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红色电影观后感 > 红色电影观后感5篇

红色电影观后感5篇

时间: 丽丽2 红色电影观后感

《长征》这一部电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很深。看完《长征》后,我常常思考:红军究竟是凭借什么才能够克服这种种的不利因素,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红色电影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红色电影观后感1

在《中国近代史》课上,老师给我们留了作业要我们观看一部红色电影并写下观后感。我选择了观看《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建党伟业》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产生的过程。我在看完《建党伟业》后,感觉激情澎湃。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让人们永远也无法忘记的历史,也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面临着西方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日本的残忍暴行。以前初中和高中也学过中国近代史,但是通过看了这部电影才让我真正的感受到那个时候的实际情况。

《建党伟业》主要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影片以武昌起义拉开辛亥革命序幕清王朝濒于灭亡开始,那个时候的社会及其动荡,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你上一秒钟还活得好好的,下一秒就死于非命。所以说有一个完整的国家、有一个负责任的政党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我们不用担心哪一天我们的国家领土少了一块、不用担心哪一天会打仗、不用担心哪一天国家会灭亡,因为我们现在有中国共产党、有强大的政党和国家。有可能现在我们的这一代人无法感受到战争的可怕,但是当战争真正来临的时候你才会知道什么叫绝望。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家不成家,我们只能四处躲藏逃窜。以前我们家后面住着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是从战争时期走来的,她经常和我说一些有关以前战争时的故事和告诉我现在的生活是多幸福,我现在仍然清楚的记得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真的太怕打仗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又要搬家。所有我们要爱自己的国家,珍惜现在的安全环境,感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维护中国共产党。

在《建党伟业》中的一些伟人的爱国情怀也真正的感染了我。在袁世凯想称帝时,蔡锷为了去日本与孙文先生会合假意拥护袁世凯称帝,为了不引起袁世凯的怀疑蔡锷不得不抛弃凤仙只身前往日本还拖着身患重病的身体。蔡锷在北京的正阳门东站对凤仙说:天下人都知道我蔡锷爱美人不要江山,但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还有周恩来在做学生时为了阻止北洋政府签立不平等条约发起五四青年运动,他们不畏牺牲的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在被抓起来后毫不畏惧一起绝食。在建党时,毛泽东等人在开中国共产主义的首次大会时,他们机智勇敢为挽救中国而努力,他们有的人来自国外有的来自广州有的来自长沙有的来自北京,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拯救中国。在那个动荡不安、吃不好穿不暖的时代,他们没有把自己的儿女情长放在第一位,没有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他们不像袁世凯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国家出卖人们,他们没有苟且偷生,他们主动站了出来,他们扛起了历史的重任,他们把中国的生死存亡放在第一位,为中国站起来而奋斗努力摸索。而现在我们美好的生活就是这些爱国人士努力的结果,所以我觉得我们所有人都应该看看这些爱国人士的伟大事迹,被他们的事迹感染向他们学习,虽然现在我们不用像他们一样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但是我们现在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我们应该坚持并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的复兴而出一份力。

相比较在《建党伟业》中看到了爱国的一面,我也在《建党伟业》中看到了不那么好的一面。如:袁世凯在窃取了孙文先生的革命果实之后,为了自己称帝的一己私欲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李大钊先生曾评价袁世凯:自绝于国家,自绝于祖宗。还有北洋政府与西方列强在将山东永远属于日本的条约上面签字。这些人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人就是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惜牺牲国家后代的利益,这些人的存在更加衬托前者之伟大,也教育我们这些人是我们的反面教材不得向之学习。

红色电影观后感2

不久前,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建党伟业》。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这是一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的奉献片。从辛亥革命爆发到1921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部电影描述了中国近10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它包括三个部分:民国初期的动乱、五四运动和党的建设。

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是被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开始的,而不是中国自发地走进近代。其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时期,我国小农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但资本主义发展不好。统治者的“天国”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中国逐渐脱离世界潮流。

国门被强行打开后,清政府试图想做出能改变现状的举动:比如洋务运动,这是由地主阶级发起的,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以自救、自强为目的的清政府为维护自身统治的运动。但1894年中日中日战争的失败,也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还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资产阶级改革运动,通过光绪皇帝,主张向西方学习,倡导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体制还有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我国不可能实现君主立宪制。

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别发动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目的是反对专制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一场更为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君主制,但由于革命家的软弱和妥协,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成果。在电影中,袁世凯的心愿一直是登上皇位。但辛亥革命所宣扬的民主主义,已被大多数的国人所知道和接受。无论袁世凯如何恢复儒家思想,尊重孔子,都是徒劳的。我们应该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而不是让历史倒退。

洋务运动的失败,告诉着我们,光发展经济,思想跟不上也是行不通的。文化对政治和经济是不利的。但是维新运动的失败,让当时的人们意识到在中国实现君主专制或者君主立宪制是行不通的。那该怎么办呢?在当人们苦恼中国该走什么道理时,俄国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希望。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内容,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反对迷信,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主张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进步文化。后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传播,反映了新革命阶级的要求,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5月4日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在电影中,有段是讲到胡适提倡白话文的情景,一个女生提出文言文比白话文更加简洁,女生举了个例:无能为力,在当场上的人要同意女生的观点时,胡适先生答道:“无能为力是四个字,用白话文只用三个字。”女生连忙问道,怎么讲。胡适先生答道:“办不了。”声音一落,会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胡适先生说服了姑娘们,并为她们鼓掌。

红色电影观后感3

今年的五月四日,距离1919年那个群情激愤的五月四日,已经过去了整整一百年。这一百年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沧桑巨变,从一个积贫积弱的社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我如今作为一名生在和平年代的青年,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体会过饥饿,却仍然时时谨记先辈们为当今局面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功劳。

只有不断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才能为我们日后投身社会、奉献祖国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

于是,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我观看了这样一部经典影片——《我的1919》。

1999年,黄健中执导历史故事片《我的1919》,由陈道明饰演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在我看来,陈道明的形象确实非常符合“京城三大美男子之一”的美称,演绎过程更是充分展现出了民国第一外交家的气魄与风度。

影片中加入了顾维钧好友肖克俭及其妻子梅的视角,从外交谈判和社会民众的多种角度生动刻画了1919年的动荡飘摇。

该片主要讲述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尚未从战火的蹂躏中恢复元气,便准备召开巴黎和会,旨在解决战争的遗留问题和奠定和平基础。

而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应当享有五个席位,当北京政府派出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等五人组成代表团抵达巴黎时,顾维钧仍在为因西班牙流感而丧命的爱妻唐宝玥痛心,但新的打击并没有给顾维钧一个喘息的机会——各国被划分成三个等级,而中国被划为了最后一等,只有两个席位。

五位代表可轮流出席,却因为代表团排名的变动在内部埋下了不和的种子。谈判由此开始。而在另一边,顾维钧的好友肖克俭,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祖国争取公平的待遇。

他在巴黎组织游行罢工,遭到法国警察逮捕,获释之后,他仍积极地投入到唤醒民众的工作当中,无怨无悔。尽管他的妻子梅专程赶赴巴黎,几次三番地叮嘱,希望他能保证自己的平安,却也仍然无法阻止肖克俭的义无反顾。

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其中一个情节,是巴黎和会最终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向效仿意大利的日本妥协,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由此点燃了国内“五四运动”的火种,且声势浩大。

肖克俭等人也理所当然地在巴黎组织集会响应,可惜“还我山东”的口号喊得再赤诚、再撕心裂肺,依旧无法抵挡法国军队的铁蹄。

红色电影观后感4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小长假未能出门远行,闲来无趣。便在空闲之余观看了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火烧圆明园》。本想打发时间,不曾想,看完感触颇深。

作为文科生,我热爱历史,不仅能把朝代倒背如流,而且能说出不少历史上的名人趣事。但今天看完才知道,影视作品给人带来的震撼不是单纯看书所能有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在一帧一频间拨动人的心弦。就好比今天看到的《火烧圆明园》,虽然这段史实在书上看到无数遍,也曾听老师说过无数次,但今天一观,仍然是无比震撼、痛心。

看着手无寸铁的祖国同胞被突如其来的棍棒击打倒地,那一瞬间我的周遭似乎只剩下了巨大的耳鸣声,血液都涌上大脑,全是不知所措的无助与愤怒,对北京政府,真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从同治帝六岁登基时开始,片头开篇画面是一排排仪仗队,站遍皇宫各巷,文武百官跪着迎接皇帝登基,琳琅辉煌的石陛雕龙刻凤,好不壮观。乍一看好像是太平盛世,但这一幕还是没能掩盖住大清帝国崩塌的颓势:太后垂帘听政,文武百官满面愁容,侍卫面黄肌瘦。大清的这一幕,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临危之前的回光返照。

镜头来到慈禧太后入宫前,慈禧还是个少女时,路过一个老工匠的铺前,看到工匠手中的活,便问老工匠所做何物,老工匠回到“石陛”。慈禧又问为何龙在上凤在下,老工匠笑称:皇帝比皇后大,自然龙在上。慈禧表示不满,道:以后,我要让龙在下,凤在上。而且,按照电影的描述,慈禧后来确实也做到了。这是电影中的细节,这件事历史上可能不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电影把这件事描述出来,在我看来似乎是有着一个错误的观点导向,大清帝国的崩塌跟一名女性息息相关。

火烧圆明园是该电影的主题,本来应该是围绕着一主线而展开,但奇怪的是,电影的内容中,有关圆明园的笔墨却很少,而更多的是描述慈禧与咸丰帝的生活,慈禧对咸丰皇帝处理政事的影响,这似乎是想把慈禧祸害朝廷,断送领土的罪名做实。大清为何灭亡?因为皇帝,大清政府的无能,大清政府为何无能?因为后宫干政,固守传统,乱法违纪。这是我从电影弹幕中看到的,这样解释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想想有感觉不对。我不知道电影的观点之一是不是想把亡国的责任推给一位女性,但它确实误导了那些本来对慈禧存在偏见的那些人。

我想,应该是那些人曲解了李翰祥导演的用意,圆明园为何会被火烧?其实李翰祥导演在前面做了很多的铺垫。这些铺垫看似与圆明园的下场无关,但恰恰相反,这些电影情节似乎暗示了火烧圆明园的必然。

其实英法联军烧的不仅是圆明园,而是在烧整个大清帝国,从圆明园化为废墟的那一刻起,天朝上国的美梦彻底化为泡沫了。面对外来列强,中华儿女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在一声声的哀嚎中接受屈辱。

红色电影观后感5

我最近看了一部红色电影。

本片由刘野、刘德华、周润发、陈坤、周迅、冯元正、张家银、张义山、黄磊、范冰冰等明星主演。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年的历史故事和这一时期产生的群众人物。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周炳兵等组成。以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这部电影是在2011年6月15日上映,用来作为庆祝建党__周年而创作的。

这部电影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辛亥革命,是由周润发、刘德华、赵本山、张家辉等人出演;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性革命引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和十月革命后巴黎和平会议的外交失败。这部分由刘野、冯元正、张嘉义等演奏。第三部分是这些爱国精英建立中国共产党。

通过看电影,我更加感受到了当时的那种爱国情怀,那种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特别是宋教仁被刺杀、大学生集体起义的情节,让我想到了最近四川凉山发生的火灾。发生火灾的原因是因为一棵八十多岁的树受到雷击而起火,消防员们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利益不顾生命危险英勇向前,令人惋惜的是有27名消防员和3名地方官员以及为他们带路的一名当地居民牺牲了,他们是如此的伟大,尽管他们有的才刚刚成年,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守护了我们。他们是如此的敬业和爱国。《建党伟业》给我的感受也是如此,让我感受到了爱国精神力量的强大。我们都应该有一颗爱国的心,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去学习。在四川省凉山市火灾事件中,一些网民在互联网上公开诽谤烈士,如网上不断发布的“快手二雷”等名称,公开诽谤和侮辱牺牲职责的消防员,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也引起了网友的强烈愤慨。蒂森2019年4月4日,该男子被南通警方逮捕,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因涉嫌寻衅滋事而被拘留。这种侮辱爱国人士的人应遭到世人谴责,因此我们也要加大力度宣传爱国人士的光辉事件,激发我们的爱国精神。当然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事件的发生,让更多人认识到军人的伟大,许多青年积极报名入伍,甚至还有许多报考边远地方。爱国精神从古至今都是我们所追求的,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宋教仁等革命人士的努力让我们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陈独秀、李大钊等爱国人士给我们传来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他们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带来了科学和民主的观念;陈独秀、李达、李汉军、张国涛、刘仁静、毛泽东、何书恒、王景梅、邓恩明、陈檀秋、董必武、周福海、陈公波、鲍惠生等同志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征程。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担负起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些都是爱国。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