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韩观后感
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2000年写了一篇科幻小说《流浪地球》,和他众多的科幻小说一样,发表之后的他只是继续心无旁骛的写着,这一写又是10余年。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流浪地球韩观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流浪地球韩观后感篇1
“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句经典的交通安全提示语多次出现在《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灾难电影中。让我们在被电影剧情感动和为人类拯救地球而加油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了一点点的诙谐幽默和心里安慰。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是根据“中国科幻小说之父”刘慈欣大神的中篇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是:为地球提供适宜人类生活环境的太阳在若干年后急速膨胀,地球危在旦夕,人类即将灭绝,人类前所未有的通力合作,在地球的一侧建造了上万座巨型推进器,并在每个推进器下方深深的地下建造了供人类生活的巨大的城市。人类利用推进器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过程中,遇到了木星引力,即将毁灭时,人类为拯救自己做出最后努力并获得生机的故事。
这部电影中从始至终都在讲述只要团结才能自救,深刻的诠释了人类团结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人类拯救自己是一个巨大而又漫长的过程,要想让地球到达“新家园”,人们需要建造一万多座巨型推进器和一座“领航员”超级空间站;在遇到推进器关闭的时候,几万个救援队同时出动任务重启推进器;空间站和地球上的人通力合作并作出巨大牺牲斥离木星;最后人们还要经历漫长的2500年才能结束“流浪地球”计划,我粗略的计算了一下,就算是三十年一代人,那也得需要80多代人才能完成这次任务。
这些数据都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啊!但是如果地球真的遇到类似劫难的时候,没准我们真得启动——“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韩观后感篇2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听着这句从2075年地下五公里一间教室里传来的发言声,我跟着电影《流浪地球》开始了奇妙的旅程。周五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观看了这部大热的电影,电影里面的这句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未来,太阳的老化给地球带来了许多灾难,一场海啸、一次旱灾、一座城市的毁灭,都在告诉着人类,太阳系已经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了。为了自救,地球联合政府制定了“流浪地球计划”,动员地球上全部的力量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4。2光年的新家园。同时,人类还在30年里建造了“领航员号”国际空间站,陪伴地球一起度过漫长的流浪之旅。看着一万多座行星发动机同时启动,将地球慢慢推离原来的轨道,渺小的地球拖着长长的尾迹一步步迈向新家园,那场景真是太壮观了。
开始的一切还很顺利,但是随着地球与新家园的接近,地球与木星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危险即将降临。由于木星巨大的引力作用,地球上的发动机不断出现故障,停止了运转,地面上的建筑纷纷倒塌,杭州、上海等等很多地下城也出现了塌陷,随时都会给人们带来灭顶之灾。强大的星际引力正在把地球一点点的拉过去,最终吞没地球。经过测算,联合政府决定采取备用计划,让“领航员号”国际空间站脱离地球,独自去往新家园,而地球则被放弃了。联合政府发布了全球广播,告诉人们这个最不好的消息,让大家用这最后的时间陪伴家人。听到广播后,几乎全部的救援队都掉头回家了,放弃了继续救援的努力。但是一支中国救援队没有放弃希望,他们想到,木星是由氢气构成的星球,地球大气主要由氧气构成,虽然木星已经把地球的大气俘获了,但是也给人类一个点燃木星并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脱离木星控制的机会。于是,他们来到了最近的苏拉威西发动机,冒着巨大的危险准备重新启动发动机,集中它全部的火力点燃木星。然而,他们的力量太小了。救援队员韩朵朵对着麦克风向已经离去的其他救援队伍播报:“我们的救援队正在执行最后的救援任务,昨天老师还在问我们:“希望是什么?”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相信希望这种东西。但现在我相信,我相信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回来吧,加入我们一起战斗!点燃木星,救回我们的地球!”那些听到播报的救援队伍逐渐认识到,没有了家,见到家人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们一个个重新掉头加入中国救援队,大家齐心协力重新启动了发动机,可是火焰距离木星还有5000公里,根本不能点燃木星的大气。与此同时,空间站上的刘培强中校也在努力劝说联合政府放弃备用计划,帮助地球脱离危险。他说“一个没有人类的地球还是地球吗?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终于,联合政府同意了他的要求。他驾驶着载有30万吨燃料的空间站像一根火柴一样冲向木星,最后与木星一起被点燃,巨大的冲击波终于将地球推离了木星,地球重新活了过来。这个过程中,救援队长牺牲了,韩朵朵爷爷牺牲了,许多不知名的人都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目标就是让地球活下去,让人类活下去。
电影结束时,我又想到了开头那个女班长说的话,在我们这个年代,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没有了希望,就没有未来,有了希望,人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希望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东西,爱护我们的地球,心中充满希望,好好努力,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地球。
流浪地球韩观后感篇3
很多人纷纷预测,《流浪地球》将超越《战狼2》,登上内地票房第一的宝座。
时隔近4年,依然还是刘慈欣,与他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流浪地球》,正式按下了“中国科幻元年”的按钮。
《流浪地球》导演一栏写着郭帆(《李献计历险记》)的名字,但编剧和监制的名单上,都出现了刘慈欣的名字。
这部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面对太阳即将毁灭的境地,人类不得不实行“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在整个绝地拯救的过程中,许多人做出了竭尽全力的尝试,以及可歌可泣的牺牲。
主要演员有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以及年轻一代的赵今麦和“战狼”吴京,可以说阵容涵盖老中青少各个年龄层了。
顺利面世的《流浪地球》,是首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人刘慈欣一众科幻小说里,第一部真正变成影像的作品。
为了呈现小说里的宏大格局,该片的概设团队和美术团队费时15个月,依据小说内虚构的超现实场景和细小道具,制作了3000多张概念设计和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
一旦涉及“科幻”,如何去展现一套独有的世界观,则是最艰难的部分。《流浪地球》除了在刘慈欣原著基础上进行改编,还请来了中科院的科学家参与讨论。
在制造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一部硬科幻片这条路上,《流浪地球》可以说很努力了。
《流浪地球》的出现,在笔者看来,不仅填补国产片在科幻领域的空白,让人看到了中国科幻的力量,也在无数青少年心中埋下了科幻的种子,对儿童科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如果说科幻电影的表层,是一种类型化的叙事,是对影片本身的科学逻辑的关注,那么深层次的科幻,一定是超越类型的,它必然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层关怀,既是对个体的,也是对全人类的;是对人类脑力疆界的追问,也是对人性本身的质询。
更重要的是,它还必须带来一种具有足够格局的宇宙观,并把人类放置在其中一个全新的节点位置。《流浪地球》基本做到了。
在太阳不断膨胀的情况下,地球面对着遭遇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为了人类的繁衍,一项持续两千五百年的宏大迁徙计划正在运作着……
这是一部典型的男人戏,其对白的干净简练也颇具男性色彩,女性是危机世界中的一抹亮色。
父子情感,是最耐人寻味的一组人际关系。谭家明的《父子》中,纠葛难断的父子情结让人唏嘘,荷兰奥斯卡获奖电影《角色》中的父子关系,则更让人感到虐心。
父子间的情感难以书写,是因为我们太难以把握父子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感情,换句话说,我们很难为这份情感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不仅仅是亲情,也不似恋爱中那样热烈的爆发。
相反,父子间的感情总是隐忍克制的,对立中又带着雪中送炭的温情,沉默中暗含着千言万语的诉说。
影片的一开始,并没有急于进入剧情的主线本身,而是耐心地交代了两对父子之间的情感关系,较为简单的是韩子昂与刘培强之间的情感表露。
刘培强将通行证交到他手上的一刻,意味着翁婿之间的诀别,而这次诀别,却显得是那么的轻描淡写,又是那么的如负千钧,男人间的情义在此表露无遗。
在一串简练的电影语言背后,暗含的是托孤责任的传递。
而令人讶异的是,被托孤的对象,竟然是自己的父辈,这俨如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提前预演,两人的内心如同明镜似的明白,但他们也同样知道,在地球遭遇危机之际,人类的大爱高于家庭,这显然是男人间无需赘言的共识。
为了一项宏大的事业,他们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命运。
而对于孩子来说,事情却并非如此。刘启与刘培强的情感冲突,在影片中以一种较为突兀的方式呈现,双亲的缺失造就了一个敢想敢做的刘启,一个典型的中国青少年形象,而另一方面,刘启的敢想敢做无异于“叛逆”的代名词。
刘启的叛逆源于双亲的缺失,这也正是他与刘培强的矛盾所在,对于刘启来说,父亲的形象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是对于“父权”的反抗,正如影片中刘启一次次拒绝刘培强对他的指示,另一方面,父亲对于刘启来说,同样意味着家庭的圆满,从影片中我们得知,在影片设定的背景下,刘启的家庭自始至终都处于残缺的状态。
正因如此,刘启与刘培强之间的情感始终处于一种爱而不会表达的暧昧状态,大多数的时候,他们是对立的,但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刘启的感情得到了释放,他理解了父亲选择的艰难,第一次与父亲感同身受,完成了一个男孩到男人的心理蜕变。
这种特血肉情的处理,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没有时间去为牺牲的人哀伤,人类为了自身大共同体的延续,自愿选择了负重前行,韩子昂如此,刘培强如此,刘启如此,在巨型重聚变发动机上劳作的人类,无不是如此承受着自己的感情。
个体,永远是人类延续中的螺丝钉,或是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关节。真正伟大的是人,一个大写的人。
《流浪地球》告诉我们,人类的头脑、勇敢、行动是可以累积在一起的,在一代代的延续中,通过数不清的累积,人类超越着自身的限制,甚至拥有了为地球寻找新家园的野心、耐心、智慧与魄力。
《流浪地球》之所以能成为标杆性的一部硬科幻电影,甚至被赞说“可能会开启中国的科幻片元年”。
这既与刘慈欣的高质量剧本有关,也和导演郭帆融入中国人无法离舍的亲情元素和家园情结的创作手法密不可分——在宇宙中去丈量家园的尺度,这成为了国产科幻片的一条新出路。
没有什么比科幻电影,更能检验一个国家的电影工业实力了。
在中国太空年,《流浪地球》将会是一个不俗的开端,让中国电影在科幻这条艰涩的道路上,终于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流浪地球韩观后感篇4
春节期间,我看了一部电影《流浪地球》,你看了吗?这是一部科幻影片,主要讲了因为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它的热量会慢慢侵蚀我们生活的地球,这样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和毁灭。人类为了自救,为了逃离太阳系,建造了一百座行星推进器和七十一座行星转向器,而且还建造了一座宇航员空间站帮助地球前进。还在每一座行星推进器下面建造了一座地下城市。
十七年过去了,地球离太阳越来越远了。地球飞到了木星附近,被木星强大的吸引力吸住了,很多行星推进器因为受到木星吸引力而关闭。要是关闭行星推进器,地球就会更快与木星相撞,在这关键的时刻,全球救援队出动救援和维修。
由于救援维修错过了最佳时机,就在地球将要被毁灭的时候,一位宇航员的儿子刘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行星推进器的热量喷到七千亿公里高,就可以与木星吸收地球的大气发生点火,把地球的方向改变。可是,行星推进器的热量只能喷到五千亿公里高,这该怎么办?刘启的爸爸——宇航员空间站的一位宇航员想到了一个办法,宇航员空间站有三十万吨燃料,只要把太空站燃烧就可以把两千亿公里给补上。伟大的宇航员为了拯救全球人的生命,开着空间站飞进了火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后成功的救下了所有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震撼了,我们国家未来在太空领域的发展让人自豪。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强大,我们每一个人才会强大。通过观看电影,也让我明白了,美丽的地球——我们的家园,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有责任爱护它、保护它。所以我告诉自己,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像这些宇航员一样保卫我们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