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后感作文 > 关于电影的观后感200字作文

关于电影的观后感200字作文

时间: 新华 观后感作文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对影片的看法和感受,从而促进人们的相互交流和理解。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关于电影的观后感200字作文,希望对大家写关于电影的观后感200字作文有所帮助。

关于电影的观后感200字作文篇1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而我也向往这种生活。

关于电影的观后感200字作文篇2

前几天我看了《狗十三》这部电影,看的过程中,心情一直处于低落状态,播完后也有一时回不到现实中。

这部电影讲述了女主人公李玩曲折的青春成长历程。女主人公跟中国的一些家庭一样,都是离异家庭且女主人公跟大多数青春“小透明”一样,长相普通,痩痩小小,满头的青春痘,自己有点掖着藏着的小心思,是骨子里倔的一个女孩。本片内容跟电影名差不多,都是围绕养狗,丢狗,找狗,再一轮把狗送走写的,但那不过是浅薄表面上的引子。我将用几个对我印象很深的片段讲一下我的感受。

爷爷奶奶爱李玩,却连李玩喝牛奶会吐也不记得,爷爷亲口说:李玩是女孩,名字是随便起的,男孩的名字可不能随便。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在脑子里。

爱你的人,偏偏就是折磨的你那个人。李玩喜欢物理,于是报了物理兴趣小组,但她父亲去学校擅自帮她改成了英语口语学习小组,因此两个人闹了矛盾,父亲为了哄李玩送了她一条狗,李玩迫于无奈最终妥协了。这里我想到了自己五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一直坐在幼儿园门口望着右边的滑梯,当时就疯了似的想上去玩,但幼儿园教师就是不让,我在幼儿园好几天都没看见有人玩过,难道那就是个摆设?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上去滑了一下然后就被老师教育了。回到家后的第二天我拼了命不想去幼儿园,一边哭一边抱着楼梯柱子,但迫于父母的威压,还是不得不妥协。骂你是恨铁不成钢,打你是为你好,逼你做不喜欢的事是因为爱你。这是很多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先找借口,再不行还可以物质补偿。

爷爷弄丢了李玩的狗,却没有一句道歉。李玩只狠狠撂下一句“爷爷奶奶还不如一条狗”来证明自己的委屈。这时候如果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要被扣上不懂事的帽子。“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场“凶杀案”,每个人都是涉事者。

大人们好像总是有各种招数来对待孩子,除了好好说话。只有看懂大人脸色的孩子才能在成人世界收到奖赏。就像李玩的堂姐,处事聪明,会察言观色,在长辈的世界里活得如鱼得水,大人一个眼色她就可以不再为李玩说话,慢慢地李玩也被逼成了这样。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听了很多次的问题:“妈妈好还是爸爸好,不要问大人,要问小孩”。为什么要问小孩子?因为小孩子还保持着纯真,敢说,无所顾忌。因为小孩还没有收到大人世界的影响,因此小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最无邪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讨厌的家长也有自己的苦衷。在车上,爸爸捂着李玩的眼睛默默地流泪,就好像有什么苦衷,可有苦衷就该被原谅吗?不!明明有更好的办法来保护一个孩子受伤的心,可他们为了圆谎选择扩大了伤口。是生活让他们乃至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孩子苛求的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家长,他们要的只是家长不要一边自私一边又说自己无可奈何。

成长是个中性词,但最后人们把它变成了贬义词,教育这两个字多么重要啊!人的一生都押在了这上面,却也剥夺了反抗的权利,这是我唯一一部不想看懂的电影。

关于电影的观后感200字作文篇3

看这部电影之前实际上是不知道主要故事情节的,如果说纯是为了罗南去的也未尝不可,而她也没让我失望,依旧是能把角色演出自己味道的完美气质。不过这部电影倒是不甚如意。

电影讲了一个天真烂漫而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十四岁少女被心理扭曲的邻居诱杀后灵魂滞留,不愿意抛下生者,但最终放下曾经的爱恨到达天堂的故事。

必须承认的是,这部电影的主题非常混乱,就好像把一个故事活生生端上来了一样,不加处理。影片涉及了很多个主题,父母家人对孩子的跨越生死的爱、连环杀人凶手作案、生死视角转换、青春爱情故事,甚至还有一个能通灵的奇异女孩,而这些东西全都混作一团,根本没有强调出的主题也没有易于把握的节奏。这些题材,任取其一都可以独当一面,这部电影却哪个也不肯舍弃。

再来讨论另外一种情况,比如说《战争与和平》,看完之后每位观者都可能生发出不同的感慨,这个角度甚至更多,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主题可言,但为什么这就是好的?因为这个作品当中描绘的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背景,即使作者将它描述出来也不能任意的对其发表看法或者评论,制作者的主要责任是尽可能完整地将真实的历史背景托出,人物和故事情节旨在更好地表达这个背景,就好比这是珍贵的原生食材,最好就是原汁原味。但《可爱的骨头》却并非这样的鸿篇巨制,显然提及的题材都是易于引人注意的,但它们之间的组合就好像是用胶水粘起来的,机械的拼接,不仅失真而且肤浅。试想,如果要看连环杀人案,或者是爱情片,或者是灵异故事,或者是家庭生活,每一个领域都有佼佼者,谁会想到这部面面俱到的大拼盘电影?两个小时的时长,用来讲一个故事可能尚且不够,更何况没有规划的分给四五个主题?况且这个连环杀手的作案方式实在是没有什么吸引力,太俗套了。

可能剧情设计上唯一的买点就是整部影片的主要视角了——从一个已经去世却还留恋人间的小女孩看生者世界,看将要去向的天堂,同时也看这两者之间的游离状态。但是——仍然是但是——出席自己的葬礼什么的故事早就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看到过了,人间天堂之间的世界除了一些美丽的场景之外什么也没有。Shallow.

我实际上不懂电影,所以除了《可爱的骨头》以外,特意回避了“电影”这个词,因为大概一切艺术作品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表达。文学、美术、音乐、电影乃至其他表现形式,不论手法,目的都是相似的,所以就姑且囫囵混为一谈了吧。

最后点名表扬西尔莎·罗南,奥斯卡给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孩的绝对不止一个最佳女主提名。

关于电影的观后感200字作文篇4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有缺陷的,受到别人的歧视,甚至连自己的父母的不了解自己,老师给我们看的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这片影片大致写的是:一个患了妥瑞氏症的青年——布拉德一直到长大,一开始布拉德的抽搐声和甩脑袋,引起了所有和他相处的人的注意,他的爸爸有时候还在嫌弃他,当他考试是不停的抽搐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还认为是他故意的,可就是停不下来,直到他的妈妈去给学校解释。他的妈妈认识到了不能够这样下去了,就带他去了解这是什么病,终于找到了原来是妥瑞氏症,他的妈妈带她去与那些也得了妥瑞氏症的人去交流,可总不那么理想。可是等他长大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理解他的校长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的才智得以了发挥,让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人。

从这部影片我懂得了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只要自己去挖掘它就会显现他的智慧。

关于电影的观后感200字作文篇5

龙门石窟,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从自然特点来看,两岸山崖之间伊河从中穿过,故古称伊阙(PS:伊阙之战,战国时代秦国名将白起曾在此地全歼韩魏联军24万),而实地观察其景确实颇有气势,又在古都洛阳南郊如同南天门一般,由此可说,“龙门”之谓,非虚言也。

至于雕刻的各种石窟,即使是我这种对佛教史、石窟建造、雕刻艺术等方面并不了解的人也同样叹服其数量之多、地位之重、工艺之精湛、内容之丰富。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公元494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可以想见,距今最早要有1500年之久的古代,修建营造这些石窟是十分艰难的。尤其是最为出名、最为壮观修建于唐高宗时期(公元675年完工)堪称龙门石窟标志的“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所雕佛像恢弘壮丽,却让人“敬而不惧”,极具美感和艺术性,称之为栩栩如生也不为过。在没有电钻、雷管、炸药、升降台的一千多年前,这样的工程只能是“国家工程”,是要以无数工匠付出的汗水甚至鲜血为基础,外部要有深厚的文化环境以及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实力才能实现,故我称之为文明结晶、盛世杰作!

香山寺,被称作洛阳八景之冠,的确不错,我今日也才终于知道白居易香山居士的由来(因其晚年隐居于此故自号香山居士),香山寺旁蒋介石也曾修建住宅,不得不说此地修的办公室比南京总统府里的宽敞舒适,而挂的老蒋照片也多了一点。

白园是白居易的墓园,白居易之墓比白马寺中狄仁杰(一说武后男宠薛怀义)的某梁国公之墓都要豪华。在此地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致敬白居易的纪念碑。日本的纪念碑是高度评价和感激白居易的,因为白居易的作品确实深刻影响和启发了日本文学,例如在写于十一世纪的日本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引用白居易诗歌多达九十多次。

由此我又有两点感想,一是如同苏东坡所言“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以及曹孟德之子曹丕所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体现的,很多政治家,军事家在当时无论权势再如何滔天,对于千百年后都是浮云罢了。而真正能够直击涤荡心灵的,还是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生时并不得志的李杜、梵高还是白居易,在后世通过时间证明了他们永恒的值得为人永远记住的价值(这其中也包括曹孟德,他同样是位相当杰出并留有深渊影响的文学家)。二是也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对于古代整个东方世界的深刻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持续至今,浸润在每个人骨子里的。所以,身为中国人的你我他们,应当具有理所应当的文化自信!

旅行不仅仅是游历,也是磨砺。无论大雨,还是酷暑,都为旅行带来的极大不便,但最终我们还是克服了。王荆公曾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当然,并不满足这些地方的就一定是奇观,今日山路上有很多“险地”上去其实看头也不大,但还是无一例外的都走了一遍,自然,王荆公的话也不仅仅讲的旅行,更是一种在他日后敢于“与全世界作对”坚持变法体现出来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人生境界。

关于电影的观后感200字作文篇6

沉寂一年之后,又一部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大黄蜂》上映。故事发生背景是塞伯坦之战中汽车人不敌霸天虎后紧急撤离。危机时刻,擎天柱派大黄蜂到地球去建立基地。飞临地球过程中有霸天虎跟踪而至,搏斗中大黄蜂失去记忆。被叛逆女孩查利从旧仓库拾回。从此开启一段新的人生。

女主角因父亲去世,无法走出阴影,大黄蜂因失忆忘记使命。两人走到一起,结下深厚友谊。故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一起面对邪恶敌人才是主线。不管途中发生多少变故,变形金刚系列最后总是汽车人战胜。战斗结束,小女孩与大黄蜂的友谊总会到终结的时刻。作为战士的大黄峰,还要继续他的使命。小女孩亦有她的人生,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要那段经历刻骨铭心就好。

变形金刚动画改编成真人版大电影后,开始两部故事主线大多基于原著,故事与特效都非常精彩。后面几部虽然仍以变形金刚为主角,不过故事的情节就和原版脱离太多。之前老是纠结在情节中,无法好好欣赏汽车人变形的那种快感。

随着时光变换,电影主角换来换去也是必然。不管陪伴你多久的朋友,总是有分开的那一刻。分开不意味着断绝联系。只要友谊尚在,不管分开多久,重新见面的那一刹那,就会感觉从未离开。

变形金刚动漫和电影从少年时代陪伴到现在。也许情节并没有那么重要了。就像一个旧时的朋友,并非一定要活得如你想象那样才开心。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就好。经过多年后还有那种默契,还能像汽车人那样吼叫“汽车人,变形出发!“,一起砥砺前行,那就是情怀吧!

关于电影的观后感200字作文篇7

一、画面美

当代小说的特点是场景化,任何一个广受大众欢迎的小说,都将会给读者创造一种体验,能够体验到代入感非常真实的场面。这不是作者决定的,是看小说的人决定的。场景化的制作能力,是由大量的细节填充进去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综合效果。对细节的把控,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看《邪不压正》的场景,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这样的体验享受。整个场景,从细节上塑造了一种名为‘干净’的美感,这种美把故事的每个部分都塑造的非常有价值,只有追求把没价值的部分都删掉,才会在简短的对话中展现出无穷的意味。

二、看不懂的美

《邪不压正》看了好几遍,不过还需要说的是,这个故事懂了,而含义不懂。换种说法是,看懂了故事情节,却没看明白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内容。

故事很简单。讲述了大徒弟朱潜龙为了名利,伙同根本一郎杀死师傅一家,二徒弟李天然侥幸逃脱,却被别有用心的蓝青峰养大,最终利用他来完成自身目标,结果却似乎并没有完成目标。

用‘似乎’是因为,思考了很长时间,都不明给自己一个清楚的答案。老蓝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果是把‘将军’送出去,那他完成了目标。如果是为了利用李天然杀朱潜龙和根本一郎,也达到了目标,可总觉的老蓝似乎有某种更深层的目标没有完成,但是找不到判断的证据。

同时,电影中的细节,以及人物的对话,意味深远,有太多含而未露的描述。比如:就是为了这点醋,我才包了这顿饺子;我听不懂你说的中国话;写出来的,还能叫心里话吗?等什么呢?

这些对话,蕴含的信息量太大,完全给了我‘瞎想’的空间,可以让我把自由发挥的脑洞开到极致,每一句都可以延伸出一个思考的方向。最终我都没有去想,因为不想过度解读。

正是这种无法确定答案的美,给了我一种只有朦胧诗才有的美感。

三、人物塑造的性格美

朱潜龙和根本一郎,两个典型的坏蛋。一个欺师灭祖,一个曲解孔圣人的论语,可谓是对传统所塑造的‘好’,破坏的一干二净。

特别是根本一郎和朱潜龙在与李天然一一对决的过程中,为了获得优势,派兵暗中埋伏。朱潜龙,在死之前依旧说是李天然杀死了师傅。从头坏到底的两个人,至死不悔,这样的坏人太少见了。

李天然是一个心怀大恨的人。对他拉说,除了报仇,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所以他失去了一个爱他的父亲亨大夫,错过了爱他的女人唐凤仪,这些原本可以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结果因为他的‘恨’错过了。

唐凤仪是一个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在她的世界里善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她,至于爱她的人是不是坏蛋也无关紧要。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依旧盛行的社会背景下,追求爱情,特别是李天然用‘在你屁股上印一个章就知道他是否真的爱你’操作下,让唐凤仪知道了朱潜龙根本就不爱自己,而李天然又拒绝了和她远走高飞。至此,对爱的所有追求破灭。或许这才是她自杀的原因。

关巧红是一个心中有大恨,且把想法付之于行动的人,不过在可以报仇的时候,因为恐惧放弃了报仇。于是面对同样因为恐惧的李天然,成了一个引导者,引导李天然去报仇。不要讲什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留隔夜仇才是报仇的最好方式,通过这种引导,让李天然直面恐惧,直面生活。李天然的成功,让她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最后她也因为心中执着于恨,错失了李天然。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生活中不止有恨,不该因恨而活。心中有恨的人,永远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好,就像李天然没有报仇之前,舍弃了唐凤仪,关巧红舍弃了他。

9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