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后感作文 > 作文抗日战争观后感1500字五篇

作文抗日战争观后感1500字五篇

时间: 嘉盛2 观后感作文

《抗日战争》是一本由王树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抗日战争观后感1500字1

《抗日战争》共分三卷,每卷均有60多万字,第一卷于6月底出版,其余两卷将于其后陆续上市。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120种重点选题中,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位列其中。

《抗日战争》是一部宏大的历史非虚构作品,它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用国际眼光审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作者立足于全民族抗战的全局,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地位作用,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各阶级、各政党、人民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浴血奋战,不屈不挠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

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走访战争的亲历者,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总计180万字的巨著。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最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首次全景式反映全民族抗日战争历史 彰显中华民族“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在讲抗日战争历史的时候,国共两党的矛盾成为影响客观呈现的重要因素。王树增在《抗日战争》中,摆脱了这一思想的束缚和限制,他站在全民族抗战的角度,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出发,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为反抗外敌侵略,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伟大历史。“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整个中华民族表现出的“不屈服”精神值得我们深深铭记。

在王树增看来,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不管国民党的军队在正面战场打的多糟糕,只要他们是在抗日的、是在拯救民族危亡的,都值得我们尊敬。如果对某一方面有所偏废,或者故意遗忘,那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不尊重。

深入剖析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时至今日,日本右翼政客依旧认为,日军对中国残暴的战争行为,是值得大和民族骄傲的壮举。”为什么会这样?

日本侵略中国,并非一朝一夕爆发的,而是一步步发酵成熟,是一步步从设计到实施的,王树增在《序章》中,用了七八万字篇幅,详细挖掘了日本侵略思想产生的根源。

在王树增看来,日本人的侵略意识由来已久,尤其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向外进行领土扩张的思想日嚣尘上,畅想由“小日本”变为“大大日本国”。日本提出了所谓的“补偿论”,意即在强国面前,隐忍所有的屈辱和损害,同时向弱国动用武力,把在强国那里的损失——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统统补偿回来。

再加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冷酷、自虐和虐人发挥到了极致。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再到七七事变,日本的侵华战争是一步步推进、深化的。

在读完序章之后,王树增提醒我们:绝对不能对日本右翼政客抱有任何幻想,对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想要时刻保持警惕,其死活复燃的土壤依然存在。

客观呈现国民党正面战场

深入剖析国民党军队战争失利的根本原因

在书中,王树增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详细描述,记录了每一场重要的战役,从卢沟桥事变开始,到淞沪会战、平津战役等等,在他的书中都有详细描写。同时,他也深入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在战争中失利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武器装备大大落后于日军,而且毫无现代作战理念,没有任何真正的战术配合;另一方面也因为军阀割据造成的地盘意识,导致国民党无法真正实现统一指挥,也导致各地军队在战争中出现推诿现象。

中国的地方军阀部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畸形存在。这些部队基本上是地方军阀的私属军队,他们各有各的招募制度、编制制度和军需制度,武器也是自己筹款购置或是自己土法生产的。对于这样的军队,其作战理念、官兵素质、作战能力、武器装备、整体协同乃至统一指挥均陈旧落后,在战争中显得不堪一击。这些都是导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失利的根本原因。

“九一八”后,蒋介石、张学良为何选择不抵抗?

“九一八”发生时,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仅仅一周之内,两万多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广阔地域上几乎兵不血刃地相继占领了辽宁和吉林的三十多座城市。张学良多年购买的三百余架飞机也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众多相关历史陈述都言是国民政府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关于这一点,一九九九年,耄耋之年的张学良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当时,因为奉天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发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几个事情。那么我就有了关于日本方面的情报,说日本要来挑衅,想借着挑衅来扩大双方的矛盾……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和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他,躲开他……”“政府给的回答不外乎是两句话,就是你妥善办理,相应处置。”

王树增在书中写道:蒋介石和张学良都认为,日本过于强大,中国过于贫弱,中国尚没有力量与日本全面开战,一旦全面战争爆发,中国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沦陷。“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甚至想到,如果与日本全面开战,不出三天,日军将占领中国的长江流域,切断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命脉。再者,蒋介石始终对“国际调停”抱有幻想。这也是蒋介石、张学良选择不抵抗的真实原因。

凸显毛泽东《论持久战》作为抗战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以充足理由解释为何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在王树增看来,《论持久战》成为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让日军没有“后方”,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真正原因。

毛泽东《论持久战》以超凡的视野和宏阔的韬略,在思想上、理论上、战略上、方针上,全面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持久战,为什么日本侵略者必败中国人民必胜,中国怎样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的问世,再次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在这场规模巨大且将耗时甚长的战争中的砥柱作用,那就是无论日本侵略者的国力军力有多么强大,无论中国的抵抗作战现时如何失利,也无论哪个党派或哪些国人有怎样的悲观论调,甚至哪怕是国民政府的高层中出现了妥协乃至投降,中国共产党也决不会屈服。中国共产党的存在,保证着中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

蒋介石高度认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他的许可下,《论持久战》得以在全国印刷发行。白崇禧也对《论持久战》甚为赞赏,认为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方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周恩来)的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在王树增看来,之所以说日军对中国的占领是“名义上”的,指的是侵华日军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后方。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兵力甚微,武器简陋,尚不具备与日军现代化师团进行大规模正面作战的能力。但是他们于广大的敌后战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创建扩展抗日根据地,不惜代价不间断地战斗,为的就是把日本侵略者的“后方”变成前线,令敌人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为其侵略付出代价。

抗日战争观后感1500字2

抗日战争,一共三卷,应该是王树增老师最近的作品。

八年,其实是十四年的艰苦磨难,所有中国人都无法抹去的伤痛和屈辱的记忆。江山和生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不断遗失,至今中国百姓都无法在内心深处释怀,所以中日之间没有办法像欧洲和德国一样和解。

这套书比较完整记述了中国民政府军队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与日本侵略军的交战过程。引述大量史料,是普通读者能够看到的比较全面真实的抗日战争书籍。当然,观点是政治正确的,读者在看的过程中可以再剥除一些教条观点,多些客观独立的思考,不影响本书的结论。和长征相比,本书少了一些煽情的故事和感情色彩太过浓重的语言,虽然还有一些回忆录中截取的个体故事,但整体看全书还是以记述战争历史为主。

关于那场战争本身的感受不必多言,只把个人的知识点稍作记录。

日本提出要发动战争时认为,不必在乎中国人指责这时侵略行为,因为从根本上讲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心悦诚服他国的入侵。

“执行发展国力之国策时,纵为对方所不满,亦不应踌躇不前。英人之印度政策,并不在于印度人之善意欢迎;法人在阿尔及利亚虽无人望,但亦不放弃其国策;而美国人在中美则被视为蛇蝎。……唯独吾人之执行对华对满政策,却片面恐惧中国之排日感情,实难理解。”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当时用蒋介石作了挡箭牌。老了之后自己说蒋先生没有下达不抵抗的命令。其实从后来蒋在战争中的策略看,虽然当时蒋未下不抵抗命令,但也未必主张当时即开战。

策划“一二八”事变的初衷,是各列强对日本的制约或制衡很碍事,需要“在上海搞出一些事来”将其注意力引开,以“使满洲容易独立”。事变使军队进驻掌控中国政治和经济命脉的长江流域,在成功地转移国际视线后,中国的东三省已在日本的绝对控制之下。

一二八事变使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全部被毁。上海东方图书馆藏的宋版、元版古籍和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烧毁或抢劫。

自1933年3月5日起,发生在长城东段各口及其附近地区的作战,前后持续八十多天,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失利告终。

《塘沽协定》是一个严重出卖国家主权的协定。它规定中国军队必须撤退到长城线以南,且以后不得超过该线前进。这等于规定了中国军队永远不能越过该线去收复热河省以及东三省的失地,也等于中方承认了日本占领热河省的事实以及长城线是满洲国的边界线。它还特别规定日本军队可以不受长城线的限制,这就等于未日本入侵中国华北颁发了一张特许证。

1936年,傅作义取得了百灵庙大捷。

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回电“因日本侵略者现正着着逼我,不只是蚕食而已,而是实行其一举征服中国的政策。相信中枢已无忍让的余地。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日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中央和蒋先生纵有意拖延,日本侵略者也未必允许。此其一。如中央此次仍无心抗战,而欲采取投降一途,则不特全国军民不能同意,恐怕蒋先生的嫡系部队也将自行实行抗战。此其二。……今蒋先生既有发动抗战的决心,广西自当相应号召实行全省动员,参加抗日。希望刘、龙二公也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动员全省人力物力,用于中央,参加抗战。”

宋哲元倔强暴烈。将五千俘虏全部砍头。1929年,日本与国民政府签订协议推出济南,协议规定济南将由负责山东防务的西北军接收,但是蒋介石通知日方济南必须由中央军接收。这一事件导致蒋介石与冯玉祥的矛盾公开化。冯玉祥宣布反蒋,随即爆发的蒋冯大战,以冯玉祥部败退告终。接着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再度反蒋,蒋冯大战持续5个月,冯玉祥部再度败退。宋哲元一战再战,实力尽失,西北军残剩不对被张学良收拢改变未第二十九军。宋哲元被委任为第二十九军军长。在长城坚守喜峰口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名声大噪。宋哲元表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它绝不会投降日本人。但眼下他确实存在着利用日本人在华北的存在遏制蒋介石的中央军北上的想法,且受冯玉祥影响,宋哲元还要处理好与共产党的关系。

副军长佟麟阁在大红门当场阵亡。总指挥赵登禹手持大刀督战,阵亡沙场。

卢沟桥事变后,第二十九军于长城抗战时得到全国民众的一致赞扬,现在则是纷至沓来的责难。宋哲元认为自己应该受到处分,蒋介石为他承担了责任。同时勉励已经撤到保定的第二十九军将领。宋哲元还是辞去了第二十九军军长职务。

蒋介石“绝无局部解决之可能”的表态,令日本人试图以协定的方式让平津乃至华北像此时的东三省一样脱离中国中央政府,再以傀儡“自治”的形式实现日本的占领与控制,从而达成“通过外交谈判根本转变局势”的目的,成为泡影。中国政府之强硬令日本内阁感到震惊。

无论是宝山一个小县城的战斗,还是朱德彭德怀代表八路军发表的抗日通电,亦或是在长期的抗战过程中国共两方部队在对日作战中表现出的顽强抗争的精神,都让读者激动落泪。

战争开始的1937年,中日两国的 主要经济指标是:工业生产总值,日本60亿美元,中国13亿6千万美元;钢铁产量,日本580万吨,中国4万吨;煤炭产量,日本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铜产量,日本87000吨,中国700吨;石油产量,日本169万吨,中国13100吨。

日本向中国的宣战书令人愤怒:依靠帝国和中华民国的提携合作,确保亚洲安定,以求得共荣,乃日夜不能忘怀之事。中华民国不理解帝国之真意,肆意制造事端,以至有今日之事变。朕对此深为遗憾。今朕之军人正排除万难发挥忠勇,只为促使中华民国醒悟,迅速确立东亚之和平,别无他意。朕切望帝国臣民配合今日之时局,忠诚奉公,同心协力,达所期待之目的。

平绥线作战的指挥问题,仗还没打已成一笔糊涂账。蒋介石对地方军阀不信任,又要给面子,有时直接越级指挥,各种混乱,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在相当一部分中国地方军阀的心里,日本人的威胁很远,蒋介石中央军的威胁近在眼前。

南口之战,由于战场指挥不统一,各部队难以协同作战,官兵武器装备以及作战素质有严重欠缺等因素,面对强大的日军,中国军队没有长期固守的任何可能。因此以一场血战显示中国人的不屈与无畏,称之为一场胜利并不言过其实。汤恩伯的部队表现英勇。

华北战事,中国军队的数十万守军,一个月内狂退数百里,致使华北大片国土沦落敌手。除了武器装备差等因素外,中国军队指挥能力之低,战略战术水平之劣,各部队协同作战意识之乏,令人悚然!刘峙没有受到军法的任何处分,反被蒋介石提升为第一战区副总司令,负责督练后方部队,致使全国舆论一片哗然。

阎锡山一贯奉行的是除了他的势力之外谁也别想染指山西的政策。现在有三股力量同时进入他的地盘,蒋介石、共产当然和日本人。如何在抗日又不公开与日本人拼杀,拥蒋又能始终保持山西的独立,联共又不真的与共产党人合作的分寸中取得平衡至关重要。

第一军军长胡宗南表现出惊人的坚定,即使部队的伤亡数字不断报来,他依旧对必须坚守和必须反击毫不动摇,大有将第一军全都打光也不退却半步的架势。从来不叫苦也不要求增援。

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举国大搬迁。无数的中国人,在炮弹和子弹的弹雨下,把每台机器、每个螺丝钉都拆卸下来,装在木箱子里,然后喊着号子搬出厂房。在通往中国内地的大江小河上,马达轰鸣的货轮河无数条摇橹的木船拥挤在一起,承载着这个国家最后的精血,缓慢但却是异常顽强地向着中国的腹地而去——中国人的这一壮举,令整个世界震惊。不要说正在前线拼死冲杀的官兵,仅凭这蚂蚁负重一般依旧坚持前行的中国人,这个民族的生存韧力、忍辱负重和绝不屈服,在抗战的初期就宣示出这样一种前景,无论战争还要打多久,无论这片土地被战争蹂躏到什么程度,只要整个民族的意志坚强不屈,他们的敌人企图使这个民族屈服的可能性即为零。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灭亡的中国的野心,为保存国家的经济实力,掩护国家进入战时体制赢得了宝贵的世间。同时淞沪会战也暴露出中国军队在战役策划、指挥、调度上的弱点,以及军队在作战素质、后勤供给与相互协调上的缺陷,特别使会战最后阶段的溃退,表明中国军队距离打一场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差距甚大,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的对日作战未来将更加残酷和艰苦。

中国陆军第十四集团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阵亡的第一位军长,殉国时年仅三十九岁。

山西抗战,是中国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官兵牺牲最多、战绩也最显著的会战。傅作义英勇。

山西会战后,南京必失。国民政府未投降,而是迁都重庆,显示了抗战决心。

韩复榘被枪毙。因其不战而退,济南沦陷,大半山东失。韩复榘事件,无疑是蒋介石对那些畏缩避战的高级将领的一次严重警告,国难当头,不尽抗战守土之责的军人,军法面前绝无宽待。

川军步行出山,到山西战场后无人收留,最后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殉国。抗战期间,川军一直表现异常英勇。滕县保卫战,未能突围的滕县守军,没有一人放下武器,也没有一人投降,全部战死。滕县作战,为中国军队于徐州战场的布防赢得一百多小时。

徐州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大撤退,从军事上讲是一次成功的行动。数十万大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转移脱离战场,不但破坏了日军与中国军队决战的计划,还使国家军队的主力得以保存,这也符合中国持久抗战的需要。

战场上为了阻击敌人而不得不采取决堤方式。从花园口决堤处涌出的河水与赵口涌出的河水汇成了滔天浊浪。日军攻击郑州的计划中止了。花园口决堤,使豫皖苏三省四十四个县市约六千万民众受灾,两千余万百姓流离失所,中国军队的将领们心绪复杂,决堤使当地百姓遭遇灭顶之灾。花园口决堤,破坏了日军企图南北两路夹击武汉的战略,基本上使南北两路日军仍旧处于隔绝状态,为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徐州会战是继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后,中国战场上的有一次大会战。会战历时四个多月,双方均投入数十万兵力。日军虽然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没能实现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和挫伤中国抗战意志的目的。中国军队的作战,再一次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彰显了不惜一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指战员绝大多数未见过汽车,无法想象汽车是什么样子,知道要打汽车后,官兵们都有点紧张。部队事先进行了关于汽车知识的教育,教给战士们如何打驾驶员,如何打油箱和轮胎。徐向前在官兵中威信极高。

神头岭和响堂铺两场伏击战,都是八路军主力部队所为,可以说是动用了八路军的优势实力。两场战斗中都有八路军战士使用红缨枪的记录。用最原始的武器,与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日军作战,还要打胜仗,八路军官兵需要付出怎样的勇气和牺牲?这才是令阎锡山的将领们真正惊愕的原因。“八路军抗战意志坚定,机动力大。……”

毛泽东说过,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游击战是敌后作战,敌后作战的首要条件是在敌后扎下根来,建立起稳固可靠的根据地。中日战争爆发仅仅一年,在日军声称的占领区或控制区内,共产党武装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其创建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和规模之大,创造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种奇迹。晋察冀根据地史共产党人在华北敌后创建最早的根据地。至1938年下半年,晋察冀根据地已建立其北岳、冀中、冀东、平西和平北五个抗日政权。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其武装力量、政治影响和民众基础,几乎对华北,特别是平津地区形成了包围之势。作为侵华日军最为重要的后方基地,日军的后方已经成为另一种前线。

八路军连续作战,屡屡得手,这令阎锡山十分惊愕。“我军对此种方法,人无不知,及其他种种袭击方法,亦无人不尽知。然何以八路军每次击敌,皆收奇效,我军则反是?”——八路军屡屡打胜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技巧所致,而是聚精会神。事前无不竭尽全力筹划制敌之策,实施侦察战斗之术,临时置全军聚精会神统一集结于主歼敌战方面,其他一切皆可不顾,故不动则已,动则胜。

八路军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余剩下来的及从新招编过的;新四军的红军根本就没有到过西北,他们是红军西行长征的时候,留下来担任后卫及收容流散的部队,仍保留着它原来的存在,分散在豫、鄂、皖、粤、闵=浙、赣七省老根据地,由项英负责担任七省游击队总指挥。

新四军结尾红军主力长征时所流落于后方者……红军之未被政府军所消灭,此点并不可奇;最可奇者,即红军之根据地及其组织,始终能保持不坠耳……项英所部红军之得以保持至今,亦由于当地人民之支持。盖于彼等未政府军重重包围粮食断绝时,一地之农民,往往以食物接济之。

1937年11月3日,国共双方认可的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受邀抵达延安,受到隆重的欢迎。毛泽东会见了叶挺,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对日作战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一起研究了改变南方红军游击队的诸项事宜。叶挺返回武汉后,经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反复磋商,终于达成协议,规定:新四军独立建制,不隶属八路军,归战区统辖;军以下不设师和旅,辖支队和团,部队全部开赴抗日战场。同时,新四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敌后游击队的独立性原则,国民党不派人进入新四军。

叶挺不是张国焘,新四军也不是张国焘手下的四方面军

抗日战争观后感1500字3

全书读完,心情沉重,总结起来,局面可以用“惨烈”概括。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包括胜仗台儿庄战役,整建制整建制的消耗,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中国人的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绝对不做亡国奴的心理底线,不仅值得我们这些现在活着的中国人学习、敬仰和纪念,更为中国人走进新时代、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逐步争取到大国地位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可以说,抗战第一年虽然牺牲巨大,但确实抗日战争期间最重要的一年,也是证明我们勇气的一年,虽败犹荣,牺牲也值得。试想,如果消极抵抗,如果想忍辱偷安,现在会是怎样的局面?让我们记住那些巨大的伤亡数字,记住那些战争中牺牲的英勇将领和士兵,他们的英魂光辉不朽!

昨天,田径世锦赛,中国4_100接力获得银牌,田径赛场,尤其是百米赛道上出现黄种,本身就是让人竟然兴奋的事情,何况我们得到了银牌!以前田径赛场上即便有黄种人,也肯定是日本人,此前,日本获得过4_100米接力第四名。我认为,中国田径、网球,篮球甚至冰球、棒球等运动在世界逐渐展露头脚,也是中国人生活水平提升的表现之一。无论我们现在获得了什么成就,只要是能证明我们中国人脊梁的事情,都是对先烈最好的慰籍。

有几点是我原来不曾思考到的:

一、九一八事变时,上海是世界第5大城市,沈阳70万人口中,日本人占20万。第一个数字说明民国初年,世界在华投资集中在上海(十几年前,改革开放也是大量吸引外资在华投资,其实也是外国人赚钱,我们跟着赚钱),而且虽然国内内战不断,民族工业在逐渐起步,金融业也在发展,只不过政权不稳,什么都是空谈,现当今也一样。第二个数字说明了,当时的东北被日本移民情况之重,是历史上所没有的,哪个朝代国家的城市中外国人占到三层?恐怕偏安一隅尔后招到蒙古人统治的宋朝,被满族人打败的明朝,这种情况也不多见,何况满蒙都是我中华民族。

二、让我们记住:固守滕县一百多个小时壮烈牺牲的一百二十二师,川军师长,王铭章。第一位与县城共存亡的县长,周同。死守台儿庄的司令,第二集团军司令,原西北军将领,孙连仲。台儿庄战役总指挥,五战区司令,桂系,李宗仁。当然,英雄之外,也有孙子,我就觉得汤恩伯太不地道,大小多次战役都证明了这一点。

三、国难当头,还有很多狭隘的地盘观念、保存实力观念,这是怎么来的呢?阎锡山最明显,但实在扛不住了也找中央军和八路军。除了为了各自利益、怕被蒋介石中央收编外,能否给他们找一个外延的理由?让这些将领就坡下驴呢?我不成熟的观点是:民国初年各省自治观念惹的祸,当一个区域人、财、物统一管理后,加之中国人固有的地域观念,会不会区域自治也得到了山西人民、东北人民、广西人民或者湖南、四川等等的普遍认同呢?想一想,如果二战,德国人侵入美国本土成功,而且大有席卷美国全国之势(假设德国可以),合众国各个州会不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他们会同仇敌忾,像我们中国人这样么?

四、全书对蒋在军事战略上持否定态度,我不懂军事,不过可以从侧面印证作者的观点:老蒋要是有高超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后面可能就没老毛什么事儿了。不过,即便老蒋千不是万不是,他抗日到底的顽强精神,值得我们尊重,如果没有他这位当之无愧的领袖,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会更加惨不忍睹。

五、八路军抗战功绩确实不少,无论出于抗战救国或者扩大自己实力的目的,至少在太行山上,八路军打得有声有色、有目共睹!也正是因为如此,八路军收编了很多杂牌儿部队,最多的当属东北军了吧,比如吕正操将军等。也是,反正老蒋也不发响,还不如跟着有前途的部队干。我认为,抗战时期转而投共的将军都是有历史眼光的,都有很高的前瞻意识和战略眼光。这也是解放战争,国民党将军大部分都是自私自利、抑或饭桶的另一个原因。

另,第一版90页中,第二段,应该是任命陈潜为参谋总长,应该是“程潜”,书中笔误。

抗日战争观后感1500字4

我不知道这2113一天让我期待了多久5261,因为对阅兵有极大的兴趣,建国410260周年的阅兵式我也记不清1653看了多少遍,这次终于有机会在屏幕前近距离连续一番了。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战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战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爆发时间最早、历时最长。中国人民抗战战争坚定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的信任,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看着阅兵式上的官兵们雄赳赳气昂昂、英姿飒爽的样子使人们倍感精神振奋、非常自豪,有这样的军队、有这样的官兵作为一名中国人我非常骄傲。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引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与热爱和平的国家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创制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过头来看70年前,以前的中国是怎样一种社会情况,内忧外患,贫困落后,现在可谓是截然不同了。现代化的城市,信息化的设备,巨舰横行海洋,坦克碾压陆地,战机翱翔长空,核武器威慑世界。现在的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这便是社会建设者立下的赫赫战功。二十一世纪,观察了祖国的飞速进步与发展,但我们不能够停留在别人的成果中,我们应建立起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向着我们远大的理想去努力,去建立起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这就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

自强不息,激流勇进,永不服输,是我们中华人民的传统精神。历史启示了我们将来的路不可能一马平川,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凡是这条路我们会走下去,因为正是这些迎刃而解,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刻苦钻研才成就了我们祖国的今天,成就了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

今日,中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作为中华民族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更应该为祖国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奋斗吧,为我们的祖国有我们而自豪!

察看后真可谓感慨万千。我认为在看完《胜利日大阅兵》后每个人都会有所改变,让我们丢掉昨天的不快与气馁,共同走向新的明天!祝祖国繁荣昌盛,更加繁荣富强,早日成就祖国的伟大复兴!中国——万岁,中国——加油!

抗日战争观后感1500字5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要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渊源,读史便是很好的一种途径,而抗战史又是历史长河中的方舟。那些浴血奋战,那些奋勇杀敌,种种的记忆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长。读史知兴衰,徜徉在历史中,个人的修养、人生境界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飞跃式突破。

从小就喜欢看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总觉得在那些沉睡的历史中能够感悟很多做人的道理,品味出人生的百态。上了大学,成了预备党员,对于政治素养的提升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关注时事政治,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成了课后的一种习惯。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这类的东西读起来过于枯燥,但对我而言,那是一种心灵上的洗涤。最近在读一本名为《中国抗战史》的书,读罢,感触颇多。

《中国抗战史》全书以中国全民抗战为经纬,由“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根据时间,地点,事实,作横剖面写述。书中所引用的有关数据、敌我队伍实情,均根据当日统计,对于全面、深入研究抗战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书中很多是作者身历各战场前线,详悉各前线之情况及军事配备情态,又曾为新闻记者的作者,在写作风格上也别具一格。“为重振中华民族之复兴,奠定世界和平,吾人切不能遗忘抗战中之经验教训。”便是作者作此书的目的了。《中国抗战史》一书,用较为客观的的态度批评了敌我得失,不屈不饶地为国家的安危奋战,打压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错综复杂的抗战史有条不紊地梳理时,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诱人联想,导人深思。

回顾抗战史,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一场场的战役,粉碎了日军3个月的狂妄企图。接下来的战略相持阶段,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到后来的一场场战略反攻战役,充分突显了我国军民一心抗战,保家卫国的决心。每一场战役在历史前沉淀下来的都是染血的辉煌。读之,心中总不由地涌动一股复杂的情愫,感叹于我们军队的智慧的同时又为着死去的烈士哀伤。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不要忘记一个国家的历史,因为一个国家的光荣可以让13亿中的每一个人去分享。而国耻,同样需要每个人来承担。为了和平,收获战争;为了未来,收获教训。”是的,我们要时刻铭记过去的历史,记得国家在水深火热中的奋力挣扎,记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少场战役,多少条生命换来的。用我们的行动诠释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节操。在我们得知日本恶意篡改侵华历史的行径时,我们愤懑了,挖掘出很多史实去抨击日本,我们大规模抵制日货。很多事情不想定夺对与错,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个杠杆,往哪边倾斜自己懂得。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式,你改得了课本,却永远颠覆不了历史的正义。你承认或不承认,历史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们也明白“以史为鉴”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在教训中求得国家的稳步发展。

抗战史,复苏了我们不屈不饶地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注入了强劲的精力。这些对当今现代的我们依然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怎样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不是读读经典,念念时事就可以了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和平年代,国家稳健发展,不需要我们冲锋上阵,也不需要我们为国家牺牲自我。但是,国家依旧需要我们,需要我们这些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为国家做贡献。孙中山曾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是的,爱国,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去度量我们的爱国情操。也许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说,去国家需要的地方服务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而现今的我们,还是在校的大学生,努力地提升个人的各方面素养,把自己培养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或许这才是最贴切的爱国行为了。

读史明志,以史为鉴,在历史这面镜子中反省、深思,从而延伸人生的长度,提升人生的深度,达到人与国家合二为一的境界。镜,乃形;境,乃影。镜中境,形影不离。

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