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提升你的写作水平,同时让你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感受。什么才算好的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太容易受感动的人,因为能使我落泪的电影很少,但是有一部电影能够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震撼,一次又一次的为之落泪。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海上钢琴师》。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孤儿,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丹尼收养,这位烧炉工用当时的年份为孤儿起了名字,叫做1900。
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8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迷失自我。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
影片使我感动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是烧炉工与1900的对话,
1900:“丹尼,什么是孤儿院呢?”
丹尼:“孤儿院就像一个大的监狱,没孩子的大人都会被关在里面。”
1900:“假如我不和你在一起你就会进孤儿院吗?”
丹尼:“你说得对,乖,所以我要谢谢你。”
这段对话真的很温暖,丹尼为了不让1900有心理上的阴影于是编制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使1900认为自己很重要。丹尼真是一个好父亲。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这句话是1900说过的话,1900明白欲望永无止尽,假如走下了这艘船,他可以凭借精湛的琴艺获得金钱,权利以及爱情,但是他会失去对于音乐的灵感以及真正的自我。所以他选择与船共亡的重要原因。他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
这是我对于1900的理解,一个没有根而终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得他处在一个独立的世界里。他与这个社会只有一段很短的距离——一块甲板;他与这个社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一个世界!他用音乐解读一生,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2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海上钢琴师》。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
和众多欧片一样,这部片子也充满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取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透过他暗示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选取。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取,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取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选取了留在船上,他无法迈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那个吹康牌乐器的胖子,上船挣钱的时候仅有一把小号,到影片最终还是靠别人施舍才继续拥有这把小号,人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都在循环中消耗生命的时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个发现自由女神的人,他们纵声高呼,为了一个不明白结果的目标而激动,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还有爵士乐本身似乎也暗示着那种自以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我的目光来理解大师。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之后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可是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谢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能够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美国的西部片中,快枪手一对一的较量很是惹眼,但欧洲人能够用钢琴当武器。让人喘可是气来的钢琴比赛才结束,1900第一眼就爱上的女人出此刻了舷窗外,他弹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内,柔情似水。这一幕,必将成为电影史上的浪漫经典,这一曲,也必将成为传世之音。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留意,时而大胆,时而活力,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可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我的音乐一齐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先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其实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教育,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终,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还有的就是影片最终的结局—1900和麦克斯的谈话!我喜欢这个情节的原因不是因为1900怎样选取他的生活,怎样选取他的死!相反我很不赞同他不下船的解释!因为这是一种不负职责,对生活不用心的看法!可是最终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才真正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取,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是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我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会为自我喜欢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1900如果下船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我的曲子了!简单说1900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死!不简单啊!
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到达共鸣。
我们都有自我的世界,都想划定自我安全的范围,都想过自我所谓的“生活”。可是,那真的是我们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吗,会不会因为太贪心而不欢乐。1900把自我的生活缩小到钢琴这头到那头的距离,又放大到88颗琴键上能够演奏出的音符排列组合的矩阵里,他用自我的尺度取舍,懂得人生的自由是无限的,而自我能享受到的又何其有限。于是他总是欢乐的,嘴角微微上翘,于是他总是思索的,观察着人们眉梢眼角一丝细纹的变换,于是他是注定不能留给这个世界任何痕迹的,过于纯净的生命是没有抵抗力的。他说,至少我能够决定结束自我的生命,语气是心甘情愿的放下。
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3
今天周六,天气晴朗。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电影,影片的名字叫《海上钢琴师》。
电影开始了,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船上,一位负责添煤的工人,叫Danny。他想到头等舱碰碰运气,捡到有钱人遗忘的手表等物品。但他什么也没捡到,却在钢琴上意外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装在T。D牌柠檬的纸箱里。新生儿又小又瘦,没有国籍,很可怜。善良的Danny觉得T。D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缩写,这应该是上天安排的,要他收养这个孤儿。因为当年是1900年,所以Danny给他取了个很长的名字,叫T。D。柠檬。Danny。1900。
不知为什么,此时,我的头脑里出现了一连串问题:他为什么没有国籍呢?他为什么会被人遗弃呢?他为什么被装在T。D柠檬的箱子里呢?
我正想着。发现影片里的1900长成了少年,收养他的Danny,在一次意外中丧生了。孤独的1900特别想念Danny,无师自通的1900来到钢琴前,居然弹出了一首从未有过的钢琴曲。这首钢琴曲,把头等舱的游客和船长吸引了过来。
从那天开始,1900荣幸地成为了这艘船上的乐队钢琴师,他的每次演奏都让游客陶醉不已。一天,1900爱上了船上的一个年轻女乘客。她在纽约下船,邀请Danny去她家看看。
到了纽约港口,Danny走到轮船的阶梯中央,看见一望无际的纽约城市和林立的高楼心生恐惧,担心自己无法融入这喧闹的世界。于是,又返身回到了船上。因为习惯了船上生活,所以,他一直都没有下过这艘船。
过了些年,破旧的轮船要报废处理了。可1900依旧待在船里,无论怎样唤他,他都不愿走出破旧的轮船。“轰”的一声,孤独的天才1900和废船一起被炸毁在海上。
我似乎被震撼了,也似乎懂了点什么: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一旦习惯了,改变起来,便有了难度,甚至无法改变了。
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4
对于以回忆叙述性方式来展开的影片,很多人会觉得沉闷,而我却一向喜欢,说不清为什么,就喜欢那样娓娓道来,缓缓展开的故事、画面,喜欢回忆者在经年之后,经过内心沉淀而做出的那些更加睿智、深刻而多少更具哲理性的评判总结及其自心底流淌出的叙述。
我并不是个资深影迷,对电影艺术就应算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对某部电影的评判也仅仅只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天是我第一次观看《海上钢琴师》,却被影片深深地打动,可能是因为自己接触到的真正优秀的电影还是太少的缘故,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最能够沉重地与我内心深处发生撞击的一部影片,以至于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浑然不觉,似乎有很多很多感触,却又似乎思绪混乱飘乎,什么都抓不住,所有那霎那的感觉拥塞在喉头,哪一个也无法轻简单松轻快明朗地先走出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下船吗也许真在那样的时刻,我会恐惧,但至少此刻,我若是他(必须是我是他),我的回答也是"No"。1900,他本就不属于这片真正的陆地、真正的人世间。从出生、从他成长过程、从他的才华与梦想施展、实现方式,当然还有点滴折射出的他的个性与行为方式,注定了他是个无法生存于凡世间的、上帝误落人间的精灵。1900的出现本就是不同寻常的,从生命最初的成长,就是畏惧……他总是藏匿于船仓中,怕岸上有人来将他带走。这种躲避与内心的恐惧早己埋于心底。他的所有对人世对社会的认知,均来自船员,正如片中所说,“他们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教养他”。养父关于孤儿院的解释,让成年后的1900依然深信,所以他说小号手“就应被送进孤儿院”,按说这不合理,他不可能始终那样认识。我想,这是否也在暗示,1900与正常的社会人是完全不同的,对世界的认识是截然相反的。这一点似乎在与爵士乐钢琴家莫顿的决斗前、决斗中也略有体现。1900,似乎也尝试过与正常人接轨,他在船长室拨通那两个电话后曾说过一句话,原话记不清了,大意是他以为两个陌生人的通话就应是友好而美妙的,但事实正相反,这算不算1900第一次试图回归受挫呢与初恋的相逢,对爱的向往就应是让他
处于回归正常社会的纠结时刻,整整七年的时光,他饱受纠结之苦,最后下定决心要下船去寻找所爱的人。在影片演到1900与船上所有人拥抱告别,坚决地准备走下virginian号时,我的眼中突然涌满泪水,其实因为观影前看到介绍,很清楚地明白1900不会走下船,对这突如其来的甚至能够说毫无来由的情感波动自己也感到一丝困惑,连我,一个观影人尚且如比,1900又如何与virginian号割裂况且,对于要突然应对那“没有尽头”的陆地,他完全不知所措。那是与他生存的内心世界,与他所沉浸的音乐与梦幻世界完全没有过交集的另一个世界
88个琴键在他脑中手下掌控,每次航行旅客但是2000人,船头到船尾的空间终究有限。而他下船要应对的却是从未碰触的没有尽头的世界,是他内心一向恐惧与逃避的陌生世界!
他的回到是必然的。1900所拥有的音乐天才自不必说,这样的才华,就应说在下船后,也必须能够让他衣食无忧。然而,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惶恐的,而他的音乐源泉也必然枯竭。名利,也许根本就没在他头脑中出现过,无所谓放下;感情,在他的精神世界中,还占不到最多份额,不足以支撑他的世界,生命,只是他精神世界的存放处。随游轮消失,我想,这就应是1900最正确最好最幸福的选取与结局!
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5
近来天气寒冷,下班晚上回到家闲时就宅在床上看电影,IPAD被我看得一天一充电,看过的多部电影中,唯有《海上钢琴师》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是忧郁、单纯的1900个人非凡的钢琴天赋?是为了坚守精神家园而舍弃爱情的勇气?……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该片以回忆和现实交叉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被命名为1900的钢琴天才,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心灵深处,影片采取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娴熟大气的拍摄手法,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温柔抒情的音乐,让我这个乐盲的人都感到绕梁三日,非常好听。
1900年,在一艘豪华游轮的头等舱里一个被遗弃的男婴,被一个手水收养,由于不知道他的爸爸和妈妈叫什么,所以按年代给他取名叫1900,随着小1900在船上一天天的长大,展示出非凡的钢琴天赋。长大后,在船上的乐队当钢琴手,他把这艘弗吉尼亚号船当作唯一的家,他也不想从这个船上走下去,来到船所停靠的繁华都市。他身边有个朋友吹小号的,叫麦可斯,多次劝他,“你钢琴弹得这么好,应该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到陆地上去。”而1900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下去,甚至为此错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段爱情,他不肯下船。
后来隔了多年以后,麦可斯早已经从船上离开了,他得到一个消息,说这个叫弗吉尼亚号的游船要被炸掉,他才想起了1900是不是还没有下船,他回到这个船上,放起当年1900弹奏的曲子,这个1900真的从一个角落里出来了,和他见面了,他说,“我生在这条船上,死也要在这条船上,我不下去。”后来麦可斯很无奈地离开这条船,远远的看着1900和这条弗吉尼亚号船被炸的粉碎,沉入大海。
这个片子拍得磅礴大气而又低沉深婉,有些地方通过优美的音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超级棒。
这部片子给我带来深刻的印象就是所无不在的音乐。从头到尾,钢琴、小号和爵士乐,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开始就是在音乐中开始,小号手麦可斯在穷困潦倒时把小号拿到一个店铺里换点钱,麦可斯拿到钱后把小号交了店主时,他很舍不得跟了自己半辈子的小号,拿着小号又吹了一首曲子,他吹的就是当初1900在船上正在录制唱片时,突然瞧见一个特别漂亮的姑娘,他很喜欢这个姑娘,这个姑娘造成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爱情,他当时即兴弹奏的一首曲子。这里头有麦可斯知道的一段故事,他在船上也学会了这首曲子,他当时也劝这个1900,你钢琴弹的这么好,你还这么喜欢这个女孩,为什么不走下船和她一起生活?而且你这水平,到陆地一定能嫌好多钱,过上好的生活。
1900听了劝告,收拾好行李,和船上的成员拥抱告别,就在1900走下船梯,眼前突然看到了繁华的纽约的时候,他愣住了,他有点害怕了。他突然发现眼前的这个花花世界,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不在这里,面对如此庞大的的陆地、如此光怪陆离的世界,他恐惧了,他不知道何去何从。回头再看看船上,那是生他养他的家园,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有他的音乐,有他的梦想,这陆地太可怕了,1900没有下去,他把礼帽投入大海,和陆地作个决别,他又回到了船上。
回到船上这个唱片就没有在陆地上流行开来,也没有发行,后来阴差阳错的这个唱片就到了这个店老板手中,店老板一听,你吹这个小号和唱片上一样,你咋会吹这个?就把这个唱片拿出来了,这时麦可斯才发现了尘封多少年的旧物,所以麦可斯才拿着这个唱片一听说弗吉尼亚号要被炸,他知道1900一定在船上,他一定要找到1900,放唱片找1900后,1900表明:生,生在这船上;死,死在这船上。不打算离开这艘船!
这部片子成功得阐释了它对于人生价值,社会的一种表现表现态度。这艘船,1900,象征着人生过程中一种俭朴淡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追求过分的欲望;这艘船象征着我们理想中纯朴的人生观;陆地象征着什么?无边无际的欲望;1900象征着什么?坚守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不被物欲所俘虏;片子最后,1900和弗吉尼亚号一起沉入海底,象征着电影对这种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坚守。
看过电影后,让我最惋惜的是天才钢琴师与船同葬大海,看着火光冲天的画面,一代天才钢琴师随着爆炸声,灰飞烟灭。让人痛心不已,而我除了惋惜外无能为力。
这部电影最大的隐喻是人生在世时,你可以被无穷的欲望所沉迷,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在合适的时候回归自己的心灵。在自己的心灵里,要放着一艘象弗吉尼亚号这样的船,在适当的时候,人不能被物欲所迷失,能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舟中,这样起码能保证你在人生的大海中,不会随时被颠覆尽无边的波涛中;当你感到无助的时候,还能回归这个理想和精神的家园,能够感到人生的一丝丝安慰。所以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心灵,把它当作一种港湾,当你感到迷失和疲倦时,这个港湾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前进的动力,所以这需要我们有种看破世事,参透欲望的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被揉进了这部电影当中。
人在路上走得太快时,有时真的需要等等灵魂。
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6
“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当1900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时,他以这样的选择告诉观众人生的意义绝不是取决于生命的长度。也许人们需要通过戏剧来得到惊喜,来感受悲伤,来体会感动,托纳托雷导演也正是利用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巧妙地塑造了1900这一悲情人物。
1900的朴实,儒雅,洗尽铅华在这个时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人们似乎能够在这种纯诚、洁白的单纯背后找到久违的遗憾,就让眼泪尽情地洗礼早已失落在物质和世俗背后的那片纯情森林。在1900抑郁的眉宇间,在舒缓阴凉的背景音乐当中,那种无处不在的沧桑与孤独慢慢的侵蚀你的内心,让你在黑暗中无处可逃。
然而最后,镜头中的Max在街道的尽头消失,无论是现实还是虚幻,影片在孤独平淡的音乐声中结束,1900也只能作为一个故事,活在Max和观众的幻想当中。或许他不该属于这个浮华的岁月,这个渴求的时代,一个没有出生证明本来就不复存在的角色,赋予观众无穷的想象空间,最终也为影片的孤独落寞打上了长长的省略号。
当一个鲜活的生命赋予了情感与奇迹之后,便开始渲染出让观众共鸣的氛围。不经世事却又洞穿一切的1900,用善良的微笑,倔强的生活态度,演绎了不懈的追求。他的生命中只有自己喜爱的钢琴,永远懵懂迷茫的爱情,和那看不清的未来:“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生于船或许并不意味着要死于船,但1900却全然固执己见,让观众含泪离席,却似乎在劝慰世人:找到自己真正的所属吧,人生如此短暂!
琴键是有尽头的,然而人生是没有尽头的,当1900极度挣扎着说出:“The end?Please?You please just show me where it ends”的时候,似乎我们已经看到了他的未来,却又不能看见自己的未来,于是无边的寂寞和惆怅悠然而生,让开始的期待变成同情,到最后也由衷的支持1900的选择,就让他与维珍尼亚号一起埋在没有尽头的大海吧,这或许比选择一个女人,一间屋子,一块地或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能诠释生命的意义。
这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里,1900始终没有踏上陆地,却坦然面对了自己的真实。影片的最后,1900和Max的那段谈话引出了无数观众的眼泪,《海上钢琴师》和维珍尼亚号油轮一样,既载人也载梦想,电影从音乐声中来,也从音乐声中去,就像1900凄美的生命一样。在人生这部没有剧本的戏剧中,你愿意为美好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7
五月三十日星期一,老师让我们全班欣赏一片好影集,引发我很多的思维,我在想如果当我拥有惊人的某种天赋,而表现却是一种病态的狂热时,无论如何,那一定是处于接近天才的时刻到了,那到底我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孩子呢?天才与白痴我想往往只界于一线之间,应该看当事者如何呈现出他所领悟的状况,所以常听妈妈说:“精神病患者是生活在自己的领域里,他无法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他们要表达的事件。”所以精神病应该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把他的思绪拉回现实就好了,我们不是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些影星,经常因为受到一些重大打击后就发疯了,他们一定是把自己的思考封锁起来,只要能找出正确的钥匙打开那一扇门,一定就可以解救他们 的,我在想那一些编剧与导演一定有念过医学相关的书籍,要不然那些发疯的影星到后来都会不药而愈,真是奇怪呢!
如果我的父、母像主角的父亲一样那么严厉霸道时,我一定会找个时间悄悄的离家出走,可是我又没有钱这个方法一定行不通的,我需要再好好的想看,因为让小孩 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教育及没有自己的主见环境下长大,不管任谁都会发疯的,幸好我的家人不是那样的人,他们会耐心的教导我和弟、妹,帮助我们打好基本的基 础,可是当我们犯错时,还是会有所处罚的喔!可是我知道这是他们爱我们的方式,因为我和弟、妹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如不是我想他们根本懒的理会我们,而放 任我们做任何事,因此我认为骂和打都是“爱”的一种方式,只要是当的体罚有何不可?套一句妈妈常说的话:“人要鞭策才会长进,以免长大不像样。”人是要经过多次的打击和失败才会成长的,所以不断的打击、失败是会让人持续的成长,今后我不知还碰到多少的挫折与瓶颈,我一定会坚强的走过,因为我有一群爱我的家人。
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8
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而我却以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假如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使陆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属于那里。不属于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悲剧。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更好,鱼属于水,人属于地,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如何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很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能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知道路该往哪里走。
看到这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人们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很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无法纯粹地活,因为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希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属于人间,即使在这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假如可以的话,他宁愿一个人,一架钢琴,就这样一直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终选择与船一起炸毁,如此,海上会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曾经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