公。有一次,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于是他让小儿子带好一千镒黄金去救哥哥。可是长子听了,以命相搏,要去救弟弟,朱公只好同意。

朱公写好一封信给旧时好友庄生,并嘱咐长子把千谥黄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他安排,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到达楚国后照办了。庄生清廉,收下黄金,打算事成之后再还给朱公,于是,他找机会对楚庄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建议楚王实行仁政,大赦天下。

朱公长子也听到了大赦天下的消息,于是认为弟弟要被释放了,他的一千镒黄金白花了,他跑去找庄生取回了黄金,还暗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然而,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耻辱,又去见楚王,“听路人讲说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了人囚在楚国,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钱贿赂君王身边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大赦,而是因为朱公的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下令杀掉朱公的儿子,第二天才下达大赦的诏令。朱公长子只好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回家后,母亲和乡邻十分悲痛,只有朱工笑着说,我知道他救不了弟弟,他年幼时经受过生活的艰辛,把钱财看得很重;而他的弟弟一生下来,家庭就很富有,把钱看得极轻。原本我就打算要小儿子去的。长子去了救不了弟弟,很合乎情理。这样看来,范蠡还是精通心理学的哟!

《史记》中,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能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品味。

史记观后感1500字篇9

最近读了《史记》这本书,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笔墨,为后世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夺目的画面。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这样一部既具中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105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