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视观后感 > 历史转折中的小平电视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小平电视观后感

时间: 福臻2 电视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描述了1976-1984年的邓小平,主要从1976年毛泽东同志逝世27天后开始写起,直到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国庆游行队伍,游行队伍中的大学生自发地打出代表亿万人民心声的横幅“小平,您好!”为止,期间历经_,结束十年动乱,进行拨乱反正,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对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下面是的小编为您提供的几篇关于关于该剧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历史转折中的小平电视观后感1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一集以平民视角全景式再现了1976年10月_这段重要历史,令观众感到邓小平是一个坚持原则,寸步不让的钢铁硬汉,在小平同志的一生中充满了不断求新变革的精神。其实,在邓小平一生中,尽管在他身上经历了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但他始终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的真挚信仰,顽强地坚持下来。

通过观看剧片,笔者感到,该电视剧把冷静、敏锐、睿智、乐观的伟人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再现了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剧情注重细节的描写,以细节入手,从小事着手,不回避历史,刻画了邓小平既是一个慈祥的老父亲,也是一个地非常时期特别有智慧的领导人。尤其感人的是邓小平给儿子擦背的这一细节,让观众看后感到心里总有一股热呼呼的父爱,扣人心弦,打动着观众的心扉。

在剧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让观众看后感到邓小平一家是一个乐观豁达的家庭。邓小平说自己已经三次被打倒,如果_上台了自己就是掉脑壳了。但是家里的儿女却比邓小平乐观多了,他们相信只要他们团结在一起就一定会战胜_的。邓小平虽然表面上很淡定但是他知道事情就要发生了,他是一定逃不掉的。从中,观众看到邓小平在人生的低峰期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让我们感悟到,这是他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给了他强大的信念,成全了他的伟岸形象。

我们都知道,电视剧虽然以邓小平的名字命名,但描写的确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的光辉形象,他们是共和国新时期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开创者,值得大家铭记和歌颂。剧情展现邓小平是一个坚持原则而不丧失原则的伟人,更是令观众对伟人的敬仰。正如在剧情中,邓小平意味深长地对妻子和长子邓朴方说“去年的这个时候,刚刚开始批邓,主席要我牵头,搞一个肯定______的决议,也就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我思考再三,婉言拒绝了。我用主席的话说,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让我做出这样的决议,不合适。”在这个原则问题上,邓小平不肯让步,决不拿原则做交易,体现了小平同志在处理问题时并不为个人得失而丧失原则,再现了一代伟人的崇高风范,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诤诤硬骨,的确令人钦佩。正因如此,邓小平在世人眼里是一个非常伟大,非常高尚的人。

观看剧片,缅怀伟人。当下,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坚忍不拔的品格,学习邓小平实事求是的作风,沿着邓小平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保持清醒头脑,在路线原则问题上要保持坚定立场,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历史转折中的小平电视观后感2

敢为天下先,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态度,无论是在那些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还是在今天这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高度发展的年代都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在观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之后,感触颇多,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邓小平同志能够在思想领域及经济领域有那么多伟大的创举是多么值得铭记,印象最深的就是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先例,就搞出一个先例出来”。

邓小平同志在那个时期所面临的局面,是难以想象的,毛主席、周总理相继去世、_的夺权、中国社会思想和经济的现状等等,都是摆在邓小平同志的面前。可就算他所面临的情况有多复杂,他都没有倒下,依然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祖国的命运而奋斗。历史选择了邓小平。在当时的各方政治力量中,_作恶多端,不得人心,被打倒是必然的。以华国锋为代表的新派势力,在党内高层缺乏根基,在人民大众中没有威信,难以承担起领导核心的重任。以老帅为代表的传统力量终于掌控了局势,但老帅中具有国家治理能力、懂得经济规律、能够掌控军队的人少之又少。叶剑英、陈云、李先念都是一个领域的领导者,但都不能在综合驾驭上取得普遍的支持。遍观当时的政治人物,唯有邓小平才具有如此可能。

邓小平同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做出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决定,高考的恢复、知识青年的返城、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引进外资、发展重工业等等,都无不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精神。“敢为天下先”,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组合而成,但是要真正做到这几个字可不只是有勇气就可以的,他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环境,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中国与世界接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使中国从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根本的变革。

“敢为天下先”,在实质上就是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着重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有这样精神,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尝试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当然,前提必须是合理合法,在不违反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做出亮点,这是当前我们在工作中所急需的。

历史转折中的小平电视观后感3

央视正在热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收视率已经创造新高!

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放恢复高考的画面,许多人有共同的感受:77年我也参加了高考。平静的语气之下,却很快泛起波澜:“有几个关键细节,倒回来又听了听,每一句话,都会让人回到那个年代!”

“1月8日,周恩来逝世;4月5日,天安门爆发四五运动;7月,邓小平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7月6日,朱德元帅逝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9月9日,毛泽东逝世……”伴随画外音,1976年的一个雨夜为中国的那段历史拉开沉重的帷幕。

这是一段13亿中国人的集体回忆,一段永远无法忘记的艰难岁月,一段曾经激情澎湃的岁月,一段牵引我们和子孙后代身历繁盛与文明的年代。

“邓小平“三个字的背后,是三起三落的传奇故事,也是现代中国波澜起伏的家国命运,更是折射了远大理想和崇高品格!

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百色起义》,到90年代的《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浴血太行》,《大转折》之《鏖战鲁西南》《挺进大别山》,以及《大进军》,一直到本世纪初纪念邓小平1__年诞辰的《我的法兰西岁月》《邓小平1928》,众多的影视作品都在纪念这个被《纽约时报》点评为“政治奇才”的老人,但故事再现的,都是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以及他个人生活的少量片段。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这部筹拍数年,长达48集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为我们带来了无数个第一:第一次长达8年(1976-1984年)的时间跨度,第一次将邓小平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重叠,第一次在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中,展示了邓小平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丰富的内心情感,也再一次深入地展现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政治情怀。

面对_的迫害,他说:“邪不压正,_搞不垮中国共产党,这个信念,我们全家都要坚定不移。”

面对西方的质疑,他坚定不移:“要让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最终相信,最终靠的是我们国家的发展。”

面对苏联解体,他清醒地意识到绝不能重蹈覆辙:“中国需要长期的和平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面对先进的发达国家,他开明、自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还是回到那个雨夜。最忘不了的,是他始终坚定如炬的目光。

“文_”结束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历经磨难的国人,乃至全世界都在瞩目:中国向何处去?

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他深情切切,平静的表情背后是内心的巨大波澜。他深知十年动乱后的中国底子薄、人多、耕地少,吃饭就业教育都成问题。但他坚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抓得住抓得稳”,四个现代化一定能实现!这是他的理想信念,更是他崇高的政治情怀。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从国情出发,不盲从于任何外来的声音,从否定“两个凡是”,实现思想大解放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没有恢弘的音乐,没有义正辞严的台词,没有脸谱化的表演,无论是访日新干线上的触动、宝钢项目决策的果断、恢复高考时机的选择,还是为陶铸等人平反的艰难,以及中美建交的重大外交胜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推动中国前进的历史瞬间。看到一个说着四川方言,偶尔开着玩笑却始终殚精竭虑的老人,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凝聚人心的讨论,一个个若有所思的眼神,还有总是那么坚定的背影……而13亿中国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喜悦、笑脸,有了活跃的市场、中西方的经典书籍、手机、彩电、裙裾飘飘的时装、股票、汽车、旅行……

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希望和梦想。

人们由衷地怀念这位老人,这位真诚、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守护者、实践者、开拓者。

西方人惊叹于他敏锐的洞察力,高瞻远瞩的眼光,称他是“政治奇才”,而他所创立的邓小平理论,证实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他把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带出混乱、贫穷,带入新的方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东方的奇迹。

前苏联有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赞同邓小平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不能不顾本国国情而盲目草率照搬外国模式。因为照搬他国模式不可能带来成功,最后只会变成中国的“共产主义大跃进”或俄罗斯前几年的“资本主义大跃进”。这也并不是说不能吸收其它国家好的经验。正好相反,开放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其他国家好的经验。在我看来,邓小平及其继承者的主要功绩在于他们能够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保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评价:他那勇往直前的坚强决心和绝对的自信都给我留下了一次比一次深刻的印象,而且每次我对他的印象都由于他领导的国家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而进一步加强。

今天,中国再次进入改革元年,这位睿智的老人留给我们的政治财富,仍然在这片大地生生不息地演进。

历史转折中的小平电视观后感4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转折的年代。38年前的1976年,注定成为中国当代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唐山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伤亡,“__大革命”结束。就在这样一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关键节点,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拉开了序幕。

江青一伙被隔离审查的第二天,还处在“禁锢”状态的邓小平终于得知他盼望已久的消息。_。故事正是从伟人的家庭生活场景展开,北京宽街胡同的四合院中,邓小平夫妇正在烧水为瘫痪在床上的长子朴方擦洗身子,夹煤球,拧毛巾,熟练自然的生活情节,展现了作为父亲、丈夫的邓小平对亲人家庭细致入微的照顾。

无论是被冷落和批判时,还是即将恢复权力、决策中国未来走向时,邓小平始终举重若轻,深思远虑,冷静处置各种变化,他善于倾听和调查实践,重视、培养人才,不断化解大小问题。主演马少骅,用惟妙惟肖、富有节奏感的四川方言、生动自然的表演,将72岁“出山”前后的邓小平演绎地入木三分。

任何力图记录历史的艺术作品都存在着如何面对真实和虚构的问题。该剧主创者的态度是:敢于直面政治、敢于揭秘过程、敢于虚构故事。虚构可以,但要准确把握分寸:重大历史节点、关键细节上不能,用以丰富人物的小细节上可以;史书在册在论的不能,史书空白处可以;易造成历史认知模糊的不能,对历史认知影响不大的可以。

该剧巧妙地把虚构人物和现实人物交织起来推进故事,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让剧情生动好看。剧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华国锋、胡耀邦等的形象塑造,尽可能尊重历史真实;桥梁专家李国豪、数学家陈景润的几个情节设计巧妙,表现逼真;在铺陈这些实线人物的同时,一条虚线同时展开,田志远、夏默、刘金锁等虚构人物,为前后重大事件和剧情需要作了铺垫,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突出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命运变化和期望改变生活现状,脱离贫困和压抑的迫切心态。

从家到国,再从国到家,依靠着这些虚拟人物,故事得以展开。从教育科技领域的高考改革和科技人才选拔培养开始,再到突破两个“凡是”,推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是继续农业改革、建设经济特区,通过展示虚拟人物的命运起伏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被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样虚实交织的叙事手法,贴近了许多生于1940、1950年代的亲历者鲜活的生命体验,拉近了伟人与普通人的距离,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历史剧是一面镜子,过来人可以从中寻觅当年自己的位置,细细体味自己人生的经历和转折。现在很多老革命、老科学家当年还是年轻的儿童团员,如今多以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包括导演吴子牛在内,最早受益于高考改革的1977、1978级大学生,如今也多年过半百甚至花甲之年。据说导演在拍摄时格外用心,也许他也希望借着这部影片,来抒发自己对那段青春岁月的怀念之情吧。

__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部展现1976年到1984年那段特殊历史的人物传记片,带我们一起重新走进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精神世界,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更好理解和认识今天。这,也许正是对邓小平的最好纪念。

历史转折中的小平电视观后感5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热播引来巨大反响。该剧讲述了邓小平1976年复出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带领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重重阻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本以为看这部电视剧的观众都是像我们五六十年代的这茬人,因为这段“历史转折”我们都经历过,有过切身的感受。意想不到的是,许多80后也爱看,碰到一起,还和我们这些过来人聊起有关这部电视剧的许多很有意义的话题。类似这样“无代沟”,是很少见的审美现象。

关于邓小平的影视剧拍过不少,而写这段“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却是第一次。观看此剧,有三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邓小平复出。当初中央安排他抓全面工作,但是邓小平却选择了分管教育和科技。教育与科技乃是事关祖国前途的大计。197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作出了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剧中展现了1977年恢复高考,及邓小平与应邀进京的苏步青等科学家共同参加科学座谈会的故事。其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著名学者马寅初看到这个特殊的班级,既有叔侄同班的,也有夫妻同班的,于是笑着对同学们说,这真是世界奇观。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是一次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深刻印象之二是,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观念束缚,敢闯敢试,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_动乱留下的一堆烂摊子,不仅仅表现在物质的匮乏,更体现在思想上的教条和僵化。该剧重点描写了《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情节,这些鲜见的内容首次在荧屏上呈现,而这篇文章引发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对“两个凡是”的否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步入了深水区,突破利益藩篱,动自己的奶酪,还是要有当年小平同志坚持改革的勇气、解放思想的锐气和责任担当的正气。

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深刻印象之三是,小平同志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小平同志有一句经典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电视剧中有一个情节:小平同志视察大庆油田的时候,问一名生产能手、劳动模范月收入是多少。职工回答:45元2角。小平同志感慨地说,收入太低了,再不能搞平均主义了,要按劳取酬。小平同志心怀人民,尊重群众,他推动的改革开放,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美满幸福的日子。正如__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让我们继承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深化改革,坚信“中国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不懈奋斗!

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