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朗读者200字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你培养自己的艺术品味和判断力,让自己对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都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怎么写好观看朗读者200字观后感?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观看朗读者200字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观看朗读者200字观后感篇1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观看朗读者200字观后感篇2
董卿变得柔和起来
前几年在看董卿主持节目的时候我就判断董卿是一个控制型的女人。节目中不断展现她的强势,经常打断嘉宾和评委的话,让人觉得有些反感。之后就没怎么关注她,直到诗词大会董卿的蕙质兰心让很多观众惊讶,这次《朗读者》让我对董卿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发现董卿变得柔和起来,无论主持还是表达让人觉得很舒服。董卿作为制作人及主持人,用一个个“遇见”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字展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生经历。
这就是她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各种不同的人,有很多人很有才但是未必懂得和别人交往,做事的时候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很好表达自己的同时还让别人舒服。
如何与人交往?我认识的李局有几句经典的话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与人合作要学会:
三把最管用的钥匙:尊重、微笑、谢谢。
三个带来:带来快乐、带来利益、带来希望。
世界小姐张梓琳分享为人母的故事
世界小姐张梓琳与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亲角色的转变,世界小姐带给她的是惊喜,而作为一位母亲则是更多感性和感动。也正如她在节目中给孩子朗读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
许渊冲老爷子诠释热爱的力量
第一次知道许袁冲是源于《朗读者》,老爷子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每天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他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第一人”看完这个是不是觉得老爷子很狂?其实不然。
许渊冲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此言非虚。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迄今为止,有哪一位外国学者能够用中英文互译?有哪一位中国学者用英法两种外语翻译过中国的诗词?"
当老爷子和董卿聊起翻译时,活力四射、两眼发光、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爱好的最高境界,翻译乃老爷子的真爱。他说自己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活到100岁,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亚的著作翻译完。老爷子都如此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观看朗读者200字观后感篇3
星期六晚上,我一如既往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朗读者》,本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坚持。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姚明。
他的理想之火,是在十七岁那年盛夏被点燃----要做一个出色的运动员。自此,他告诫自己,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姚明在坚持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中国男篮最优秀的球员到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超级球星;从上海大鲨鱼俱乐部老板到中国篮协主席。在篮球的世界里,他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2008年奥运会时,姚明左脚骨裂,有几套治疗方案征求他的意见。姚明说:“任何治疗方案,都要将奥运放在第一位。”他坚持要参加奥运,决不放弃。
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然后在挫折面前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往往一念之差。是放弃还是坚持,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姚明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选定了目标,只有坚持才能到达彼岸。
记得上六年级时,我的数学常不及格,我一度心灰意冷,埋怨自己怎么这么笨,直到有一天老师找我谈话,说:“丁丽洁,数学该加把劲啦,不然上初中时会很吃力的。你要知道,努力终有回报,你再坚持坚持,说不定数学就上来了。”老师的谈话对我触动很大,现在放弃不学就等于宣布读书的路已到尽头,我越想越害怕。事实上学习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选择放弃,就好似游戏闯关一样,一旦放弃就会滞步不前,硬着头皮坚持一下,或许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坚持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拥有了改变命运的力量。海伦•凯勒一个聋哑人,正因为她不懈努力,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最终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再比如刚逝世不久的伟大的科学家-- 史蒂芬•霍金,小时候医生诊断他活不到三十岁,但他不向命运屈服,一心搞科研,正因为他的坚持,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的财富。
只瞄准,不射击,不是好猎手;只呐喊,不冲锋,不是好士兵! 所以,不要为失败而彷徨,更不要畏缩不前,只要我们坚持行动付出努力,就一定会穿过暴风雨,到达成功的彼岸!
记住:坚持就是胜利!
观看朗读者200字观后感篇4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在电子快速阅读的冲击下,在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的各种借口里,越来越多的人缺少“坐冷板凳”读书的韧劲和毅力,越来越多的文化底蕴被模糊,经典背后的情感不被理解,失去了她的感染了和号召力。目前国人阅读量少的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力量发出号召---多读书、读好书。
积学贵有恒。读书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自己,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目的性,要在读书中积累知识、提升自我,当你在埋怨没时间读书时,你的读书时间在浪费,当你的浏览各种八卦新闻时,你的读书时间在流逝。在工作和生活的空隙,要善于规划时间,善于利用时间,哪怕一天只读一小段,常时间的积累也是不容忽视的。要有“坐冷板凳”的毅力,鲁迅说自己“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要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坚持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要有问题意识,以“问题”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读书不是为了看完一本书,而是要将读书的过程作为一个深入思考问题的过程,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启迪智慧,能使人思想厚重。
读书过程中要勤动笔墨,善于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留下自己的心得,培养思考的能力,善于综合、分析、提炼,使思想厚重,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和能力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后人在读书中发散思考,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活用读书时习来的智慧,将读书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纸上谈兵”的赵括,致兵败国衰;“自幼熟读兵法”的马谡,信奉教条,败于街亭。
作为“两个一百年”建设的当代青年,要多读书、读好书,用智慧的、奉献的青春书写祖国美好的未来。
观看朗读者200字观后感篇5
文化类节目受追捧,使得央视也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央视,真人秀时代的落后者,出此刻央视平台上的真人秀显得那么水土不服,以至于灿星《了不起的挑战》播出一季后就换了平台。此番《朗读者》开播,并且挤掉了《星光大道》的排期,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几近全面沦陷的央视综艺,在娱乐化浪潮中前后失据的央视综艺,似乎明晰了自我的发展定位,找准了与平台调性相契合的节目类型。凭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综艺林立的山头,央视顺利安营扎寨。对《朗读者》,央视也给出了极大的平台礼遇,节目在中央一套和三套周六日晚八点黄金档播出,开播当晚《新闻联播》特意作了节目预告推介。
天时地利之外,《朗读者》成事更有人和。这是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制作的节目。作为央视一姐,董卿并不高调,年主持央视春晚的经历,敌可是《中国诗词大会》上仿佛是信手拈来的吟诵为她在社交网络吸的粉。腹有诗书气自华,媒体似乎发掘出一个新的董卿,争相献上赞美之词。杨澜之后,中国电视荧屏上要论知性、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董卿确是独一份。这样的主持人,与《朗读者》的节目气质是契合的,二者互相成就。董卿也把自我的文化趣味带进了节目中,《朗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过去一年准备的结果,也不是之前一年在美国学习的结果,它是二十年的积淀。”
话虽如此,《朗读者》的诞生之路亦不乏坎坷。策划一年多,即使有董卿和央视的背书,找冠名商、拉赞助还是一样难。文化类节目要怎样做得抓人这是横在节目制作方和广告商面前的难题。文化类节目的呈现出口有限,汉字书写、诗歌吟诵、成语接龙、国学典故、猜灯谜等形式几乎已被穷尽;而若不包含竞技、PK元素的话,则节目形式又将更为简单。
《朗读者》以“朗读”为切入口,它很像一个读书沙龙,董卿是知性的女主人。国外有作家朗读自我作品的传统,巴黎街头,随意走进一家书店,里面就可能有一个作家,在应对听众朗读自我的新书。电影《成为简·奥斯汀》的最终就是作家朗读的镜头,《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兴致来时也会自我读一段。与《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一样,朗读是一种颇雅的文化活动,但其实并不是作者的特权。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观看朗读者200字观后感篇6
星期六晚上,我一如既往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朗读者》,本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坚持。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姚明。
他的理想之火,是在十七岁那年盛夏被点燃----要做一个出色的运动员。自此,他告诫自己,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姚明在坚持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中国男篮最优秀的球员到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超级球星;从上海大鲨鱼俱乐部老板到中国篮协主席。在篮球的世界里,他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20--年奥运会时,姚明左脚骨裂,有几套治疗方案征求他的意见。姚明说:“任何治疗方案,都要将奥运放在第一位。”他坚持要参加奥运,决不放弃。
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然后在挫折面前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往往一念之差。是放弃还是坚持,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姚明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选定了目标,只有坚持才能到达彼岸。
记得上六年级时,我的数学常不及格,我一度心灰意冷,埋怨自己怎么这么笨,直到有一天老师找我谈话,说:“丁丽洁,数学该加把劲啦,不然上初中时会很吃力的。你要知道,努力终有回报,你再坚持坚持,说不定数学就上来了。”老师的谈话对我触动很大,现在放弃不学就等于宣布读书的路已到尽头,我越想越害怕。事实上学习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选择放弃,就好似游戏闯关一样,一旦放弃就会滞步不前,硬着头皮坚持一下,或许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坚持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拥有了改变命运的力量。海伦•凯勒一个聋哑人,正因为她不懈努力,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最终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再比如刚逝世不久的伟大的科学家-- 史蒂芬•霍金,小时候医生诊断他活不到三十岁,但他不向命运屈服,一心搞科研,正因为他的坚持,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的财富。
只瞄准,不射击,不是好猎手;只呐喊,不冲锋,不是好士兵! 所以,不要为失败而彷徨,更不要畏缩不前,只要我们坚持行动付出努力,就一定会穿过暴风雨,到达成功的彼岸!
观看朗读者200字观后感篇7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
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观看朗读者200字观后感篇8
又是开场熟悉的音乐,同样是那么伶灵动耳的旋律。温柔的灯光下出现一个和蔼的舞台。节目一开始仿佛就暗示人们这是一场心灵深处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泪、过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织,当它要来临时,这一切都给我们以亲切的征兆。
我曾以为那些在舞台上呼风唤雨,在电视里颦蹙举眉的影视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势,在群众的眼前全副武装,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许是我太过于不堪,让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员之所以能称作演员。哪怕是在现实里,他们也或许戴着面具,进行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本期《朗读者》中的一位嘉宾演员-姚晨。她一出场便让我想起了那个武林客栈爱憎分明的郭芙蓉。记忆里的印象犹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记忆深处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诵是《阿长与山海经》,节目泠然的配乐奏起,她翻开了书本。几站灯齐刷刷地对准了她。现场一片宁静,犹如世界诞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满期待。也不知何时,她的话语出现,打破这好似延续不绝的静谧。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的带人坐入时光机,带着些灰色,来到鲁迅的故乡,见到南墙边的小镇。看到穿长袍的故人,看到梳着长辫的鲁迅,一起那个穿着素朴,满脸褶皱的阿长。看到到阿长的好,听到阿长的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中,穆怀感伤。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在无数个独一无二的长短面背后,我们都有一颗最初善良的心,犹如阿长。在演员姚晨倾情朗读下,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一个世界,并总爱沉思每个人的得失,犹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欢揣测每一个人,经历地多了。不免习惯成自然。其实那些所谓看透尘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阿长吧。
看了这次节目,我更喜爱姚晨了。喜爱她精湛的影视,喜爱她袒露灵魂的朗读,喜爱她真诚洁白的内心。
观看朗读者200字观后感篇9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两段视频,这也是她一直以来她想让我们看的。
第一段是从《朗读者》中节选的,是由斯琴高娃朗读的贾平凹的《母亲的信》。这是贾平凹先生在母亲去世三周年后的前几天写的。信写的很长,真的很长。写在母亲生前,他总爱打喷嚏,每当此时,他也总爱问:“这是谁想我呀?”这时母亲总会接到:“谁想哩,妈想哩!”之后,母亲走了,他依旧爱打喷嚏。一打喷嚏他便会想到母亲,同时,他也认定这时的母亲一定是牵挂着他的。母亲在世时,总喜欢坐在右边房间的床头看他写作,看他写的久了,就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而现在,母亲去世了,他却忽然似乎就能听见母亲叫他。每当此时,他都会站起来活动一下,站上半会儿,去右边那个房间,给那张照片上的母亲燃上一炷香,还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母亲,是爱他的,她想着他,念着他,牵挂着他。同时,他也爱母亲,想母亲的。他一直不愿相信母亲真的离他而去了,他总觉得母亲一直都在他身边。虽然右边的房子已经没有人了,只留下一张母亲的照片。可他还是喜欢去那里走走、看看。怕母亲担心,再说一声不累。
三年过去了,再去母亲坟前,才真的晓得了也相信了,母亲在地下,他在地上,他再也见不到母亲了。但他依旧相信母亲爱他、想他、念着他。因为他对母亲,也是那样爱着、想着、念着……
这第二段视频同样也是《朗读者》中的,是麦家写给他儿子的。虽也是一封信,却和第一段给人的感受不同。这段视频给人的感觉看似轻松,实则教人更沉重些了。看似轻松的原因,是较第一段视频而言的,这封信感情上不像前者那么悲痛,那么伤感。可论起沉重,这好似是一种负担了。在这封信中,麦家要求儿子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承担,自己操心,自己当自己的父母。可在这条成长的路上,并非一路坦途,更不会一路吉星高照,也没有人会为你遮风挡雨,一切都是自己的。你可以失败,但不可以受到侮辱,且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的生命。在生命面前,你可以放下任何一切,不要选择。其次,一定也要懂得,人还要有一个善良、干净、充实、博爱的心灵。要爱身边的所有人,包括你心中的那个敌人,以及你不喜欢的人。
其实,仔细品读,这并不是某一位父亲对一位儿子的要求。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要求!这封信里面的要求很多,把父母的对孩子的期盼全囊括在了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珍爱生命,学会保护生命。在这封信中,还对父母为什么不庇护孩子成长做了解释,等等。
这封信很长,长到有些啰嗦。当然,我倒觉得,这种啰嗦其实就是所有天下父母的常态——他们时常都是啰嗦的,一件事必要说上三遍、四遍、大事、小事……这是他们的要求,其实更是他们对孩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