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影心得体会 > 观后感《让子弹飞》

观后感《让子弹飞》

时间: 新华 观影心得体会

一个好的导演应该牵着观众的鼻子遨游,而不是单纯的哄他们开心,或者装姿态耍腔调,这也正是姜文超过冯小刚、陈凯歌等人的地方。第五代导演曾被称作最叛逆的一代,今日却都已经循规蹈矩泯然众人,唯有第六代的姜文舍得一身剐,敢于扯开大旗登高一呼:老子要闹革命,统统向我开炮。

结果这一回姜文赌赢了,不但能把钱挣回来,也没辱没自己的尊严,换句话说就是“站着挣钱”。《让子弹飞》外置了多种商业片的利器,包括明星扎堆、影帝飚戏、爆裂枪战、荤腥幽默,这些都不见得能为电影直接加分,却无疑是最好的外加包装。电影的内核部分则是典型的姜文风格:充斥无边的黑色幽默,对人性的深度透析,对时代的反讽批判都裹在里面,倘若说其他导演的作品是家常小菜,是速食快餐,那么姜文的电影就好比是山珍,不但富有嚼劲而且能恶补,直至补地让你鼻孔流血。

姜文是个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者,他的电影总习惯性地勾勒出一个封闭的区域,再由外入者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在《让子弹飞》中,鹅城就是这么一个区域,恶霸盘踞、百姓受欺而麻木不堪,“鹅”在这里极富象征意义,它直接性地隐射了当地百姓:愚昧、无知、惧怕、软弱和笨拙,而鹅在英文中亦是愚笨的代名词。张牧之的出现惊醒了这群鹅,但他们的态度也仅止于自保和观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直到张牧之砍下了傀儡黄四郎的人头,这些人才蜂拥而入碉堡——这种行动绝不是为了反抗,而是为了掠夺,姜文就是这么幽默地凝视着人的卑微与贪婪,与《鬼子来了》中的讽刺一脉相承。

黄四郎这个形象的出现,也意味着鹅城危机四伏,根本是个穷山恶水,鹅城的境遇让人想到《光荣的愤怒》中的黑井村,不过黄四郎更像是个非典型的恶霸,他喜欢撇几句英文、玩日本长刀,更喜欢背地里玩两面三刀,替身的出现应和了这种明暗变化,也让人物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树立了这个既得利益者,张牧之的出现就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两人的一见面就显得剑拔弩张,并从此延续着这种一触即发的张力,事实上两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于是马邦德的存在就显得极为必要,他是个充满了弹性的人,既能与恶霸联姻又能与土匪合伙,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二者之间的搅棍,有着四两拨千斤之效果。姜文对马邦德这个角色的塑造应该说极为精彩,除了让他展示层层骗人的假面之外,还让他最终死在堆积的白银之中,暗合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

正是这样紧张的人物关系促成了故事张力,不管是何等地尔虞我诈、偷梁换柱,都只能让气氛再绷紧一些。三人飚戏是中国电影史上难得的段落,姜文的笃定、葛优的圆滑、周润发的狠辣相形宜章,鸿门宴自然是名副其实。在国内国内大导演纷纷选择“冷静”、“克制”的表演模式的时候,姜文毅然反其道而行,采取了过火夸张化的表现,这种别出心裁的操作配合着荒诞化的场景,又显得异常和谐。舞台剧的痕迹充斥在电影的`很多角落,譬如陈坤带着团练夜袭县府,人物在二楼上来去开枪,忽又集体消失,只剩一个空镜头,不但像剧场中的“过幕”,又像一种写意化的留白,和那句“让子弹飞一会儿”异曲同工。

很多人会指责电影中布景简陋、不合史实、表演过火、焦距不准之类,其实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思量,《让子弹飞》是置身于一个荒诞情景里的故事,从开始马拉火车奔驰开始就注定是个肆意挥霍的空间,而鹅城的布景空旷而整齐,徒留一群蹒跚的鹅,便是为应和这种异质化的感官。很明显姜文要的并不是写实,而是虚化的空间,写实过多反而会打破这种梦幻的色调,令剧情发展变得突兀。焦距模糊、色调的饱和正是为了虚化环境,格局封闭正是为了淡化历史,只有架空了钳制故事的一切,电影才能在姜文的掌控下做到自如畅游,姜文永远比观众聪明的多,只是有些人看不到。

《让子弹飞》拥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东西,包括半个世纪前赛尔乔·莱昂内惯用的,如今已被丢弃的面部大特写,遗憾的是这反过来被人作为攻击“表演过火”的例证,那只能证明某些人未曾看过或喜欢那个年代神奇的西部片。片中的张牧之兄弟七人横刀立马,绝对是来源于对《七武士》的借鉴;剿匪之前几个大佬踱步登台,响起的赫然是《桂河桥》中的口哨版《波基上校协奏曲》;久石让在《太阳》中的配乐于影片首尾再度出现,似乎比在前作中更和谐,当真属于节省资源的有效利用。当然电影也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中段人物对白过多,言语太多荤腥的恶趣味,让人有些分不清是姜文的幽默还是冯小刚的幽默,不过幸好姜文及时鸣枪自省,将故事又拉回了正规。

每个人都会做自己的白日梦,虽然它根本不真实,却让你留恋万分。《让子弹飞》就是这么一场梦境,它将我们奢求精气神近乎饱和地注入其中,风驰电掣,狂行飞奔,既让人惬意又令人着迷。张牧之无疑是个很完美的形象,他干练、刚强、正义、沉静,霸气十足却也粗中有细,面对层层险局和穷山恶水,他精于谋划并最终翻云覆雨,自然是相当令人解气的故事。不过姜文不会停留在这样的意淫,他接着笔锋一转,荣耀又化作虚空,英雄也变得落寞,进而使兄弟和女人离去,只剩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白日梦瞬间变成了黑色童话。我亦不怀疑姜文是有私心的,因为他把那个最单纯美好,近似白色野合花的角色留给了自己的妻子,而周韵也乐得接受这份礼物,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角色。

观后感《让子弹飞》篇2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20年,“南部中国,北洋时代”。纷繁北洋乱世,各地军阀林立,混战不已。卖官鬻爵,杀人越货,官匪猖獗,生灵涂炭??鲍鱼之肆,屡见不鲜。

影片里的鹅城,即是人民任人鱼肉的城市。

为官者压榨于民。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从中我们可得出3个结论:1、前任县长不是个好官,欺压百姓,恶意征税,竟将百年税收几年内收齐,那百姓除了交纳税收何来盈余以作家用呢?可见当地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2、马邦德本人买的县长一职 ,目的也是敛收百姓财务,剥削于民。并且他说过“乡绅土豪带头捐款,民众才会捐。得到的钱他们的如数返还,剩下的三七分账。”在他的观念里,像黄四郎这样地头蛇似的人物不可得罪,只能拉拢,并且与之合作捞取百姓手里的银钱。3、马邦德认为张麻子伪装成马县长也是为了从百姓手里抠出银子。可以说他代表着当时大部分为官者的想法,国家已经混乱不堪了,不如趁着还在位时能得便夺得些钱财。官商互助,便是百姓水深火热。足以见得在张麻子入城之前鹅城里的百姓毫无公道可言。

有权有钱者为虎作伥,官商勾结。不说马县长说的乡绅土豪需要拉拢。以片头因被滚动的大鼓在身后追而四处逃散的百姓为例,他因为逃命而惹上了黄四郎门下的武举人,被打的鲜血喷涌只因为让武举人洒了酒坏了雅兴。并且到了堂上,他不敢给自己喊冤,却要为对方喊冤。这足以看出素来他们是怎样被所谓的权势欺负。本不是他的错,却因对方一时的心情被打,不敢索要赔偿不说,就连县长为他洗尽冤屈,他也不敢认。这昭示了百姓已被权势压迫欺凌得麻木了,或者说

他们不得不接受一切的欺压。因为历来官商勾结,百姓遭殃,他们不敢信任任何人,只能是尽量躲避,不敢言其冤说其恨。 生命之于权贵甚是轻微。黄四郎因武举人的事被张麻子下了面子,所以一直想给他使绊子。他一手安排了陷害老六的事情。以老六吃了两碗凉粉只付了一碗,逼迫老六剖腹以证清白。就为了他的下马威,肆无忌惮地,以如此微小的事情逼死了年轻善良而单纯的老六,并且没有任何的可惜后悔之意。可见人命在他眼里实在是不值什么,贱如草芥。而他设宴款待张麻子时令属下自残,他也是眼都不眨。只为和县长合作,收刮百姓钱财,对于刚到的师爷都知道的鹅城百姓无油水可捞的情况视而不见。在他眼里,属下、平民的性命都算不得什么。就像他找的替身,使命便是代替他去死,丝毫不会觉得这是一条生命而为之可惜。

影片里人们三番几次不敢捡银子却半夜偷偷捡,不敢捡枪也是半夜偷偷捡。这影射了鹅城百姓实际上是渴望美好生活的,他们渴望盘踞在城里的势力的瓦解,能够站起来活着。可以说这是他们在畏惧权势之下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到最后人民发现黄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人人脸上带着的笑容便是他们摆脱旧势力压迫的喜悦,是他们能够自己当家作主把歌唱的兴奋,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所以这部影片便反映了中国在1920年左右真实的社会环境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受各方势力欺压,毫无人权公平可言。那段历史是人民的血泪史,是应当永远不被遗忘的时代。

观后感《让子弹飞》篇3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到的是一部叫《无耻混蛋》的外国影片。《让子弹飞》与这部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让子弹飞》更具有中国特色,对中国人的人性描述和刻画更多些。

片中的汤师爷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一个模型,胆怯,欺软怕硬,贪财,妥协,逃避,顺从,可是他善良,分得清善恶。这是在我身边常常能够见到的小人物。

有时候,能够在报纸上,或是在电视的新闻里看到,当有人遇见危险,路人常常冷漠相对,没有人愿意出手相助。这就反映了人们矮小的心理。他们不愿帮忙,并非出自于他们落井下石的恶意,而是怕给自我惹上麻烦。汤师爷就是这种没有安全感,没有能量的一个代表,当然,也谈不上担当。所以,在师爷最终死的时候,他对张麻子说,“你斗可是黄四爷”。但师爷却异常的善良,在生命的最终,要求张麻子“不要回鹅城”。

那里面的鹅城,我不明白,意图是否是在说明,那个城里的百姓都是任人宰割的。

其中反映中国人从众心理的,就是在张麻子攻黄四爷的碉堡的时候,张麻子当众砍掉了黄四爷替身的头,大家才一哄去了黄家。真的黄四爷没有死,而大家仍然是成功的攻下了黄家的碉堡。这说明,在对待恶霸的时候,不是大家没有本事将他打翻,却是因为大家胆怯。

我个人最喜欢的片段是,关于张麻子身世的那一段。张麻子叫张牧子,是跟随将军打仗出身的战士。因为军阀割据,自我不愿委身于人,所以落草为寇。人们以为是土匪就不能是张牧子,理所应当的是张麻子,张麻子脸上不应当是干净的,他就应当是满脸的麻子。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总要顺从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呢。

观后感《让子弹飞》篇4

《让子弹飞》是一部以谋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电影,而其商业上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就如同姜文本身就是华语电影导演中最不可模仿和复制的一个一样,对于中国的商业电影来说,这种完全靠卡司气势和导演个人趣味来征服观众的做法,总觉得有点捞偏门的感觉,这样人力和物力支持,大多数导演仅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让子弹飞》影评也在首映后呈现井喷之势,并且好评如潮。

其实葛优和周润发,每个演员拿出来拍个戏票房都能奔着坐一望二(亿)而去的,《让子弹飞》中即使是打酱油的主角都不是白给的,无论人物大小,影片也确实给了主角充分的个性特征和诠释空间,再加上姜文本身所具有的话题性和人格魅力,有人喊出了四亿票房的预期,算一下加法的话,三位爷一人一亿,群星伙起来一亿,也不是没可能。

对于无条件喜爱姜文的观众来说,《让子弹飞》是一部无论怎样想象其精彩都可是分的电影,如果你偏爱《鬼子来了》那个路数的话,惊喜会更大些。算上这部姜文16年也只拍过四部电影,平均下来跟奥运会和世界杯的频率同步,其中《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能够算做姜文以有关的青春记忆为蓝本的情书式的作品,而《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则更多地体现出姜文以个人趣味为主导的创作方向。《鬼子来了》是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电影,其蕴含的沉重主题和表现上的谐趣性所构成的反差,是能够很好地包容姜文的个性化风格的,并赋予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黑色幽默成分以极大的回味空间。而《让子弹飞》是部商业片,凸显的是单线条的故事和符号化的人物,姜文在改编时剔除了马识途原作《夜谭十记》中的阶级对抗成分,于是《让子弹飞》变成了一个类似于黑帮电影的故事格局,主题也被模糊化了,能升华一点的也就是葛优扮演的汤师爷临死前对命运无常的哀叹——刚刚还吃着火锅唱着歌儿呢,谁明白一转眼就到了这步田地。在这样的表意系统下,姜文自恋式的趣味展示略显冗余,不仅仅信息传达效率不高,也影响到了影片整体推进的节奏。

看《让子弹飞》是个很嗨的过程,并且从影片开始的段落响起久石让为《太阳照常升起》所做的主题音乐时,我就已经情不自禁地嗨起来了。有影评人说这电影140分钟有140个高潮,我反而觉得问题就出在那里。影片中姜文扮演的张麻子和周润发扮演的黄四郎之间的拉锯战看似很过瘾,实际上可是是小孩过家家的感觉,一个土匪,一个恶霸,大家对彼此的身份早该心知肚明,猫鼠游戏不是这么玩的,这些交手仅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明星秀场,把这些姜文喜欢的段子和金句串联起来。影片最精彩的是头尾,开局很有气势,而结尾段落对群氓意识的刻画尽管有点反现实逻辑,但寓言化的创作意识是好的,问题出在影片中间部分的桥段在情节和主题的指向性上都不明确,虽然单看每个场面不乏精彩之处,但连缀起来并不贯通,并且略显冗长,一度让我感到疲倦。

中国的贺岁档电影蛮奇怪的,总是以死亡为卖点。去年有一部几乎死光光的《十月围城》,今年的《赵氏孤儿》中的几大主演也死亡殆尽,而《让子弹飞》从开篇打酱油的冯小刚开始,就一向没断了死人,好在那里的生与死都很欢乐,还不乏荒诞,只是至关重要的张默扮演的老六之死口味太重,估计有些观众会理解不了,不明白会不会影响到全国的凉粉销量。其实真正让我感到不适的是葛优之死,半截子人了还说那么多话,想想都觉得脊背发凉。

在我看来,《让子弹飞》远不是最好的姜文电影,但却是最霸气也最娱乐的姜文电影,并且在观影过程中不乏发现的乐趣。虽然有些失控,但我仍然从心里喜欢这部电影,毕竟姜文仅有一个,他的每次出手都是不乏惊喜的,这种华丽丽的野性和自负,是仅有在姜文的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可是这毕竟只是一部电影,并且还是一部中国电影,它能够造一个梦想,但其本身还是成为不了梦想的。

观后感《让子弹飞》篇5

曾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看《让子弹飞》。影片爆笑的风格、火爆的台词、演员精湛的演技,都是大看点。观众在第一遍看完情之后,进影院享受的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气氛,影片制片人马珂表示:“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儿,看一遍《让子弹飞》,什么烦恼都忘了。或许真的是这样,但是看完之后,影片中关于剧情关于服装造型、关于摄影剪辑所融合的逻辑、空间、光影效果,作为我们园林专业来说,有很多知识是不能遗忘的。

关于剧情:内容丰富、结构紧凑

据了解,《让子弹飞》剧本改编自马识途短篇小说集《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原著小说中疯狂的年代背景和奇巧的人物设置,给电影剧本改编留出了巨大的创作空间。正如姜文过往的电影一样,《让子弹飞》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剧本的改编实现了质的飞跃。成文后的电影剧本只沿用了人物的主体架构,从“马拉火车”劫案的梦幻开场以始,《让子弹飞》保持了高潮迭起、悬念丛生的节奏,成为一部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的新故事。我想这一定也属于设计的专属名词。

“马拉火车”作为开场故事的创意,是姜文决定将这个小说改成剧本并创作完成的最初动因。马拉火车在北洋年间确有真实历史可循,这和那个西风渐进、华洋混杂的年代背景息息相关。看似荒谬又真实存在的场景,让观众一下子就掉入那个疯狂年代。为了将这梦幻的场景还原到电影大银幕上,姜文在北京郊县的崇山峻岭之间开凿了一条蜿蜒10公里的铁路;而价值连城的8匹汗血宝马,则花了足足两个月时间的训练,才适应了在铺满碎石的铁轨上奔跑。

和姜文过去的作品一样,《让子弹飞》的剧本依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著名编剧朱苏进完成初稿后,述平(代表作《鬼子来了》)、郭俊力(代表作《投名状》、《十月围城》)、著名编剧李不空、年轻编剧危笑以及姜文导演本人都参与了剧本的创作。整个剧本的创作过程是痛苦而艰难的,为了让张牧之和黄四郎你来我往争夺的故事扣人心弦,整个创作团队常常自我否定,推翻已有的想法重来。剧本前前后后产生了三十多个版本,光是影片的结尾就设计了十几个方案。和原著小说偏重武力械斗不同,完稿后的《让子弹飞》剧本加入了更多智斗的部分,也让影片多了一层悬疑色彩。

和《盗官记》略带乡野奇谭的风格不同,完稿后的《让子弹飞》更像一部英雄的个人史诗,更像一幅北洋年间南部中国的浮世绘。姜文和整个剧作团队为每一个人物分别着墨,无管是土匪还是骗子,亦或是贩夫走卒、青楼鼓女,都在乱世之中有着各自的坚持。他们各怀心事粉墨登场,哪怕是寥寥数笔也已然勾画出了各自的命运曲线。人物之间彼此勾连,产生了亲情、爱情、兄弟情等多样情愫,这些人物背景设置和感情埋伏,让人物性格饱满、魅力十足,在疯狂乱世中显得尤为可贵和可亲。

所有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最终都由充满性格魅力的人物来完成。《让子弹飞》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影片对三位男主角的刻画: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色厉内荏,在独霸一方的凶悍之下,多少有着心无所依的落寞。而原小说中只是配角身份出场的师爷老汤,在电影中有了完整的命运起伏,他身上隐藏的小智慧和大聪明让人又恨又爱,而其跌宕起伏的命运也势必让观众唏嘘感叹。

关于服装造型:既贴合现实,又超越现实。

姜文导演对于这部电影服装造型的要求就是:既要贴合北洋时期,又要超越那个时代。对影片创作的每一个细节他都力图亲力亲为,因而在造型上他参考了海量的黑白老照片和书籍资料,探寻关于这段历史上被誉为“万国服饰博览会”的特殊年代里,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日常的穿着扮相。当时中国南方的濒海县城,政局动荡,意识形态纷乱,海内外商贸交流格外频繁,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都决定了服饰的趋向,最大特征便是大量国外服装进入中国。洋布料在国内倍受青睐,越来越多的商人、买办、和知识分子开始选择西服;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纺织业走向困境,长袍马褂的生命力依然顽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仍是主流服饰。从中国近代服饰发展史上来看,这是一个“提倡中西混搭”,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西服、袍子、马褂、中山服在那个时代是完全可以并行而不相悖的,随便怎么穿都行。而军阀纷争割据所带来的军服衍变更是丰富多彩,都是北洋军阀的部队,都有统一的编号和序列,但是直系、奉系、皖系、晋系、西北军系、粤系、桂系、川系的装束却五花八门各具特色。这些元素都为张牧之、老汤和黄四郎等角色的扮相设计,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发挥空间。 此次《让子弹飞》所有演员的服装造型,全部交由香港殿堂级大师张叔平操刀,这不仅是他第一次与内地导演合作,亦是他第一次接触北洋军阀时期的造型设计。为努力达到姜文导演精益求精的要求标准,他查阅了大量北洋年间的史料和数据,通过了解那个年代的真实原貌,再加上他自身创意无穷的想法,才创作出既尊重北洋历史,又满足现代审美的造型。张叔平本人的初衷相当明确,就是基本上用不经加工的原色料子,把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正如他所说:“做年代戏我永远先还原,完全懂得,然后再创作。”每一件服装他都要求用纯手工制作,而不是缝车。那个年代的旗袍开衩会高一点,剪裁是比较传统的,没那么西式也没那么立体,张叔平就根据这种风格加以发挥。而针对姜文、葛优和周润发三大主角每场对手戏的强弱对比,他也会适当改变衣服的面料和材质,在保证演员穿起来舒服的基础上带出他们各自的强大气场,还让姜文在片中非常罕见地穿上了白西装。与此同时,他也会

依据角色的性格特征来搭配能体现其个性的服装,例如刘嘉玲的角色较为活泼奔放,于是便给她设计了薄纱质地的上衣,配上黑色丝袜,令县长夫人这个人物的风情万种得以凸显;相比之下周韵的花姐一角比较倔强执着,她的服装就偏于淡雅和帅气。

姜文是一位对服装造型很有见地的导演,由于张叔平与他是第一次合作,两人之间也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了解到有互动的过程。一开始,张叔平并不能完全适应姜文飞跃性的构想与思路,他就观察导演的想法跳到了哪里,再跟着跳到那个位置。姜文会很直接地向他表达意见,但也给了他很大的空间去创作,一直到两人都满意为止。像所有主演的发型就没有拘泥于时代局限,而是充满了时尚元素,如姜武的爆炸狮子头、张默的凌厉竖发和冯小刚的莫西干头,极具颠覆感。在拍摄现场,导演也会常常提出一些造型上的改动,比如陈坤的整体造型实拍前后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种对造型师来说很疯狂的事,在张叔平眼中却是一份相当难得的体验。用他的话来说,为《让子弹飞》做造型设计绝对是一件很好玩的工作。

关于摄影剪辑:创造气氛,发挥美感

《让子弹飞》的摄影指导由享誉国际的顶尖摄影师赵非担任,他与姜文的合作自《天地英雄》开始,《太阳照常升起》震撼而绮丽的画面质感便是他们协力打造出的。由于两人共事的时间很长,因而赵非十分了解导演的创作习惯与影像风格,他们都不喜欢“脏、乱、差”的东西。即便这次拍摄的是现实主义题材,也需要在光影上做一定程度的美化加工,这种追求内在美感的现实主义是《让子弹飞》摄影方面最基本的宗旨。在开拍之前,赵非已经和导演达成共识,认为这部电影的摄影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前提:它是一部商业片,是一部明星电影,更是一部戏剧性很强的故事电影。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说,在拍摄处理和美工场景上,对色彩、光线、运镜都有特别苛刻的要求。从成片来看,超过一半的镜头是在摄影棚里

拍摄,所以光线上的调节变化是令赵非特别过瘾的一个方面,而灯光等则是完全按照故事的气氛要求来布置。

姜文导演是一位勤于案头工作的人,开拍前的准备做得非常细。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枪战、巷战和马战的动作场面,两派对峙的戏剧张力也很强,导演和赵非都不喜欢一览无余的呈现,为此他们还特意沟通了关于留白的问题,导演希望场景光线上有很多东西是黑暗的,要能让观众用自己的想像去丰富,明暗对比比较大,而不是简单的大而全。姜文是演员出身的导演,对演员的戏处理得非常自由,绝非一成不变,特别有活力,摄影师跟他合作就不能对他的戏剧、场景、人物调度构成限制,布置的光线、机位让他没法走,走得有点无所适从,就特别不职业。所以赵非在光线上尽量把范围做大,演员走到哪里都合适,但又留下一部分阴影和暗角,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例如片中分量最重的鸿门宴那场戏,关于环轨,拍摄前导演很早就想过怎么调度,但到了现场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景的尺寸,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铺设环轨,第二是光线,三大哥三足鼎立,三台机器环绕,配合上的难度顿时增加许多。在现场赵非便着力去解决这两个问题,又是改景又是换轨道,费了很大一番周折,最终拍出了一场令人屏息凝神的巅峰对决。

在摄影与导演的衔接方面,赵非对姜文个人特点的理解无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对导演而言,胶片就像是作家手中的笔和纸,他可以来回涂改,只为得到最好的效果,拍出一部部优秀的作品。他会让摄影师拍下大量的素材,还经常讲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拍摄经验,如“停机后的那一刻,演员的状态是最好的。”导演很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他如果发现摄影师提供的东西特别苍白,他会直接表达出来;若是很有意思,他立马就会认可。虽然两人的合作已不是第一次,但赵非觉得其实即便是第一次也一样,姜文是一个特别有才气的领袖,他只需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就OK了。

观后感《让子弹飞》篇6

姜文是个人才,当今电影节当之无愧的老大。张艺谋的团体操和陈凯歌的小悲情,一律靠边站。国内虽然也有电影拍的比较有深度的好导演,但是没有人能够把电影拍的如此大气如此爽利又如此隐晦如此令人意犹未尽。

剧情不说了,影射之处太多,回来后在网上搜了一些说明,才真正体会到姜文的老辣独到之处。《鬼子》被禁,姜文这回十分巧妙的躲过了广电总局的剪刀手。等到那些人真正明白过来的时候,老百姓已经笑够了,姜文也早已站着挣了个盆满钵满。

影射一:张麻子和黄四郎的身份。剧情发生在1920年左右,辛亥革命刚刚结束10年,之前军阀混战,黄四郎能够保留辛亥革命中两枚经典版地雷中的一枚,可见地位并不一般。张麻子应该属于之前跟随蔡锷将军的卫队队长,蔡锷死后落草为寇。都不是一般人,眼神言语中无不流露出杀气与霸气。乱世之中豪杰并出,双方根本上就是革命者和当权派的代表。一方要的是公平与民主,一方则是掠夺与欺诈。二者水火不容,自然子弹飞个不停。

影射二:鹅城的民众,可谓是当今国民的最好比喻。钱拿了,不敢收,都送回当权者手里;枪拿了,不敢用,等着两边叫板,那边赢了投靠那边。胆小、猥琐、自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怎么觉得历史仿佛倒退了几十年?有人说,历史就是不断的周而复始——原来如此。

影射三:张麻子领导一干人浴血奋战,推翻了黄四郎的暴虐统治,可是兄弟也好、女人也好,最终都离开了,剩下张麻子孤家寡人一个。最后的镜头,那个坐在火车车尾,穿着师爷衣服的不是别人,正是黄四郎。势单力薄的革命者与根深蒂固的腐败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是用枪打那些拉火车的马儿,子弹多飞上那么一会儿,便分崩离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看似不少的喜剧元素,观众也笑声不断,其实,这片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啊。

再说说表演吧,就演员来讲,三强鼎立的局面的确令人不好取舍。不过以我看来,最出色的,还属葛爷。姜文演戏男人味十足,可惜的是缺乏点喜剧元素,抱着老婆嚎啕那段,怎么看怎么不像;发哥,虽然一人分饰两角,可谓物尽其用,可是怎么看怎么像小马哥啊,不够坏,不够令人生恨。还是葛爷,演县长就是县长,演师爷就是师爷,贪财好色,圆滑狡黠,亦正亦邪、善恶兼具,悲与喜如此和谐的溶入同一个人物的内心,可见其功力。在冯小刚和陈凯歌那里,都不够让葛爷演得畅快,唯有姜文,能把葛爷骨子里沉淀的那些东西翻个底朝天,难怪葛爷大呼演得过瘾。

中国电影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下,于夹缝中顽强挺立出如此出色之作,套用网络里一个词——“给力”。

观后感《让子弹飞》篇7

《让子弹飞》是一部以谋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电影,而其商业上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就如同姜文本身就是华语电影导演中最不可模仿和复制的一个一样,对于中国的商业电影来说,这种完全靠卡司气势和导演个人趣味来征服观众的做法,总觉得有点捞偏门的感觉,这样人力和物力支持,大多数导演仅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让子弹飞》影评也在首映后呈现井喷之势,并且好评如潮。

其实葛优和周润发,每个演员拿出来拍个戏票房都能奔着坐一望二(亿)而去的,《让子弹飞》中即使是打酱油的主角都不是白给的,无论人物大小,影片也确实给了主角充分的个性特征和诠释空间,再加上姜文本身所具有的话题性和人格魅力,有人喊出了四亿票房的预期,算一下加法的话,三位爷一人一亿,群星伙起来一亿,也不是没可能。

对于无条件喜爱姜文的观众来说,《让子弹飞》是一部无论怎样想象其精彩都可是分的电影,如果你偏爱《鬼子来了》那个路数的话,惊喜会更大些。算上这部姜文16年也只拍过四部电影,平均下来跟奥运会和世界杯的频率同步,而《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则更多地体现出姜文以个人趣味为主导的创作方向。《鬼子来了》是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电影,其蕴含的沉重主题和表现上的谐趣性所构成的反差,是能够很好地包容姜文的个性化风格的,并赋予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黑色幽默成分以极大的回味空间。而《让子弹飞》是部商业片,凸显的是单线条的故事和符号化的人物,姜文在改编时剔除了马识途原作《夜谭十记》中的阶级对抗成分,于是《让子弹飞》变成了一个类似于黑帮电影的故事格局,主题也被模糊化了,能升华一点的也就是葛优扮演的汤师爷临死前对命运无常的哀叹——刚刚还吃着火锅唱着歌儿呢,谁明白一转眼就到了这步田地。在这样的表意系统下,姜文自恋式的趣味展示略显冗余,不仅仅信息传达效率不高,也影响到了影片整体推进的节奏。

看《让子弹飞》是个很嗨的过程,并且从影片开始的段落响起久石让为《太阳照常升起》所做的主题音乐时,我就已经情不自禁地嗨起来了。有影评人说这电影140分钟有140个高潮,我反而觉得问题就出在那里。影片中姜文扮演的张麻子和周润发扮演的黄四郎之间的拉锯战看似很过瘾,实际上可是是小孩过家家的感觉,一个土匪,一个恶霸,大家对彼此的身份早该心知肚明,猫鼠游戏不是这么玩的,这些交手仅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明星秀场,把这些姜文喜欢的段子和金句串联起来。影片最精彩的是头尾,开局很有气势,而结尾段落对群氓意识的刻画尽管有点反现实逻辑,但寓言化的创作意识是好的,问题出在影片中间部分的桥段在情节和主题的指向性上都不明确,虽然单看每个场面不乏精彩之处,但连缀起来并不贯通,并且略显冗长,一度让我感到疲倦。

中国的贺岁档电影蛮奇怪的,总是以死亡为卖点。去年有一部几乎死光光的《十月围城》,今年的《赵氏孤儿》中的几大主演也死亡殆尽,而《让子弹飞》从开篇打酱油的冯小刚开始,就一向没断了死人,好在那里的生与死都很欢乐,还不乏荒诞,只是至关重要的张默扮演的老六之死口味太重,估计有些观众会理解不了,不明白会不会影响到全国的凉粉销量。其实真正让我感到不适的是葛优之死,半截子人了还说那么多话,想想都觉得脊背发凉。

在我看来,《让子弹飞》远不是最好的姜文电影,但却是最霸气也最娱乐的姜文电影,并且在观影过程中不乏发现的乐趣。虽然有些失控,但我仍然从心里喜欢这部电影,毕竟姜文仅有一个,他的每次出手都是不乏惊喜的,这种华丽丽的野性和自负,是仅有在姜文的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可是这毕竟只是一部电影,并且还是一部中国电影,它能够造一个梦想,但其本身还是成为不了梦想的。

观后感《让子弹飞》篇8

《让子弹飞》是20__年姜文导演的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作品,它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这节。他的票房非常之高,高达7亿,这有成为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个票房高峰。为何观众们如此看好这部电影,自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或许每个观众都或多或少的从里面明白了些什么。

初看这个名字,就十分吸引我,甚至让我不解,“让子弹飞”这讲的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怀着满心的好奇,我到电影院看了一次,这次在课堂上老师又放了一遍,这两次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几年前,第一次看《让子弹飞》,首先吸引我的是那声枪响之后,却没有任何反应,“没打中?”“不,让子弹飞一会儿!”点题之比,让我明白这个电影题目来源于此。这一幕虽然一晃而过,但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是因为它的诙谐幽默,而是我觉得这段简洁明了的对话是能来推敲的。在我看来,之所以会有人问出“没打中?”,归根在于他等不了,心性中难免有些许急躁。放之我们自己身上,又何尝不是呢?急躁、不淡定、急于求成可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缺陷,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没有做到,只是还欠火候,需要你耐心的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时机成熟了,事情就顺其自然的完成了。这是我第一次的感想。

而第二次在课堂上又一次看《让子弹飞》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第一次的感想只是通过一些电影情节比较表面的东西得出的,而第二次在我已经熟悉了整个电影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到了一些整体性的东西。

首先,我来说说姜文这个人。姜文的电影多受好评,因为他在艺术方面有独特的品味和风格,但是,抛开他是一名杰出的电影家的包装,内里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人,他总是用十分细致敏锐的视角捕捉到他觉得可以拿出来供大家谈资的东西,《让子弹飞》便是如此。这部电影最核心的主题其实是人性。

再者,我们来探讨一下剧中的人物。不由多说,剧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角色是葛优饰演的汤师爷、姜文饰演的张牧之、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黄四郎是一个地方上的土豪恶霸,压榨当地老百姓,没有一点同情心,更加没有道德的底线,严重没有什么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了。他丝毫不管手下在自己眼皮底下做一些见不得光的勾当,百姓在他眼里轻如鸿毛,就根本没有对每个人人权基本的尊重。

汤师爷,被黄四郎收买的时候,帮着黄四郎做尽恶事,但是他热的人性和良知并没有被完全埋没,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还是愿意保留一些人情和人性的,有一些同情心,看到百姓在水深活人之中仍然有一些怜悯之心,“墙头草”这一词在他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张牧之,在其他两人的对比下,显然是一个十分善良的角色,因为正逢军阀混战,无奈之下做了麻匪,便不再用“张牧之”这个名字,没有人会相信,一个麻匪会用如此文雅的名字。电影中包含了对这些所谓的人们的讽刺意味,他们仅仅看到了张牧之麻匪的外套,却不知他有一个火热的爱民之心。

张牧之去碉楼找黄四郎的时候,身后跟了一群鹅,先开始我以为这个画面纯属笑点,但后来一想,所谓鹅城,鹅其实值得就是城中的百姓。这个画面其实在讽刺鹅城中的百姓都没有自己的主见,盲目从众,不能明辨是非,当地的土豪地霸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这便呼应了电影的主题——人性。这些“鹅”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人性,就更不用说有没有人性了。

在我眼里,姜文通过这部影片《让子弹飞》最想让大家懂得的就是,用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时间让大家应该停下来,等一等,好好想想,什么才是人性,如何培养人性,如何保持人心,保持本心。

7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