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后感作文 > 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

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

时间: 新华 观后感作文

观后感可以将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和启示写出来,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篇1

她写了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她是亚洲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她还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节目主持人,她就是小豆豆,一个因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一所小学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小女孩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曾经只读半个学期就被退学的小豆豆。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小豆豆被退学后,妈妈把她送到了巴学园。这所学校和其他学校与众不同,有着许多特殊的习惯,小豆豆在这里既开心又难过。

快乐的是在这里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也参加了许多有意义而特殊的活动,学到了许多知识。难过的是小豆豆的朋友---洛基离开了她,去了更遥远的地方。在巴学园,最有趣的是暑假生活:有一次,校长带全体学生去野炊,妈妈帮豆豆做了肉汤,在野炊的地方,豆豆学会了野外生存和如何做饭。美好的生活在二年级的时候结束了,美国的炸弹从B29的飞机上投向了巴学园,毁掉了校长的梦想,也摧毁了孩子的乐园,舒适的环境,快乐的学习,幸福的成长都毁与一旦,豆豆哭了。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沉思,,作者不光是在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更是在呼吁,只有和平,我们才能在祥和稳定的生活中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在学习中,我们应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对世界,对学习充满好奇的孩子们了解到知识奇妙,知识的深奥,从而产生无比浓厚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篇2

新年民族音乐会,慷慨激昂、气势恢弘。其中的《瑶族舞曲》,让我心醉神迷了。

初听此曲,仿佛在一个暖春的清晨,濛濛细雨漂漂然洒在我的面颊上,那种润泽肌肤感觉,顿觉舒畅。清新的微风撩动我的衣角,像爱人的在我耳边轻声耳语的鼻息。而我此时徜徉在青石板路的小道上,石板上的湿,如此明亮,如同涂了一层薄的柏油,走起来油腻一般。

走着走着,好像走到了一个花园里。群花还没有睡醒。那小雨悄悄的洗掉了她们的尘埃,于是她们的美丽光泽变得焕然一新。被洗净的浮华下,我看到平日太阳下曾经有过的娇艳的红,高雅的紫,和纯洁的白。以前那般锦绣,如今都懒洋洋的,却也如此的美不胜收,如同一个卸去妆容的素颜美女。这是春来的困意吗?

突然,惊雷想起,惊起了一片芬芳,这浓浓的雨幕淹没了香气。绵绵东风送来一缕缕饿了般的花香,夹杂着潮湿的泥土的腥味。那是刚刚睡醒的群芳,居然发现在她们酣睡的时候,有人闯了进来,恼羞成怒了。我慌忙跑出园外,园外的田和泥沼里,新插着稚嫩的秧,少壮的麦,路边是点缀嫩芽的垂柳,一起散发出雨后蒸腾出气。这些美丽的绿色在雨幕中快活的沐浴着,鼻子里闻到的是春季特有的味道,闭上眼睛都是愉快。

我耳中听着美丽的旋律,眼中却看到的是一片美景,心中跟着节奏起伏,时而开心时而忧愁,如同被取代了大脑的控制权,脑中只有这个乐曲,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听着听着,世上就只有它了。

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篇3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的明镜,也是一部绝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国耻,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历史不容忘记。只有真正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才能深刻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战争反法西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世界各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耻而后勇。”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从内心伸出激发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才能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不断激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就是要铭记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重温历史,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化耻辱为悲愤,化悲愤为自尊、自信、自理、自立、自强、自励,进而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必须牢固树立国耻的意义、忧虑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个国家对自己民族遭受的耻辱,往往比得到荣誉更能刻骨铭心。而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忧虑意识,更是当代青少年建功立业的现实压力和动力!目前一个不忘国耻而愤然前行、充满忧患意识而始终居安思危的民族,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的日子里,在伟大祖国通往现实化的不平坦的征途上,我们广大青少年理应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把爱国精神和国耻危机转变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朋友们,我们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要树立起强烈的观念:居安思危。

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篇4

下午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人吹《驴得水》,晚上回来立马在网上找来看了一下。

不得不说,确实牛逼。很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了。近几年的国产喜剧电影,要么刻意装逼,要么难看得要死,却整天发牢骚,说没人懂得欣赏,要么全程穿梗,搞得情节支离破碎,甚至逻辑都难以自恰。《驴得水》却能将可看性和深度结合得很好,全程没有故装深沉,偶尔的插科打诨,也是那么自然而然。

如果对情节感兴趣,建议大家自己去看,毕竟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我只是想在这里分享几点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

首先,戏剧性。我们花2个小时去电影院或者在家里,安安静静地欣赏完一个故事,为的是什么?我想绝不会是为了看一日三餐,菜米油盐来着,我们渴望看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不到的故事,体验那不同寻常的经历。一个好的故事,必不脱一个奇字,比如灰姑凉嫁给王子,底层少年遇到种.种奇遇最终成为武侠高手,等等。一个离奇曲折的故事,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生活的平淡,还有无奈、无力。可以说,一个故事的生命力和张力,都在这个奇字上了。

在这一点上,这个故事可以说足够离奇了:一个英语老师竟然是一头驴,不对,是一个铁匠。为了掩盖这个谎言,众人不得不撒更多的谎言,故事,就这样被这个谎言带着走。在面对谎言的时候,在真诚和利益的拷问下,每个角色都现出了自己最真实的人性。

其次,真实性。如果一味猎奇,失去了真实性,那么就不会让人产生代入感,故事将不再是故事,电影也不再是电影,而成了一长串瑰丽的幻灯片了。这里的真实就是逻辑自恰的意思,不是说一定要和现实世界一样。比如我看《长城》,就觉得很难受,完全没办法融入故事的情境中,整个故事的逻辑性一塌糊涂。比如让女兵站在城墙外吊着圆环跳下去与异兽战斗这个设定,让我非常难受,这导演白痴啊,城墙的作用是什么,你跳下城墙与敌人战斗,那要这城墙何用?《驴得水》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就是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难以接受。

铁匠一出场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后面他会成为逆转局势的正面人物,努力读书,最后成为接班孙校长梦想的旗手。没想到,铁匠,他还是铁匠。周铁男,我以为他会强项到底,没想到在子弹的威胁下,他也会认怂,不仅认怂,直接变成软骨头了。不对,应该说我没想到编剧敢这么写,因为其实周的反应才是一个正常人的,在那种情境下的人物应该有的反应。导演只是遵从了真实,但这个真实却是那么地震撼,一点都不平淡。我承认,如果我在那种情境下,我也会认怂的,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只是我们都很难承认,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勇敢的英雄可以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反转剧情,很多故事就是这么写的,但导演没有这么干,这又是一“奇”。其他各个人物,他们的所有行为,虽然看起来让人难受,但他们都严格遵守着自己的设定,丝毫没有逾距,这就是讲故事的时候需要的克制,很多导演和作者都没有这个品质,想一股脑往作品里拉好东西,结果反而破坏了作品的一致性。

电影的最后,陆一曼用捡到的那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很伤心,但我仍能接受,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她的命运。不是死,就是疯,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她在自己短暂的清醒时刻,用一种不那么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可能是导演最后的仁慈吧。

解释一下为什么说陆一曼只有死和疯两条路可走。因为人物设定,或者说,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么这就是她的真实归宿。如果说,贯穿这个故事的引线是驴得水是英语老师这个谎言,通过这个谎言推动着整个故事的进展。那么,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则是制造波澜的力量。这个冲突,在陆一曼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陆在城里的事情故事里并没有交代,但我推测可能是这样的:陆在城里遭到了无法言说的侵害,她无法承接这巨大的羞耻感,所以只能合理化侵害,把自己变成一个荡妇,否则她无法活下去。这种合理化,就像在说,看吧,不是你侵害我,而是老娘在睡你。后来,可能在城里实在混不下去了,她投奔了孙校长。所以,来到三民小学的陆一曼,其实是带着荡妇的面具来的,这个面具对她来说,是一个保护层。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裴魁山向她求婚的时候,她果断地拒绝了。来到小学后,从电影一开头可以看出,她活得还是很自在的,至少表面上如此。但是,当她尊敬的孙校长剪掉了她美丽的波浪长发后,她从镜子中看到了血淋淋的自己,那个被隐藏的自己。 是的,头发可以再长出来,但是,这个情境,肯定唤醒了被她小心翼翼地掩藏着的伤痛体验。被侵害,但是无力反抗的伤痛体验,意识的容器无法容纳这巨大的冲突,为了保护自己,只能让自己疯掉,隔绝意识,从而也隔绝了这些痛苦的感受。影片的最后几次插入了她想象着校服已经做好,几位老师和孙校长一起照相的温馨画面,这是想象,可惜现实并没有这么美好。当她看到掉到地上的那把枪的时候,她的意识突然那么一丝的清明,原来,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当她拿起地上的那把枪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把在场的所有坏蛋都给崩了。但她没有,要是这样做的话,她就不是陆一曼了,也不会来到这个地方了,她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亲爱的朋友呵,当你手中有一把枪,请把它指向你的敌人,千万不要指向自己的大好头颅啊。

整个电影看下来,没感觉导演在批评谁,或者揭露谁,他只是在呈现。他好像在说,看,事实就是这样。每个人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都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你能说想改变自己现状的铜匠是错的吗?你能说为了理想委屈求全的孙校长是错的吗?你能说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屈服的周铁男是错的吗?你能说完全臣服于现实的裴魁山是错的吗?不能,你不能。每个人都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而当你看到了自己的时候,你就会体验到那种我们笼统地叫感动的情绪。这时候,这部电影便有活了过来。

做了选择的人,命运亦为他们准备好了相应的归宿。没有谁是谁非,这只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罢了。

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篇5

怀着好奇与激动地心情,我观看了微电影《希望》。这部微电影由我校的领导和师生参与拍摄,讲述了一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单亲女孩赵向男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拾金不昧、诚实守信、文明有礼、爱护环境的新时代好少年形象。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但引发了人们的深思。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记者问赵向男为什么这么执著地寻找失主时,赵向男说:“这还问为什么呀!人家大老远慕名来到咱梨乡,在咱这里丢了东西,找不到会怎么想呀?咱要叫人家知道,咱梨乡呀,不但梨好,人更好!”

她使我想起了我以前亲眼看到的一件事。一个寒风凛冽的早上,我裹紧衣服走在街上。街上行人不是很多,一个个行色匆匆。走到十字街路口,我发现一个小姑娘正在四处张望,脸冻得红红的,满脸焦急的神情。这时,我注意到,她那胖乎乎的小手紧紧地攥着一个包。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走了过来,边走边四处找寻着什么。她小声地询问着行人:“我的钱包掉了,你看见没有呀?”行人摇摇头。老奶奶急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老奶奶,这是你的钱包吗?”正是那个小姑娘从远处走了过来,老奶奶接过钱包,抚摸着小姑娘漆黑的头发,激动地说:“是我的,是我的,你真是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小姑娘羞涩的笑了,像开在阳光下的迎春花。

拾金不昧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金”不仅是指财物,而更多应该看到的是一颗发光发亮的金子般的心灵。我更希望通过观看微电影《希望》,让每一个人都能学榜样,做榜样,让《希望》的希望落地生根,让向男的精神内植于心,外践于行,让作为祖国花朵的我们竞相开放,绽放出我们新一代好少年的光芒!

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篇6

最近观看短片《进击的智人》,主要是讲解:石器时代的人类起源并加以生动的演讲,让观看耳目一新,了解人类发展史。主要讲解有以下几点:

北京猿人跟我们现在人有什么关系?之前老师都说那是当今人类的祖先。可梁硕告诉我们,观点错了。北京猿人跟当今人没关系,因为,猿人是简单直立人,而我们是智人,分别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种。什么叫不同人种?就是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生育健康的后代,简而言之,我们与北京猿人之间的关系,有点像驴和马的关系,就算驴和马能繁殖出骡子来,但骡子绝不能生出小骡子来,大概是这个意思。不过北京猿人确实属于人这个大类,他们会直立行走,会使用明火,这是人跟动物的重要差别。

《进击的智人》用图片、语言讲解智人,从走出非洲开始,智人在踏上食物链顶端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无敌,不光灭绝了很多猛兽,还灭绝了同属人类的其他人种,走出非洲的智人开始向地球各大洲进击,他们所到之处,其他物种或者人种都会遭到疯狂血洗。比如四万五千年前,智人登陆澳大利亚,当时这块土地上有很多奇怪的物种,它们身形高大,比智人强壮十倍,却完全不是智人的对手,智人厉害到什么程度?澳洲原本有二十五种大型袋类动物,智人把他们斩尽杀绝到只剩袋鼠一种,连几米长的蜥蜴都无法生存下去。

很多人以为物种灭绝是工业化开始的,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事实上很多物种在旧石器时代就被咱智人祖先们灭绝了。可以这么说,智人是世界上最凶狠恐怖的动物,对别的物种绝不留情,对人也不留情,据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会对同类进行种族灭绝,他们是人类和黑猩猩!

还好,人类经历了三百二十万年漫长的石器时代后,终于走进文明时代,发明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法律,礼教等等,这让我们的世界渐渐不那么恐怖。很庆幸,我们没有出生在血腥残忍的上古石器时代。

梁硕说:我们要做的,是用文明社会的东西去压制我们内心真正阴暗恐怖的那一面,这当然也是我们智人最后的尊严所在。但愿人类在未来能建设一个更加文明,科学,法制,礼教的社会。

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篇7

一、画面美

当代小说的特点是场景化,任何一个广受大众欢迎的小说,都将会给读者创造一种体验,能够体验到代入感非常真实的场面。这不是作者决定的,是看小说的人决定的。场景化的制作能力,是由大量的细节填充进去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综合效果。对细节的把控,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看《邪不压正》的场景,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这样的体验享受。整个场景,从细节上塑造了一种名为‘干净’的美感,这种美把故事的每个部分都塑造的非常有价值,只有追求把没价值的部分都删掉,才会在简短的对话中展现出无穷的意味。

二、看不懂的美

《邪不压正》看了好几遍,不过还需要说的是,这个故事懂了,而含义不懂。换种说法是,看懂了故事情节,却没看明白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内容。

故事很简单。讲述了大徒弟朱潜龙为了名利,伙同根本一郎杀死师傅一家,二徒弟李天然侥幸逃脱,却被别有用心的蓝青峰养大,最终利用他来完成自身目标,结果却似乎并没有完成目标。

用‘似乎’是因为,思考了很长时间,都不明给自己一个清楚的答案。老蓝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果是把‘将军’送出去,那他完成了目标。如果是为了利用李天然杀朱潜龙和根本一郎,也达到了目标,可总觉的老蓝似乎有某种更深层的目标没有完成,但是找不到判断的证据。

同时,电影中的细节,以及人物的对话,意味深远,有太多含而未露的描述。比如:就是为了这点醋,我才包了这顿饺子;我听不懂你说的中国话;写出来的,还能叫心里话吗?等什么呢?

这些对话,蕴含的信息量太大,完全给了我‘瞎想’的空间,可以让我把自由发挥的脑洞开到极致,每一句都可以延伸出一个思考的方向。最终我都没有去想,因为不想过度解读。

正是这种无法确定答案的美,给了我一种只有朦胧诗才有的美感。

三、人物塑造的性格美

朱潜龙和根本一郎,两个典型的坏蛋。一个欺师灭祖,一个曲解孔圣人的论语,可谓是对传统所塑造的‘好’,破坏的一干二净。

特别是根本一郎和朱潜龙在与李天然一一对决的过程中,为了获得优势,派兵暗中埋伏。朱潜龙,在死之前依旧说是李天然杀死了师傅。从头坏到底的两个人,至死不悔,这样的坏人太少见了。

李天然是一个心怀大恨的人。对他拉说,除了报仇,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所以他失去了一个爱他的父亲亨大夫,错过了爱他的女人唐凤仪,这些原本可以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结果因为他的‘恨’错过了。

唐凤仪是一个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在她的世界里善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她,至于爱她的人是不是坏蛋也无关紧要。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依旧盛行的社会背景下,追求爱情,特别是李天然用‘在你屁股上印一个章就知道他是否真的爱你’操作下,让唐凤仪知道了朱潜龙根本就不爱自己,而李天然又拒绝了和她远走高飞。至此,对爱的所有追求破灭。或许这才是她自杀的原因。

关巧红是一个心中有大恨,且把想法付之于行动的人,不过在可以报仇的时候,因为恐惧放弃了报仇。于是面对同样因为恐惧的李天然,成了一个引导者,引导李天然去报仇。不要讲什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留隔夜仇才是报仇的最好方式,通过这种引导,让李天然直面恐惧,直面生活。李天然的成功,让她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最后她也因为心中执着于恨,错失了李天然。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生活中不止有恨,不该因恨而活。心中有恨的人,永远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好,就像李天然没有报仇之前,舍弃了唐凤仪,关巧红舍弃了他。

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篇8

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是经历磨练才获得现在的成就。曾经三次参加高考并最终考入北大。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意志。正像俞敏洪先生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二次高考的失败经历,就不会磨练我的意志力,更不可能有我现在的成功."

启示一——年轻时的挫折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它会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要害怕困难,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要学会坚强。

“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你终将走向成功。”俞敏洪在演讲中这样说到。理想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正如赫伯特说的那样:“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理想就是一座灯塔,为盲目的船指明方向。

启示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是目标,要想取得成功的人生,目标的确立非常重要。因此,要学会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俞敏洪先生的成功,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有一群得力的助手和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多数都是他的大学同学。当时,同学们知道俞敏洪在国内创业时,分分从美国回到中国。有许多同学表示“我们之所以能够回国,决定和俞敏洪一同创业,就是因为你在大学能够几年如一日的坚持给寝室收拾卫生,给同学们打水,我们都觉得跟你干不会错的。”

启示三——人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学会先做人再做事。只有学会做人,才能真正做好事。因此,在大学的我们,要学会与人沟通,这是你一生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看了电影的观后感作文篇9

从剧情来看这个报警电话很简单,就是一个女人遭到前夫绑架,但事情似乎远不止此。。。

电影镜头在有限的空间里,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盯着男主的脸在做特写,但影片的空间感随着男主接打电话而拉伸、延展,变得极为繁复。

画面从各种电话间,落在公路上一辆疯狂奔驰的汽车里,里面出现一个丧心病狂的男人和一个孤苦无助的女人。

警官阿舍尔的一个同僚那里,他刚喝了酒,正为明天出庭为同事做证而苦闷。

在那个疯狂前夫的住处,刚刚赶到的同事,被阿舍尔命令踹门,去找“可能会有”的证据。

在这个接警电话的外间,阿舍尔一再被提醒,今天是你接线的最后一天,明天出庭后,你就能回到警队了。

在公路上那辆汽车最终驶向的终点,一个精神病院。

《罪人》只有阿舍尔和身边道具意义大于生物意义的一个同僚,但影片要说的事,关乎所有人。

一方是有罪的人,报警电话里的嫖客、醉汉、开车的前夫。

一方是无罪的人,报警的女人,无辜的孩子,或者是阿舍尔本人。

《罪人》的主题建立在一个反转的基础上。本着不能再剧透了的原则,我略过这一点。

影片的主题非常宏大,说的是谁是罪人,判断有罪的标准是固化或者是所看到的吗?

在阿舍尔接到女人报警电话之前,他接了几个电话,处理方式其实是他行事作风的展示,用香港电影的语言就是,“一个霹雳刑警”。

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明天出庭,解释在出警期间,开枪射杀一个年轻人的事。

那个报警的女人后来在电话里说,“他肚子里有蛇”,这句话也让阿舍尔终于明白,“我也曾经杀过人。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杀了他,我不应该撒谎,我不应该说我是自卫。我就想,除掉一些杂碎”。

那个女人问,“他肚子里也有蛇吗?”

有的人伤害别人是觉得别人肚子里有蛇,而有的人伤害别人是自己肚子里有蛇。

觉得别人肚子里有蛇的人,会受到法律制裁,是罪人。自己肚子里有蛇的人,先要接受道德的审判,但不一定觉得是罪人。

我们都是罪人,问题是,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罪?

10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