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的观后感
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或引用他人的评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里给大家分享《建国大业》的观后感,方便大家写《建国大业》的观后感时参考。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1
《建国大业》这部片子明星阵容强大,而这些明星们不求报酬,不求出镜率,只要求在这部片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就满足,这种反常态却是最能体现出他们对中国的热爱,对建国的这一伟大事迹的认可。也是建国的这一伟大的题材给了明星们强烈的梦想,也给了中国人强烈的喜爱,因此,这部影片正确的选材和正确的放映时间给了观众喜爱,获得了最好的票房也是情理之中和理所当然。
在电影中,大家有没有关注到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组织开会的画面,两种气氛是完全不同的。完全可以用阳光和阴暗来形容这两种氛围。共产党的阳光般的政党的成员们坐在阳光下,农村的土堆上,但是总感觉像是其乐融融的农村大家庭。没有压抑,没有等级观念,大家是一家人,共同付出,共同强大的团结精神就在此体现的很突出。但是片中有一次拍摄的是晚上的会议,没有点灯,可是毛主席爽朗、阳关般的笑声和话语似乎顿时让整个房间充满着光芒。而国名党政府的天空似乎没有阳光,阴暗深冷的办公室,纵使豪华,但是终究是压抑的,是昏暗的,而拍摄到室外的环境时也总是阴雨绵绵或者阴暗的天。这些都是在片中可以观察到的。这部片中也明显的表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给中国人民真正的阳光,人是需要阳光的,人民自然而然也选择共产党的政党,共产党的政党才会给人民完整的其乐融融的家。
建国大业,建成了伟大的中国,建成了几亿其乐融融的家庭,充满阳光的中国
从教育宣传的角度讲,回顾了历史,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振奋了民心,面对当年的镜头,品位今天的幸福生活很多人都有一种国家和民族自豪感!
虽然因为众多导演明星的卖力出演,《建国大业》惊鸿一瞥般塑造了冯玉祥、毛人凤、杜月笙等许多人物形象,也用醉酒高歌、摔杯怒骂等形式试图拓展对我党革命领袖的人物塑造。但仅就艺术表现力来说,我和几个一起看电影的朋友观点是,《建国大业》最丰满的人物形象是蒋介石父子,张国立对蒋介石张弛有度的表演证明他不只是电视皇帝,而陈坤则完全可以说是《建国大业》里的一个惊喜,他以往角色挥之不去的阴柔转化成了空有热血、片中壮志难酬的压抑,父子两人在凉阶并肩而坐的镜头让人不胜唏嘘。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2
《建国大业》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大片,其拍摄和开映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建国大业》高唱主旋律,历史味厚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观后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想。
感想之一:是一部很好的国情教育片。让人们重温了一段重要历史,明白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把中国共产党推上政治舞台的领导地位。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让我们更加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新胜利。也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立过程。通过新中国成立60年政党制度的实践证明,使我们认识到这项制度坚持的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推进就越顺利,取得的成就就越大,人民得到的实惠就越多。
感想之二:是一部很好的党风教育片。毛主席在60年前,也就是毛主席风趣地说“进京赶考”前,在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辛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一个伟大领袖的睿智和清醒,这是一位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这是一位看透历史兴亡更替规律的哲人的警语!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大片-----《建国大业》,再一次提醒每一位共产党人应该铭记“两个务必”,其蕴意深远。
感想之三:是一部很好的党的统一战线史教育片。毛主席1947年12月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这是每位共产党员,特别是统战工作者要始终树立和坚持的政治意识。
感想之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风貌。影片向人们展示了中共党内民主作风和中共与民主党派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各民主党派共同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实现了中共的号召和承诺,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貌,使人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团结和争取一切民主政治力量的根本所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学史明理,温故知新。此类影片无需追求高票房,重在让人们受到一些教育,懂得一些道理。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3
国军的军装还是比咱的漂亮,据说腕儿们今年抢着做国军,就是为了跟剧组要一套衣服,整部剧中的明星大体扫一眼,两伙阵营还是分得很明显:我党领导人还是那些特型演员,基本特征就是形神俱备,名气就基本上扔一边了;扮演国军的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儿要紧,像不像就不算问题了,王学圻、尤勇、胡军、李连杰、陈宝国、刘德华等人赫然在列,就是为了能压得住场。还是有些演员的戏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陈赓,李幼斌版的报社记者、邓超版的徐悲鸿都没了,那些有笑点的演员却都还保留着,范伟、葛优、王宝强、郭德纲、冯巩等人出来就是让你乐,这也反映了咱们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电影”的跨越,《建国大业》告诉我们革命历史题材不必瞪着眼握着拳看,咱们完全可以靠着椅背伸懒腰,可以大笑,还可以吃爆米花,所谓的严肃,都可以丢垃圾桶了。
除了国共两党,民主党派的刻画同样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党派屡屡受主席邀请北上,虽心有所属,采用的策略还都是打太极。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还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他们的软弱(这是主席说的),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不轻易为动,更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这些民主党派在大局落定之际投诚,主席不计前嫌亲迎接纳,并许以国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从而将共产党、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众代表在激烈讨论选定四星环绕的五星红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4
《建国大业》这部片子明星阵容强大,而这些明星们不求报酬,不求出镜率,只要求在这部片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就满足,这种反常态却是最能体现出他们对中国的热爱,对建国的这一伟大事迹的认可。也是建国的这一伟大的题材给了明星们强烈的梦想,也给了中国人强烈的喜爱,因此,这部影片正确的选材和正确的放映时间给了观众喜爱,获得了最好的票房也是情理之中和理所当然。
在电影中,大家有没有关注到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组织开会的画面,两种气氛是完全不同的。完全可以用阳光和阴暗来形容这两种氛围。共产党的阳光般的政党的成员们坐在阳光下,农村的土堆上,但是总感觉像是其乐融融的农村大家庭。没有压抑,没有等级观念,大家是一家人,共同付出,共同强大的团结精神就在此体现的很突出。但是片中有一次拍摄的是晚上的会议,没有点灯,可是毛泽东同志爽朗、阳关般的笑声和话语似乎顿时让整个房间充满着光芒。而国名党政府的天空似乎没有阳光,阴暗深冷的办公室,纵使豪华,但是终究是压抑的,是昏暗的,而拍摄到室外的环境时也总是阴雨绵绵或者阴暗的天。这些都是在片中可以观察到的。这部片中也明显的表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给中国人民真正的阳光,人是需要阳光的,人民自然而然也选择共产党的政党,共产党的政党才会给人民完整的其乐融融的家。
建国大业,建成了伟大的中国,建成了几亿其乐融融的家庭,充满阳光的中国
从教育宣传的角度讲,回顾了历史,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振奋了民心,面对当年的镜头,品位今天的幸福生活很多人都有一种国家和民族自豪感!
虽然因为众多导演明星的卖力出演,《建国大业》惊鸿一瞥般塑造了冯玉祥、毛人凤、杜月笙等许多人物形象,也用醉酒高歌、摔杯怒骂等形式试图拓展对我党革命领袖的人物塑造。但仅就艺术表现力来说,我和几个一起看电影的朋友观点是,《建国大业》最丰满的人物形象是蒋介石父子,张国立对蒋介石张弛有度的表演证明他不只是电视皇帝,而陈坤则完全可以说是《建国大业》里的一个惊喜,他以往角色挥之不去的阴柔转化成了空有热血、片中壮志难酬的压抑,父子两人在凉阶并肩而坐的镜头让人不胜唏嘘。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5
影片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
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岁月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风云变幻和时代精英们追寻救国真理的不懈奋斗;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成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因为中国长期被西方列强瓜分和欺辱的惨痛教训,警醒了国人,“靠洋人是永远没有出路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全面爆发,激发了无数爱国人士的勇气和热情!“声讨国贼”、“救我中华”的呐喊声,令人热血沸腾、激情难抑。整部影片让我感受到在那动荡的年代,我们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的存亡抛洒热血的炽热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当见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人们感到雀跃与自豪,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宋教仁遇刺时,我恨不得上前一枪崩了那个刺客;当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我恨不得上去一脚把他踩扁在脚下;当张勋跪在溥仪脚下痛哭时,我们并不为他的愚忠而感动,反而为皇权思想在国人的意识里潜存而忧虑;当蒋介石扮成医护人员刺杀光复会成员陶成章时,我们为革命党内部派系斗争的严重后果而担忧;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与辜鸿铭进行辩论时,我们可以看出新旧思想在当时高层知识分子中斗争的严酷;当我们听到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所说的那些话时,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
看完《建党伟业》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我的脑海中始终闪现两个词--“青春”与“使命”。
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无限的自由,可这些自由是谁赢取的呢,是党。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美好的时代下,不用呼吸战火弥漫的空气,只需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需要担忧吃了上顿没下顿,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担虑半夜敌人入侵,只需安然入睡。中国已经从落后走向繁荣。
光阴似箭,如今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党伟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6
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我们郭里园小学组织全校老师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9月25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让年轻一代的我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将重大历史事件在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从45年重庆谈判讲起,讲到谈判破裂,内战爆发,三大战役,其间穿插了敌机轰炸中毛泽东的淡定沉着,闻一多的慷慨就义,傅作义被女儿感召,李宗仁履新后的无奈,蒋经国稳定上海经济,国际上对于共产党、国民党的态度等小故事,展示了共产党、国民党、各个民主党派几十位人物不同的立场、思想、做法,人物性格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当我看到刘烨扮演的小兵角色,在向仪仗车上的毛主席敬军礼时那坚毅而充满信念的目光,让我们不难理解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当我们看到蒋介石一声长叹说: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让我们看到一支腐败的政党灭亡的必然性。当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国民党对民主人士的威逼利诱,疯狂杀戮,一个政党的从容大气与另一个政党的狭隘猥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等等这些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四海皆准的真理:一个成熟健康的政党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须能不断完善自己,修正自己,让自身的肌体保持青春与活力,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事想着人民。
这部影片在短短2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再现了我国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整部影片内容十分的饱满、紧凑。
影片展现的新中国成立的艰难过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是多么伟大,他们总是事事想着人民的利益,为了全国人民,为了解放新中国,他们不怕辛苦和困难,最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安乐的家——成立了新中国。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你们让祖国变得如此繁荣富强,是你们让我们这祖国的下一代享受这么美好幸福的生活。作为教师的我也一定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扎实教育基本功,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7
十月一日放假期间,我无意中发现了一部抗日影片,名字叫做《建国大业》。看了以后令我受益匪浅。《建国大业》讲的是共产党为了与国民党抗战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新中国的成立也有很多人做出了牺牲,比如,1946年10日,李先生被国民党暗杀了,闻一多先生为李先生的死而感到愤怒,他当众说:“李先生到底做了什么事被暗杀,他不过就是拿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已。”从此,闻一多先生就成了国民党的眼中钉,肉中刺。不料,闻一多先生当晚就被暗杀。看到这里,我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心里有充满了惋惜。
经过不懈的努力,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飘扬。人们的欢呼声,鞭炮声充斥了整片天空。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说了一段慷慨的演讲。此时,我的心情既兴奋又激动。新中国终于成立了!新中国终于有立足的地方了!
看了这部影片,我懂得了建立新中国是多么的不易,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前辈的血换来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