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后感作文 > 最新红灯记观后感作文

最新红灯记观后感作文

时间: 志全2 观后感作文

《红灯记》又被称作“红色京剧”,在这里我觉得“红色”一词有一语双关的含义。表层的意思就是剧中主角的脸色是红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红灯记观后感的作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灯记观后感的作文1

利用周末,又把20--年《空中剧院》录制的,李阳鸣版现代京剧《红灯记》欣赏了一遍。真精彩啊!百看不厌!李玉和,李奶奶,每一个演员,出场哪怕只有几分钟,都能让自己塑造的人物立起来,他们的每个唱腔,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处理的那么细腻,分寸拿捏得那么合适,都那么耐捉摸,那么有味道,可圈可点,让人过目难忘。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们,向你们致敬!美哉李阳鸣!美哉张静!美哉宋艺璇!美哉胡斌!美哉张兰,刘魁魁!美哉张好强!美哉!……所有京剧表演艺术家们!

破烂市儿粥棚的演员,您的一句念白:“没法儿活呀!”一下就让我红了眼圈儿。

在整部剧中,我喜欢每个演员的每一个表演,如果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比如李阳鸣,他身姿挺拔,充满英雄气,但又不失沉稳,他演唱的《一路上多保重》的情深意切,《党教儿做一个刚强铁汉》的昂扬,雄壮;武生出身的李阳鸣在难度很大的唱段中,个别高音有小瑕疵,但瑕不掩瑜,他表演依然堪称完美。扮演李奶奶的著名京剧老旦演员张静,表演堪称老辣,尤其在重头戏痛说革命家史一段的表演,经典啊!表演,演唱,念白,节奏,丝丝入扣,情感饱满,一场表演下来,给人酣畅淋漓之感,给观众特别美好的艺术享受。

这一版《红灯记》是我的最爱之一。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及对人物性格的精雕细刻,让她的品质格外出类拔萃。作为一个不甚懂行的新戏迷,在对国粹京剧艺术膜拜的同时,深深地祝福所有曾在和正在为弘扬京剧艺术辛勤耕耘的艺术家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艺术之树常青。期待看到你们更多更好的京剧作品。

最后,想说一句,阳鸣,永远怀念你。你虽去,艺术长存!

红灯记观后感的作文2

昨晚,有幸在民族文化宫剧院看了京剧《红灯记》。

铁梅和奶奶的扮演者唱腔圆润高亢,李玉和的扮演者也不错,但好像后半场才兴奋起来。

看戏时,一位父母亦熟识的阿姨在身边。

有时她跟着台上轻轻和着,有时演员刚说了上半句她就接着下半句,甚是可爱。

这让我想起了父母平日经常用《红灯记》打趣的情景。

其实我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我想从头到尾地看看,父母青春时节的最爱是什么。

如果有可能,以后我也会带他们来看,把美好的青春回忆召唤回来。

看戏前后的感慨是:

一、芙蓉姐姐的演唱会剧照在剧院外摆着,天,那个瘦啊,太励志了!!!!

二、人生如戏,舞台很多也很大,把握自己,演好自己的这台戏!

红灯记观后感的作文3

近几天看了安徽电视台的一档节目《红灯记》,说的是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的违章事情,电视台和交警在很多路口拍摄了一些行人的违章情况,并进行现场教育、开罚单的过程,报道说近日开始针对机动车辆违章进行曝光。作为一个驾龄十多年的老手,感慨颇多,深感省会城市合肥的交通状况十分糟糕。

碰到以下情形,实为司空见惯,懊恼之余,大呼“车难开”!还是素质问题!

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乱穿行,大摇大摆,犹入无人之境,因为他们深知:你不敢撞他!

摩托车:见缝插针,风驰电掣,躲慢了他还撞你!可怕的是有时候“乘客”多达三人,明显超载嘛!

出租车:司机行业的老油条,别跟他较劲,伤痕累累的他谁都不怕,闯红灯高手,擅长变道,不小心能把你挤到路牙上去;空车时就在你前面慢慢晃,看见招手的,路中间也能急刹车,你不留神撞了他,你还“全责”,追尾啊~

公交车:俗称“路霸”,最横的就数他了!别指望他给你让路,一搂方向盘,得吓你一身冷汗!那“块头”在那呢,碰出事儿,他休息,你修车!

私家车:新一代马路杀手,都富裕了,私家车多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手脚配合还不利索呢,就双手紧握方向盘上路了,违章的事就不说了,那速度赶不上小四轮,让你在后面着急上火的,等你超上去扭头一看,好家伙,还是一“巾帼英雄”。

停车时:就敢把你的车堵在里头,扬长而去,不等他回来你还走不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们是一道的~

这就是现状,司机多了,车就不好开了,有些是车技问题,但有些就是车德问题了,看来整顿势在必行,否则,省会的脸面都被丢尽了!

师傅们,上路还是小心点哦!小心能使万年船嘛!

红灯记观后感的作文4

样板戏,是一个遥远的记忆。这周艺术概论课上,我得以观摩京剧《红灯记》,自己体悟了一番这种扭曲的艺术形式。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这是一种预成论与不变论。即使李玉和在夸铁梅是革命火种,但这句话同时否定了其他阶级立场的有志之士追求真理的合法性。如果说艺术形象的刻画需要李玉和的语言表现出粗犷与质朴,那么正如受批判的,李玉和临刑前过长的抒情不但对这个英雄人物形象没有起到强化作用,反而使人感到有点文质彬彬。李玉和在不同幕中,时而质朴粗犷,时而用上“贼鸠山”这样带有幽怨意味的词语、用上“变雄鹰冲霄汉,乘风直上飞舞到关山”这样有典故有修辞的精妙好句、“投亲友,度饥寒”这样文言味十足的动宾短语、“我要你,仔细想一想你们的下场”如斯官僚气十足好似外交部发言人申明立场的宣言,其形象定位,相当混乱。这个艺术形象虽然是具体可感但是个性紊乱。形式上是一个三突出中的所谓主要英雄人物,却是不同个性的英雄人物简单的拼凑与大杂烩。

“为的是:救中国,救穷人,打败鬼子兵。”抗日救国只能作为一种工具论,而非价值论。既然李奶奶概述祖祖代代工人阶级的目标,怎么能将抗日视为终极期盼。在剧中,“穷人”与“工人”的概念经常混淆。戏剧发生的时候,工人是中国无产者中比例极少的部分,却将二者等同。这不是艺术的加工,这是特殊时期,政治对艺术的强制力体现,违背了艺术的真实性。江青在这部剧的加工过程中违背艺术的指令也很多,例如要求以《国际歌》作为李玉和就义时的背景乐。 “道高一丈,魔高一丈”用于剧中李玉和指出鸠山有诡计、自己的阵营更为强大并不合适,同样不应该因为是周总理指出要沿用古语习惯用法,就脱离剧情生搬硬套。不仅仅是演绎技巧上的盲从,演员参与艺术创作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推敲。在戏剧表现的时代,一个穷人、一个底层的扳道工居然油光满面、大腹便便,塑造出的简直是一个资本家的富态。

经典版电视剧《水浒传》中,演员为了演好鲁智深这个形象,毁损健康数月内增肥20斤。相比之下,这部收视率更高、观众期待更强的电影中,要求一个演员出于对艺术创作的责任心节制饮食以便贴近艺术形象真的有那么难吗? 《红灯记》身为-时期八部样板戏之一,是当时全国人民为数不多的精神食粮,得以反复的观摩。我只看了课上一遍、课下一遍,倘若不是借来剧本,许多细节还真没理解到。也就是说,用于大众传播的戏剧存在不少不利于广泛传播的文绉绉败笔。如玻璃上的“红蝴蝶”、祖孙俩一激动就矫情地高举号志灯四射。还有的细节仍不大理解,“能够距离你三公分开枪”为什么不能够成立。我想,如果不是如当时精神食粮匮乏的人们反复欣赏,看上一两次很难理解透彻这么多矫情做作的小细节。可以说,这部当时广泛传播、体现艺术认识与教育功效的作品,腐儒气太足、多处阳春白雪一定程度上脱离群众。这部剧的出发点就是强调其组织功用。

家乡安徽安庆、方言被称为黄梅腔、小时候看本地黄梅戏电视剧长大的我,本来就不喜欢京剧快而高亢的唱腔。京剧演员给我的感觉难免如同《红与黑》中德瑞那妇人对收容院院长的评价。英雄主义、大无畏的精神乍一听让人振奋,多听了几段就让人亢奋过度产生听觉疲劳。而且,京剧的唱词语速太快、吐字我跟不上,越看越没劲。远不及黄梅戏温婉舒缓让人畅快。回到 《红灯记》,相比于我不喜欢的语言艺术,“李玉和腿伤剧痛,‘单腿后蹉’,揉腿,‘骗腿亮相’”,以及李玉和巍然立起,从容解开衣扣、亮相、冷笑、扣钮,背着手,然后蔑视地踏着舞台方步入场这些源于古典京剧中的动作演示,却是极为生动的肢体语言,很好地诠释了李玉和的硬汉形象。

总体而言,我喜欢《红灯记》。我不是剧本中描写的那个民族危亡时代的人,我也不是剧本上映那个英雄崇拜盛行时代的人。李玉和英雄主义的色彩越强,也就越强调了在他的时代之前的中国人是怎样窝囊而将烂摊子般的国家留给这一代人,也就越强调了-时代的人们自身是多么没有值得褒奖的地方只得靠着缅怀与追忆挺直胸膛。艺术欣赏需要情感的共鸣,但我不认为百年前的人们的拼搏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确信两百年前的中国人不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尊重。看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对于戏剧发生时代之前纸醉金迷的中国人贻害后人的不满与憎恶。

红灯记观后感的作文5

街上汽车的鸣笛肆无忌惮地吵着,路两旁无聊的情歌热火朝天的唱着。此时串串的车铃声显得格外清脆悦耳,回家的路上,伴着排排的路灯,我的心已飞到了热气腾腾的餐桌前。

拐到临家的那条街上,周围渐渐安静下来,依稀听到有人在清唱样板戏《红灯记》,这可是小时侯我奶奶教我唱过的,轻易听不着,今天是谁呀,让我的心温热起来。

声音越来越大了,嘹亮起来,浑厚起来,一阵莫名的感动让我浑身发热,那声音投入而又忘我,抑扬顿挫,字字铿锵,我被震撼得热血沸腾。

“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这正是我小时侯最熟的一段,没想到男声唱出来愈发感人,尤其他字正腔圆,感情浓郁,让我不禁大喊一声“好!”

可当我走近他,看清他,我更震撼了,那是一个满身污秽,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人,他身上破出的棉絮在风中抖动,给他一张一合红润的双唇打着节拍……

这个人就是被人称为“疯子”“傻子”或“乞丐”的那种人,小时侯,常和伙伴拿这样的人取乐,远远的喊:“看大疯子喽!”如果猛然撞上他,就如遇到怪兽,慌忙逃跑,对他们永远是鄙夷、漠然和恐惧。

而此时我却被眼前这个“疯子”感动得大声喝彩,没有一丝嘲笑和鄙夷,甚至自己眼含热泪,真不知道在这样冰天雪地的寒夜,这位歌者心中流淌着怎样的情怀和往事。

毕竟内心依然有隐隐的恐惧,我默默离开了。有一位老先生,很认真的站在他跟前,凝视着他又象是凝视着远方,跟他一起哼唱,他和颜悦色地为他打着拍子,和他一起沉醉在《红灯记》里,有老先生的欣赏,他该感到温暖了,而眼前这幅景象,让这个冬夜顿时异常温暖。

我已经拐进了小区的大门,可耳畔依然是嘹亮的京腔,不知这声音是从远处飘来的,还是从心里传来的……

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