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电影的观后感
写观后感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可以帮助人们锻炼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活着的电影的观后感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活着的电影的观后感有用。
活着的电影的观后感篇1
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话那些中幸福快乐的结局使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促使着我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我一直也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
这个暑假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感触颇深,在书中,福贵的生活蜂拥而来的真实都在诉说着丑恶与阴险,在大时代背景的社会变革下,福贵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许多磨难,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福贵的生活是悲惨的,他见证着每一个亲人的死去,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夺走了福贵所有的依靠,但福贵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坚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心中充满了力量,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在活着的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故事,不论不是好的坏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既然承担起这个责任,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变成最好的模样。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艰难的活着,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加映衬了活着的意义。故事结尾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的福贵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坚定的信念象征着他不屈的灵魂。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长,每当翻开书卷,总会有一种绵软的情感萦绕在心头,思绪万千,卷卷都积满深情,行云流水的语句,真挚动人的情感,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 读一本好书,与书为友,潜移默化,见证着崇高灵魂的再现,顷刻唤醒心灵,豁然开朗,仿佛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这本《活着》,书页间仿佛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闭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飞向那片明亮的书海……
活着的电影的观后感篇2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人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文ge、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的电影的观后感篇3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的电影的观后感篇4
活着很累,很难,很苦。这是我对活着最初的认识,自从看了老师给我们推荐的《活着》这部影片,才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真谛。
这部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家财万贯的富贵天天游手好闲,吃喝嫖赌,结果落得倾家荡产,他的妻子家珍与他一同度过了旧社会苦难,煎熬的生活。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几个镜头:
当时的富贵家财万贯,与龙二赌钱,输了自己的房子,气死了老爹,变得一无所有。不久,这套房子被政府认证,是用反革命木头做的.。而这时,房主是龙二,于是,龙二被枪毙了。简单地说,当初富贵没把房子输给龙二,死的人就是他。富贵是与鬼门关擦肩而过,才活下来的。人的一生就是那么使人捉摸不透,说不定做了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会成为别人的替死鬼;说不定在某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别人反会成为你的替罪羊。那么蹊跷,那么不容易。
从今往后再也不赌的富贵给村里人唱皮影戏。儿子有庆因为被父亲错怪而生富贵的气,便与母亲家珍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往碗里倒上很多醋,很多辣子,来到富贵唱皮影戏的地方,给富贵喝。皮影戏仍在继续。“扑”一声,醋和辣子都被富贵吐到了幕布上。观众们哄堂大笑,富贵下了台,大喝:“这臭小子!看我不打死你!”说罢,急忙跟着儿子屁股后头跑,台下又是一片哄笑。这种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是多么和谐的场面!生活有甜有苦,只是个人如何看待生命,如一直悲观,生活在我们看来,也会没有任何乐趣。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富贵的朋友春生轻轻叩响了他家的门。有庆已经不在了,是被他用车撞的,家珍一直不肯原谅他。富贵出来后,春生递给他一张卡,让富贵一定收下才安心。春生还告诉他,前段时间他老婆自杀了,自身压力太大,不想活了。富贵听后,赶紧安慰他:“可别想不开,无论如何都要挺住,我们可是从死人堆中爬出来的,活下来可不容易……记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才能对得起我们……”春生与富贵的谈话,分别反映了两个不同的对于生命的观点。悲观,乐观。怎样看待生命,就能活出怎样的滋味。
是啊!活着不容易,死了也不简单,难道不曾想过一人的生死,会牵动多少人的心?富贵一家经历了多少磨难?从家财万贯变为一无所有;唱皮影戏时,又被抓去当了俘虏;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爬出,宝贝女儿凤霞竟因为发烧成了哑巴;儿子有庆被最好的朋友不小心用车撞;反革命时代,女儿凤霞生育时又因大出血而死……一次次的磨难,他们不都站起来了?不都活得那么乐观,不向困难低头吗?我们又何等为一点小事而沮丧,伤心?想想富贵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不幸的遭遇,我们的生活简直要比他们好得多。乐观,悲观,两种对活着不同的态度,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价值观。
活着的电影的观后感篇5
黑暗笼罩了一座城,唯独只剩一盏灯。窗外只听见寒风在黑暗中挣扎,呐老的老钟慵懒地敲打着。此时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气息,使我一闭上双眼,那书中一幕幕电影般的情节纷纷闪过;在这孤独的夜里,只剩下聚光灯和笔墨与我作伴。
想起白天里,我与《活着》的邂逅时光。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喜欢去书店与书共渡休闲时光。我喜欢坐落在靠窗的位置,手中捧着一本书;喜欢书慢慢划过我的指尖;喜欢书身上特有的淡淡清香,喜欢它们带我领略知识的海洋。窗外的风变得格外温柔,轻轻地抚摸着我的侧脸,但我更喜欢那冬日里的一束微弱的暖阳,那种诉不尽的温暖,让人很惬意!而它,恰好出现在我必看的书架上,格外的引入我目,我顺手拿下它。
没有想到,我的眼泪却与它达成了共鸣:
回忆本是一本蒙上灰尘的书,它曾单薄的承载了某个人的酸楚,过往的不堪,让人不敢再去回忆,渐渐地成了我们闭口不谈的话题,可余华笔下的垂垂老矣的老者,却慷慨大方的与我们讲述他的一生;在锦瑟年货里,该努力时,却有人选择了一份安逸。他是地主家景出生的福贵,他过的是“吃喝嫖抽赌”的生活,可能烟花巷柳显得格外柔情吧!赌场上的输赢犹如梦,而他却不知自己早已输掉了自己的人生。恶习让他家道中落,父亲却被他给活活气死,一贫如洗,穷困之中他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不料被捉去当壮丁,他亲眼目睹了战场上的无数的伤兵之死。历千经万难回乡时,才早母亲已不在人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带了一对儿女,女儿凤霞却因无钱治病成了哑巴,本以为团聚了的一家子能在贫困中得到了平静,不料苦难却依旧如影随形,儿子有庆为难产的县长夫人献血时,医生大量的抽血,不料这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就此消失在这无情的年代里,有庆的死瞬间让我错愕。原以为福贵的生活中的悲剧可以到此结束,可是悲剧一再上演,并没有要停歇。相距离世的是凤霞,她在生产时,死于大量流血;福贵一生经历了最悲痛的事是没能养老送终,白发人送黑发人。妻子因长年被病痛折磨到生不如死,最终还是先他而去。现在只剩他和女婿:小外孙可以相依为命,不料上天又与他开了一场玩笑,女婿在一次建筑事故中被砸死,小外孙苦根也因贪吃豆子意外撑死,命运与他离开了一场令人窒息的玩笑,生命里难得的那一份小小的温情,最终被死神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这头牛跟他一样坚强的活不了下来,他给这头牛也取名叫福贵,夕阳西下,只剩下他和他的牛。
道不完这人世间的阴晴圆缺,也诉不完这风花雪月,只因情深未了的结,也只因人世间迟早要离别;余华用朴素的笔触,诠释了生命虽脆弱无常,但在书中,却让生命坚强得到了极限。《活着》让我感慨良深,尽管四季轮回的脚步让生活不平凡,也蹉跎了光阴,黯淡了你的人生,我们也要在这条路上寻觅,哪怕有天,累了、倦了、也只不过在淡泊宁静中踏着短暂的忧伤,走过坎坷,我们也要笑对朝阳。
我想!你一定对你的人生迷茫过吧!也挣扎过吧!可又不知如何去改变,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放弃看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小火苗。每天无所事事,只会刷抖音、快手、淘宝、打游戏,做着六十多岁老人做的事?寻找那份安逸?不!这样的活着,只不过是在挥霍你的光阴,年轻是像蚌一样磨砺出珍珠的过程,要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才是活着!
黑暗彻底笼罩一座城,也关了所有的灯。
活着的电影的观后感篇6
电影《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影片以__内战和新__成立后历次____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__人的命运。
对于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我们还是有点缘分的。早在高中时期,我与母亲一同在电视上看过,不过,那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后来,还多次听语文老师讲述过有关这部小说内容。现在,又在选修课老师的指导下有幸观看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当然,这部电影上映比电视剧要早)。而今又在写观后感,可谓缘分颇深!
纵观电影的全过程,其时代色彩比较浓厚,几乎围绕着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及“以后”这四个时期而展开演绎的。各个年代的特色比较明显,描述和编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残余影子——封建家庭,在其“大少爷”福贵的挥霍滥赌之下,慢慢被侵蚀、糟蹋,进而败落、衰亡的故事;以及展示了主人公——福贵以“活着”为姿态、为缩影,铺开了一系列悲惨命运和艰辛苦难的剧情,塑造了以福贵为中心的具有强烈的时代鲜明性的个人或家庭为“活着”而“活着”的形象。
但笔者认为,对于这部电影,并不是在每一个年代剧作家都尽力的让剧中人物走向灭亡,而是在其逐渐灭亡中给予其“活着”的希望。
单看这四个年代,福贵的一家抑或亲属在三个时期都有死人,而且有的时期不乏死两个。而电影恰恰所要表达的,是各个时期的特殊背景造就了人亡。尽管有的人物被时代“造就”好了,但是最后的下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要好,并不完美,甚至有的比人亡还要悲催。而这些其实是精神谋杀,比死亡还可怕。
我们可以用历史观念来加以说明,福贵他爹死于劳苦大众没有解脱,社会文明程度低,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封建主义深厚的局面;有庆(福贵的儿子)的死看似偶然,其实与必然共存;凤霞(福贵的女儿)标标准准是被“__”给毒害死的,另外,还有“__”时期的春生与王教授。
在“以后”这一部分里,“活着”的希望是有的,最后影片以福贵与其妻子、女婿、外甥在一起吃饭的“幸福”场景而结束的,可谓意蕴深长、意义深远,不过困难的去“活着”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最后的场景也有暗示,以后会有希望活好的。笔者认为,这是这部电影得到部分人的好评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是悲观主义情怀的影片(大多数影视作品故事结局是美好的)。
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要对实体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尽管说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其与实体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形影不离、千丝万缕的,但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和心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片是难以达到作者想要获得的预期效果,也难以烘托或渲染出文学作品的气氛;另外,有很多人物心理的微变化也是很难通过视听效果来展现的。
但对于用文字语言描写和叙述出来的实体作品,更能淋漓尽致的显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能使读者直观的去品味和思考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影视作品只是将我们对文学作品(剧本)想象的表面情景用视频做了情景再现化的处理。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只是停留在视频对视觉表层次的感像。在影视作品里,很多时候只是用简单的一段段独白去道明故事的缘由与始末,其目的是更好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诚然,故事情节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求矛盾,在矛盾中求问题的根源。而“活着”就是电影《活着》的主线路。就是为了生存下去而活着的矛盾所产生的故事情节维系了影片的发展。单单“活着”一词在影片演员对话内容中就出现过十多次,无论是福贵与春生被抓期间的对话,还是春生被“批斗”期间,深夜里偷跑出来与福贵以及福贵的妻子见面的交谈中,都有显现。“活着”是该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矛盾。
当然了,影视作品只是影视作品,它与文学作品是有一段距离的。不过,文学作品有的优点,影视作品是没有的;影视作品有的亮点,文学作品是没有的。
在《活着》这部影片里,有许多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该片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就演员配置上,在前两个年代里,人物凤霞的扮演者却始终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承担的.角色;在福贵装皮影的箱子上有几个铆钉,早已在“大炼钢”时期就被拆下来炼铁了,可是在影片的最后,福贵把几只小鸡圈养在该箱子里,而该箱子是完好无损的出现在屏幕上,其为同一箱子;另外,本片还有不少的穿帮镜头,这也是难以让观众理解和接受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内地电影业得到全面放开,影视业迎来了它的春天,得到了蓬勃发展。国产片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但真正的大片,貌似没有几个,除了不断刷新国产票房的记录,大陆国产片始终没有叩开奥斯卡金像奖的大门,在这里排除美国电影业排斥东方电影艺术。不过,部分影片、导演、演员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也得到了世界观众的肯定。
笔者发现,大陆影视业有几个通病,这也是我们影视界弊端。首先,不注重细节问题,穿帮镜头多;其次,局限于狭隘空间,拘泥于一隅,缺乏视觉冲击力;再次,以“星登陆”的方式,借明星效应进行“狂轰滥炸”。最后,掺杂低俗剧情,用以增加票房收入。也许,这些是我国电影业创造不出大经典之作的原因吧!
笔者希望我国电影业不要为“活着”而“活着”,要精神下去。管中窥测,一袭之见。上文,只是做为业余的笔者的一些见解,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衷心的希望__影视业创造出更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拥有巨大影响的作品。
活着的电影的观后感篇7
终是不敢再看一遍《活着》,苦难的经典,却不存一丝希望,我想余华先生根本是不打算往好的方向写!
主人公富贵,亦是一个悲惨的人。年少好赌,败光家财,又气死父亲;后又阴差阳错被征兵,未见母亲最后一面;妻子无怨无悔,默默陪伴,也是劳苦一生;儿子有庆,未救他人而死,却也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女儿风霞,难产而死;女婿儿喜也是一个苦命的人,一场事故而造成的人命;孙子苦根,竟是被活活噎死……劳累了半生,富贵终还是落得孤家一人!
整本书中只有几处希望的存在,余华先生的文笔平淡,他着力刻画了许许多多的悲惨生活,但又让书中的富贵放不下活着的希望。通篇如此,也正是这样,我看到上世纪千千万万的农民的缩影,那是怎样的影子?是畸形的。是什么压垮了他们的脊梁?是革命,是灾荒,是农民活着的困难!潦潦几十页,却是中国自开国以来的历史的浓缩,我们看到的,也绝非只是悲惨而已,还有的,是一个人活着的困难啊!
我不禁联想的我的父母,他们生活在社会基层,没学历,没文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养家糊口,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放下活着的希望,为什么?不只是因为我,更是因为活着本不易!
佛讲轮回,人生就是渡过苦海,我们每个人在苦海中挣扎,希望到达彼岸。那涛涛江水,不就是一道又一道苦难吗?不经历风雨,怎么能看见彩虹?
活着就有压力,但正是压力,才让我们感到自己还活着,心脏任然跳动,而并非是棺材中的枯尸,死气沉沉。
我想富贵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之后也明白了,人生老病死都是注定,这也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活好当下,不必纠结,毕竟新的一天太阳照常升起,地球依然在转!
活着本就是一场不易的修行,何谈容易?
活着的电影的观后感篇8
特别关注上面推荐了一部纪实电影,是一个日本籍的华人耗时十年完成的一部片子。名叫含泪活着,记录了__人,尤其是__留学生在日本打拼的事情。据说这部片子在日本引起很大轰动,很多人因此改变了对__人的看法,觉得__人原来可以如此了不起的努力工作,而在这以前,他们眼中的__人是懒惰的,现在,这部片子甚至成为一部励志影片。
这是一部系列片,其中一个故事是讲一个叫丁尚彪的男人,__借款3万,撇下妻子和上小学的女儿独自去日本学习,92年通过打工还清借款后,又产生了新的目标,就是要挣很多钱,让女儿能出国留学,去最好的学校。于是他每天打三份工,刷碗、扫地、厨师,每天晚上工作到点,没有地铁了才步行回家。深夜在一个8__米的小屋吃着最便宜的饭菜、用塑料布围起来当澡堂洗澡、没有买过新衣服、不敢乱花一分钱。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每月给家里寄钱。20__年!他这样坚持了20__年。这期间他与家人仅有两次会面,一次是与女儿终于考上纽约州立大学,在日本中转停留了24小时。第二次是与妻子相聚。因为妻子要去纽约看望孩子,在日本停留72小时。这时,他已经整整20__年没有看到妻子了。当妻子看到他拿出结婚用的红枕套时,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20__年后他的头发稀少,牙齿稀松。俨然一个老头。此时孩子终于学业有成,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他可以回家了,上飞机回国的那天,他的泪水才第一次畅快的流淌下来。
电影的结尾是字幕,说现在他们在上海买了新房子,和妻子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也哭了,但是心里有点不舒服。第一,老渡以为家庭奋斗,但不需要这么多年,至少后来的5年我认为没有意义。就像他女儿说的,别的孩子都是靠自己打工挣学费,为什么他要牺牲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帮女儿实现目标?那么。自己在哪里?这是女儿还真争气,如果女儿不争气呢?意义在哪?第二,这只是少数的__人。我的生活圈子里,就从来没见过打两份工的人。一份工作,他们都不够尽力。尤其是年轻人,对金钱的渴望好像没有那么强烈,或许他们有父母,可以张嘴要。我和朋友说起我的感受,他们说是由于__国情的原因,在__,打这种底层的工累死也不可能有丰厚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