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影心得体会 > 2021一个都不少电影心得

2021一个都不少电影心得

时间: 志全2 观影心得体会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这是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个都不少电影心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个都不少电影心得1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一个都不少电影心得2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应该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个都不少电影心得3

这是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 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我们能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

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一个都不少电影心得4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的。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个小女孩,才13岁就当起了代课老师。为了一个因为家里太穷而进城打工的小男孩,这个小女孩也进了城。她在电视台的帮助下,终于把那个小男孩找了回来。

我觉得这部电影中的小女孩很有毅力,也很坚强。看看影片中的山村学校,那么破旧的房子,那么破旧的桌椅,跟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真有天壤之别。我们处在这么好的环境里,一定要好好读书。

今天,我和妹妹去社区看了一部电影,影名是《一个都不能少》。内容是高老师要看望生病的妈妈,于是他请来了一位年仅12岁的代课老师魏敏芝。高老师临走时嘱咐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可是没有多久,班里有一个学生因为家里穷连饭都吃不饱,就去城里打工了。代课老师知道后,走了很远的山路,十万火急地赶到城里,在电台台长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那位打工的学生。代课老师年龄虽小,但她却遵守若言、千辛万苦把辍学打工的学生找回来,真令人感动。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但在贫穷面前总是显得那么无能为力。片中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让我总是不能忘记。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而我们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应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自觉接受教育,长大后真正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我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看了这部影片后,唯一想表达的情感就是:感动。为了学生的努力学习而感动,为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而感动!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水泉香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生病了,高老师要回家探望。可是,老师一走是给那些孩子上课呀,于是,便请了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做水泉小学的代课老师。水泉乡的条件很差,连村长都半年没发工资了,而水泉小学的教学条件则更加糟糕了,连粉笔都屈指可数。开学后不久,班级里的张慧科就因为家里穷,父母有卧病在床,没办法逃学只好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和同学们好不容易凑足了9块钱使魏老师来到城里。为了找到自己的学生,魏老师向电视台的登记人员苦苦哀求,却受尽了辱骂,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不知疲倦地四处寻找。几经辗转,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学生张慧科。

我现在的环境与他们相比简直是天堂与地狱之差,我应该好好珍惜,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影片中的魏老师为了她的学生辛勤地操劳着,而现实中老师一样关心着我们,爱护着我们。我们对老师一定要尊重!

一个都不少电影心得5

应该说,这是继《妈妈再爱我一次》赚我泪水最多的一部电影。我盯着荧屏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多次。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魏敏芝 水泉小学代课老师(临时、民办),年仅13岁。她是一个地道的山里娃,很单纯。可以说,她去代课的最初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那50块代课费。这从她一到学校就和高老师提钱的事情,以及后来问村长要代课费抗议看出来。她一个纯真质朴的山里娃子,有着诚实守信的天性,时刻牢记高老师走的时候给她交待的每一件事情,要看好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她自己也只是个孩子,仅仅是小学毕业,如果是在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可能也正在享受着快乐童年。但是,她却不得不为了生活,成为了28个孩子老师。因为年龄太小,开始的时候,她在孩子中也没有威信,甚至不愿意叫她老师。随着和学生的朝夕相处,感情日益剧增,对高老师的“交待”已经转化成了一种责任,虽然她自己可能也说不清。为找回贫苦学生张慧科,她之身一人去了城市,在身上仅有的9块钱用完后,露宿街头,仍不放弃。特别是为了找电视台台长一天一夜守在门口,见到戴眼镜的就问,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自己的学生,怎不让人心酸。

高老师 水泉小学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老师。他可以说是贫困地区教育的坚守者和执著者,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黑夜中的一线曙光。在数月也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仍然担心学生的学习。就在准备出发的清晨,还放不下心头大石,忐忑不安,不愿把自己作为老师的身份放下,依然想过不回家探病。但现实却不容许,唯有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皂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正是山区教育工作推行的可幸之处。

村长 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革开放,至今已有二十年,但贫富悬殊却日益加剧。居于穷乡僻壤的许多适龄儿童仍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求学和失学间作拉锯式的取舍。除了因为资源短缺的缘故外,又有谁会关注到政策推行的问题上呢?近十年来,政府和不少慈善团体也纷纷筹集资金及物资,送往各贫困山区,兴建希望小学,不断推动山区的教育工作。但一批批的资金及物资有多少能送到贫苦学生的手中,又有多少资源是真真正正花在有需要的学生身上呢?正当魏敏芝嚷着要到城里找回学生张慧科,到村长家中请求帮助,村长却一面收起一碟碟大鱼大肉,一面拒绝魏敏芝的请求,还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这是多么的令人愤怒。由村长对魏敏芝的严厉态度,到贿赂张慧科说出擅跑学生的藏身之处,再到电视台把魏敏芝、张慧科送回水泉镇,村长见到一大车文具及收到助学资金的眉飞色舞的样子,都足见村长唯利是图的作风。这不就是贫困地区教育工作推行中的可悲吗?

《一个都不能少》以纯真、朴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带出现今中国山区的基础教育推行的实况和问题,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动容的气氛。片末只以学生用七彩缤纷的粉笔写字的情景作结,并没有交代水泉小学的及展及高老师的复职,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亦正是我们该对山区教育推行问题加以正视的地方。

电视台的接待员 城市人的市侩,按章办事的迂腐以及对事物的短视更触动人心灵的痛处。这也是电影想带出的重要信息。电视台接待员只知道安规定办事,不懂得丝毫变通,使主人公见台长之难不亚于过去进京面圣。如果人人都这样,也许社会秩序井然,但是这个社会绝对不会发展,因为谁都是因循守旧,没有丝毫的创造。当然,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机关的衙门习气。魏敏芝多次要求见台长,台长就在里面,隔的仅仅是一个窗,但是却不亚于一座山。接待员固守着办事的规定,没有证件就是不能见;其它工作人员即使看到了,也冷漠地走开了,没有一个人帮忙带她见台长。即便是台长的秘书,也是在魏敏芝等了一天一夜之后才告诉台长。见一个小小的电视台长都如此之难,要是见市长呢,省长呢?难度可想而知。也许编导正是考虑到见那些大官根本不可能才安排了个台长来解决。

冷漠的人心 说到这,就不得不再说一个问题。电影中魏敏芝的困难历经重重,最终还是象征政府权力的电视台长解决的。为什么这个小小的事情,都要政府,都要电视台参与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呢?为什么城市里就没有多少热心的人帮忙呢?难道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也冷却的城里人的心?让一个个都变的冷漠。

弊病的体制 事实上,中国又何止一个水泉小学,岂止一个张慧科?简陋的校舍、辍学的儿童,遍布了中国各穷乡之中,城市人看见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为何他们只懂同情施予给一间水泉小学,一位小老师和一位辍学儿童,对其他却漠不关心?只可说一句:当权为政着短视、思想表面化,对深层的问题不愿思考,固守弊病的教育体制,不思变革。这故事不但说出贫村小学不幸,更是说出整个中国的不幸。中国发展的速度世界惊人,存在的重重问题更惊人。我想,导演开拍此电影的目的,可能就是想让国人作一个反思,反思整个社会的前途方向,反思国家的发展和谐问题。

6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