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视观后感 >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

时间: 志全2 电视观后感

《秦始皇》是一部由阎建钢执导,张丰毅 / 高明 / 刘威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1

在看完《百家讲坛》之后寻得这部剧结合着看,总体值得推荐。

1、总体是符合历史的,并且多处引用了史记上的记载;

2、人物形象塑造的很不错,秦始皇的精明、睿智、果断、霸气;李斯的唯唯诺诺、明哲保身、学富五车;赵高的奴性、溜须拍马、狐假虎威;华阳夫人的巾帼英雄本质,表现得都很细致入微;

3、剧中对秦始皇、公司扶苏等人是做了美化的。并且为了让剧丰满,更生动的体现历史人物的性格,更人性化的解释秦始皇的各种历史谜团,剧中虚设了多个角色,如黎姜,敏代,绿娘,二更三更,嬴成等;

4、不过剧中也有很多细节有误导观众之嫌,坑儒并非坑儒士,而是坑术士方士;公子扶苏也没有这么英明的了解到赵高李斯的谋反,而是掩面大哭,不顾蒙恬的劝阻自我了断;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原因;范於期叛逃的原因,并且他叛逃之前并不是这个名字;吕不韦之死是由于嬴政没错,但并不是嬴政直接赐的毒酒,最大的误导:秦始皇身世之谜,本剧明确表明嬴政是吕不韦之子,但历史真相是什么,各有说辞。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2

看完了,总觉得想写点什么,可是又无从下手。看了如此多的帝王剧,这位大概是最具赞誉和非议的一个了。说实话,我喜欢他的自信和勇敢,霸气和狂妄,甚至于自以为是。最为君王,他大概和前些日子看得《贞观长歌》里那位是两个极端。一个纳谏如流,一个却是从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因为他觉得他是帝王,他就是对的,别人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对他的行为做出任何怀疑性的建议或劝告。这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自负。但同时,他的性格却应该也是那个大一统时代所必须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七分天下必将统一于一。这样的形势需要法家“法术势”的思想,更需要一个高度集权,说一不二的帝王来践行它。统一过程困难重重,各方利益很难均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统御万方,不难想象一个螺丝就会让一架机器瘫痪下来。所以他成功了。但他又不是一个能闲下来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能折腾的人,是一个没事找事的人。他喜欢征服,征服了秦国的一切,进而征服六国。征服了周围的人,又想征服天下人。可是这些都做到了又该做什么呢?于是,我们历史书上学的接踵而来,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修皇陵,修长城……他以统一作为对六国人民的恩赐,却不想他的劳役无度已使人民怨声载道,杀人如麻已使他变成了暴虐之君。

吕不韦是前半部分的核心人物。作为一个商人,他一生做的最大的一笔买卖大概就是投资秦始皇他爹了。可我从剧中看到的却不是一个商人的面孔,而是一个城府极深,目光远大,心怀抱负的政治家。他想培育的,是一位能统一六国,开创一代伟业的万世之君。从把赵姬送给异人那天起,他就开始了他的预谋。在嬴政他爹(是不是他亲爹暂且不说)当上秦王之后,他费尽千辛万苦把嬴政母子从赵国救回,并把嬴政顺利推上皇位。(当然,继位那块破绽百出,可算作这个剧的一大败笔。)他以仲父和老师的身份出现在嬴政年前,对他从小进行近乎严苛的教育。骑马射猎,读书习字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君主。他要让他成为统一六国的最伟大的帝王。但随着嬴政的长大,渴望权力的他与不肯放权的吕不韦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而嬴政似乎并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终于在王权集中之后,免不了作为树立王权威望的牺牲品。一杯鸩酒,葬于洛阳。可喜的是嬴政并不是真的无知,他只是把这当做王权路上的一个垫脚石罢了。在他心里,他还是那个仲父。可是嬴政做到了霸道,却没做到吕不韦所想的以霸道行王道。得到了天下,却失掉了人心,最后还是免不了失去了天下。

嫪娭是个小人物,却在嬴政王权集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正是对他的平叛,使得王权集中这一没有故事的事件变得荡气回肠,让人感觉王权真的是天命所归。

李斯的一生正是验证了吕不韦对他的那句评论“才能有余,胆气不足,”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从厕中鼠到仓中鼠”。作为一个文臣,能在暴虐的秦始皇身前几十年位居高位,我想除了会做人之外,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可就是因为他那点胆气,在秦始皇死后一吓唬就倒向了赵高一边。他也的的确确是只老鼠,不管是厕中的还是仓中的,最后为了自己的小利选择了屈服,却最终还是难免一死。

应了我以前写的那篇日志的主题,好的电视剧总会有爱情穿插其中,《秦始皇》也不例外。且不说嬴政与敏代公主的政治婚姻变成了真爱,他与黎姜的爱情真可以算作在充满暴力与政治的电视剧里仅存的一点温馨了。嬴政并未因为当上了秦王而忘记了那个两小无猜,甚至于违背众意娶她为后,而她为了他的君王霸业缕缕拒绝。她对他的爱众人皆知,到她却为了让两人之间的感情永远只是政哥和四丫似的纯洁选择了苦守。于是,我们看到了秦王一辈子只有妃没有后,看到了黎姜一辈子单身。黎姜是嬴政仅存的精神寄托,从她,我们看到了他还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他也渴望一种正常人的生活她是嬴政烦躁之余仅有的一点慰藉。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3

毕业后一直反对看连续剧,一是占用时间过多,二是大多为肥皂剧。今年春节期间没有像往年忙于走亲访友,而是在家陪家人,期间陪老妈看了几集电视剧,其中《秦始皇》、《乔家大院》和《孝子》印象最为深刻。三部片子分别讲述的是:王道、商道和孝道。细细体味,定有斩获。于是决定下载来看,可跳过不少广告时间,呵呵。

自当年《戏说乾隆》之后,类似的宫廷皇族野史就屡拍不爽,《秦始皇》也应归为此类。片中赢政当属吕不韦政治投机之产物,赢氏之大秦王朝应为吕氏王朝,此为吕氏春秋也。然则,吾认为:成始皇者吕不韦也,败始皇者亦不韦也!当然,赢政扭曲的心灵也为日后的暴政埋下了伏笔。吕不韦巧于心计,如若对儿童心理学能有一定的学习,定能将始皇帝塑造成李世民般的一代明君。大秦王朝毁于吕不韦安插在赢政身边的两个近臣:李斯和赵高。前者,见利忘义、见风使舵的卑鄙小人也(吾耻于与此等贱人同姓啊);后者,哈巴狗的真实写照!

赢政确实为开国明君,一代枭雄。然而,开国与治国需要不同的方略。其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确为败笔,而其帝王权术玩弄得可谓淋漓尽致。治国与治司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帝王权术不可不学啊~!

“文臣死谏,武将死战!”是我在片中最喜欢的一句话。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4

商鞅变法,这个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这次变法是人类从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意义重大。(历史书上写的)话说秦孝公继位之时,六国便建立联盟,准备共同诛灭秦国。此时秦国内部一贫如洗,外有强敌随时入侵,真可谓内忧外患。魏国丞相公输座在即将病逝之时,向魏王推荐了他精心培养的人才卫鞅。可魏王却认为有房间就足以成大业,不听其临终之言。

秦国国君又颁布了求贤令,号召天下人才,卫鞅随即去了秦国。到了秦国,他并没有直接去找秦孝公,而是苦访了三个月,查看民情。秦孝公和卫鞅长谈,相见恨晚后来,秦孝公力挺卫鞅变法。在经历一系列艰难险阻后,卫鞅终于变法成功,秦国国力不断增强,领土也不断扩大,可是年仅四十余岁的秦孝公却得了重病,没多久就病逝了。在临终前,还当着小儿子的面对卫鞅说了一句十分不得当的话:“能扶,则扶,不能扶,则自立为秦王。”

今天子即位后,则对卫鞅有了猜忌,后来便把其打入囚牢,权臣们都高呼要车裂卫鞅。新国君嬴驷最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卫鞅请罪,可是又迫于形势不得不杀掉他。卫鞅对嬴驷说:“等我死后必下便可以,以六国逼杀卫鞅征讨之。”后来,刑场上,在群众的哀悼声中,卫鞅被车裂了。

未央如此之忠诚,实在是令人敬佩,自己呕心沥血变法,大公无私,一心对秦国好,即使在将死之时还为秦王出谋划策,真忠烈之士。这让我想起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后辈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宁愿舍弃生命。

卫鞅——一个传奇的人物,他的出现对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其身上拥有的闪光品质,也值得我们学习。

成语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如:《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又如:摆着那些七零八落的人才,要支撑这个内忧外患的天下,越想越觉危险。——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一回

成语一贫如洗:穷得象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如: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又如:当时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家里一贫如洗。——邹韬奋《我的母亲》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5

《秦始皇》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也在微博上一一进行了阐述。原想,在全部完结后,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以表达我对此书的赞叹以及大秦文明的敬仰。然,此时此刻,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笔,一代代惕厉奋发、坚强刚毅的君臣股肱,我却不知自己该说什么了。

古语曰:读史以明志。老公说,读书贵在指导生活。将阅读大秦帝国的总结落脚于此两点,于作者,于历史而言,是小了。然,于我,于老公,于我们这个小家来讲,是实实在在的被激励了。大秦历代君臣之坚强刚毅、惕厉奋发、宵衣旰食、精诚一心、极心无二虑的为人为政作风,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

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阅读《大秦帝国》诸多历史人物之后最深彻的感悟之一。纵观历史,唏嘘不已。真可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荣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对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砺及培养。唯“坚强刚毅、惕厉奋发”方能“博大深远,震古烁今。”诚哉斯言也。国运、命运无不如斯。

曾和老公说过,《大秦帝国》值得一读再读,每读常新。我会至少再读三遍的。的确,《大秦帝国》是我近年来读到的难得的历史小说。拘于我现在的阅历,可能很多观点理解的还不到位。然随阅历的增长,再来重读此书,见解收获会更多吧。

因整部书阅读期间,适逢孕期。刘岸开玩笑说:你们家宝宝长大必然了得。胎教都是《大秦帝国》之煌煌巨著。揶揄而笑。但我是希望贝贝在肚子里可以感受我阅读此书时候的感受的。黑色裂变的崛起,国命纵横的跌宕,金戈铁马的骊歌,阳谋春秋的智慧,铁血文明的辉煌,帝国烽烟的悲歌。一部史书,250年大秦史。几多光焰,几多灿烂。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其文明之辉煌,其人才之济济,若星汉灿烂,无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国。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伟大的秦帝国骤然消失于历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成语实实在在:真实,不夸张,现实存在的。如: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又如:我们需要实实在在干活的人。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6

自从秦始皇嬴政即位经历了治水以及任用贤才以后,秦国变得愈加强大。反观六国,都十分迂腐,与秦国简直是鲜明的对比。于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野心便日益增长,秦国先灭了韩国,然后亡了赵国,之后又把矛头对准了燕国。

此时燕国国力薄弱,但其却靠依附于大国而存在。秦国要灭大国,必须先剪除燕国这个羽翼。燕国也曾有强大的时候,在燕昭王时期,乐毅变法使齐国强盛,侵略齐国甚至险些将其灭亡。可后来却在经历了几个昏庸的君主之后,使燕国渐渐衰落了。当时燕国是燕王姬喜为燕国国君,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国公子太子丹逃回秦国。太子丹与姬喜相处三月余,便重新获得了父王的完全信任,开始总摄政事,燕国便开始了谋划抵抗秦国的入侵。

太子丹清楚地知道,秦国的灭国大战即将实施,若不及时早谋动手,只怕燕国连最后的时机也没有了。并且,秦国上卿顿弱坐镇燕国,多方通连燕臣,自己的举动很难逃过顿弱势力的查探。好在其久为人质,寄人篱下,已锤炼出一种缜密机警的秉性,几年内将此事做得丝毫不露痕迹。

后来,田光向太子丹举荐了一位剑士,名曰荆轲。太子丹谋划用荆轲去行刺秦王。秦国将军樊於期又逃往燕国,太子丹便借献樊於期人头和割地之名,使荆轲以使臣的身份出使秦国。再后来,荆轲行刺秦王失败,燕国始终难逃一劫,被灭了国。

荆轲刺秦,实属燕国无奈之举。几代燕王昏庸无能,秦国灭燕近在咫尺,太子丹也无力回天。但荆轲此举实在是令人震撼,以秦王之威,以秦国之强,荆轲孤身刺秦,而且差一点就得手了。太子丹也十分令人赞叹,反正迟早都是一死,不如放手一搏,勇烈而亡。但又想来,提一匕首欲改天下,未尝闻也。即使荆轲成功刺杀了秦王,也只是缓兵之计,难道秦国始终后继无人吗?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也十分令人敬佩。秦王统一天下后,发现了高渐离的行踪,因爱惜其善于击筑,并且是天下闻名的大乐师,便免了其追随荆轲的死罪,用马尿熏其致使双目失明,在咸阳宫做了乐师。有一天,高渐离在击筑时,嬴政听得入神,高渐离突然举起了大柱猛然砸向他,但还是行刺失败。

在这一段的历史中,我读到的不仅仅是秦灭燕国的过程,还感受到了为国至死不渝的精神和永远的友情。

成语缓兵之计: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又如:话大决意要杀陶三,监生恐闹出事来,原为缓兵之计。——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十二回

成语后继无人:继:继承。没有后人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如:罗瑞卿《党的三大作风的楷模——回忆周总理》:“这位老中医的医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后继无人。”又如:这项伟大的事业怎么会后继无人呢?

5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