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里给大家分享《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方便大家写《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时参考。
《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篇1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诺曼底登陆无不被描绘成盟军的全面胜利而被套上了那迷人而又光彩的光环。但自从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我对二战浪漫的向往一下子被击碎了,电影以密集的炮火和乱飞的子弹,带我进入了那残忍、邪恶的战争世界。
电影一开始就把我拉进了1944年的诺曼底。在这里,没有温情,只有杀戮;没有怜悯,只有死亡,还有的是黑洞洞的枪口与一个个弹坑。在电影中,有的士兵还没到陆地就已被罪恶的子弹射中,有的被猛烈的炮火炸成一片片,一个士兵正在寻找他那被炸断了的手臂……在这里,没有对错,只有生死。死人,躺在那里;活人,则要为生存而拼搏。
人类自始至终都在控诉战争,控诉它对人类所造成的灾难,对生命的轻视,对国家与人民所带来的痛苦。我们控诉战争,我们反对战争。
“报米花姐姐”点评:小记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很强,通过你的语言,让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看过的这部电影。现在上初中二年级的你,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希望你继续努力,勤思考、多写作,给小记者训练营中的弟弟妹妹做好榜样!
《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篇2
每次观看战争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便在我脑海中闪动。在这部影片中,我感受不到胜利的笑容,更找不到作为赢家的欣喜。仅仅有一股真切的感觉环绕着我,就是来自生命顽强及尊严对我的震撼。
我从这部影片中终于明白,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胜利的。因为,为了胜利,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会随之消亡,但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无不是打击。
在这次二战中,亿万人失去家庭,亿万人的生命成为了战争对人类的惩罚,他们用八个人纯洁的生命与灵魂交换了一个大兵的性命。支持他们坚持下去的,是要拯救大兵瑞恩。
在这次行动中米勒上尉在激战前夜,对其他人说:“我杀过人,一个、十个、百个、上百个,但我十分后悔,可是我又不得不告诉我自己,我不杀人别人就会杀我。在我的指挥下牺牲了四十九名士兵,但他们挽回的却是几倍几十倍。使命就是生命,我们使命的意义在于要让瑞恩回家去,要让他活着。”也许这就是人性的残忍,伟大与光荣。当美军轰炸机盘旋在血淋淋的战场上,八人小分队全部阵亡,但这场战役的意义也许就是米勒上尉对瑞恩说的最后一句话:“要好好做人……”八个人的生命换来一个生活中失去两个儿子母亲的希望,这值吗?也许值,这就是对人性对战争的抵抗,是善良。八个人最终用生命付诸了行动,他们隐藏了八位母亲无言以对的失子之痛,把大兵瑞恩还到痛失两子的母亲身边,这是何等选择!也许是人性的温暖、生命的伟大做出的选择!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人性、生命究竟是有什么力量在战争中,米勒上尉小分队用生命捍卫了人性的尊严与自由,的确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捍卫人性的自由不惜放弃生命,以死相博。“蝼蚁的在铁蹄面前的挣扎”是否也是在捍卫人性呢?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有了人用生命去捍卫尊严与自由,是让人类在失去生命却没有失去精神活着的佐证,让生命不至于堕落到用数字来计算。
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艰难的人生。
为了人性的尊严与自由,敢于用生命抗争。不仅诠释了生命的伟大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也说明无畏的牺牲里包含着一切光荣,对一切理解生命的赤子之心实在不易做到。
当今社会里,虽然没有硝烟和战争,但是有一群维护我们安宁生活的人们。他们是抗击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消防员……他们用行动甚至是生命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尊严,最美的礼赞应当属于他们,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篇3
和身边的大多数朋友不太一样,我不太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说的直接点,以前基本上对此不太感冒。经常搞不懂为什么一提起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他们总会兴趣倍增滔滔不绝。
这部影片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也是从它开始,我慢慢的懂得了从战争片中发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称赞的口碑,虽然它与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却赢得无论影评人还是观众的一致好评,二战老兵看完本片后称之为有史以来最真实和震撼的反映二战的影片。
于是,怀着高山仰止的心境,开始了这一次特殊的观影历程。
当影片结束时,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厚实。这不仅仅是看过一部好片的充实和快感,中间夹杂着思考,震撼,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曾听人说过在战争中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最内在的人性。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大难临头各自飞。想想确实是这样。习惯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们早已经体会不到战争时期的那种恐慌和危机感,自然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战争状态中人性的善恶。
可是,当它赤裸裸的以一种触目惊心的直观方式呈此刻你眼前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去应对呢
还好,斯皮尔伯格始终是一个怀着童心的老男孩,一个能拍出《ET》这么温情的童话的人不可能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为犹太人的他的那部惊世的《辛德勒的名单》讲的仍然是一个人的救赎,结局仍然给人以期望,即便是那个内心挣扎的纳粹军官最终还是放走了他喜欢但却极力抗拒的犹太女佣。所以,怀揣着天真的他能够还原战争的惨烈,能够刻画战争中种.种人性,但他永远不会像库布里克那样对世界的刻画绝望得让你不敢直视。他始终会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择后给你以期望,让你对人生有所感激,让你对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这部影片的主题,八个人去救一个人,这样的事在真正的战场上可能不会发生。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去执行,为的是不让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经历所有的儿子都丧命于战争的噩耗。这种饱含人性的虚构其实早以打动人们的内心,让我们不会再去过多的苛求它是否贴合历史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这便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化有形为无形,变虚幻为真实。
我不想在对开头的20分钟的震撼的诺曼底登陆的枪林弹雨做过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经做过太多的褒奖和评述,并且我明白,无论我用什么样的文字努力去还原,较之斯皮尔伯格的镜头语言来说,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还记得米勒中尉刚到岸上时候的那一怔和那一个片刻的周围的死寂无声,摇晃的眩晕的他的眼神环顾着四周惨烈情景。已经不能用惊愕来描述了,脑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无法理解!!前一刻的还在平静中的他们此时竟然来到了地狱!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场景,因为在那时我第一次把自我置身于战场上去身临其境的感觉周围的血肉横飞。开头的这场登陆戏让我想起了《盗火线》里的那场警匪对峙,同样的真实迅速把观众拉入其中的氛围。紧迫的节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过本片的人可能会更多的关注那个百发百中的狙击手和他每次出击前的那个招牌性的动作:亲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确实很让人神往,可这是斯氏对战争的神话描述,对战争传奇的放大,所以他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人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来改变战争结果的。
还记得最先牺牲的那个士兵吗?为了救一个毫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中枪身亡,而在之前他丝毫都没有研究过值不值得的问题,在他看来,这可能近乎一种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价是生命。
还记得他们放走的那个德国人吗?最终反过来被他所杀时那种凄迷的眼神到底想说什么呢?这就是战争,没有所谓的仁慈吗?
恐怕人人都会在那个士兵躲在楼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战友已经快被敌人杀死的时候而近乎愤怒了吧!再我们眼里,他懦弱的近乎无耻,在他自我看来,他可能也会痛恨自我吧,因为直到这样的危难时刻,我们和他自我,才同时如此清晰的通彻了他的内心。
这便是战争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强烈的比较才能更深刻的彰显人性。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那些平日里隐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层的东西,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应对战争之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是一个很让你恐惧的问题,因为有时候我会发现自我竟然会感到底气不足!
瑞恩,这个八条命换来的年轻士兵,并没有令我们感到失望。正义勇敢的他的内心也在经历着痛苦和挣扎。不单单是失去兄弟的痛苦,还有对为了救他回去而牺牲的几个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无法去扭转什么,因为大家已经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计任何代价。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转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来和这群热血男儿共同作战。这不是鲁莽,而是一种高于生命的职责。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提醒自我好好的活着,活的有意义,不单为自我,还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个忠魂。这将是贯穿他一生的动力。直到他头发花白的时候,仍然会为这些动力和自我的坚持激动的热泪盈眶。
最终,当米勒中尉无力的躺在那,一枪一枪的射向敌人的坦克的时候,我从他即将熄灭的眼睛里,甚至看不到一丝的绝望。直到最终的一刻他都在坚持,这种坚持往往能创造奇迹。
轰隆震天的坦克爆炸声和上空呼啸而过的飞机,是一个昭示期望的开始。
其实奇迹不光是电影中才有的神话,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告诉我们的一样: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了期望。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奇迹了。
《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篇4
人们是一个群体。人们不断地建立联系。在一群士兵中,人们总是一起面对死亡。他们之间的关系将会非常密切。他们战友的死亡将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对于士兵来说,最大的胜利可能是幸存的运气。
救瑞恩是上级布置的任务。服从任务是士兵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则。但士兵也是人。他们还有七情六欲。在被射击后,男性领导人继续用手枪射击坚不可摧的坦克。这是他当兵的使命,但可能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憎恨和失去战友的心痛。
是否要救瑞安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用八个人的命去换另一个人是不值得的。但是一位母亲失去了三个孩子。每个人都能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这是社会公德所认可的。没有办法。他们必须从中选择一个。当然,他们必须选择母亲的立场。每个人都不知道达伦是什么样的人。上级下达命令,下级执行任务,为任务而死,这是士兵的荣耀,不管他们想不想要。
上级的任务是充满人性的光辉,执行任务的计划,死去的人,不能抱怨,不能告诉,不能哭,但是他们的故事写在瑞安的心,自我谴责,内疚,感恩将会伴随他的一生,为了“别让我们失望”,努力生活,被铭记,也许生活的另一种形式。
为什么他那么怕死,却伤害别人?他放弃了向他寻求爱的年轻人,证明了他也是人吗?他也是一名战士,为了生存而生存,按照战争的要求杀死敌人,为了自己的权利而放走敌人,最后死于被释放的青年。
由于年轻人的恐惧和惨重的损失,他不敢送子弹。他为自己感到羞愧,害怕得站不起来。他拿着宝贵的子弹,就像拿着每个人的生命一样,但他忍不住哭了。他知道自己恳求俘虏们杀了自己的队友,但他更加自责,更加无能。他不会在俘虏中杀死他,直到他看到他放走的人朝船长开枪,他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
当瑞安拒绝回家时,他表现出了坚定的意志,而不是之前那个哭着要回家的人,但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士兵无法完成任务。我为他们死去的同伴感到难过,但瑞安的坚持让他们无依无靠。车站前的笑声似乎是快乐的,但它被无限的悲伤所覆盖,他们嘲笑着这是多么的悲伤和怨恨。
神枪手向耶稣祈祷,亲吻项链上的十字架,祈求保佑,增强信心和勇气。他从不完全相信自己能击中目标,而是把希望交给天神,让他能射击。因此,他从不骄傲自大,也不会被成为射手的压力压垮。十字架是耶稣受难的象征,耶稣为人类的苦难付出了代价,为人们的幸福祈祷。
士兵们用他们的生命来换取更多的人的幸福与和平,就像耶稣保护别人一样。墓地里有一排排的白色十字架,它们诉说着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士兵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在每一个高贵的十字架下,都躺着一位与苦难斗争到底的英雄的灵魂。
《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篇5
刚刚看完《拯救大兵瑞恩》,现在的心情好沉重......这是一部让前一百年战争电影蒙羞,让后一百年战争电影无法跳出模式和创新的伟大战争电影!一部你不得不去看的经典战争片!我其实很早以前就打算看这部电影了,因为知道它很经典,但是又因为种种原因我一直没机会去看,今天在家里休息,闲着没事儿,就打算看看了!看完了才发觉,为什么我一直错过了这部电影到现在。
我觉得人总是要在对自己的现况不满足(或者本身自己就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人)的时候来看一些很经典的电影,你当是陶冶情操也好,打发无聊时间也好,总之那些很经典的电影,你应该,还是必须要去看看的,无论你是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被深深打动!这部电影是98年的老片子了,片子虽老,但堪称经典。
对于这种战争题材的电影,我一向都是比较喜欢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八一建军节出生的,天生我就喜欢看这些,每次都会被那些军人的精神所震撼!就像这部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是描写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比照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节奏紧凑,而这部影片却是个例外, 电影长达将近3个小时,挥毫泼墨用了整整40分钟描写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整个故事的结局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已经表达了要向世人展现的东西。战斗胜利了,瑞恩顺利的回到了母亲身边,然而米勒上尉等却永远留在了瑞恩的记忆中。影片探讨了战争中人道主义的一个难题,用八个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究竟是否应该?从这一点一下提高了影片单纯作为纪实性电影的品格,从而更深层的`挖掘了战争中的正义和人道精神,而《拯救大兵瑞恩》的正是出神入化的将这一点描绘得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不仅是一个气势恢宏的战争故事,更是一个催人泪下的剖析战争中人性的影片。
我在想,现在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还有什么不知的满足的呢?没有让我们亲身去经历那些残忍的战争场面就已经是很庆幸的事了,那些精神我们也只能从电影里看到,感觉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悲痛那岂是只用“残忍”两个字可以概括的!战争,无论什么样的名义,受到伤害最多的只能是普通百姓!
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还回想着电影最后由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约翰米高上尉对由马特达蒙扮演的瑞恩说的最后一句话:好好的,不要辜了..当瑞恩已经年迈再回到故地时,对着上尉的墓碑一直想很肯定的证明着:他一直很好的活着,一直有很努力的过好每一天,没有辜负那些为了他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们!他反复的问自己,问家人,他是不是个好人,这一切只是想证明他的余生没有辜负那些“拯救大兵瑞恩”的血的代价!
《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篇6
大片,尤其是很多经典大片,之所以受推崇,在其能给观众留下很多思考。昨晚看了《拯救大兵瑞恩》,心中还真有触动,虽然以前耳听过这个名字,但鲜有心境去欣赏。
首先是战争的场面及其残酷。战争总是要死人的,在枪林弹雨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生死之间游离,每一个人的幸存,都伴随着很多战友的牺牲。电影里宏大的场面和血淋淋的镜头也给观众的心灵以震撼,对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也是一种教育,人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其次是责任。在生活中,不同的人生角色担当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正如蚁群或者蜂群,不同的种类的职责是不一样的。“在其位,谋其政。”瑞恩的言行实际上是给所有的的人上了一课,虽然个人的幸福和生命弥足珍贵,但责任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失去了集体的利益,个人的价值就失去了意义。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孤岛,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只要我们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定的责任,越是在关键的时候,这种责任的高尚就会愈加凸显,人性伟大的光辉就在朴素的言行中发出温暖的光芒。
最后,人应该懂得感恩。电影首尾由大兵瑞恩去墓地形成呼应,实则是一种感恩教育。瑞恩只是一个代表,他感谢周围的人,尤其感谢米上尉。生活中的每个人应时时地地怀有感恩之心,在生活中低调生活,不要认为什么都应然,不要认为一切都是上帝对自己的厚爱。只要我们懂得感恩,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有工夫看看经典,既是一种消遣,又是一种自我教育,更是一种自我救赎。
《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篇7
观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而生,记得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说,“真希望现在有场战争,那样咱可以大展拳脚”当时大家也随声附和。在我们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领导人的英名决策,有战士们的奋勇杀敌,有敌人的狼狈不堪,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游刃有余的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们的电影中至少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
从我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人从很早时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们心中人的生命、权利、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最多的大概是服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忠、孝、仁、义,所有这些都是对别人的,自我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被摒弃的。 有了这种文化传统,我想就不难解释,电影中为了什么,什么献出生命言语了。
西方战争电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连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拯还是兄,其实是一种群像的塑造,他们是从不同的士兵的角度来反映这场战争,这些人人中有心肠软弱,胆小萎缩的新兵,有经验丰富,视杀人如家常便饭的老兵。无疑,这种手法使得两部影视,对于战争的描写有了种立体式的洞察。在我们的大决战中,我们只看到了领导者的决胜千里,深谋远虑,与士兵同甘共苦,而战士们也都是一样的英勇无畏,最多也只能算是两个层面吧。
总言之,我们的战争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美国战争片,则在揭示真实战争方面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随着国内的电影商业化逐渐普及,也许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两种电影被观众接受的程度了。
《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篇8
我在《新概念作文》中的《上发条的心》一文中获得情报,有一部战争片叫:《拯救大兵瑞恩》。出于对战争的好奇,我便寻着了这部电影。简介上说去执行救援任务的只是一只仅有8名人员的小分队,并且最后全军覆没。我满心欢喜,心想可以看到一副如《狼牙山五壮士》或《亮剑》一样的剧情了,立马开始观看。这几部篇子使我对战争片充满了好感。让我期待第三次世界大战,幻想着自己勇敢无畏地冲上战场。
影片刚开始的是诺曼底登陆。登陆在诺曼底的美国大兵们对作战显得格外恐惧,不像《亮剑》里表现得狂热不怕死。人们在胸口画着十字架,嘴里乞求着上帝的保佑,然后被撕裂了腿,打穿了肚子,肠子流的满地是,口中大叫妈妈;或是哼都没哼一声就倒地了,身首异处。在看着战友们被子弹打飞了半个脑袋,撕裂了一只胳膊的情况下,不少士兵精神失常,软弱地躺在死人堆里不能继续作战,而没有因此大发脾气,冲上去嚷嚷着要报仇。
在之后那个小分队协助另外一个分队把守桥梁,敌军的坦克来临前,所有的战士都深深地感到了恐惧,迫使自己跟战友说一些美好的事,勉强地笑着,等待着死亡。机枪手们弹药在作战过程中没了弹药,补送弹药的战士被朋友们给炮弹炸得灰飞烟灭而吓得瘫倒在路上,毫无行动力。导致那些可怜的机枪手在于敌肉搏时硬生生地,缓慢地给一把匕首插进了心脏,配音让你听到一丝丝肌肉紧绷,被戳穿的吱吱嘎嘎的声响,使人胸口冰凉,好似真有把匕首正在穿破你的心脏,你正在感受漫长的恐惧,走向死亡。
而他的老娘,正在拼命地祈祷,希望自己的儿子没事,可以安全的退役回乡。 在这样的屠宰场,死,只是迟早的事,而又要亲眼目睹身边的一个个人不见了、消失了,来增添自己心中的死亡气氛,在恐惧中紧张痛苦地死去。还会让你的家人们也分享到许多不安。被自己杀死的人们,亦是如此。
《拯救大兵瑞恩》带给我的不是狂热而是恐怖,战争真是可怕。
《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篇9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主要是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时,米勒上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相继阵亡。美国军区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怕这颗独苗再出意外,使悲痛的母亲绝望,于是做出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唯一的儿子送还母亲身边的决定。8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投入大海捞针的搜救行动,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在牺牲了两位士兵之后,有人宁愿坐牢也不愿参加这项任务,但米勒上尉的故事感动了大家,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辛的寻找,最终完成了任务。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终止,他们反而投入了更加激烈的战斗,只为保家卫国,反抗法西斯主义,拯救千千万万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但在敌人的强烈攻击下,寡不敌众,大部分人壮烈牺牲,米勒上尉是其中之一。瑞恩,这个八条命换来的年轻士兵,当他得知所有兄弟都为国捐躯时,他没有立刻转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来和这群热血男儿共同作战。这是一种高于生命的职责。他无法扭转什么,他活下来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提醒自我好好
的活着,活的有意义,不单为自我,还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个忠魂,这是贯穿他一生的动力。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我们都应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没有战争就没有伤害,世界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