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
写观后感并与人分享是一种有益的交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拓展视野和思路,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好的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篇1
狼到底在我们民族内心深处代表着什么?残忍、卑鄙、无耻、贪婪……总之,在读到这本书之前,狼在我的心里并不是什么好东西。狼的世界里有着自己的规则和道德,我们只是在一个又一个传说中强化了狼的恶毒,却忽略了对狼的了解。在这本书中,狼性与人性的比较让我深深的震撼,作者以《狼图腾》命名此书,要说的不是狼,而是民族的图腾!
汉武帝,这个把一个朝代的名字缔造成一个民族的名字的千古大帝,让这个匈奴眼中的羊一样温顺、狐狸一样狡猾的国家变得让敌人闻风丧胆,羊性蜕变成了狼性。于此,作者也许并不是想让我们变成狼一样的人,而是希望这个民族的血液里流淌一些狼的血吧!
想到了一个插曲:当年这本书红遍中华时,曾有外媒担忧的评论——中国最畅销的书籍宣扬的是纳粹!呵呵,可见,外国人对我中华血脉沸腾着的刚健之血是何等的恐惧!
此书,值得一读。
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篇2
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野狼,是凶狠的,贪婪的。在草原蒙古人眼中,狼是智慧的,勇敢的。他们将狼敬仰为神。在他们眼中,“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不鸣则已,一举成名”,那才是狼。
电影告诉我们人与狼群,食草动物与狼群之间平衡的食物链关系。狼捕捉跟牲畜们争夺草料的黄羊,蒙古人保留狼群保存下来的黄羊,以免饥饿的狼群威胁到他们的牛羊马。但蒙古族人长久以来保持的平衡却被外来帮助开发蒙古这片土地的人破坏。从一开始偷走狼群储存下来的黄羊,到受到狼的反击后错误处理,在不合理的开发草原上最后一片草地后,狼群因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再次向人类居住的牧区靠近,大肆宰杀羊群。恼羞成怒的外来居民采取了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猎枪,炸药被做成各种陷阱来杀死野狼。很快,草原上最后一头狼被驱赶到我国北方边境。没有过多血腥,但每一帧都是残忍…有时候人比狼更加可怖。这无疑是那个时期那个地区的悲哀。
《狼图腾》是以同名小说改编,中法合拍完成的影片。导演被称为“世界上最会拍动物的导演”。他脱离了小说束缚,精心编织故事情节。使影片更加丰满,现实意义更甚。
影片为背景,讲述了陈阵与杨克两个北京下乡青年在蒙古的见闻。影片的亮点之一便是陈阵的扮演者冯绍峰和杨克的扮演者窦骁,丢下偶像包袱,以邋遢、沧桑的形象出镜。陈阵对郎有着执着的热爱,又阴差阳错的养了一只小狼。随着小狼的成长,天性日益显出。在小狼伤害了族里的孩子后,反对陈阵养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好不费劲就到嘴的食物,不是毒药,便是钓饵”。陈阵亦知小狼不会一直跟着自己。可狼群不会接受身上有人的气味儿的小狼。陈阵便教它辨别陷阱,在水中捕猎,担心它被人们伤害到…
影片将狼的狼性塑造得栩栩如生。影片最后陈阵在回北京之前去草原上寻找小狼。我们仿佛可以从那已经不在小的小狼眼睛中读懂它的情绪,似乎是感谢, 似乎,是告别。短暂的目光接触后,小狼转头奔向了草原,奔向那片属于它的世界。这个片段是我尤为感动,狼其实并不冷血,这是它的情感付出对象不是你罢了。
最后的最后,电影也并没有交代像外来干部告密狼群所藏黄羊所在地的蒙古人到底被人们调查出来没有。但无论抓到与否,都告诉我们,人类学习狼的生存方法,学习它们的储藏手段,却唯独学不会它们时刻团结一致的秉性。电影发人深省。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随便捕杀野生动物已经成为了违法的事情。但在政策下,难免会有漏网之鱼。所以多拍一些类似《狼图腾》这样的电影来宣传保护野生动物显得尤为必要。
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篇3
五年级的暑假,我们一家来到一望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呼伦贝尔旅游。在那里,我充分感受了草原的温和、浪漫的气氛。但当我观看完电影《狼图腾》后,草原的另一面,又展现在我的眼前。
电影《狼图腾》讲述了草原的苍凉、悲壮的一面。1967年来到锡林格勒盟的陈阵是一名下乡知青,他发现了一头小狼并抚养它长大。农场主任包顺贵不给狼以任何生存空间,狼宁死不屈、机敏狡猾、团结一心,对付人类。野狼被赶尽杀绝后,陈阵把养大的小狼放归山野,它成为了一匹真正的草原狼。
在整个大自然的体系中,最不可破坏的就是生态和食物链。如果食物链被破坏,从高等的人类到低等的小草都会遭到威胁。《狼图腾》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因为食物和狼皮衣服的欲望,在一夜之间把所有冻死的黄羊抓去公社。狼和人一样,也需要肉来充饥呀!狼群愤怒了,开始义无反顾地攻击人们的羊群和马群。可恶毒的包顺贵一口咬定是狼群主动袭击牧民们的财产,对狼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围剿。结果,这样阴险的'行为,遭到了狼群的报复,人们的牲畜一天比一天地少。有一位老人说得好:“这是腾格里(老天)对人的惩罚呀!惩罚啊!”我一下子明白了,人,是不能妄图踩踏大自然于脚下的,如果这样,就会遭到大自然、动植物的狠狠地惩罚,后果不堪设想。
电影中的一段场景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在故事中,狼面对着一堵约三四米高的高墙,里面是浑身肥肉的小绵羊。有一些狼试图用自己最大的力气跳上墙壁,可是没有用。这时,群狼之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搭狼梯”。一只狼直立着身子,靠着墙壁,两只狼从第一只狼的左臂和右臂“飞檐走壁”跳上去,以此类推,搭了三层“狼梯”后,八只狼成功地跳入羊群,疯狂地吃着自己的战果。等人们来到时,狼已经跑远了。狼虽然被人们比喻坏人,但狼坚持不懈、机智勇敢、团结的崇高精神,比有些人都高尚!
草原,美丽又令人陶醉,粗旷又催人泪下。狼,磨牙吮血、杀牲如麻,却勇敢机智、奋斗到底。这,难道不是狼的图腾吗?
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篇4
我在小学的时候,曾经读过《小狼小狼》上初中后再读《狼图腾》,心中有一种新的感受
读了《狼图腾》。觉得狼有许多难以置信的战法。在围捕黄羊时体现了狼不打无准备之仗,例如: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群狼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同时狼也是狡猾的。比如:时机出击,保存实力,麻痹对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动时,突然袭击,置对方于死地。
这本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狼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狼在捕完食之后,还会想着另外的狼。书中最明显的就是捕完黄羊,他们也不是全吃掉,而是剩下一部分,留给母狼和幼崽吃。
狼有的一些习惯,并不是靠母狼教的,比如:夏天里,陈阵由于无奈把小狼拴在太阳底下,而小狼被太阳照得浑身难受,但小狼很快就找到了方法,在地上挖起了他的第一个洞。狼自古以来喜欢黑暗,狼大多在晚上捕食。狼还有一个的特点就是在他们的字典里是没有“品尝”这两个字的,每当得到食物时,就会大口大口地吞完,并不是细嚼慢咽。
狼还有许多优点,让人取之不尽。
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篇5
今天看了一场电影《狼图腾》。几年前曾粗略看过姜戎的原著。本书由几十个“狼故事”组成。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阅读快感。那些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小狼艰难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一个个疑问:当年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远征到欧洲进行大屠杀?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地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狼图腾文化?狼性到底是怎样的?于是,我们发出叩问:我们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只是前人对狼的一种崇尚?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读到《狼图腾》这样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真正揭示了人性与狼性的一部小说,实在是当代读者的幸运。千百年来,占据正统主导地位的鸿学巨儒,畏狼如虎、憎狼为灾,汉文化中存在着太多对狼的误解与偏见,因而可以说姜戎的这部小说旨在与狼为伍,去伪存真,把狼的特性和人类的思考揭示的入木三分,不失为一部好书。
回头再说这部电影,实话实说,还不错。节奏紧凑的故事性较强,还是挺抓人的。虽然我不是很认同狼性哲学(关于小说是否歪曲了蒙古人的文化也在热议),但是这部电影所表达出来的一些意思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比如,人要敬畏自然,遵守自然法则,要与自然保持平衡与和谐,动物远远比人想象的更具有团队精神,也比我们人类更聪明灵异,且重情重义。
剧中有几个情节挺震撼的,其一是两个蒙古族人在大风雪夜去照看军马,与群狼搏斗以及第二天马群在冰湖里冻成冰雕的惨状;其二是人类开着车围捕狼群,两只老狼宁可自杀也不愿被人抓住;还有就是天堂一样的天鹅湖被垦荒移民破坏的样子。人类曾经是自然的一部分,可是却渐渐异化成了自然的对立面,可悲。
感觉这部电影狼比人演的好,蒙古族演员比两个汉族男主演演的好。窦骁老老实实做了一回大绿叶,没什么发挥的余地,冯绍峰的表演还是稍微有点儿端着架子。
总之,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尤其是摄像和配乐非常棒,是一部有诚意并经过精心打造的电影。影片结束以后别急着走,后面庞大的演职人员表足以令人惊叹,特别是每一只狼都有名字,它们也上了演员表,而且汪峰主唱的《沧浪之歌》也很好听,喜欢描写狼的文学作品的朋友,不妨再看看近几年出版的吉林作家张永军的长篇小说《青狼闪电》,挺不错的,我看到颤栗汗出
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篇6
草原上生长的黄羊本身便是狼群的猎物,只有捕食到足够的猎物,它们才不会去骚扰牧民家的羊,而黄羊的产量也因为有狼才不会过度生产,导致草原泛滥成灾,也因为有狼,草原上的黄鼠、野兔也不敢肆虐草地,这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链,是不容破坏的。
然而在北方草原,一群自以为是的外来户在草原上发展农耕作业,导致大片草地被破坏掉,被沙漠化长不出草,最终整个北方草原闹饥荒。为了生计,他们便跑到狼群储存好的猎物阵地里搜挖黄羊,当他们几车满载而归的时候,狼群在不远的山顶上怒视着他们离开。这是为狼群报复而埋下祸根。
狼的食物被人类一抢而空,且他们还要挨过一个冬天才能有猎物捕捉,可想它们这个冬天是有多么难熬。可是人类的残忍还不仅于此,冬天一过,他们不顾当地老人的劝阻,便迫不及待地掏狼窝抓狼崽,并将抓到的小狼崽奋力向天空一抛,小小的生命便垂直撞在地面上一命呜呼。
这一具具幼小的尸首摆在面前,却激不起人类半点良知,反而是贪婪大大地被激起来了。是的,这些小狼崽身上的狼皮定能卖不少钱呢,贩到国外给那些贵妇们做衣服就更赚了呢!而此时的狼群中,母亲们一个个的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悲嚎震荡在草原天空上。自然,随之而来的是狼群的报复,而这次的报复凶猛无比,让人类损失惨重,甚至付出了生命。
在片中的最后,人类对狼群进行猎杀,其中有两只年迈的老狼被围堵在山顶上,一只老狼毅然走到山顶崖边纵身跳下,另外一只迅速跑进一个狼窝里不断地刨着头顶上的石土,在猎杀队的群犬追赶到前,狼窝崩塌,老狼也埋压在石堆下。还有一只最后被捕杀的狼,被几辆汽车一路追赶着,最后实在没力气跑了,便在山坡石堆旁停下,可是神情没有丝毫的恐惧与胆怯,而是以一副随时准备战斗的姿势向敌人低吼。即使已精疲力竭,也要像个战士一样死在战场上。多么悲壮的举动,这三只狼的死深深震撼了我,它们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了它们的骄傲与荣誉。
狼虽凶残,但是它们活得却很有尊严。它们身上有许多足以让我们敬畏和学习的优点。它们组织团结性很强,机智又能忍耐,它们抓捕猎物时,总是能耐心地选择最佳时机出击,给敌方一个致命的打击。通过这个影片,才让我真正了解了狼的高贵,它们是贵族,真正的贵族。
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篇7
看了《狼图腾》,让我对草原狼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也从中品味出一些道理:
第一个让我比较有感觉的,是老猎户带主人公陈阵观察狼群捕猎黄羊的过程中,对陈阵提出的“狼为什么迟迟不进攻”的问题,老人说那是狼在等黄羊吃饱,在选择最合适的时机。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人生在于选择时机”。每个人对时机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做好充分的准备再付诸行动,秉持“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信条;有些人则信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即使准备得还不是很扎实,仍会勇敢地迎上去。这两种行为模式究竟哪一种更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呢?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尤其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必须有谋定而后动的稳重,因为你的身上承载着更多的责任和期许,你的一个决定也许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努力回报,所以,我们要通过细致、科学的分析,努力做到在正确的时机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此之前所要做的就是更为充分的准备。
我看完这部电影想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和谐”。为什么狼群会攻击牧民的羊群、马群,进而引发了人们对狼的愤恨、报复和围剿,其实就是有人把本来要留给狼的黄羊全部给拉走了,把狼逼入了绝境,为了生存,狼就把目标对准了人类圈养的牲畜并且伤害了人类。牧民为了保护自己,便对狼采取了严厉的惩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冲突,就是因为突发的“偷拉黄羊”行为打破了狼、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平衡,本来相对和谐的自然关系瞬间恶化,最终三败俱伤,狼的反抗伤了人,人用武器杀狼、捕狼,而狼群的减少并没有使草原安全,相反,草场被大面积破坏,自然资源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建立一种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是何其重要,就我们企业来说,商场、厂家和消费者就是一种需要保持和谐稳定的商业生态,哪一方都需要从中获取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就有可能一损俱损。所以,我们在今后的企业运行中如何更好的维护好这份和谐,力争实现最大程度的三方共赢,我从这部电影中获取的一个信息就是——留有余地。从我们商场出发,能不能采取一些更为大度的“让利”呢?对厂家、对消费者,拿出更多的诚意,奉献更多的实惠,降低一些姿态,开阔一些空间,让整个的生态系统的参与者体会到我们的诚意进而乐于保持我们之间的和谐,那么越长久的和谐一定会带来更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