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教育影视剧及观后感

教育影视剧及观后感

时间: 永鑫2 电影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篇教育影视剧及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影视剧及观后感

教育影视剧及观后感1

值得回味的都是好电影,我喜欢这类励志的影片。在你目标不明确,没有生活方向的时候,能够有这么一部电影能敲敲自己的内心,哪怕只给你了一天的鼓舞,也是好电影。

真的,边看的时候边庆幸,生活对自己还是蛮好的。主人公在短时间内遭遇各种挫折,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选择并努力做到最好,终于取得成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看似老套但很奇妙,父亲为生计付出的努力和对儿子展现的温情,一幕幕的场景,演绎出面对命运挑战,让人的心灵深深被打动。

经典场景:错过救助的免费公寓,抱着孩子躲在地铁的卫生间过夜,堵住孩子的耳朵,顶住卫生间的门,自己默默流泪,承受现实中的苦痛。

看过太多不经历风雨怎么有彩虹的故事,而仍然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要有大的浮动,因为暂时的生活太过于安逸,本就没有斗志的内心默默接受暂时的一切,终究是懒惰与对现实的妥协。何必那么努力,现在这样就挺好;殊不知真的有一些小风浪靠近,自己就趴那里了。

越来越羡慕有理想且目标坚定的人,而自己在羡慕的同时必须要做出些决定才行。生活没有目标实在太可怕,满天飞行的想法不能落地永远都是想法。想做什么就去吧,去做,才能让生活变得不同;不做,多年以后你还是现在的你;而以后的所有时间都不会比现在更早了。

教育影视剧及观后感2

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似乎一直都没有离开大家视线,无论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或是高等教育,一面是关于国内教育改革呼声此起彼伏,一面是国外教育理念的引入与冲击,在教育问题上有着很多不一样的看法和声音,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似乎也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最近,参加了支部组织的电影《老师好》观看活动,这部关于教育的电影深深不仅勾起了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回忆,而且也使得人们从过来人的视角感悟教育的本质和深层的涵义。

这部电影充满了八十年代DISCO舞曲元素,电影主要讲述在县城中学里,一位名叫苗宛秋的中年教师教育激励同学迎战高考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高中三年,苗老师与他的学生们“斗智斗勇”,看似固执刻板的老师苗霸天、桀傲不驯的洛小乙、温婉可人的安静、新潮前卫的关婷婷、大智若愚的“脑袋”、性格刁钻的海燕……上世纪八十年代师生百态及纯真情感跃然眼前。“老师好”这三个字简单而平凡,不仅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礼貌和问候,更是一位老师付出毕生心血后赢得的尊重与殊荣。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讲述了这些,这部电影也没有回避诸如教师待遇、办补习班等社会问题,可以说,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爱心、认真负责到骨子里、形象鲜明的高中班主任教师的形象。当影片插曲 《让世界充满爱》和《谁》响起的一刹那,我想大家都会为之动容,…… 剧中,看到苗老师临走时在黑板上写下“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我想大家也一定和我一样热泪盈眶……

电影看到最后,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不禁让我们深深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为什么剧中的老师姓苗?我们还会注意到一个细节,苗老师开始似乎不太希望自己的学生继续从教,这说明什么?影片最后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尾,并没有让师生全部重聚在一起,有些学生的发展也有些令人惋惜,或许这就是现实,兴许比那种好莱坞式的解决更加生动,给观者留下了更广的思考空间。

教育影视剧及观后感3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经典的教育电影,是张艺谋导演于1999年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主人公是一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以其真诚质朴的表演,演绎出感人的故事,看过之后我感悟颇深。

电影的主人公魏敏芝只有13岁,小学毕业,没有上过初中,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小学做代课老师,这里地方偏僻,辍学情况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学生辍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现在只剩二十八个。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班里有一个名叫张慧科的同学,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辍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到了陌生的城市,她遭遇了连连碰壁,吃的是剩饭,喝的是路边水龙头的自来水。晚上,要么睡在路边,要么睡在拥挤的车站里。她写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却又写错了,听说电视上找人快,又在电视台等了一天半,每个人经过都问一声“你是台长吗?”她不辞辛苦、风餐露宿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只为坚守“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及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终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找回了张慧科,并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笔和文具。

严格来说,魏敏芝不算老师,她只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为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的“一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这个教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却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朴实无华也最完美的体现。她可以为找回学生而义无反顾,可以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粉笔,她将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她的质朴和执着让人感动。

并且,令我感动的还有水泉小学原来的老师高老师。在半年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母亲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我动容。其中,在学习委员张明献的日记里,写着高老师有多珍惜有限的物资,再小的粉笔头,高老师都舍不得扔掉这一段更让我感动。日记内容大约是:我记得有一次,我把一个已经拿不住的粉笔头丢到墙角,高老师又把它捡回来,他用两根手指的指甲捏住,在黑板上又多写了一个字,最后的一笔是高老师用大拇指抹上去的。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大,我告诉自己,要向里面的主人公魏敏芝老师学习,学习她坚定的信念及作为一名老师神圣的责任感,不断锻炼自己,以后争取成为一名好老师!

教育影视剧及观后感4

只要心中藏着一条下山的道,就谁都挡不住他。

好的电影总会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震撼,给人非同一般启发。让人久久不能忘记,他会深入人心来回飘荡。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真实。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或者说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朴实而平淡的场景,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竟然想起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我找到了他们的影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一直觉得,老师应该是个有情怀的职业,他离不开道义也离不开爱的传递。从小到大都知道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莫大的作用。看完这部电影后,支月英老师的身影一直未能在我脑海中散去。她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来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乡村女教师。默默地教书,一代接一代,也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事业,为此奉献一生到底。她真的是《一生只为一事来》。她在一个看不到光明到处都是问题学生的乡村小学支教,从一开始的她就选择用真心真诚面对孩子,对待他们的错误,她选择感化,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无疑,孩子们是幸运的,碰到这样慈母般的老师。

巩汉林老师演的董支书为人朴实、善良、乐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大山里的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可是由于深山的条件实在太差、太苦,苦于现状却无力改变是他的真实写照,但是支月英老师的出现带给了他希望,他成为支月英老师教学理念的坚定支持者。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一个老套的问题,关于奉献于收获。有的人总是奉献多,不在乎个人收获。我们爸妈那辈人就是这样。即使他们没有高楼,没有豪华的珠宝,但他们却过得很满足。有的人在追求收获,现在的很多人都这样。这也许是一种进步吧?不好说。

电影情节感人至深,回首我们当年上学那些快乐的时光,也许我们是问题小孩,也许我们并不完美,也许我们成绩很烂,功课差劲,但是,只要我们愿意相信,坚持热爱,一直等待,就会有希望出现。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枕,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平凡的一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平凡,在如今喧嚣繁华、纸醉金迷的环境里,让我们更加懂得去珍惜。在我们还年轻的时间里,学会爱,爱生活,爱身边的人,不要在生活的最后一个画面里留下一片空白。

我选择一个特别的日子来看这部电影,因为今天是新中国第35个教师节,祝天下老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你们辛苦了!

教育影视剧及观后感5

“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曾留下了这样一段颁奖词:“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寥寥几语,道不完三十多个春秋冬夏的风雨坚守;短短几行,写不尽一位乡村教师与两代学生间的动人过往。

这段献给“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2016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支月英的颁奖词于今年教师节之际被搬上了大荧幕。我们也有幸能够在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中,看到支月英在乡村教育生涯中的平凡与不凡,看到她用三十八年的教学岁月传达着自己的信念——育人一事,值得一世。

《一生只为一事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讲述了支月英的真实生活,影片在支月英第一班学生董大山的回忆中徐徐展开:1980年,19岁的支月英只身一人走进深山,站上了泥洋小学的讲台。彼时的泥洋小学教学环境恶劣,校舍破旧,资源短缺,甚至连教师都留不住,以董大山为首的顽劣孩子暗暗打赌,这位城里来的支老师肯定撑不过一个月。

但支月英的根反而越扎越深——校舍破旧,那就自己修补;资源短缺,那就自己购买;留不住教师,那就自己留下。就这样,支月英用细水流长的爱滋养着、改变着、引领着深山里的孩子,岁月见证下,她从孩子们口中的“支姐姐”变成了“支妈妈”。

“支妈妈”用三十八年的时间诠释了“育人”二字。《一生只为一事来》中,支老师不仅为孩子们教导着学识,更帮助孩子们树立着受用一生的心智,当学生罗如意不得不放弃升学资格时,支月英数年如一日地给如意写信,支撑着曾经的学生度过人生艰难。支月英与罗如意的师生情感正是无数乡村教师教学生涯的缩影,每送走一个学生,支月英都会在山上种下一棵树,曾经的教育荒漠,如今已绿树成荫。

电影最终停在支月英与孩子们的毕业照上,但真正能留住孩子们笑容的,不是荧幕内的定格,而是荧幕外乡村教师与乡村教育的相互嵌入。

要做到“嵌入”,就需要注重乡土的文化基因,搭建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桥梁,在乡村教育中凸显理解、包容、因地制宜等要素。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支月英针对乡村孩子的成长特点,创新了“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感受与体验中得到了最大化的收获。

《一生只为一事来》为乡村教师群体塑造了典范。对于一手牵着孩子、一手牵着希望的乡村教师来说,应当在理解乡村生活的基础上拓展教育内容,既让更多的现代气息包裹乡村学校,也要尊重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打破城乡对立的双轨制教育,实现山里的孩子也能“走出去”的美好希望。

现实中的支月英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有许多人说我是傻子,但大山需要我这样的傻子。知著君认为,支月英满怀的不是一股傻劲儿,而是一腔热爱,也正因为这份对“热爱”的坚守,过去乡村教育的短板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得到了补足。


教育影视剧及观后感相关文章:

观后感格式范文

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