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观后感200字
写观后感需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好的地方,同时也要提出不足之处和看法和建议形式。要怎么写追风筝的人观后感200字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追风筝的人观后感200字,供大家参考。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200字篇1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一本书了,手里捧着这本300多页的《追风筝的人》,看着封面上的精彩书评,我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这次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异国之旅。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阿米尔与他的朋友哈桑之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阿米尔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一个富人社区中的富裕家庭,是当地身份显贵的普什图人,哈桑则是阿米尔家仆人阿里的儿子,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哈扎拉人。身份悬殊的阿米尔和哈桑却是好朋友,他们秉承着“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的纯朴念头,两个人经常一起游戏,一起玩耍,一起恶作剧,一起快乐的追逐风筝,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然而一切在他们12岁那年的冬天发生了变化。在喀布尔的冬天,当地有一个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目——斗风筝比赛。这个比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放得高放得远,而是比赛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似乎是天生为这个比赛而生的,阿米尔是斗风筝的高手,而哈桑则是追风筝的高手。为了赢得这个比赛,为了赢得父亲的重视和刮目相看,阿米尔无比渴望赢得这个比赛,以此改变自己在父亲心中懦弱无能的印象。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200字篇2
《追风筝的人》记录的是一个阿富汗的富家少爷在战争前后的经历。读完这本小说后,就像读完了一本人生传记。作者卡勒德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勾画了一个爱恨交织的历史故事。
一开始看到书名就有些疑惑:为什么要追风筝呢?看完了整本书,我才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在那时的阿富汗,每年冬天都会举办追风筝比赛。主人公阿米尔的好朋友哈桑为了帮他追到风筝而受到了凌辱,阿米尔看到了整件事情,但他最终为了赢得父亲的喜爱而隐瞒了整件事情。阿米尔因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痛苦和自责,于是他用计逼走了哈桑。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自责。直到他重回故土,希望能为自己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时,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好友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为了对自己的犯下的过错赎罪,阿米尔将已逝好友的儿子索拉博带到了美国,和他一起放风筝。
如果说书的前半段写的是阿米尔因为年少轻狂而犯下的错误的话,那么后半段无疑是对自己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索拉博,让他追到了在心中飘忽已久的风筝,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打开。
这本书中除了讲了友情之外,亲情也值得我们重视。作者从阿米尔的角度,将他的父亲塑造成了一个完人。但当拉辛汗告诉阿米尔哈桑是他的兄弟时,我也被深深地震撼了。没有人能聊到,人人都为之敬仰的道德楷模会做出这种有违道德的事。但我读完这本书后还是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像阿米尔的父亲一样认认真真的为自己的“罪行”弥补,一切都还来得及。
这本书对我的灵魂触动很大。也许当我长大后,当我要一个人面对社会中的是是非非时,再拿出这本书,也许是一种鼓励,也许是一种提醒……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200字篇3
之前看到书店畅销书架上有《追风筝的人》,但一直没有买来看,因为我相信看了原著后再看电影通常会失望。昨天我看了根据此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后,那只在蓝天飞舞的风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都挥之不去。
故事开始发生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阿米尔是个喜欢写故事的小少爷,由经商的父亲一人养大,哈桑是服侍阿米尔的小仆人,两个小男孩是一对好玩伴,但由于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给予了更多的赞赏和奖励,想要得到父亲全部爱的阿米尔便开始嫉妒哈桑,这些都被父亲的好友阿辛汗看在眼里。在一次斗风筝大赛中,阿米尔和哈桑的风筝在空中割断了众多对手的风筝,取得胜利,忠诚的哈桑在对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宣誓后去追那只断了线的风筝,却在一个死胡同被阿塞夫那伙流氓截住,哈桑为了保护那只风筝,也是为了守住对小少爷的忠诚誓言,遭到了阿塞夫的侮辱,随后跟来的阿米尔躲在墙后,却由于懦弱和在心里埋藏已久的嫉妒,始终没有去救出为他千千万万遍的小伙伴。后来,出于愧疚,阿米尔用小伎俩将哈桑赶走。到了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的父亲由于曾经发表过咒骂GCD的演讲,所以不得不带着阿米尔辗转从巴基斯坦逃难到了美国。9年后,阿米尔从医学院毕业,热爱写作的他在父亲的鼓励下成为一名作家,并遇到了心爱的人,但儿时的梦靥和记忆多年来挥之不去,终于,阿辛汗的一通意外电话让阿米尔回到巴基斯坦,从阿辛汗那里得知,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他为了守护阿米尔家留下的别墅,被塔利班残忍杀害,其子留在孤儿院。这时,阿米尔内心呼唤寻找遗失的自己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于是他踏上了自我救赎之路。
本片的画面很美,很多场景是在新疆拍摄,戈壁,蓝天,白云,还有彩色的风筝,无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片中用了较长时间来表现放风筝的场景,哈桑掌握线轴,阿米尔扯线,他们的风筝在呼啦啦的风声中飞起,上升,俯瞰被白雪覆盖的整个城镇,在他们的默契配合下,风筝滑翔,盘旋,将众多对手的风筝线割断,溃败的风筝飘然落下,而那只胜利的风筝骄傲地飞翔在蓝天,哈桑在对阿米尔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的宣誓后去追寻那只断了线的风筝……影片最后,背景换到了美国,蓝天,白云,绿草地,成年的阿米尔掌握线轴,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扯线,风筝飞起来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这时,阿米尔朝索拉博喊道: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就像哈桑当年对他那样,然后奔向风筝,这既是阿米尔对索拉博的宣誓,也是对自己完成了赎罪的一种释放。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去,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你能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
我看电影时,会很关注背景音乐,看《追风筝的人》时也不例外。本片中的音乐都带有浓郁的中亚风情,低沉的鼓点,清脆的铃鼓声,悦耳的琵琶声,悠扬的笛声,未经修饰、略带大漠沙尘味道的苍凉忧伤的吟唱,把我带到了那个古老神秘的国度。轻快的Kite Tournament载着我的心随着阿米尔和哈桑的风筝飞向蓝天,阿米尔婚礼上乐队演唱的那首Dukhtare Darya让坐在电脑前的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舞动,低沉哀伤的The Truth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了阿米尔在知道惊天真相后的痛苦,当目睹曾记载了他和哈桑童年点滴的家乡变成了塔利班血腥政权下的满目疮痍之地时,悲怆的The Stadium响起……成功的电影音乐,不仅要能完全契合所要表现的人物思想,还能让观众身临其境,甚至产生自己就是影片主人公的错觉,这部电影的音乐完全做到了。
要说到这部电影的缺憾,我认为是其过于片面的价值观,让人不太爽。片中有大骂Fuck the Russia的镜头,还有对GCD片面诋毁的场面,GCD成了暴乱者,阿富汗是个野蛮未开化的国家,而镜头一转,到了美利坚合众国,就仿佛到了一个充满阳光绿地的美丽天堂。一部电影如果添加了太多意识形态,那其艺术效果必会被政治色彩给冲淡。
而如今满目苍夷的阿富汗已非儿时的样子。这让阿米尔发出了我回到祖国可是却感觉像是一个游客一样的感慨。也就是后半段营救哈桑儿子时候也有了动作片一些必要的戏剧张力。虽然他们两个人能从戒备森严的塔利班手中逃了出来,毫发无伤,让人不大信服。但电影剧情能让人站得住脚,就没有什么不可以。
不管怎么样,对于我而言,一部片子能够让人动容,能够叫人感动,能够使人引起共鸣,就很成功,也可能我太容易满足吧。
对于红袖在影评中说的让阿米尔觉得愧对哈桑的在哈桑被强暴而没有勇气去帮他的这个起始点,对于哈桑在经受强暴的过程中站不住脚这些的一些理由。我倒是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不影响这部片子的伟大之处。
对于影片最后,在阿米尔妻子的父亲问起阿米尔带回这个孩子的时候的原因时,阿米尔说出了这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的孩子。并且说这个哥哥是因为自己的父亲睡了自己仆人的妻子后有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阿米尔已经从那个胆小怕事的孩子成长为今天这样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承认错误的真男子。从这个时候阿米尔已经完成了他自己心灵上的救赎。而哈桑的儿子也得到了另一个的新生。
虽然对于这个情节,我觉得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从中国国情出发,他可以回避关于他父亲的的事情,必竟逝者已斯,是为尊敬。不用再把父亲在世时不为光彩的事情让外人再知道。
这是一部关于心灵救赎的故事,更是或多或少的表现了塔利班控制下的战火下的阿富汗人民的悲惨生活,告诉了我们和平对于我们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些都不重要,在我认为可能在每一人的心中多少会有一些关于不为光彩的过去,或者难以启齿的故事,可关健在于我们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有机会去挽回,有能力去补救,如果一个对于你微不足道的举动,对于你是个举手之劳的动作,也可能会改变另一个人的一生。不管是出于心灵上的救赎还是出于人性中的真善美,帮助别人也是自己快乐的一种源泉。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200字篇4
之前,因为“为你,千千万万遍”而读这本书。现在,因为“为你,千千万万遍”而悟这本书。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围绕风筝和两个阿富汗的少年展开,现了人性的背叛与救赎。读罢此书,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脑海里总是回荡着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自己的风筝,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阿米尔少爷在追,追的是万众瞩目的自豪,是战胜而归的得意,是父亲骄傲的赞许;哈桑在追,追的是不负所托的重担,是童年珍贵的友谊,是挚友真心的喜悦。不管生活如何的艰难,不管世事如何的难料,只要你想要,就大胆的去追吧。但当我看到胡同尽头哈桑被强暴时阿米尔的软弱逃避,我心如刀割。哈桑将阿米尔少爷视作一切,而在阿米尔心中,即使他称得上一个朋友,他的分量也无足轻重。父亲重朋友,讲义气,对哈桑视若己出,这一切是为了救赎,可造化弄人,阿米尔的生活却从此改变。背负着谎言,阿米尔的懦弱让他承受着无尽的痛苦。有些事,越是逃避,越会在心里扎根;有些人,越是逃避,越是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喜欢哈桑,喜欢他的善良、他的忠诚、他对朋友满腔热血的守护和他那珍贵的宽容。我永远都忘不了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内心的慈悲与善念,安详澄澈。那是抵达天堂的云梯。为你,爱与包容,习惯与珍视,救赎与原谅,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短短七个字中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对友谊的珍视,对过错的救赎……人生的道路就像是一条救赎之路,不断拯救又不断逃避,这就是人性,人们总是习惯忘记痛苦,忘记愧疚,忘记救赎。
每个人都有着自私的灵魂,要珍惜平常生活中那些为你撑伞的人,珍惜不顾一切来看你的人,也许只有他们肯为你,千千万万遍。从今天起,好好对待爱我们的人,不辜负,才是真正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200字篇5
看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这本《追风筝的人》终于看完了。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有时,我常幻想自己来自未来,这样,我就会对未来某一天发生的突然变化,更加从容。这是一本关于救赎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友情、善良的书。
对于这本书所写的年代与历史,由于年幼,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个连年战争,充满硝烟的地方,在我的意识里,那里的人民饱受战争的折磨,所以根本不会想到那里也是一个春暖花开,羊肉串飘香,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追风筝的地方。
而在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说他们是朋友,那为什么当哈桑被一些年龄大的孩子欺负时,阿米尔不挺身而出,却沉默和逃避?如果说他们是主仆之间的忠诚之情,那阿米尔为什么要在十几年后再次踏上这个充满战火的土地上来救赎呢?
从这本书里,我看见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用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从放风筝开始,很多年后,能让阿米尔记忆犹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风筝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风筝的过程中,看清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尽管小说的叙述如同流水一般,将故事的发展情节徐徐展开,但作者内心确如同奔腾的潮水,想卷席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正反两面。一冷一热,使得整本小说有了正常的体温,甚至能让人听到书页里的血脉的流动和心跳,最后都冲破作者的身躯和思想,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活状况,是不能体会作者写这本小说的初衷。但我能从作品中体会他作为主人和仆人之间的尊卑,作为贵族与贱民的隔阂,作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对历史和现无法转变的种.种无奈却又想要倾诉的一种诉求。
《追风筝的人》将两个不同人生的人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运用生动而细腻的刻画,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不得不说,这些是吸引我继续读完它的一个理由。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200字篇6
我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所以我享受自然的风,因为风,自然多了放风筝的心情,因为风筝我结识了《追风筝的人》,这是一本让我心灵震撼的书,它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让我永远的回味。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
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200字篇7
我强烈推荐看《追风筝的人》,真的很好看!电影也很好看!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以风筝为线索,讲的是男主人公阿米尔与朴实坚强的哈桑之间的故事,以追风筝展开的故事情节,将友谊、赎罪、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被书中的很多情节都感动到了。阿米尔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哈桑是他的忠诚仆人(但其实也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对阿米尔很好,什么事都愿意为他做。但在阿米尔心中,由于阶级的关系吧,他始终没办法把哈桑当作很好很好的朋友。哈桑在一次帮阿米尔追风筝的过程中被几个坏小孩欺负,阿米尔当时是目睹了这一幕的,但是他并没有勇气挺身而出,阿米尔无法忍受自己的懦弱、不够义气带来的折磨。于是事后阿米尔为了让自己不要那么愧疚就以骗父亲说哈桑是小偷为名想办法赶走了哈桑。阿米尔以为这样做他就不会那么痛苦了,但是不是的。成年后的阿米尔一直都被童年的回忆所唤醒,他的懦弱,他的自私一直折磨着他。他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来弥补哈桑。他从美国回到阿富汗,尽管那个时候他知道回阿富汗可能意味着死亡,丢掉性命(那时候阿富汗在打战)。但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该那样做的,愧疚感会让一个懦弱的.人重新变得勇敢。他回到阿富汗发现哈桑已经死了,但是找到了他的儿子。阿米尔带着哈桑的儿子,替哈桑承担起了一个父亲的责任。阿米尔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中找回了当年的勇气,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也为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我想很多人都会很喜欢哈桑这个角色,他在里面的地位是一个弱者,他需要被保护,但是他却很勇敢很善良,他很忠诚地在保护着他的主人,尽管他的主人并没有像他一样对友谊对朋友毫无保留付出,奋不顾身。也许是阶级地位的关系,让阿米尔无法像哈桑对他那样对哈桑。阿米尔儿时的懵懂、无奈、矛盾以及对父爱的渴望,让他犯了一个又一个错。但哈桑小时候在阿米尔心里种下的善良的种子还是在阿米尔心中发了芽的。阿米尔最后还是做回了我们心中渴望见到的阿米尔。在成年的阿米尔身上,我们能看到小时候的哈桑的影子,那么正义,那么勇敢。人都会犯错,但只要能够真心悔改,我觉得没什么错误是不可原谅的。人生是一个过程,有痛苦有快乐,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只风筝,在命运的安排下我们追逐着,义无反顾,在幸福与痛苦的反复交替中渐渐地感悟着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