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300字通用
观后感300字通用篇1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吗?70后的很多人会回答:想当一名科学家,或者相当一名文学家,或者相当一名解放军,想当一名医生,想当一名新型的农民(我有个小学同学真想当新农民,他现在是一名厨师长)等等。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希望能够长大之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长大之后危害社会,成为社会的败类。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社会所不齿的人呢?因为他们背离了自己的初心。有的犯罪者会说自己是因为环境所迫,因为没有钱,所以去抢去偷。但是没有钱的人有很多,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去犯罪?所以人的犯罪和社会的环境有一定关系,不过主要是自己的意志力是否坚定。
我觉得人生很大的悲剧,就在于自己活成了小时候所讨厌的人。前几年在反腐斗争当中落马的某个“老虎”,说自己从小就痛恨贪官,想当一名清官,但是最后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成为一名贪官,成为一名小时候所痛恨的人,这种人背离了初心。
小时候的梦想总是纯洁可爱的。我们对生活的渴望,就是能够吃上白面馒头,能够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能够坐上汽车。慢慢的,这一切都实现了,我们仍然觉得自己不幸福,是因为新环境产生了新欲望,而新欲望如果不加以节制的话,就会使自己产生更多的痛苦。
2019年的1月1日,我陪孩子看了一部电影,就是《拯救圣诞记》。这部电影是2018年的11月22日在美国上映的,它的导演是电影《小鬼当家》和《哈利.波特》的导演克里斯.哥伦布监制,并且由《愤怒的小鸟》导演克莱.凯蒂斯执导,故事讲述了泰迪和凯特两兄妹,原本打算在平安夜拿录像机拍下圣诞老人到来的证据,却阴错阳差地踏上一段所有小孩儿梦寐以求的旅程。他们不但目睹圣诞老人驾临,还偷偷坐了他的雪橇,不小心把雪橇撞毁了,最后就差点搞砸了圣诞节,在这个疯狂的夜晚,凯特和泰迪得见到了圣诞老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并和圣诞老人以及他忠心的小精灵携手合作,齐力挽救了圣诞节。
泰迪和凯特的父母对孩子非常好,每年圣诞节都要拍录像来纪念圣诞节。在兄妹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父亲因为是消防战士,在抢救别人的过程中牺牲了。没有了父亲的管束之后,泰迪变得消沉,他认为父亲不应该抛下自己、妹妹和妈妈去救陌生人。所以他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成为小混混,虽然上中学,经常溜出去喝酒,甚至偷别人的车。这一幕被他妹妹凯特无意之中发现了,并且录了下来。
在圣诞节前夕,妹妹凯特在观看以前的录像当中发现了一个神秘手臂的影子,她认为可能是圣诞老人,但泰迪认为圣诞老人是虚构的,并不存在。但是凯特坚持认为圣诞老人存在,于是他们为了取得证据,设置了一些圈套,这一情节让人想起了电影《小鬼当家》里边的类似桥段。当他们睡着之后突然听见铃声响了,一看果然是有圣诞老人来过,就追了出去,发现了圣诞老人,然后混上了圣诞老人的雪橇,由驯鹿拉着在天空中飞翔。在圣诞老人驾驶雪橇的过程当中,他们尖叫起来,然后搞得圣诞老人出了差错,雪橇被撞坏,他们就开始了一系列恢复雪橇的惊险历程。因为圣诞节时间是有限的,圣诞老人需要把礼物送给所有孩子。在这一晚上他们经历了很多,一方面要找到那些驯鹿,找到驯鹿之后,要找到圣诞礼品袋,又要找到雪橇,经历了种.种历险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社会当中一些丑恶现象,比如在监狱里,他们发现有的人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但是圣诞老人帮助他们回忆起来,自己当时是多么善良的一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在监狱里,圣诞老人和监狱里的犯人开始唱起歌来,没有乐器,圣诞老人就用魔法创造出乐器来,把每个人小时候希望得到的圣诞礼物,都像变魔术一样变出来,送给每个人,让每个人想起了自己的初心。
目睹这一切,泰迪发现自己在滑向罪恶的道路,有所醒悟,开始悔过自新,帮助圣诞老人和妹妹凯特实现圆梦圣诞节的想法。他俩帮助圣诞老人把圣诞礼物在天明之前送到所有需要的人家里面,他们也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发现了自己信仰的x教仍然是可以创造奇迹的。而他们的初心也被唤醒。影片里的每个人都在圣诞老人的影响之下,从不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到转变为看到奇迹后相信圣诞老人存在。影片背后当然有西方x教背景,但是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就像电影《哈利.波特》里面的魔法一样,让孩子感到世界是存在奇迹的。这是电影《拯救圣诞记》的目的之一吧。
在圆梦圣诞节过程中,无论是处于犯罪边缘的泰迪,还是其他的日益世故圆滑、心肠坚硬的警察,都在圣诞老人和凯特的感召之下,找回了自己的初心,变得善良,对世界充满了希望。拯救圣诞节,表面上看是拯救圣诞节,拯救每个人圣诞梦,实际上拯救的是每个人的初心,因为一旦背离了初心,人会变得丑恶,甚至变成罪恶,在拯救圣诞就是拯救自己纯洁善良的心灵,拯救儿时的梦想,拯救曾经单纯善良的自己。这一切在故事圆满结束当中得以实现,让人在欢笑之余,引发沉思,可能这就是西方圣诞贺岁片给人的启发,令人回想自己的初心是什么。
对于人生的初心,要经常回想,才能够牢记。对于年度的目标,也要经常回想,或者把它打印出来,放在自己床头,每天看看,就会激励自己在实现目标的路上向前迈一步,就像我今天写的这篇公众号文章一样。
观后感300字通用篇2
我曾经读过一篇寓言,内容大概是“从前有一位富商,他养了一盆十分漂亮的红花,人人见了都说美丽。那位富商觉得红花下面的绿叶不仅不好看,而且还占地方,干脆把绿叶剪下去吧,要它也没用。就这样那位富商把红花下面的绿叶剪了下去,但后来到他家里的客人和朋友都不在赞美这盆红花漂亮啦。”
有了星辰就映得太阳伟大;有了小草就映出大树的高大;而有了泓山泉就聚成了河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就连双胞胎兄弟或姐妹也是不相同的,不说性格就外表也不尽相同;每个人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一种事或物不适合你,那也不代表所有的事或物都不适合于你。
“自卑”这个词,早在我认识字时就从我的字典里撕去了,也找不到这个词的解释了。自卑是小人的表现,君子是表现不出来自卑的;自卑的哭是没有道理的,而君子感动的流泪其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不需要自卑,何必哪!你,我和大家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有的,我也有,大家都有,你还有我们没有的。渺小不代表无能,高大不代表伟大,正如老子说的:“事物都存在着对立面”一篇文章谈到:“一位小女孩到剧场拍戏,但她却只能演戏中的一条狗,那位女孩答应啦,而且演得非常出色。”
红花也需绿叶映,自己现在虽渺小,但不代表未来你还渺小。
观后感300字通用篇3
近日参加了所团委组织的《中国蓝盔》观影活动,在没看电影之前我一直在想,中国蓝盔是什么?难道讲的是一群戴着蓝色头盔的中国军人的故事?电影开始,果真跟我想的一模一样,只不过这部电影讲的是我们中国组建的维和队去打击x分子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当下中国维和部队官兵在非洲坚决执行主席指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方针、严格履行联合国赋予的使命,派出了以“兵王”杜峰为首的作战小组冒着生命危险,从x分子手中救出联合国调查组,从而阻止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维护了难民营的生活秩序、保障了难民们的生活权益。但是年轻的战士也在这次行动中为了维护非洲的和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军人是神圣而光荣的职业,同时也是具有极高风险的职业。尤其是边疆部队和境外维和部队的危险指数最高,有人说他们是就是生活在刀尖上的人,的确形容很恰当。
相比前两种部队形象,我们普通老百姓更容易接触到的是普通的军人和警察,而大部分人对于边疆部队和境外维和部队并没有太多了解,尤其是境外维和部队,了解的人更是知之甚少,鲜少有人真正的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处境,也难以想象他们每天承受着怎样的危险和责任。
电影《中国蓝盔》作为我国第一部讲述维和部队现状题材的电影出现在大银幕,是观众的荣幸,更是电影行业中有意义的一部作品。片中用相对写实的手法,展现出了维和部队在境外的工作内容、工作情况和工作状态,他们是真正的高危行业者,因为人在境外,陌生和环境和陌生的人群,一切都是未知,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必定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又要具备震慑别人和保护自己的能力,着实不易。
《中国蓝盔》虽然是展现维和部队的现状和伟大,更是从另一个维度让我们看到了这群不怕死的战士们内心中的信仰,他们对国家的热爱,远远超过了自己。他们对工作职责的使命感,更是超越了生命。生长在这样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国度,我为我有这个强大的祖国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观后感300字通用篇4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的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的人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着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了最应当珍惜的是宝贵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不就是短暂的24小时吗?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今天就算了,我要玩个痛快!从明天开始抓紧时间,从明天开始好好学习,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有些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岁月匆匆,待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明天,那么,你的决心和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成为现实呢?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这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时光之短暂,便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的典故。现在我们的条件优越,不是更应该珍惜、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运用知识的机会,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希望。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光虚掷给明天。
虚度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着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湎于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今天,是生命的开端,是奋斗的起点。
观后感300字通用篇5
新年民族音乐会,慷慨激昂、气势恢弘。其中的《瑶族舞曲》,让我心醉神迷了。
初听此曲,仿佛在一个暖春的清晨,濛濛细雨漂漂然洒在我的面颊上,那种润泽肌肤感觉,顿觉舒畅。清新的微风撩动我的衣角,像爱人的在我耳边轻声耳语的鼻息。而我此时徜徉在青石板路的小道上,石板上的湿,如此明亮,如同涂了一层薄的柏油,走起来油腻一般。
走着走着,好像走到了一个花园里。群花还没有睡醒。那小雨悄悄的洗掉了她们的尘埃,于是她们的美丽光泽变得焕然一新。被洗净的浮华下,我看到平日太阳下曾经有过的娇艳的红,高雅的紫,和纯洁的白。以前那般锦绣,如今都懒洋洋的,却也如此的美不胜收,如同一个卸去妆容的素颜美女。这是春来的困意吗?
突然,惊雷想起,惊起了一片芬芳,这浓浓的雨幕淹没了香气。绵绵东风送来一缕缕饿了般的花香,夹杂着潮湿的泥土的腥味。那是刚刚睡醒的群芳,居然发现在她们酣睡的时候,有人闯了进来,恼羞成怒了。我慌忙跑出园外,园外的田和泥沼里,新插着稚嫩的秧,少壮的麦,路边是点缀嫩芽的垂柳,一起散发出雨后蒸腾出气。这些美丽的绿色在雨幕中快活的沐浴着,鼻子里闻到的是春季特有的味道,闭上眼睛都是愉快。
我耳中听着美丽的旋律,眼中却看到的是一片美景,心中跟着节奏起伏,时而开心时而忧愁,如同被取代了大脑的控制权,脑中只有这个乐曲,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听着听着,世上就只有它了。
观后感300字通用篇6
凡是用来做笛子的竹子都需要经年历冬,让“风刀霜剑严相逼”,质地才能更加紧密结实,做出来的笛子才能不变样,不走调。
文章作者孙君飞小时候认为能做成笛子的竹子也没什么奇特的,觉得家里的木匠只是在敷衍他了事。当多年后,在卖笛人手中买笛、请教退休音乐教师解答疑惑,才知晓其中的“奥秘”——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春夏的竹子都长得太散漫,只有到了冬天,生长的环境恶劣,风霜对竹子的摧残,使它的质地变得更加紧密结实;而这些并不是每根竹子都愿意经历的。
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不是所有人都能成材。现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同作者一样,认为只要是根竹子就能做成笛子。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却因此而无视孩子的发展顺序和个体差异,觉得别人家的孩子能这样,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可以,认为孩子什么都能学会,什么都能学好,从而逼迫孩子学。一旦学不会学不好,那就是孩子没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过风霜,经得起挫折,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对家庭都有用的人才。一味的提高要求只会和“拔苗助长”的结果不谋而合。
表面上一样的东西,而实质上是不同的。我们要用心取材、分辨事物的好坏。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能光看其表面的光鲜亮丽,还要透过表面看清实质。
观后感300字通用篇7
自电影《无双》上映,好评不断,千言一直想进影院欣赏此片。奈何一直忙于生计再加上找不到影友,一直拖着。昨夜花了5块钱,电视点播,一人看至深夜。
看的很认真,突然想写点什么,尽量不啰嗦。
影片本身的剧情不多做叙述,无非就是烧脑悬疑、紧张刺激、环环相扣、峰回路转、引人入胜。确实算的上是一部用心的好电影,编剧质量过硬、演员演技更是到位。只是到了千言这等年纪,看电影早已不满足于看电影本身,总是不自主的从电影里看到人生。
电影进行中,最开始让千言思考的是发哥饰演的吴复生,如此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还不差钱,为何一定要去做伪钞,就因为是祖传的吗?再难后他丧心病狂的杀了鑫叔全家、接着想置阮文、李问于死地。他想干嘛?做人做事一定要这么极端吗,纵使人生如戏,明明自己有风流潇洒的气质,为何还要如此拘泥小节、睚眦必报?看到吴复生穿着警服进入大楼被制服的前一秒,我是不理解他的。
再后来,他被抓了,事情峰回路转,根本没无复生这个人,不过是画家李问脑海里的杜撰。或是他人格分裂的一面,又或是他所向往的形象。这样无复生的人生便不值得深究了,他如何天马行空都是说的通的,因为他根本不存在。至此才震惊的发现深藏不露的daboss画家李问的人性竟如此的惊涛骇浪,说他有才华吧,不会原创;说他没才华吧,模仿能力冠绝天下,钞票都画的出来。幻想自己不为情所困,却对爱情一眼钟情、至死不渝;幻想自己江湖义气,有生死相交的兄弟,却视伙伴如工具草芥,弃之如履·····人性扭曲至此,看着都累。只是想问,他的人生追求的是什么呢?芸芸大众所追求的金钱、爱情吗?或许他想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能掌控一切、叱咤风云潇洒无拘的豪士,可惜的是始终摆脱不了他自己阴暗懦弱、癫狂如魔的性格。才是有才,人生注定悲剧。甚至都不敢去追求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到头来也不知折腾个什么劲。
再想想自己,自己活明白了什么呢,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呢? 能看透他人,却看不穿自己。岁月不饶人,努力吧,做自己认为对的,追求自己认为好的。人生不过一场酣畅淋漓、潇洒不拘!
观后感300字通用篇8
第一遍看完吓一跳,在李宝莉身上看到太多自己的影子:一心为家庭,为孩子,到头来却谁都不领情,反而厌烦的厌烦,憎恨的憎恨,自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说到底,还是情商的问题。刀子嘴,豆腐心,一心为整个家庭,从来没考虑别的,换来的却是丈夫和儿子对自己日渐的疏离。
李宝莉身上也折射出很多过得并不那么幸福的女人的影子。不会说话,不会绕弯子,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只会闷头做事。可是,做再多事,也不及一句暖心的话;做再多事,也抵不过一句伤人的话。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电影的后半段,看李宝莉一个人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靠挑扁担养活一家人,供孩子上学,着实心酸。“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李宝莉的一切,说难听点,是咎由自取。小景劝过李宝莉:你要是不想跟他过,你就把钱财抓在手上,好聚好散,你不吃亏;你要是想跟他过,就想办法好好留住他……可惜李宝莉没有听。以她的性格,她也听不进去。即使她听进去了,也不懂如何去做,后面碰到事情,一样简单粗暴,不留余地。因为她的情商对应的处事方式就是这样,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报警捉奸,马学武跳河……
小景说:你不要拿马学武跟刘东峰比,刘东峰本来就是稀烂,而马学武,是被你逼到这条路上去的……是啊,跟搬家公司讨价还价,不让马学武敬烟,不让儿子买饮料,出发点都是好的,是为了这个家。可是,马学武要的,不关是一个省吃俭用,勤俭持家的妻子,他要的,更是一个,懂得尊重他的女人。可是李宝莉,始终不明白。
所以人啊,谁能过什么日子,都是自己决定的。像小景,从她劝李宝莉的话来看,她的情商绝对甩李宝莉好几条街。如果是她来跟马学武过日子,马学武的结局也许就不会是跳江。所以小景与李宝莉的情商决定了一个开豪车,一个挑扁担。
其实李宝莉也明白,所以后来马学武跳江后,小景邀李宝莉来跟自己干时,李宝莉说,我就适合出力气,你那些要口脑并用,劳心的事,我真的做不来。她明白她的缺点,可是她不明白,她需要改变,或者说,她不愿意,改变。
看电影第二遍的时候,理解了李宝莉为什么不愿意改变。因为,她认为自己改变不了。她的阶层决定了她改变不了,她的眼界决定了她不去改变。
很多人的劣根性也在这里:对未知的恐惧,对不熟悉事务的排斥,宁愿呆在固有的,自以为的舒适圈里一直辛苦,也不愿接受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受的那在整个生命中微不足道的一点未知的苦。
所以,这就是菜农女儿的思维,这就是菜农女儿的眼界。没有尝试,就认为自己做不到。
其实在这部片子里,也可以看到教育。让我们反思该如何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就像小宝暴躁地对李宝莉说:“从小到大,你除了问我作业做完了没,作业做完了没,你还会说什么?”李宝莉愣了:“我的心是好的呀!”
是呀,你的心是好的。你什么时候的心不是好的?你那么善良,那么坚强,然而呢?你的好心,你的坚强,把你的生活弄得一团糟!所以,你也意识到了,你没文化,你没见识。所以,你希望儿子不要像你,你希望他能靠文化过上比你更好的日子。所以你才不停督促他做作业;所以你那么辛苦,也要供他上学;所以他考了第一名,你的脸上笑开了花……
可是,孩子不光是学习就行了的。现在这个社会,更多的是眼界。你见的越多,你了解的越多,你的思维就越开阔,碰到事情,你才有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
就像李宝莉的婚姻,如果,她不是菜农的女儿,如果,她的成长环境不是菜市场,如果,她受更好的教育,如果,她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思维,她的婚姻,不会走到那一步;她的半生,也不会如此辛苦……
所以,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更自信,勇敢,就该让他去见识更多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开更广阔的思维。
老祖宗教导我们,婚姻要讲究“门当户对”,是一点也没错的。马学武的父母都是老师,可以说是书香门第,而李宝莉的父母是菜农,注定了他们的说话方式,处事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注定了他们的结合不会幸福……
这个片子里,李宝莉和健健,才是一对。而马学武,和周芬是同一类人。如果李宝莉开始就选择和健健在一起,不会像跟马学武在一起时有高他一等的感觉,健健也不会像马学武一样嫌她没文化,没素质,因为健健与李宝莉一样,虽出身城市,但是同是城市最底层的一员。他们说话直接,脏话连篇,却同样善良,耿直,他们才是“门当户对”。而马学武,喝过几年墨水,是厂办主任,男人,都有自尊,尤其是像他这样,靠自己努力从农村跻身大城市的男人,更渴望有人崇拜,满足其出身的相对卑微。
李宝莉从来没有认识到这点,反而因着自己的卑微,找不是城里人的马学武,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所以,马学武压抑,憎恶,转而投向会认同自己“好像真的是这样耶”的周芬也就不足为怪。
也许,一个女人,以崇拜认同的眼神与语气对待自己,马学武在家从来没有享受过。那一刻,他是开心的,愉悦的,甚至,幸福的。出轨周芬,也就顺理成章……
可惜李宝莉直到发现丈夫死后没给自己留一个字,儿子几年不叫自己,都没有觉悟到,是自己,造成了这整个家庭,包括自己,的不幸……
当然,这些不幸也有马学武的责任。这个男人,太没有担当,太不负责任。自己一了百了,却把那样一个家庭的重担,扔给一个女人,甚至绝情到遗笔都不提她一个字!这是带着多大的怨恨,多少绝望去跳的江?
李宝莉没有恨他,甚至来不及怨他,就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一个有文化,但胆小,懦弱,一个没文化,但坚强,勇敢,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却因为各自的虚荣或自我满足而结合了,最终造成了各自的悲剧……
还是那句话,婚姻需要“门当户对”。愿天下所有未婚男女都能明白:门当户对,频率相同的婚姻,才是一辈子幸福婚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