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结局观后感
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积累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怎么写出优秀的中国合伙人结局观后感?这里给大家分享中国合伙人结局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中国合伙人结局观后感篇1
估计在2013年的上半年电影里面,大都是怀旧的。比较典型的就是赵薇导演的《致青春》、还有就是我要说的《中国合伙人》。《致青春》主要讲的是八零后的回忆,而《中国合伙人》以六零后为主,就上七零后的观点。现在想想电影里面主人公所持有的想法和价值观还是挺诡异的,那到底能不能得到所有人认同呢?我不做任何的评论,因为我不是所有人。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但这电影里面的价值观还是有点争议的。
嗯……根据这部电影和我国现在这状况提出的“中国梦”是吻合的。里面的“土鳖、海龟、愤青”实现他们的梦想。那根据我国的状况还说,对于他们还说什么是梦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梦想?电影里面说的是“美国梦”,三人都想出国,最后梦想破灭了,去不了美国,他们就为了让更多的学子实现出国的“美国梦”来实现他们三人的中国梦。
我先说说里面有点诡异的价值观吧……看着电影让我想到中国的“新东方”。但俞敏洪否认了这电影和新东方创业事实的吻合。呵呵……也许也是不认同电影里面的某些价值观吧。
从电影里面的“抄袭”一事来说说。新梦想学校在英语考试试题上面抄袭了美国人的试题,在西方还是很重视知识产权的,我可以理解他们这样做的无奈,但他们的一些做法有点“流氓”。呵呵……可能那时候的人就是这样吧,有点鲁莽,在谈判时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还据理力争。美国也只是维护他们的权利,要求赔偿,而他们的做法更让人哑口无言——“上市”。是的,最后是承认抄袭了,我们上市把盛世闹大,美国能怎么样?最后有美国人问其真正上市的理由是什么,他们给出的理由就是:我只有上市了,才会在美国引起重视和轰动,你们才能尊重我们。呵呵……这理由真让人哭笑不得,在西方的价值观里面,只要你遵纪守法,不做伤害别人事情,在道德的层面上你能安分点,你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赢得尊重和上市没有关系,难道你很有权有钱就能引起别人的尊重吗?这种价值观和中国融入世界主流的价值观是违背的。这可不是中国梦,是狭隘的民主主义。
中国合伙人结局观后感篇2
我们不禁会问,梦想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对人的决策产生如此影响?依我个人理解,一个人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应当是其整个人生,至少较长时间内的目标,在这个区间内这个目标带来的可期待利益至高无上,现实生活中任何利益在梦想面前都将显得无足轻重,任何与之存在竞争关系的选项都必将被放弃。
人是理性和经济性的,人的理性使人具有了选择的能力,而人的经济性则使人知道如何去选择。自私是人的天性,这又决定了人是有目的的动物,人有了目标就知道朝哪个方向选择,因为目标永远是评价手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所以有了目标后我们才可能做正确的事。凡是有利于目标实现的都是正确的,否则便是错误的。正如苏梅的人生目标是美国一样,当她面临选择的时候,必然会选择能够让她留在美国的选项,只有这样才会让她幸福和快乐。而成东青的目标是得到苏梅的爱情,当二者的目标间没有矛盾的时候,尚可共存;当二者间的矛盾不能调和时,如果都坚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各奔东西则无法避免。
设想在成东青确定不能去美国的情况下,如果苏梅能够改变其人生目标,将美国从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拿下来,而将成东青放在美国的位置,我想《中国合伙人》将会以喜剧收场。但是这个梦想的改变只能由苏梅和她的上帝来决定,任何世俗的人都无权也无法干涉。
看来,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不能改变任何人,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中国合伙人结局观后感篇3
电影《中国合伙人》影片的结尾,放了一堆成功人士的照片,除了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还有张朝阳、王石、杨澜,甚至还有老干妈事已至此,眼眶终究还是湿润了,不是那种强烈的感动或者悲伤,而是一种很奇怪的共鸣。
为什么电影里带来的共鸣是“奇怪”的呢?
关于我,离电影里那段青春距离还是挺远的,那样的装扮,那样的校园,那样的图书馆,一切都是陌生的。其次,我从未想过去美国,更是没碰过托福,没碰过GRE,大学里每天都在吃喝玩乐看着苦逼的背单词的室友,然后偷笑。再其次,我从未读过新东方,哪怕新东方热已经挂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不爱读书的我,都不为那些老师们的“笑话”所动,坚持打工、实习,愉快的继续吃喝玩乐。最后,我没有有着共同理想的好伙伴,也没有想过自己去创业,闯出一片天,工作两年了,还是各干各的,来去自在,两袖清风。
我的青春,和电影里表达的,截然相反。
可让人意外的是,就算是《致青春》的岁月看似离我的校园生活更接近,但它并没有让我有所感触,反而是这部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合伙人》,反而是没有在我的青春里呆过的陈可辛,把故事说进了回忆里,有笑有泪,令人欣喜。虽然吴君如笑着说陈可辛这部电影完全没进步,一下回到二十年前,但要我说,这次的回归,很棒。
影片放完了,前前后后响了三遍掌声,然后观众纷纷与陈可辛导演分享了看片的感受,神奇的是,从50后到90后,居然个个都能从电影里找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的影子。一个老伯激动地说:我儿子当年在美国就是这么的苦啊!被开除了,然后一个人走在街上,哭得不行了才往家里打个电话……一个90年的小姑娘感慨地说,电影里的那一首首有关青春的歌曲,实在是勾起了校园的回忆……我说,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深深地撼动了我,具体记不得了,大致是:如果皱纹最终会刻到你的额头上,那就别让它爬到你的心上。
即便你没有经历过着一切,但依然会为这三个男人的梦想叫好;即便三个合伙人的英语发音实在是很“屌丝”,但依旧不会阻碍青春能量的迸发;即便有《致青春》在前,但看完《中国合伙人》后还是觉得,这才叫真正的致青春,因为青春不是帅哥美女的专属,不是一代人的专属,青春,属于每个人,哪怕你是个二愣子,哪怕你是个纯屌丝,哪怕我就是不爱背单词。
中国合伙人结局观后感篇4
昨晚陪女朋友一起去看了最近热播的影片《中国合伙人》,说实在的的确很不错!
这部片中中有很多触动人心的地方……孟晓骏转身去美国的时候强忍着眼泪最终还是落下,只是他不想让自己最好的朋友看到;孟晓骏在美国洗盘子老太太鼓励他的时候,从他坚定的眼神可以看到他内心有坚定而执着的梦想!
成东青以孟晓骏名字命名的实验室时,“土鳖”这个词显得那么可爱!在新梦想被起诉的时候,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三人在美国的卓越表现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这三个人我认为代表生活中三个心智模式不同的人,包括他们为人的风格,对事业的执着与热情态度,对婚姻的理解与经营。
成东青看似“土鳖”,甚至有些唯唯喏诺,可他却是最令人捉摸不清的一个。孟晓骏有着倔强的性格和精明的头脑,王阳有着不羁的青春和开朗的性格,而成东青,则是一个深藏不漏,永远都那么冷静、淡定的一个。当孟晓骏在因新梦想不能上市时而愤怒扬言退出股东,在王阳醉酒后说“玩够了”时,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从未有过!
或许这才是一个成大事者对事业的执念!晓骏和王阳或许只是一时冲动才说出过激的话,而他,就算再生气,再愤怒,他也丝毫不会动摇。
相对而言我却更喜欢孟晓骏这个角色,从他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永远都充满年轻力量的永不言败精神,他的青春是自私甚至有些自傲的,但他的青春也是坚强无畏的。
梦想是什么,孟晓骏心里很清楚,比任何人都清楚,因为他比任何人都了解他自己。他最先签证去圆梦美国,最后回来了,我想他是经历了,成长了,也无憾了吧。世界改变了最初的孟晓骏,但孟晓骏没有改变自己,没有改变自己最年轻、最真诚、最愿意去为之奋斗的梦想,这才是作为一个human最重要的。
他绝对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什么是“潮流”,他知道如何来“应景”,他知道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什么,他知道如何用他的阅历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最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还有电影最后出现的那些现已成名的草根企业家, 这是我看过唯一一次让我如此激动的电影 触动很多内心深处的东西 我们也在成长的路上。有很多东西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最喜欢文中老太太的话:
You are young, you can go far away from here, she will get stuck here 人生路上 一定要坚持住 那些过往的伤痛也会成为闪闪发亮的光点!
中国合伙人结局观后感篇5
《中国合伙人》上映的时候反响很大,我也赶潮流去看了,却令我感触很深。三个年轻人,怀揣着梦想,把事业一点点做大的故事。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把梦想作为自己目标的人鲜少。实现梦想的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人不停地换梦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的人则不发一言,努力做好自己,最终实现梦想。 当一个站在高处,无限风光时,很多人往往羡慕围绕在他身边的鲜花和掌声,然而当我们回首看他的成功之路,却发现那一步步上升的台阶,充满了血泪和辛酸。《真心英雄》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们注重结果但更应该注重过程,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艰辛,是梦想让他们如此坚持。
梦想是什么,电影《中国合伙人》里说 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 西。也因而,它才被那么多人所追逐。但在追逐的路上,并不总是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我们都希望有人能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怎么样走下去。其实没有人能告诉你。生活是自己的,梦想也是自己的,所有的纠结、困惑也都是你自己的。而这些,只有经历过,生活才能回答你下一步该怎么做。
《中国合伙人》很好的诠释了因为梦想努力拼搏,最终成功的故事。由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只能仰望别人的平凡人,最终成为让人佩服的成功人士。其经历是痛苦的,成东青由一个连音标都不认识的农村人,不甘于屈服于命运,努力拼搏,最终成为留学教父。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要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坚持不放弃。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很多人都死在了明天早上,看不见成功的呼唤。我们要有勇气,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达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久之后你就会明白你长久的蛰伏、 等待都只是为了有朝一日的厚积薄发。
“坚持”这个词汇,有时候显得很假大空,有时候又显得像个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敷 衍。因为有太多人,对于自己的理想,曾经意气风发,高喊着“坚持”,但渐渐地却偃旗息鼓。真正能坚持下去的人,其实并不需要喊口号,只需要行动,再行动 。
中国合伙人结局观后感篇6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
《中国合伙人》既能反映出青年的冲动心理。又能将朋友之间互相信赖的重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始终贯穿着一种民族尊严是神圣的感觉。现在就和 小编一起来读一读中国合伙人电影,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篇1
这部片子吧,要说好吧,他算不上,但你要说好看吧,却是还是这么回事。
要说就中国内地片而言算是不错的一款了,有个香港导演好歹有了点港片的味道。
但这部片子吧,我感觉他是拍的有点意思,以下就纯个人观点了。对错勿究。
故事的拍摄方式呢,是采用的比较新潮的港片拍法,但是故事内在的叙述脉络,却又是比较实在的内地风格。
至于影片的主题嘛,我就更有了种雾里看花的感觉,看之前就听说这是部讲述新东方的片子,而且开头采用倒叙的手法,我还以为以为是沧桑的回望昔日的拼搏来着,结果还没开始品出味来,影片就轰轰烈烈的开始了精彩的,我又以为影片是来歌颂青春的,结果套着个大学的壳就开始了年轻人必不可少的爱情。青春爱情一直就少不了友情的陪伴,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友情成了主旋律,在我终于明白友情原来是这部片子的主题时,他结尾处闹了这么一出,拜托,如果只依靠每个剧情转折后的几分钟拼搏的“调调”就能包装成一部片的话,你让《肖申克的救赎》这类片子所代表的的类型往哪放。
尽管看完这不片子后有了不少感想,但那些感想还都是因为看时联想到其他事时而生的。
最后用一段话来评价这不片子。
它就像一个很有心的厨师烧的一桌菜,本来是想做一座满汉全席的,所以加了不少材料进去,但是偏偏功夫不到家,搞成了一锅大杂烩的和菜,你要说它的味道吧,却是不赖,但你要说它是到好菜吧,心里又实在无法认可。
最后补一下几点小感悟。
关于成冬青最后如此的成功,我只想说,精彩的人生背后尽是无尽的辛酸与苦累。
还有在王阳婚礼时,孟晓骏说他们不提他演讲恐惧症的事,那确实是感触颇深,让我想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仅有10%是语言交流,其他的90%依靠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对于一般人而言,别人的缺陷,要尽量避免触及,但是真心朋友,却是得提出来想办法解决的,可能最开始会伤到人,但是不说只不过是掩藏在了双方的心中,埋下危害感情的隐患。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说话很直的人更容易被他的朋友称之为真心朋友的原因吧。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篇2
昨晚我看了一部电影——《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从多方面描述了中国合伙人的创业艰难,使我很感慨。
《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三个北大才子:成东青、孟晓俊、王阳的奋斗历程。他们毕业后白手起家,没有任何人的帮助,在废弃的工厂里办学校。我觉得,白手起家恰恰给了他们劳动的经验,给予了他们社会实践。在一步步地走向社会,他们逐步发现自己有诸多缺点。这时,成东青的学校已初具规模,恰好孟晓俊海归回来,三人经提议便决定合伙创办“新梦想”。可在工商所碰的钉子,再次让三人认识到了现实只有靠打拼,才能有收获。经过了长时间的打拼,公司初具规模。可朋友关系却陷入尴尬。在一场朋友关系的背后,却保藏着多年的怨恨。雨过天晴,成东青和孟晓俊再次和好如初,并成功上市,实现了三人的梦想。
通过这个电影,它反映的我觉得是多方面的。故事中,三个人的性格,相互起着制衡,彼此依靠,才托出“新梦想”。成东青的保守思想,扎实务实,勤勤恳恳。慢慢的一点点来。为公司的前期做好了基础,但古板也成为了他的代言词,导致出现了一些缺陷;孟晓俊的激进思想,指导公司的创意分配,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我觉得这个角色头脑很精明,也很能干,但是并不爱出风头。也就不善于顶住关键时刻的要害。王阳性格中庸,是朋友之间的磨合剂。既能够打圆场,又能够让自己处于优势的地位,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本身没有太多的能力体现。就是这样的三个人巧妙合作,推进了公司的向前。从这个方面,我觉得电影描绘出了现代合作的重要。俗语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集百家思想于一处,才能采纳优点,吸取教训。
《中国合伙人》也反映出了80年代人们奋斗的艰难,也体现了大多数人的思想不前卫,只是想着去美国,去美国。而并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旅程,这注定导致了大多数人的失败,也为成功者做好了铺垫。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胜出,但是有机会胜出的人一定能够经得起波折。在那个还并不开放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受过磨难,同样电影中的三个人物都受过磨难。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电影中,三个人物都很艰辛的面对,他们有着彼此依靠,更好的努力。被学校开除,创校史记录。成东青当然懊恼不已。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勇敢向前,努力拼搏。在美国受挫折的孟晓俊也是同样的感受,为了民族的尊严,为了朋友的友谊,他一如既往的努力打拼。坚持上市的他最终被朋友所理解。
《中国合伙人》电影我觉得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它既能反映出青年的冲动心理。又能将朋友之间互相信赖的重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始终贯穿着一种民族尊严是神圣的感觉。实在值得一看!我见识了三个人物的合作和友谊。认识到了,只有经历更多的磨难才能有基础,才能更加的勇敢向前!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篇3
《中国合伙人》让我看到了那个追寻美国梦成风的年代,怀揣梦想的一群年轻人是如何在现实与梦想中找到那个平衡点的。剧中充斥着那个时代追梦的感动与辛酸,或者更多的是无奈。这部电影把一些东西感情具化了,把梦想写的很概念很具体,这或许就是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是细细品过,却总有那么些许的细节跟语言打动震撼着我们。剧中人物性格迥异,成冬青一个典型的贫苦出身,土鳖比屌丝更加形象,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又是充满坚毅与执着的创业成功者形象,人物很鲜活,有自己的懦弱也有自己的坚持。孟晓骏张扬激进与自尊心极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恰恰衬托出成冬青的“土鳖”—保持稳健。而王阳表现的则是中庸的形象,文艺愤青,三个人中间的调停人与润滑剂。
那个年代告诉他们什么是梦想——美国,却也在无情的击碎着他们的梦。有的人梦想成真,有的人梦想却照不进现实。但是上帝却永远是公平的,他为你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正如片中所说: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他们眼中有梦想并且坚持就是幸福,无论这梦想是被现实绑架亦或是永远到不了的“远方”,这是我明白的第一点。
其次这个电影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友情,什么是君子之交。逐梦路上有那么一两个志同道合或者是臭味相投的人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这个感情不需要太多语言,不需要太多煽情的经历,只是随着岁月静好,许多事情就这么发生了,感情就这样不期而遇了。不论你发生什么,总会牵着那么几个人的心。有一天你觉得感情淡了,缘散了,但是只要你需要,你有困难了,它还会来到——泛泛之交,生死相随。这是我明白的第二点。
有多少人曾满怀憧憬有多少人背弃理想,又有多少人豪言壮志改变世界却被世界改变。“如果皱纹终将刻在我们的额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让它刻在心里。”用这句话收尾,可谓是画龙点睛,回味无穷——
中国合伙人结局观后感篇7
看《中国合伙人》我又几度落泪,不光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创业者而流泪!
我给这个片子打80分,虽然内容有点虚假造作,毕竟它是对创业者的赞歌!
对于现实中的中国,这种赞歌确实是太少了!
没想到陈可辛的以新东方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电影,受到票房追捧,几天内票房已经过亿元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不得不出来发言说:自己没有电影里描写的那么窝囊!
对俞敏洪的这句话,我作为创业者和曾经的新东方的学员(2002年曾为考取北大国际MBA在北京新东方上过GMAT班)感同身受:俞敏洪的创业过程肯定是比电影里描写的精彩的多,但也更苦逼的多,否则,他绝对不会写出新东方的校训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电影毕竟是艺术和为了抓眼球,把新梦想(新东方原型)美国上市再创作成一个为了赢取中国人尊严的战斗未免太戏剧化,但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需求,给人以类似霍元甲、叶问等打败东洋鬼子一样的假High和高潮。
看看片尾的令人感动的创业者群像:马云、王石等等,很多都是80、90年代的创业出来的,那时候,机会是挺多的。片尾的文字“他们的故事,也许会成为你们的故事”,我看了不是感觉励志,而是感觉有点悲催,因为,这种故事在当今社会,发生的概率不是越来越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那些创业者已经英雄迟暮,但由于社会阶层固化板结,官二代、富二代横行,还没看到新的、层出不穷的“自古英雄出少年!”
新东方的俞敏洪的创业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我的创业是被自己逼出来的。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我,让我义无反顾、一路坚持到今天。
这句话分享给大家,就是:过程的趣味重于结果的已知。
中国合伙人结局观后感篇8
看《中国合伙人》我又几度落泪,不光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创业者而流泪!
我给这个片子打80分,虽然内容有点虚假造作,毕竟它是对创业者的赞歌!
对于现实中的中国,这种赞歌确实是太少了!
没想到陈可辛的以新东方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电影,受到票房追捧,几天内票房已经过亿元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不得不出来发言说:自己没有电影里描写的那么窝囊!
对俞敏洪的这句话,我作为创业者和曾经的新东方的学员(2002年曾为考取北大国际MBA在北京新东方上过GMAT班)感同身受:俞敏洪的创业过程肯定是比电影里描写的精彩的多,但也更苦逼的多,否则,他绝对不会写出新东方的校训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电影毕竟是艺术和为了抓眼球,把新梦想(新东方原型)美国上市再创作成一个为了赢取中国人尊严的战斗未免太戏剧化,但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需求,给人以类似霍元甲、叶问等打败东洋鬼子一样的假High和高潮。
看看片尾的令人感动的创业者群像:马云、王石等等,很多都是80、90年代的创业出来的,那时候,机会是挺多的。片尾的文字“他们的故事,也许会成为你们的故事”,我看了不是感觉励志,而是感觉有点悲催,因为,这种故事在当今社会,发生的概率不是越来越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那些创业者已经英雄迟暮,但由于社会阶层固化板结,官二代、富二代横行,还没看到新的、层出不穷的“自古英雄出少年!”
新东方的俞敏洪的创业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我的创业是被自己逼出来的。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我,让我义无反顾、一路坚持到今天。
这句话分享给大家,就是:过程的趣味重于结果的已知
中国合伙人结局观后感篇9
这部片子吧,要说好吧,他算不上,但你要说好看吧,却是还是这么回事。
要说就中国内地片而言算是不错的一款了,有个香港导演好歹有了点港片的味道。
但这部片子吧,我感觉他是拍的有点意思,以下就纯个人观点了。对错勿究。
故事的拍摄方式呢,是采用的比较新潮的港片拍法,但是故事内在的叙述脉络,却又是比较实在的内地风格。
至于影片的主题嘛,我就更有了种雾里看花的感觉,看之前就听说这是部讲述新东方的片子,而且开头采用倒叙的手法,我还以为以为是沧桑的回望昔日的拼搏来着,结果还没开始品出味来,影片就轰轰烈烈的开始了精彩的校园生活,我又以为影片是来歌颂青春的,结果套着个大学的壳就开始了年轻人必不可少的爱情。青春爱情一直就少不了友情的陪伴,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友情成了主旋律,在我终于明白友情原来是这部片子的主题时,他结尾处闹了这么一出,拜托,如果只依靠每个剧情转折后的几分钟拼搏的“调调”就能包装成一部励志片的话,你让《肖申克的救赎》这类片子所代表的的类型往哪放。
尽管看完这不片子后有了不少感想,但那些感想还都是因为看时联想到其他事时而生的。
最后用一段话来评价这不片子。
它就像一个很有心的厨师烧的一桌菜,本来是想做一座满汉全席的,所以加了不少材料进去,但是偏偏功夫不到家,搞成了一锅大杂烩的和菜,你要说它的味道吧,却是不赖,但你要说它是到好菜吧,心里又实在无法认可。
最后补一下几点小感悟。
关于成冬青最后如此的成功,我只想说,精彩的人生背后尽是无尽的辛酸与苦累。
还有在王阳婚礼时,孟晓骏说他们不提他演讲恐惧症的事,那确实是感触颇深,让我想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仅有10%是语言交流,其他的90%依靠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对于一般人而言,别人的缺陷,要尽量避免触及,但是真心朋友,却是得提出来想办法解决的,可能最开始会伤到人,但是不说只不过是掩藏在了双方的心中,埋下危害感情的隐患。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说话很直的人更容易被他的朋友称之为真心朋友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