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影心得体会 > 关于史记观后感

关于史记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影心得体会

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积累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关于史记观后感,希望对大家写关于史记观后感有所帮助。

关于史记观后感篇1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记》的书。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非常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在巨大耻辱下写成的著名史书。让我明白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治国不能太残暴,但也不能偷懒放松。我要读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开创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关于史记观后感篇2

在世界文坛中,一本本文著的问世,震撼着人们的心,而在中国文坛上,不计其数的名著则令人心潮澎湃。

《红楼梦》的悠然动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慷慨激昂;《繁星·春水》的名丽诗句;《亮—剑》的扣人心弦……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深的一本书是《史记》,虽然没有太过华丽的语言,但却记载了战国、西夏、商朝、周代、春秋时期的名人大事,收录了史书、古典小说,可谓包罗万象啊!

《史记》的故事繁多,由最初的“五帝本纪”到“太史公自序”,令我大饱眼福。《史记》中有正义之士,有奸恶之徒,骊姬的蛇蝎心肠;灵公的残忍暴虐;将军王翦的英勇善战;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史记》的每一则故事都富含深刻的寓意,令我对《史记》更加崇拜,却还透着一丝伤感:司马迁被昏庸的汉武帝投入监狱,一个为国效忠的正臣被奸佞害得成了一个囚犯。司马迁本欲自己了却残生,但想到自己的鸿鸪之志——《史记》尚未完成,把自己个人的荣辱全部都埋在心底,经过13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50万字巨著!

司马迁崇高的精神震撼着我,为了自己的理想忍下如些耻辱,可见《史记》成为司马迁生存的支柱,奋斗的能源。生活中的我,有时也是这样的:一次在练钢琴曲时,我一时大意擦掉了一个重要的音符,这首曲子要在比赛时合奏呀!我怎么能拖累大家呢?我定了定神,打算在钢琴中一个一个地找,由于是双手搭配,要两个音符同时按下,声音得和谐,我黑键白键一个一个地试,顾不上手指的酸软,我坚信,我一定能成功,司马迁就是我的榜样。终于,一个低音“re”使这一段曲子和谐悦耳,我一阵激动,我把整首曲子和起来弹奏了一遍,与刚开始的大有不同,我兴奋地抹去脸上的汗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笑了,我想这种笔也是司马迁写完《史记》时露出的笑吧!我体会到了!

文学巨著多如繁星,但是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道理。《史记》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的精彩绝伦,没有《西游记》的耐人寻味,但我仍然对它充满敬佩,因为坚信是动力,希望是能源,而能促进这些的是永不放弃的梦想!

关于史记观后感篇3

细碎的金子般的阳光透过窗棂洒满我的小屋,这时我最惬意的事情就是坐在沙发上翻看《史记》。

这本书是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爸爸给我买的。书中《大禹治水》、《卧薪尝胆》、《烽火戏诸侯》等故事为我打开了一扇扇历史的窗户,使我懂得了什么叫无私、什么叫诚实、什么叫苦尽甘来。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大禹治水》的故事了。

禹的父亲就制过水,他用的是堵的方法,哪地方有水,就在哪个地方堵,结果水越堵越高,最终没有治理好洪水。于是他的儿子禹也立志要治理洪水。禹历尽千辛万苦,走遍黄河上下,西至戎狄,东达黄海、东海之滨,仔细勘察地形,十三年里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因势利导,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好了泛滥的洪水。  鲧的堵,禹的疏,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方法,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不由使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十字路口随处可见因为互不相让而使交通堵塞,由于斤斤计较而为一件小事争的面红耳赤。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少一点对抗,多一份理解,少一点堵塞,多一份沟通,那么,道路会更加宽阔,社会会更加和谐、美好!

读着《史记》,畅游在历史的长廊里,撷取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历史故事的精髓,以史为鉴,使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关于史记观后感篇4

这几天,我读了《史记故事》这本书得第一章——五帝的故事。

这章主要讲了五帝;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大禹的故事。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他们都是生活在远古时代。那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完善的文字符号系统,人们记述历史都是靠口头相传,炎帝和黄帝的神奇故事就是人们一代又一代口头相传下来的。

其中,我最喜欢炎帝了。炎帝不但聪明伶俐,而且充满爱心,关心人们的生活,全心全意的帮助别人。部落里的人也关心他尊重他,并推选他为首领。

一天,炎帝看见许多小鸟在地上啄食着什么,他过去一看,原来是些细小的植物种子。他拾起几颗种子放在嘴里咀嚼,味道甘甜可口。炎帝想:”既然小鸟能靠这种子活下去,人为什么不能用它来充饥呢?“于是,他把这些种子收集起来种在地里?——这就是我们现在吃到的小米。为了感谢炎帝对农业生产发展的贡献,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农氏。神农氏为了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食物,又开始远涉高山大河,遍尝各种植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神农尝百草“。他发现许多植物中,有很多是可以食用的,有的甚至有治病的功能。他在尝百草中多次吃了有毒的植物,幸亏及时找到解药,才挣脱了死神的魔掌。他告诉人们这些草不能吃,提醒人们注意。最后,他尝到了一种名叫断肠草的剧毒植物,无药可救。神农氏不幸去世了。

神农氏为了人们的利益,历尽艰辛,不辞劳苦,并因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

当然,其他四位也都是好皇帝:轩辕黄帝平息了战乱,统一了天下,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唐尧关心百姓疾苦,选贤任能,勤劳国事;虞舜仁义贤明,谦和有礼;大禹为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精神永世长存。读了他们的故事,我为有这样的祖先而自豪,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

关于史记观后感篇5

说到读书,这是我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也是我很自豪的事情。因为上小学前我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并且会使用字典了。一般的书我还是可以靠自己读下来的。懂不懂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嘿嘿!

最近又看《史记》,并重点看了汉朝的二十四位皇帝。(《史记》只记述到了汉武帝刘彻)两汉400多年,先后有24位皇帝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虽贵为一国之君,但也有说不出的悲欢离合和无尽的人生苦楚,《汉本纪》就是以这24位皇帝为中心,来解读大汉帝国的兴衰演变和坎坷历程。

写史是凝重的。凝重的原因在于,历史的风风雨雨,常常让我们唏嘘不已,涕泗长流,以致或摩拳擦掌、或凝噎废食!楚汉战争的硝烟与战火,刘邦用人的明智与愚蠢,文景之世的无为而盛治,汉武大帝的盛极而始衰,光武刘秀的续汉而中兴,外戚宦官的肆虐与祸患,清流党人的不屈与抗争,等等,等等,都时时拨动着我们的神经,触发着我们的感情。

写史又是神圣的。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名散文《报任安书》中说,他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过历史的记述,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求索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之理,表达对社会、历史、政治的独到见解。因此,无论是历历在目的人物描写,还是“原始察终”的史事叙述,无论是游观足历的实地考察,还是论载其则的史文撰述,写史的人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所以,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

写史是为了给人读的。于是,读史也便多了一份凝重,同时也便多了一份神圣。

让我们感慨的是,汉代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太重要了。虽然是“汉承秦制”,但秦祚太短,它所创立的统治模式都是由汉代确立、实施、完善,以致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的。汉代在亡秦之后,第一次在更广阔的范围上实现了大一统。这时期,生产极大发展,经济空前繁荣,民族的精神、活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复,也得到了充分的弘扬。这确实是一个产生了“非常之人”,出现了“非常之事”,建立了“非常之功”的时代!

有人觉得我很奇怪,为什么读这些“无聊”的史书?!其实说来很简单。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了。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有限,智慧也是有限的。但是古人的经历,古人的智慧远比你我要丰富的多。所以就算我个很懒的人,也应该去读读这些宝贵的史书。让我好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从古人身上学习的更多一些,让我走的弯路更少一些,让我知道的事理更明了一些。我觉得这才是聪明的。

读史书就象读故事一样。象看电影一样。象欣赏史诗一样……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按照你的想象来读你的历史。每个人从里面都会得到一种答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我收益匪浅。也希望我的朋友们可以有时间读一读我们民族自己的故事。来了解我们的民族。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关于史记观后感篇6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

《史记》创作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的中国通史,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130篇。在这个加长版假期中,我只读完了本纪和十表序言部分,我想在三年初中时光中读完这部书。《史记》的文笔幽默艺术,人物栩栩如生,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当年,司马迁因为帮西汉将军李陵辩护,遭致了人生最黑暗、最屈辱的时刻。编写《史记》成为了他在那个万念俱灰的日子里,唯一活下来的理由。《史记》成了司马迁唯一的寄托,是他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的伟大之作。

《史记》里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有许多流传千古的人物,有实行禅让制的尧舜,有辅佐齐桓公的管鲍,有名扬天下的春秋四君子……而我觉得辅佐越王称霸的范蠡聪明绝顶,这里讲一个他的小故事吧。

范蠡深知只能与越王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于是越王称霸后,他就离开了,到陶地居住,自称陶朱公。有一次,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于是他让小儿子带好一千镒黄金去救哥哥。可是长子听了,以命相搏,要去救弟弟,朱公只好同意。

朱公写好一封信给旧时好友庄生,并嘱咐长子把千谥黄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他安排,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到达楚国后照办了。庄生清廉,收下黄金,打算事成之后再还给朱公,于是,他找机会对楚庄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建议楚王实行仁政,大赦天下。

朱公长子也听到了大赦天下的消息,于是认为弟弟要被释放了,他的一千镒黄金白花了,他跑去找庄生取回了黄金,还暗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然而,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耻辱,又去见楚王,“听路人讲说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了人囚在楚国,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钱贿赂君王身边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大赦,而是因为朱公的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下令杀掉朱公的儿子,第二天才下达大赦的诏令。朱公长子只好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回家后,母亲和乡邻十分悲痛,只有朱工笑着说,我知道他救不了弟弟,他年幼时经受过生活的艰辛,把钱财看得很重;而他的弟弟一生下来,家庭就很富有,把钱看得极轻。原本我就打算要小儿子去的。长子去了救不了弟弟,很合乎情理。这样看来,范蠡还是精通心理学的哟!

《史记》中,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能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品味。

关于史记观后感篇7

《夏本纪》中,两个人物引人注目,一个是夏的缔造者——禹,他是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和尧舜一样,都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圣君形象。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另一个人物桀,禹的后世子孙,夏朝的衰亡,直接与这个不肖子孙有关,夏桀淫荡、残忍、自负,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甚至想要和他一起灭亡。成禹败桀,根本原因,竟是由于德行的问题,这么说,德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我想,非也。物质决定意识, 禹是圣君,桀是暴君,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禹的时代,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天地蒙昧,物质生活还极为落后,并不存在导致禹变坏的客观原因,再加上尧舜的主观影响,禹想不神圣都不可能,更何况太史公在记述这一章节时,有他明显的道德教化作用,再加上”过去的日子都是好日子“的心理,此时的禹好是高大上。而桀就不一样了,酒池肉林,美女豪宅,好家伙,简直是腐败到了极点。物质生活丰裕到爆啊。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不贪腐是不正常的。更倒霉的是,夏是在桀的手中灭亡的,作为亡国之君,几千年的后人的谩骂和嫌弃是不可能放过他的,对于孔甲,不就是少有人知吗?所以说,单纯的个人德行可以撑起一片天,成就一个王朝,似乎过于夸张。

104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