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观后感1400字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优秀的边城观后感1400字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边城观后感14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观后感1400字篇1
爷爷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帮助翠翠。在大佬那里,其实爷爷说的并没有错啊,要么主动上门提亲要么对着翠翠唱歌表达爱意,他并没有说翠翠究竟唉不爱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问清楚,她是否喜欢他?为什么后来傩送和船总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头上?“那老头不干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傩送的这句话真的很过分,天保自己有主动权啊,为什么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爷爷在起初确实没有明确的告诉天保究竟他与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为爷爷不知道到底傩送是不是也那么喜欢翠翠。爷爷得要让翠翠自己选择啊。
后来爷爷多次到船总家里,他不好意思直说,只能拐弯抹角的打听,可是傩送和顺顺的态度让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爷爷“不干脆”,他们自己呢?爷爷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经很主动了!
翠翠毕竟是女孩子,情窦初开又怎会知道怎么处理自己和傩送天保之间的事情呢?傩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见是他腼腆地躲开了。可傩送竟然生了气。
好多人说傩送出去以后不会再回来了,不过我还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爷爷死后,顺顺已经主动让翠翠住到他们家里去了,当作是傩送未过门的媳妇。说明他已经同意翠翠和傩送的婚事了。茶峒毕竟是傩送的家,他必定会回来。
希望翠翠和傩送都可以勇敢一点。
边城观后感1400字篇2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它展示了一种近乎野兽纯厚的个性,一种素朴真实的人情美。
沈从文的小说中永远隐藏着湘西人民生活中不可言说的悲,那么边城也毫不例外。小说从翠翠,天保,傩送三人的情感纠葛为情节线索,展现了湘西人民深刻于骨中的悲剧性格与美善纯朴。作者把自我饱满的情绪投注到边城子民身上,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着重塑造了作为爱与美化身的翠翠形象。更有老船工的古朴厚道,大佬天保的豁达大度,二佬傩送的专情热血,顺顺的慷慨豪爽,杨马兵的热情质朴。作者用细腻柔情的笔触,塑造了这些美丽善良的湘西人民,似乎世间所有美好的品德都赐予了他们。作者却不只是有意无意中,开始了对湘西人性中的美和善的悲剧性思索,他们的哀乐,同样无一不让我潸然泪下。天保为成全翠翠与傩送而死,傩送挣扎于兄长与爱情之间选择远走他乡,老船工奔走于翠翠的婚事而于风雨夜里长眠不起,更有翠翠愿花尽一生等待傩送归来。这等等的故事,又让我思索,为何纯朴善良的湘西人民,却有着无尽的悲哀。读完这本小说,却让我挣扎于对湘西人民善良性格的钦佩,对他们无可避免的悲剧生活的哀痛。甚至想在最后文上一句,究竟是什么造成最后的悲哀,却也无从回答。
《边城》也同样是一部风俗文化小说,是沈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小说的前三章便集中笔力描绘湘西的风物景观和风俗习惯,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河里上下行的船只,河边的吊脚楼,原始古朴的碾场等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风物,以及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比赛和男女对歌定情等风俗,都展现了湘西人民质朴的生活。
正如沈从文先生一直强调自己是乡下人一般,他用乡下人的笔触,写下了一部属于乡下人的史诗。
边城观后感1400字篇3
一夜的风雨,吹走了渡船,吹走了祖父,吹走了少女刚刚萌生却又无果的爱情,吹走了年仅15岁的翠翠天真而又美好的希望……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就连那青涩而又纯美的爱情也在萌芽时渐渐没了影踪。一切是那样平淡,就在这平淡之中,沈从文先生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卷——小溪,渡船,溪边的白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位老人,一个女孩儿,一条黄狗。
太阳升起,小船开渡;太阳西沉,小船收渡。祖父守着翠翠,开着渡船驶过十五载春秋,笑看花开花落,风起蝶舞。不收船客的钱,却时刻准备好热茶供船客解渴,这样的淳朴,这样的善良,在溪水的柔波中漾开,缓缓地流进每个茶峒人的心里。
故事就这样展开了,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溪水、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翠翠的单纯活泼、天真善良,“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在溪边玩耍的身影,爽朗的如银铃般的笑声,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她的世界。可“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祖父的离世,天保的殒命,傩送的出走……残忍的现实迅速将翠翠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消失得干干净净,连一块碎片也不曾留给她。这个可怜的少女,是否走了一条和她母亲同样的路呢?那凝视夜空的孤单的眸子,又像我们诠释了怎样的一份凄凉呢?
《边城》有着一种深邃的品格和魅力。沈从文先生用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恬淡的乡村小景。这里寄予了他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优美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他用一种叙述的语调,为故事蒙上一层淡淡的忧伤,引出了翠翠心中难言的“薄薄的凄凉”。
溪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只是没有了渡船的行迹,显得有些孤单;小屋依然静静地立着,只是没有了白塔的依托,显得有些零乱;翠翠依然静静地坐着,只是没有了祖父的陪伴,显得有些伤感……望着翠翠孤苦无依的身影,我们不禁为她担忧,命运的转盘,能否为她停留或是载着她的忧伤一去不复返?
“这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我们陪着翠翠一起守望,守望着她远方的幸福……
边城观后感1400字篇4
这几天我读了《边城》这篇小说,是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作品刚开始用小溪渡口作为起点,如诗如画的描绘了一幅恬静的山水画,湘西边城纯朴的乡土风情也是我的心灵得到了不一样的感受。
更使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的人物,女主人公纯洁美丽,而他的爷爷也继承了淳朴厚道的品德。
可惜的是,《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或许悲剧真的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直到翠翠唯一的亲人去世,他在杨兵等人的诉说下,才明白了一切的一切。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无限的牵挂期盼!
边城观后感1400字篇5
他们和都市里的那些猜忌,欺骗,勾心斗角形成鲜明的对比。老船夫成年累月在这溪边摆渡过往行人,却不肯收别人一分报酬,实在推托不过就买些茶叶,草烟之类,带在身边准备随时送给那些在 渡途中需要的人。这就是《边城》里第一章为我们描写的景和人。这里是怎样的一方净土呢?简直就是一块未曾受过任何污染的圣地!在哪里才能找到这样的美景和这样纯朴的乡民呢?
也许只有在《边城》中才可以找到,显 然作者是怀着对湘西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创作了这样的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为我们的心灵增添了一方净土。
边城观后感1400字篇6
薄薄的晨雾笼罩着河面,芦苇的气息淡淡弥漫,破雾而来的是一条古老的棕色的船,船头那个年迈却硬朗的老人认真地渡着船,船尾是个可爱的少女,欢快的吹着竹管,美妙的声音震荡在空气中。
《边城》很美,大量的描写文字营造了一个很浪漫的气氛。这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我来谈谈本书两位主角:翠翠和傩送。
翠翠是个单纯清澈的女孩,她有着纯朴女孩子的本源,有着人性最美的一面。这与她的生活环境有关。翠翠从小在茶峒这个民风淳朴的边城长大,正如书中所述,“翠翠在风日立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也教育她。”对于亲情,她能很好的孝敬爷爷,十几年来一直陪伴着爷爷,当爷爷渡船疲倦时,人在隔岸招手喊渡船,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溜刷在行,从不误事。对于爱情,翠翠又表现出了那种纯朴的美。他知道自己爱谁,并要为爱守候,那么纯朴的等着不知归期的傩送。
傩送是个秀拔出群的人,他的气质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但是深得茶峒人民的爱戴。傩送也拥有着纯朴美好的性格。他在两年前的端午节上与翠翠偶遇,翠翠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可见,在傩送的眼中,没有名和利,只有爱情的坚定。当傩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翠翠时,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这足以表现傩送虽对爱情执著,却依旧珍惜亲情。哥哥天保因自知无法得到翠翠而离家,不幸身亡,此时的傩送,本可轻易的得到翠翠,却离开了家,自己下桃源去了。他对于亲情,也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哥哥的死,让傩送自责,给他负罪感,于是,她无法接受翠翠。当亲情与爱情发生冲撞时,他只好选择逃避。我想,傩送的逃避,更能反映出他人性的美,他没有接受翠翠,而是为了已亡哥哥,选择离开。
在本文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最纯朴,最拥有人性美的。《边城》一文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也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地位。
边城观后感1400字篇7
几千年来,自《桃花源记》后,迁客骚人从未停止对那个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桃源的追求,李白也曾说“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源东。”而我,有幸找到了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世外桃源”——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书中,多么庆幸啊!
沈先生的本意并不在于要引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只是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碧溪岨的一个小城镇为背景,将当中几个凡夫俗子,一个纯真姑娘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恰如其分的说明,表明“一种健康、优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每次读沈先生的文章,总是有种温和的触感和一种“家乡的味道”。 “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早已深入骨髓。他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丝丝乡愁。恋一溪清泉,爱一艘渡船,看一座白塔……随手一挥即成景,却无处不撩拨着人的心弦;一点点的回忆,一幕幕的画面,构成了《边城》引人入胜的意境;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即便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也难舍这恋恋亲情;而这交织的情,懵懂的心,单纯的她不知是否能等回想等的人;茶峒的吊脚楼,大老和二老,痴情的歌,无情的结局,不知使多少人黯然泪下。
一方水土一方人,凤凰的从文,凤凰的人。如果不是怀着对生养他的家乡的厚厚之情,拳拳之心,怎能写出如此打动人的文字呢?沈从文已经不是在写作,只是在写实,因为在他的心中那就是最美的田园,心灵的归宿,是值得用生命守护的地方。也许只要你是爱家的、恋家的人,都会在书中找到一个似曾相识的自己,和一段不可能忘却的记忆。
《边城》就像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我心底最后的宁静。无论我身处何地,都带着这份清纯的回忆。它改变了我,改变了我对人生的考量,一路行来,当缓缓行进,心存一份清纯;它教我做人,洗去浮躁,静静观视,心有一处平静。它改变了我对未来的臆想,去学习寻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去学会选择,在你我需要选择的时候。沈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白纸黑墨,而是永远都无法品完的一种思想。
凤凰之水,不及九寨;凤凰之城,不及乌镇。 然而凤凰之美,不局限 于风光,更在于沈从文先生赋予它的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溢满了生命力的灵魂。正是这一种灵魂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清清平平,也许这就是“桃源”的最好解释,简单地说——悟懂了桃源的含义也就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写到这,我不觉已与沈先生一起,一同看着那撑船的祖父和伶俐的小黄狗,依靠在那平静的茶侗之乡水边的吊脚楼上陪翠翠等她要等的人……
边城观后感1400字篇8
沈从文说:“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段话我是不太懂,不过透过作者淡淡的饱含生活文笔,对优美、健康、自然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是不太喜欢这些“大家”的文章,文笔总是淡淡的,要静下心来才能好好的品味,而且文的中心也不是一下子便能明白,是在读的过程中一点点渗透给你的,只看其中的一段,是不大能有什么感受的。好在边城不长,耐着性子也看完了。里面的人物用一句话概括“那是相当具有淳朴的本色美”极度符合老一辈的审美观……(这段跳过)都说什么样的环境孕育什么样的人,在这青山绿水间,善良纯洁的少女的诞生。人的一生总是会经过坎坷和波折。文中,翠翠在雷夜里失去了挚爱的亲人,又在孤独中守护心中美好的情感,等待二老的归来。也很讨厌这样的文笔,就这么淡淡的,让人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也摸不透故事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而在大老溺水,爷爷死亡的情节上也没有用特别多的笔墨,特别是翠翠对听说大老去世时的片断,仅用一句话概括,读起来让人感觉情感扼在心里宣泄不出来。但正是在这种淡淡的氛围中给文章加上了另一层奇妙的色彩。
《边城》带给我无尽的遐想,那城,那山,那水,那人……最最真实的情感,最最古朴的画卷。
边城观后感1400字篇9
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老人留下了才成为少女的翠翠寿终正寝,任翠翠如何呼唤“爷爷”,他也不应了,他这一生未离渡船,尽了本分,唯一遗憾也就没能看到女儿、孙女的幸福……
在茶峒中人的帮助下,翠翠还是许给了岳云,但最后作者只说了一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茶峒这座仍然在,翠翠仍然在等那个使她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渡船依然在两岸间摇摆,小城依然淳朴,小城依然冷清,依然揪着我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