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后感作文 > 2021苏轼纪录片观后感作文范文

2021苏轼纪录片观后感作文范文

时间: 志全2 观后感作文

《苏东坡》是一部由杨光照和张晓敏导演的纪录片,该片首播于2017年的7月份,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探索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轼纪录片观后感作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纪录片观后感作文1

苏东坡有一种情怀,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沉浮。然而他沉睡千百年,直到2018的现在,都不曾改变。(文章的开头可以稍微铺垫一下,开头由于直白了一些,显得有些突兀。或是可以把第二段和第一段换一下位置,可以从当前的现象引出苏东坡,与之形成一种对比或共鸣。或者也可以把首段放到第三段的开头)

爽朗的天空绽出烈日的笑颜,云朵在光束中毫不显眼,但真实骨感。街上多了些叫卖的小摊,对面开张的餐厅里氤氲着酱香,可是被那奢侈厚重的玻璃门阻挡。清晨的街市边总是坐着些工人和流浪汉,整条路上充斥着菜香和垃圾腐烂的气味。我坐在餐厅靠窗的一角,看着最近网上曝出的假疫苗和假奶粉的事件,同样替那些父母感到担心。“末日动荡”,人心泯灭,这真是一个令人绝望的世界。眼前的新闻和窗外的景象,我不禁黯然神伤,陷入深思。(此处可以穿插,我想到了苏东坡)

北宋有位伟大的政治家,苏东坡。他生平经历起落跌宕。每个人在青涩之年都是懵懂无知,不知收敛性情的,亦如他,在书文中大发劳骚,被贬谪,后升官,欲升又贬。他反对新政法,却用一生的时间温暖了他任职还有贬谪地方的每位百姓的心,时刻保持着“民贵君轻”的信仰。越是艰苦贫贱之地,他越能赢得老百姓的爱戴。在杭州任职时,当地粮食短缺,苏东坡就拿修葺官舍的钱去换粮食,并向朝廷申请,资以补粮,百姓们这才度过了干旱之季。第二年,杭州大闹瘟疫,眼下百姓的生计,让他不得不食言自己的挚友巢谷,开了“圣散子”这一济药方。因为此心安处,便是故乡。

苏东坡一生不追随,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他热爱着自己缔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护的民众。他温情地注视着人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千年后,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甚至是海外,都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然而,在今2018,大部分的人情世故越来越冷漠。他们认为一切都需要金钱,一切都为了名利。为了提高成本,而大量散卖假药,不顾万物生灵;为了显示自家菜品的奢华,而背着良心标价;想要成为网红的人,却在网络上发布残虐猫狗鼠兔的视频……(这段文字口子开小,与苏东坡的某个点结合起来写,并写详细,这样会好很多。太过于面面俱到不好。)

很多时候蒙蔽我们双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执念。我们原可以像苏东坡那样,用顶风迎雨的态度,多点淡然,少点虚荣,过真实自在的生活。不计较名利地位,不比较高贵谦卑,与每个人都如旧相识般亲切。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灵魂被永远地用澄澈的水洗涤,不再抱有遗憾和不纯的思想,不再有对于世间的罪恶感,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像苏东坡那样活在2018,枯树会发芽,石头会开花,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纪录片观后感作文2

王尔德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毫无疑问,宋代的苏轼恰恰是这样一个有趣的灵魂,他不仅是当时名满天下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一名佛、道学爱好者,同时他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员。在央视大型纪录片《苏东坡》中,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谈道:“我常常跟朋友讲,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这个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他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苏轼正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命运将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将他从一个意气风发、愤世嫉俗的轻狂少年变成了那个我们所熟悉的饱经沧桑、放达自况的东坡先生,但他总能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即使在艰难的生存中仍不忘品味生活的趣味。

当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身为戴罪犯官,日夜处于严密监视当中,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好友徐君猷见他生活得如此窘迫,便将军营的一块荒地暂且让给他耕种以养家糊口,地虽不是什么好地,但苏轼依然甘之如饴,为了致敬景仰的前朝诗人白居易,他将此地命名为东坡,且自号为东坡居士。对有些人来说,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笔重大财富,对于苏轼来说,黄州之徙虽然残酷地摧毁了他的政治生涯,但也正是黄州成就了他的创作生命。所以黄州之于苏轼仿佛是“第二故乡”般的存在,是他的精神家园。在临终前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他自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黄州度过了自己的四十五到五十岁,在惠州度过了自己的五十九到六十二岁,在儋州度过了人生的六十三到六十六岁,“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意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他觉得最能体现出自身价值的三个时期。

无论自己被贬谪到哪一个地方,苏轼都会努力融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让自己生活的与他们无异,而不是时时执著于仕途失意的不快,因为异乡人的身份而与当地格格不入。他曾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眼中天下间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所以在黄州,他故意打扮得像一个老农,与当地人喝酒烤肉,谈天说地,夜晚喝醉城门关后便由城墙爬入城内,无所顾忌,连邻居都不敢将他与那个名满京华的大文豪联系在一起。苏轼还是个很会生活的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当时的肥猪肉没人愿意吃?不要紧,苏轼用便宜的价格将猪肉买回来,精心烹饪,制成的菜肴肥而不腻,鲜嫩可口,远近闻名,名为“东坡肉”,他将制好的“东坡肉”分给老百姓品尝,是不是颇有些欧阳修“与民同乐”的境界?岭南是蛮荒之地?疟疾横行?不要紧,这里至少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羊身上只剩下羊骨头可以买回家了?不要紧,苏轼将羊骨头放在火上炙烤,美其名曰:“烤羊脊”,并在给弟弟的信中大肆介绍了自己这道新发明的美食,还称这道菜吃起来很有蟹的味道。再次被发配到边疆之地、天涯海角的儋州?不要紧,已值风烛残年的他早已做好了身死异乡的准备:“今到海南,首当做棺,便做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东坡之家风也。”苏轼这一生未曾屈服过,他在朝廷一直是受打压的对象,直到死都依然是罪臣之身,他的爱妾王朝云评价他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此话无不贴切,但已多次被外放地方,苏轼又有何惧?留在京城,不是泯灭本心,与世俗同流合污,便是陷入党争,无法脱身,对他而言,离开未必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反而能坚守本心,保持内心的纯洁与宁静。

苏轼有一首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相传,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受苏轼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蛮荒之地的宾州为官,受贬之时,其歌姬柔奴对他不离不弃,毅然随行至岭南。元丰六年,王定国北归,宴请苏轼等人,请出柔奴为众人劝酒,苏轼见其风姿绰约,容色清丽婉约更胜当年,笑靥中似乎还夹杂着一缕岭南梅花的清香,不禁疑惑道:“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不料柔奴欣然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便作此词,以赞柔奴。“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内心能够得到真正的安定,无论此时身处何方,又有什么所谓呢?这颗心得到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这句话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它得需要多大的底气和自信啊,但苏轼说出了,当然他也做到了,他真正做到了无愧于人、无愧于心,他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百姓,他将他心中对世界的善意带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旁人的眼中,他永远都是那个豁达乐观、况然自适的东坡先生,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底气地发出:“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宣言吧。

苏轼纪录片观后感作文3

相比一些纪录片以一些有争议的题材拍摄,我喜欢央视的这个调调。这部片子里面采访的人都是研究苏东坡领域的专家,他们无一不是怀着对苏东坡的喜爱之情,讲述着他们熟知的那些事,那些词和诗,对于苏东坡的率真、洒脱和天才,这些采访的人也都流露出一股自然的激情。整部片子对于苏东坡的讲述还是有些概括的,但也有自己的主线,我觉得它更多的讲了苏东坡天生和在后天环境中磨练和感悟到的人生真谛,一份洒脱与一份热爱生活。

片子里讲到,最后苏东坡死前曾和一位高僧的对话,高僧让他念一念西方极乐世界,而苏东坡却说,我一直就在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几次遭遇打击,生活不是很顺利而又很有才能的人,能够如此的豁达,能够如此的享受当下,享受生活。片子多少都透露出了他们想要表达的一些观点,一些希望人们可以通过苏东坡而有所感悟的人性,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里面的动画制作应该算是国内质量很高的了,水墨风格,稍许3D效果,中国古典美的意境就是这样如诗如画。苏东坡的超脱,率真和大隐于市,不愧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偶像。

苏轼纪录片观后感作文4

最近,在半月谈微信公众账号看到一个关于苏东坡的纪录片,就饶有兴趣的在工作之余看完。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先生,少年出名,意气风发,想建功立业,然一生坎坷,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中央,反反复复,可是这些反反复复并没有让他消逝,而是成就了享誉古今的“东坡先生 ”。

在遭受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然仕途上的失意反而是他人生中辉煌文学艺术成就的开始,蛰居黄州,他淡忘了自己的士大夫身份,在黄州城东面的坡地上开垦土地,做一个农夫,此时的苏东坡,回到了大自然,回到了烟火生活,把东坡上的一块荒地,开垦出来,自己耕种,所以也有“东坡先生”的雅称。在黄州期间,苏轼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可是这不影响他心灵的自由,在此期间,他留下了书法和文学皆有造诣的国宝级作品《寒食帖》;传颂古今的前、后《赤壁赋》;还有文人水墨画,可以说苏东坡是才华横溢的不世天才。黄州,成立苏东坡失意时的精神家园,而苏东坡也成了黄州的文化地标。

在京期间,党争频起,苏东坡看透了虚无的功名,出任杭州太守期间,他主政一方,造福一方,实实在在的为民做事,疏浚了西湖,让西湖成了他又一个闻名于世的作品,今天的西湖有“西子”的美称,有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的美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苏轼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没有因为仕途的失意而归隐山川湖海,无论身处何地,总是做实事,所以在地方任职期间,广受赞誉。

苏东坡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更是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因乌台诗案而遭牢狱之灾期间,以为自己终将被砍头,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来生再结未了缘”的诗句;与妻子举案齐眉,情真意切,然不幸早亡,悼念亡妻时又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词句。

余光中说:假如要他远一个古人一起旅行,他肯定选苏东坡,因为李白是一位仙人,在旅行中,他肯定是极端不负责任,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了;而跟杜甫在一起呢,又非常沉重,话题和脸色都沉重。只有跟苏东坡在一起,可以赏美景,吃美食,而苏轼自己对美食就有研究,比如传世已久的东坡肉,还留下许多关于美食的作品。

东坡一生,跌宕起伏,却仍然能够泰然处之,以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从青年时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精神到中年的谈玄说佛,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的出世精神,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

想到苏轼,我突然想到这些天才级别的人物,往往是以一个集体的形式出现的,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唐代的诗歌巅峰到宋代的文学艺术,都是一批优秀的人才,生在的同一个时代,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成就了他们,但何尝不是,他们成就了那个时代。今天,我们还在学习苏东皮的诗词,书法,绘画,我们还在谈论苏东坡,苏东坡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印象,成为了我们的精神传承。

苏轼纪录片观后感作文5

此纪录片详细的讲述了苏东坡从年少轻狂的高调骄傲到晚年豁达乐观,自然洒脱的传奇一生。以前仅是了解苏轼一些诗词方面的作品成就,通过此片让我看到了苏轼的另一种为官生活。同时叶嘉莹、余光中、冷成金等著名学者的言论为我们更好的剖析了苏轼的一生。

苏轼,一个从了解诗词起就接触的诗人,但看过纪录片后才了解了他的一生。苏东坡二十岁时高中进士,三十岁时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是从古至今许多人的偶像。他的诗在国内外备受欢迎,许多热爱中国文学的外国友人都会多多少少的了解苏东坡的作品。可见,苏轼的才华是天下一绝的。同时,他的诗词也被改编为歌曲在全世界传唱,《明月几时有》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苏轼千年以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感动。

苏东坡先生不是神,不是圣人。他也有许多弱势,比如说他的个性,才华横溢却锋芒毕露,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是一个骄傲的,长期生活在别人表扬声中的人。苏轼在王安石变法有不同的见解,即使他知道他的力量可能是以卵击石,但是他还是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来发声。他任职地方官,在远离朝廷的地方实实在在的为百姓造福。但被朝廷小人嫉妒,遭到陷害。苏东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因乌台诗案而遭牢狱之灾期间,以为自己终将被砍头,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诗句。苏东坡的一生宦官几度沉浮,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则是他最大的慰籍。世间兄弟情仅此一对,令人羡煞。苏东坡不仅与自己的弟弟苏辙感情笃厚,而且与妻子也是举案齐眉,情真意切,然不幸早亡,悼念亡妻时又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词句。乌台断案尘埃落定,苏轼被贬官黄州,这是他人生的转折之地。之前的人生顺风顺水,贬官黄州对他来说是最大的打击,但这也开启了他另一种人生。在黄州的生活极为简朴,供养家人都十分的艰难。后来,幸得好友帮助得到了一块土地,命名为东坡,自己称为东坡居士。在这里,他淡忘了自己的士大夫身份,做一个农夫,回归到平淡的乡野生活。在此期间,他留下了许多传颂古今的作品,苏轼是一位难得的才子,是万人心中的偶像。

苏轼晚年生活困境重重,但他仍对生活充满善意,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以超脱的胸怀面对苦难,成为后来士大夫的典范。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学习苏东坡的诗词,苏东坡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的象征,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的传承。

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