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提升你的写作水平,同时让你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感受。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参考,希望对大家写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有帮助。
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篇1
“悲伤”,顾名思义,意思是:伤心难过。我看过很多书,里面的主人公常常会为这么一个简单的词选择自杀,的确,很简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至少在我们看来是这样。那时的我时常会嘲笑他们的脆弱,讥讽他们是懦夫。
我不知道当时是我太幼稚了还是我太腹黑了,记忆中,隐隐约约是这样。
可是现在,很可笑,当初那个嘲弄别人的孩童也会悲伤,或许,我长大了,懂得了什么是恐惧,什么是悲伤,也明白了那些可悲的主人公为什么会统统选择去死。从懂事开始,我再也没有触碰过悲剧美的小说了,直到那天我莫名其妙地收到了这么一本书。
在书中,冉阿让偷了好心收留他的主教的银具,而主教却并没有责备他,只是郑重地对他说了句:“冉阿让,我的兄弟,您再也不是坏人了,我已洗净了您的灵魂,把它献在主的面前。”或许,是主教大人的信任和宽恕激起了冉阿让改过自新的念头;或许,是神圣的主饶恕了他之前犯的一切“罪恶”……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去触发这些种.种猜测,换个角度思考,事实就是冉阿让在那一刻做下了一个决定:做真正的自己,放下19年来对法国社会的憎恨与唾弃,重做那个19年前天真善良的自己。他的人生即将从头开始,他的热情也会重新燃烧!
《悲惨世界》这是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创造了一部法国现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有力的刻画了法国各个阶级的生活,坚定地捍卫了人民有幸福、自由的生活权利。作者利用中心人物冉阿让和流露街头的女人芳汀的悲惨遭遇写出来。
冉阿让,当时那个被腐蚀的尘世摧毁了他,仅仅为了一块面包和打碎一片玻璃,无辜地将他关在那冰冷无情的铁栏里整整19年。这19年,让他有了太多太多的变化,他不再年轻,他不再轻狂,他不再放纵,他不再拥有那本该寻欢作乐的年华……这19年,仿佛一个真实的梦魇,他拼死拼活地在死气沉沉的牢中做工,图什么?!只图一条生命,仅仅只图能够活下来,19年的工,报酬只有一百零九个法郎十五个苏,19年!一百零九个法郎十五个苏!这是最长的时间最少的钱最苦的工!但为了这些小钱,他不得不顶着风雨,冒着严寒,或站在酷暑下没日没夜地做苦工,他时不时要想着自己是否还存在于这个世界。答案是:存在。可那颗心呢?!它在哪里?!在19年前他入狱时就破碎了,仅仅剩下一个无用的空壳装个样子,好表示他的肉体还在。19年后,慈悲的主教大人再次唤回了它,挽回了他,那颗破碎的心重新组织,回归,甚至比曾经更加坚不可摧,就像是一只迷路的羊羔在主人多次的呼唤下重拾方向,是什么将他的灵魂回归躯体?!是爱。
芳汀,穷苦和现实逼迫她将自己最爱的珂赛特寄宿人家,她满以为自己的女儿在德纳第夫妇家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在自己为了珂赛特的生活费而苦苦打工时,她正和德纳第夫妇的两个女儿玩洋娃娃,哼着小曲儿,穿着漂漂亮亮的衣裳。可是事实真是如此么?!不!在芳汀受苦受难时,她那远在异乡的珂赛特又何尝不是?!她受德纳第一家欺负,遭他们的打,挨他们的骂。他们把珂赛特当牛做马,一刻不停地让她干活,在珂赛特的生活里,除了干活就是干活。芳汀每个月必须按时交给德纳第夫妇生活费,这些钱越来越多,但珂赛特受的苦反而没有因此减少。芳汀被蒙在鼓里了。甚至在最后,她不得不把她那引以为豪的金发和门牙卖了,从此,她不再照镜子,她失去了做女人的一切权利,但她依然时不时会笑笑,因为在她的记忆中,她的珂赛特正快快乐乐地生活着。直到她死,也不会知道这件事。
冉阿让和芳汀的悲惨遭遇让我欲哭无泪。为他们,同时也为我自己。
曾几何时,我们或许虚伪地在“朋友”面前露出笑容,可心里正想着快点摆脱那个烦人的家伙;曾几何时,我们可能假意地对讨厌的人低声下气,可思想正狠狠地恶骂着;曾几何时,我们也许试着逃避那些真实的梦魇,将内心深处那个最脆弱的自己用一层层一层层的假笑包裹起来,泪,只在自己的被窝里流,好怕好怕别人看见自己流下那种叫“泪”的液体……
似乎,我们伪装地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可是,又有谁知道,或许正当你露出伪装成功后那种洋洋得意的笑容,远处站着的某个人,早就把这一切看在眼底,并且在心底恶毒地讽刺着,咒骂着,诅咒着。可悲的是,那个人就是不阻止你伪装下去,只是眼睁睁地看着你对伪装上瘾得无可自拔,他将这当做一种乐趣。直到你的伪装所有人看破后,在他们的指指点点中,才恍然大悟。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你的形象在那群人中完全破灭了,完完全全地……
回顾《悲惨世界》里我最尊敬和喜爱的人物,就是米里哀主教。他的高尚和博爱让我深受打动,也让我对主教这个神圣的职位更加仰慕和钦佩。
米里哀先生是迪涅城的主教,当上这一职务时他人已老迈,他的身边只有自己的妹妹巴蒂斯汀和女佣马格洛太太两个人。他的家庭早在革命中破产,作为主教,他每年只领取一千五百发廊的俸禄。
然而在任教期间,他常年将这些钱几乎全用于慈善救助和捐款上:他将主教府主动让给患者们住,自己搬到低矮狭窄的医院里;他巡视到迪涅教区的每一个地方,鼓励和抚慰乡民,也将自己繁杂公务之余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看望贫苦、患病和伤心的人身上;他的布告费、宽恕费总是取于富人给予穷人,自己宁愿节衣缩食、过清贫困难的日子的也从不中拿取一分一毫;他不顾及别人的议论和眼光,一心一意地做着主教该做的事,做正义的事。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主教和充满仁爱的正义者!
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
我再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能像纯洁的天使一般保护人们慈悲为怀的心灵,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助人为乐的队伍里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幸运的是,通过这本书我懂得了悲伤,也明白了悲惨。
愿冉阿让,芳汀在天之灵安息。
“阿——门——”
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雨果写的书——《悲惨世界》。
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我就猜想,当我读这本书时一定会敢到非常凄惨。那时(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有人说今天的最大意义是,昨天逝去的人的最大期待。
有人说幸福的最大意义是,经历万千后懂得平淡的真谛。
望着窗外无意行走的人群,似乎都在享受着这幸福的午后,但似乎也在不经意间有个声音在游走:无聊的夏天
有人称其为“悲惨的生活”,“牢笼式的生活”,可是,殊不知,在遥远的过去,在某个角落,有人在哭泣。不是在泣诉这不公平的人生,而是为自己赖以生活的精神支柱要离他而去。在那里,在那个世界,他带着人间最后一点昏暗的烛光,离开。
幸福的世界里,因为一句表扬而欢呼雀跃,因为一束玫瑰而绽放笑容,因为一个生命的来临而喜极而泣。
悲惨的世界里,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悲惨的世界里,因为贫穷而悲惨,因为法律而悲惨,因为现实而悲惨。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
这本书讲了一个叫冉(再)阿让的苦役犯,他之前(间)做了一些坏事(是)坐了十九年的牢。因为他之前(的之间)的所作所为被公开过,所以没有一个客店肯让他住下,怕给自己带来灾难。有一次,再阿让经老妇人指点后来到主教卞福汝家,并且在他家住了下来。之(事)后,再阿让偷了主教卞福汝家的银器,但是主教并不怪他,反而放他走,还把银器送给了他。
冉阿让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被俘虏了,他贫穷而不得已偷了一条面包,又因法律的残酷被判五年苦役,在不屈服中,他屡次逃跑,而使他的服役期加重到十九年。就这样,他从一个青年迈入中年,不见天日的生活使他怨恨社会,但“还有一件令人悲伤的事:他审判了给他造成不幸的社会之后,又开始审判上帝,因为是上帝创造了社会”,“尽管上帝在每个人额头上写着‘希望’二字,他也会把这两个字从这个人的生命中抹去”。
尽管得到假释,但黄色自由纸,并未让他得到自由,在差点重新堕入复仇的深渊时,米里哀主教的宗教式宽容让他决心改过,这种悔恨创造了一种更深刻的觉悟。
米里哀是人间神的化身,他给了冉阿让自由,精神的自由;也给了他财富,思想的财富。
但是他以马德兰的身份行善,成为受人尊敬的市长,但是他再一次遇到了他医生的对手——沙威。在他救下割风爷爷时,就已经被怀疑了。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懦弱造成其他人的委屈,于是来到法庭,承认自己的身份——苦役犯24601。
但他又不能让自己去承担这一切的罪责,因为他要实现承诺,去保护珂赛特。如果说这老人的悲惨世界中还带一点温欣的话,那就是与养女一起度过的。
纯真的珂赛特有了自己的爱情,冉阿让再一次为了她救了她心爱的马吕斯,当他决定告诉这个青年他的过往的时候,他被误解了,他离开了他们孤独地生活,因为他没有了支持他活着的动力,于是突然之间就倒下了。当马吕斯和珂赛特明白一切时,老人已经只有那个烛台为伴,临终时说:“死算不了什么,可怕的是不能活着。”
这使再阿让深有感触,所以他在一个叫海滨蒙特勒伊的地方用假名——马德兰到处帮助别人,后来竟然(便)当上了市长。一次,他发现有一个老人被马车压在了下面,即将死去,但是没有一个人肯去救他。于是,马德兰就自己舍命去救,也正因为(是)这样,他暴露了自己,沙威怀疑他就是以前他管过的再阿让,但是又不敢确定。后来,马德兰发现警探沙威捉捕了一个妇人。马德兰倾听了妇人——芳汀的故事后,决定帮助芳汀找回她的孩子——珂赛特。但是在(再)去前,他发现有一个男人被别人误认为是再阿让,就(别)被判了无期的罪行。再阿让不想连累别人,就承认自己是再阿让。在坐牢前,他让沙威带他去见芳汀,沙威对芳汀说马德兰是苦役犯后,芳汀承受不了,就这样死了。可是他为了能完成芳汀的愿望,就在船上救下一个苦役犯后掉下了海里。
再阿让并没有死,他游上了岸,来到芳汀的女儿珂赛特所在的地方——孟费郿。珂赛特在那户人家了受了很多苦,(在)有一次她去打水时(诗)遇见了一个老人——就是再阿让。老人不停地帮助珂赛特,让她能开心一点,并且买下了她。但是德内第这个坏人不想(向)就这样善罢甘休,就又要加价,但是被老人的一张有芳汀签名的纸打发走了。从那以后,再阿让就和珂赛特过着平静、开心的生活,珂赛特也称再阿让为爹爹。
好几年后,珂赛特长大了。再阿让又改名为割风,他们(在)每天都会到卢森堡公园散步,在那里,他们都会遇到一个男子——马吕斯。马吕斯的父亲是一位男爵,他也听父亲的话继承他的位置,并且去找一个叫德内第的恩人去报答他。马吕斯也经常去卢森堡公园散步,久而久之珂赛特和他就互相喜欢上了对方,但是再阿让不想要让珂赛特离开他就搬了家。但是马吕斯很爱珂赛特,到处打听他们的消息。又一次,他听到了邻居的对话,知道了他们要骗慈善家的钱,在慈善家来到时,马吕斯才知道原来慈善家就是他的心上人和心上人的父亲。割风决定回家拿钱给他们用,便约在了六点见。他们走后马吕斯又(有)知道了邻居要谋杀了他们,于是马吕斯去报了警,沙威知道后就让他在适合的时候开枪。当割风再次见到那户人家时(是),他被他们绑架了,还被他们逼着把地址写下,那户人家就去把他的女儿带走。从中马吕斯得知(地址)那户穷人的男主人是他爸爸的恩人德内第。当去找珂赛特的人回来时,并(却)说明没有这地址时,割风把绑索弄断了,这时(是)沙威也来了,抓住了那些人。当沙威要那被绑架的人时(是),割风早就走了。后来在一次战场上割风和马吕斯一起作战,作战时人们叫他杀了沙威,但是他并没杀他,反而把他放了。战后马吕斯受了重伤,割风救了他,并带他回家。沙威也被再阿让做的一切给打动了,就自杀了。事后,割风觉得马吕斯是个好人,就把珂赛特交给了他。等他们结婚后,割风也把所有的秘密告诉了马吕斯。但是马吕斯和珂赛特还是对他很好。可惜的是,没过多久,再阿让就生病去世了。
他们遗忘了恩情和亲情,加速了他的死亡。
原来世界上,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希望。
悲惨的世界里充斥着痛苦的呻吟,可是也有着美好。
就像小伽弗洛什,一个在巴黎街头长大的野孩子。他在大街上无意中“捡”回他的两个亲生却素不相识的兄弟,无意中替他那个丧尽天良的爸爸积了德之后,同时兼父亲和兄长的位置照顾他们。这不仅仅是一块面包分成三份的情谊,而是在陌路中,还能有这份善心。
在巷战中,他当然知道子弹死人,还是这么乐观地冲出去。直到死都是积极的,他是在革命。
但是一个人真正的堕落不是物质引诱的堕落,而是灵魂在心灵深处,却违背自己的意愿。
如此,沙威可能才算是一个真正悲惨的人,他是那么坚定地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正义的坚持者,也是正义的顽固者。人性本恶,是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
当善良的冉阿让把他从巷战中偷偷地救出来时,他无法面对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他坚信许多年的法律不再公正,这是他所不能承受的。
在夜幕中,选择跳河结束他充满殉道意味的一生。惟有如此,他才能实现对死者的承诺和人的本能。
静静地思考,冉阿让是不是有错,马吕斯和珂赛特是不是有错,德纳第夫妇是不是有错,沙威又是不是有错呢?然而,事实上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那个社会的思想和评判人功过是非的标准,错的也是那个社会的落后。
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究其原因,可能其根本是社会造成的。
现在,街上匆匆而过的人群,在熙熙攘攘中不知是否又会了解希望和幸福,紧紧抓住呢。
读了这本书,我心里感到一阵寒酸。是啊!为什么(们),为什么我们对那些曾经犯过错的人就那么的刻薄呢!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心呀!他们也知道自己犯了错,也会改正的,我们为什么就记着他们犯错时的样子、个性,却怎么也不观察他们到底有没有改正。就像书中的再阿让,他那么认真的改正,可是有些人却就这样地看不起他。依我看,那些犯错后改正了的人比那些只记得别人犯过错的人心灵更加美好!
再说德内第夫妇吧!他们的心肠那么的狠毒,一心只想着钱,对别人的孩子一点也不照顾,还到处骗那些好人。这种人一点也不值得我们欣赏,这世界上这种人还是少一点好呀!
接着是沙威了,他虽然是一个佷尽职的警探,但是他也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只知道再阿让犯过错,却不知道他在悔改,好的是最后他也想明白了。我们也要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他。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很值得我们一看,我相信,当你们看了这本书后也会深有感触的,没准还会悟得(的)更深呢!总而言之,我们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悔改、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篇3
《悲惨世界》这本书写的的确是一个悲惨世界,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我一页一页地看着,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知识。
这本厚的出奇的长边篇小说是雨果的代表作,这本共有五部,每一里有好几节,每节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悲惨世界》这本书记述主人公冉阿让正是处于这样的压力之下,饱尝艰辛与绝望的滋味。他从出狱以来,不被这个社会接受,处处受排斥和歧视,甚至连住宿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获取。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多么黑暗,但主人公的人格中散发的光芒却足以照亮整个世界。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我看了以后我懂得了:一个取得成功,不在于自身的条件,而是要付出努力,有些人有种.种理由作为没有取得成功的借口,那是不行的。我要向冉阿让学习做一个勤奋的人,不怕困难的人。
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篇4
《悲惨世界》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写出了主人公冉阿让悲惨、曲折、离奇的人生;让人无时无刻都投入到了书中感人、可悲或是令人气愤的情节中。
这本书中写到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让人在感动中,明白到道理。我不得不说:“雨果是用心在写好每一本书,他的每一本书都是传世之作!”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最重要的是你写作时投入了多少;你只有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精力去写作,才能收获百分之百的惊喜,乃至成功。
我也暗暗下定决心:我也要像雨果那样用心去写作,也要让后人记住我。
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篇5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悲惨世界》这本书,我的内心深处深有感触。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杰作,书里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1815年10月的一个黄昏,一个刚刚刑满释放的苦役犯冉阿让,化名马德兰,住在海滨蒙特勒市,在逐渐取得了本市市民的信任与尊重,并当上了本市的市长。与此同时,本市的穷市民芳汀把她的女儿珂赛特交给了内心凶残的德纳第夫妇后,赶回海滨蒙特勒市,到马德兰市长专为穷人创办的工厂报名工作。一切似乎都景气起来,可是后来冉阿让再次被捕入狱,芳汀也死于肺病。冉阿让逃狱后,把珂赛特接了回来,他们俩幸福地生活着,直到冉阿让老死。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虽然当今社会腐败现象严重,犯罪事件也很多,但是如果我们对罪犯宽容一点,也许就能铸造出一个崭新的灵魂,也许就能为共创和谐社会跨出一大步。虽然,这种方法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用,但我相信,只要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和谐社会就会遥遥在望。
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篇6
早就听到别人说《悲惨世界》很好看,所以在星期五的晚上,我和爸爸就到新华书店买了《悲惨世界》。周六下午,我闲得无聊,突然想起我爸爸给我买的《悲惨世界》。打开书,刚刚读了几行,我就已经被里面的人物和情节所深深吸引了。
《悲惨世界》的内容是这样的:冉阿让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因为过于饥饿,所以从面包店里抢了一块面包,结果被抓住了,整整坐了四年牢,然而由于不甘又4次越狱,结果被判坐牢19年。出狱后,他来到了一个小镇,所有人都害怕他,他孤独寂寞,躺在石凳上。一位老奶奶走了过来说:“你为什么不到那扇门去呢?那里的门永远为人们开着。”那是卞福乳的家。他后来又到了别的市,做了许多好事,那里的人都推举他做市长。
这篇小说,反应了当时那个社会的黑暗和对平苦老百姓的不公平,冉啊让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坐完牢之后,没有对社会抱怨,而是做了许多好事。在文中有一句话令我很感动:“你为什么不到那扇门去,那扇门永远为别人开着。”这句话写出了卞福乳对人们的关心和无私奉献。
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篇7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一书的结尾,“这个灵魂”指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故事最后,冉阿让与那个悲惨的世界告别了,但他在书中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悲惨世界》这本书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这一整篇故事都是围绕着主人公冉阿让的命运展开的:冉阿让生活穷苦,因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抓进监狱,他多次尝试逃狱,却被延长刑期。出狱后,冉阿让受主教的关照而感动,立志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来到了海滨蒙特勒伊,改善了那里的一种轻工业的发展,他也因此变得富裕,当上了市长。冉阿让当上市长后,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女人——芳汀,她把自己的孩子珂赛特托德纳第夫妇抚养,却没有想到德纳第夫妇内心狡诈,并把小珂赛特当成家里的仆人使唤。德纳第夫妇还从芳汀那里骗了许多钱。特别是有一次令我记忆深刻,德纳第夫妇谎称珂赛特得了一种严重的病,需要芳汀寄钱,而此时的芳汀也十分贫困,最后,出于自己的伟大母爱,芳汀让一个牙科医生拔掉了自己最漂亮的两颗门牙,换了两个金币,寄给了德纳第夫妇。其实,这也是一个残忍的骗局。当我看到这儿时,不禁怒发冲冠,心里恨透了德纳第夫妇,但同时,我也为芳汀感到难过,因为她的伟大母爱被骗了。后来,芳汀希望见珂赛特一面,可还没见到,就在病魔的折磨中死去,命运十分凄惨。冉阿让也因人们的不理解,又一次被捕,但他逃了出来,领养了珂赛特,并抚养她成人。最后,这位一心从善的主人公冉阿让在一个夜晚离开了那个悲惨而又黑暗的世界。
这个故事中其实还有一个人物叫沙威,他相信法律,是一个出色的警探,他一心想抓到冉阿让,但每次陷害他都没用。有一次,沙威去侦查反政府人民军,却被当场抓住,冉阿让正好也在那儿,就让军队给他枪决沙威的机会,军队同意后,冉阿让把沙威带到了一个军队看不见的地方,把他放了,并朝天空开了一枪,表示已干掉沙威。这个情节使我很感动,沙威一次又一次地陷害冉阿让,如果是我,肯定恨透了沙威,但冉阿让却在可以干掉沙威的时候,饶恕了他,并且放了他,实在是宽宏大量!
说起这个情节,我就想起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一次经历。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几天我一心想着玩,没有认真听讲。结果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原本觉得很简单,可考卷发了下来,我看到自己只考了70分。这张考卷上有因粗心大意而错的题,也有因没有认真听讲而错的基础题,画满了刺眼的红叉叉。看到这张试卷,我立刻意识到这几天自己没有认真学习。晚上,我一见到爸爸,心中立刻紧张起来,犹豫着该不该告诉他我考了70分,因为如果我考这么差,一定少不了一顿揍。可一想到我那丢人的成绩,我也顾不了犹豫了,后悔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此时,我只好吞吞吐吐地告诉爸爸:“我······我数学只······考了······70分······”爸爸见我在流泪,居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了一会儿,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哭是不能改变现实的,它只能说明你还是要好的。你考这么差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听讲,这是肯定的。一个人总会犯错误的,只要他重视这些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以后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爸爸的话令我深受感动,我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在我正在阅读《悲惨世界》时,我并没有把这本书读完。但是,其中有一个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他就是主教——米里埃。在我眼里,他是一个称职的主教,一个善良的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教身份而自以为是,而是竭尽自己的所能去向富人筹款,为了救济穷人。在他眼里,并没有所谓“坏人”,他总是尽力去救赎他们的灵魂。书中的几个片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米里埃看到医院里人满为患时,他与院长有一次谈话。“你们有二十六个病人,却只有五六间小病房。我们只有三个人,却占了五六十人的地方。我告诉您,这是个错误。你到我这里来,我住到您那里去。把我的房子还给我。这里是您的医院。”就这样主教把自己的房子给了医院,他宁愿自己住的差一些,也要帮助别人。
米里埃作为主教,从国家领取一万五千法郎的年薪。就在他迁居医院的那天,他对这笔钱做了一劳永逸的分配。
通过清单,就能看出主教有多么无私,他宁愿自己过的苦一点,也要帮助他人。数字就是最好的说明。
还有一次,主教到乡里巡视。当地有一个土匪克拉瓦特,他之前曾抢走教堂里的所有圣器。人们派宪兵去围剿,可他次次都逃之夭夭,有时还拼死抵抗。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主教来到此地。他坚持不带护卫,一个人动身,去山里的贫困小镇。当他到达之后,土匪克拉瓦特将圣器献给了他。可见,用自己的的宽容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回报你。
最后,本书的主人公——让 。瓦让从监狱里出来时身无分文,他偷走了主教的银器,逃之夭夭。后来,他被宪兵抓住,扭送到主教这里。主教非但没有生气,反倒把银烛台送给他,让他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无疑是,改变主人公的直接原因。
读完了《悲惨世界》,我的心仍然不能平静下来。我为一心从善的冉阿让感到激动,又为拥有伟大母爱的芳汀感到难过;我对内心狡诈的德纳第夫妇感到痛恨,又对可怜的珂赛特感到怜悯······总而言之,书中描绘的那个悲惨世界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这本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在创作它时的心情;这本书,使我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当时的世界;这本书,使我的心情跌宕起伏······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使我与作者雨果都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才可以医治社会灾难,以爱制恶。
此时,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这句话。读完《悲惨世界》之后,我才发现这句话中“漆黑的夜”正表示了当时那个悲惨而又黑暗的世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心怀大爱,宽宏大量,共创美好的家园!
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篇8
当看到《悲惨世界》这个标题时,我脑海里立刻出现了一些人被残忍迫害的画面,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书的第一页。
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窃被判了19年的苦刑,因为他有前科,出狱后一直不被社会所接纳。后来虽然受到迪涅主教的关照,但冉阿让的好意还是一次次被人们误解。在他的坎坷经历中,还遇到了一个命运同样悲惨的人—芳汀,他们的遭遇体现了穷人的悲剧。此外,书里还穿插了社会的其它阶级人物的不同命运,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悲剧和政治残忍。
书中的冉阿让、芳汀的命运悲惨,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有权有势却残酷的社会高级人物。我认为,冉阿让虽然悲惨,但是他的生命有意义,而且充满希望,不像那些诈骗犯、杀人犯活得堕落。看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了作者为什么把《悲惨世界》作为题目,这是因为作者要描写的是一个法律残酷、社会矛盾很多,使一些人难逃厄运的悲惨的世界。
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把许多残酷的现实收于笔下,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当时的社会是多么混乱。雨果写出了人们虽然处境悲惨,却同样向往自由和爱,并以一个耐人回味的句子“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结束了描写,这样的结尾实在是使人叹为观止。雨果的描写给人以深切的体会,并从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更好地衬托了主题,也使《悲惨世界》这本书广为流传,被人们所阅读和学习。
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篇9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却总是埋怨命运的不公。我读了《悲惨世界》以后才知道当时世界的悲惨,那主人公冉阿让又能说什么呢?
冉阿让是个穷人,因偷了一个面包就被关入监牢,期间越狱失败四次,足足判了十六年。十六年啊,浪费了多少青春岁月,能做多少有意义的事,而换来的只是一个面包。出狱后却常常招人排斥,连住宿的地方也找不到,仅仅因为冉阿让犯有前科。最终有一位好心的主教收留了他,并送他了一套银餐具和一对银烛台。当冉阿让最需要帮助时,所有人都逃避了,单单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甚至有时他的好意也往往遭到人们的误解,不能被社会所接受。
难道穷人就不是人吗?他们也有生命,自由的生活的权利。人穷志不穷,穷人只是没有钱,但他们的志气还在。
我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如此下去会有更多的人轻视法律。“以爱制恶”,惟有道德感化才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文中的卞福汝主教就是善良,纯真的代言人,明知道冉阿让犯有前科还让他过夜,在偷东西被抓到后还送了他一对银烛台,一系列的举动,真真切切的述说了主教的善良。
世界不是完美的,总有好人在发善,有坏人在作恶。但我们可以使好人多一些,让他们去感化正在作恶的人。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心行动中。
爱的形式非常多,也十分简单。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捡起随风飘动的塑料袋等一件小事,都是在散发着爱心。大家行动起来吧,伸出你双手让世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