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篇1
故事讲述了知识分子陈志与农村姑娘张翠花两个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生活志趣完全不一样的人阴差阳错地走在了一起。30年间,二人在柴米油盐中摸爬滚打,在儿子的劝说下,最终坦然面对感情,选择了和平分手。陈志那份淡定的隐忍,特定历史年代的无奈,如春风细雨,无声无息,浸润、积淀,展现了“鸟儿飞过 风唱歌”的浪漫情怀。
剧情不多写了,辛柏青版的陈志,温文尔雅,低调做人,对于翠花的无理取闹,总是隐忍着,有修养,有时明明是翠花的不对,他总是说“是我的错”。陈志的所作所为,让人觉得太窝囊了,不过这样的男人挺难得,也太压抑了。所以我支持他们分手。电视剧的高明之处,在于这个分手不是陈志提出来的,而是翠花提出来的;这表示翠花的觉醒和文明程度的增长,是她的进步。
电视剧的结尾部分,在儿女的说服下,翠花主动提出离婚,她找到了自己爱的人,可以一块儿做买卖的人,她跟陈志说,咱们得为自己活着。此时的`翠花已经不是陈志的累赘了,她不靠陈志养活,她自己开饭店当老板了,有尊严了,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了。她还感谢陈志让她知道人怎么活着,嘱咐陈志也去找自己爱的人去。翠花还提出,咱们不是因为恨离的婚,而是因为爱离的婚,咱们要大操大办,举办仪式,宣告婚姻的结束。因此他们请来了至爱亲朋,公开宣布将带着记忆留恋,告别过去,寻找新的幸福。
陈志和翠花,一直在为自己的家庭努力,他们之间也有值得留恋的好日子;因为特殊年代特殊的结合,他们之间有许多不和谐,终于解脱了,好事!他们两人都是好人,好人一生平安,祝福他们未来各自的日子都幸福!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篇2
一种感情叫做坚守,它爱如鸿毛,重如泰山,使天地化作一渺,让时光化为一顺。当神创造感情这种东西,就将人类的两个主体紧密地结合在一齐。那什么是感情?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感情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富士山樱花散落时,爱是家庭;在香榭丽舍的灯红酒绿中,爱是浪漫;在曼哈顿的车水马龙间,爱是自由;而在这片漫天飞雪的黄土地上,爱则是坚守。
每次看《我的父亲母亲》,总会想起那个编着马尾辫身着红棉袄在山坡上等待爱人的山乡姑娘形象。没有只言片语的浪漫,没有山盟海誓的誓言,也没有与君相绝的治死不渝,张艺谋向观众诠释的是一个不折不扣中国式的含蓄感情,就连它发生的背景也是如此纯美的山村田园——村庄纯净的空气,迂回的山坡,广阔的平原,让人的心瞬间得到沉静。主人公的感情也就在这“水天相接”处播种滋养。
18岁,在这个青春盛开的刹那,初恋如昙花般绽放,但纯真的爱,却像着“先生”来时的路那般绵长不断。随着这蜿蜒的小路,总能看到那位母亲急切盼望的眼神,那是一份执着的坚定的纯洁的爱。那条蜿蜒的回家之路,似乎也证明这段感情的艰辛,这份平凡的相濡以沫的幸福。我自己很喜欢故事中婉转悠扬的背景音乐,能够说正是这朴实的声音一次次将平淡地情节推向高潮,而又在华丽之极归于平淡,情浓到极处,便是一片纯然天机,质朴无华。这也正体现了整部影片所歌颂的“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感情。
天长地久,这是我们中国人对感情的定义,这个定义已经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了五千年,前人不曾怀疑。但当这些古老礼貌被现代观念冲击时,这种传统感情观却被这天的中国人所不屑。有人说中国的故事很少能感动中国观众,尤其是张艺谋的乡村感情影片,原因只有一个——土。18世纪中国有强烈的排外思想,也许是世事轮回,21世纪中国有出现了更加强烈的排内浪潮,尤其在感情方面。中国的青年们开始追求法国式的浪漫,美国式的自由,却摒弃了众多的中国式感情观。我们已经很少提起什么朝朝暮暮,什么地久天长,甚至很少提起婚姻家庭,更不要说那种40年的感情长跑。所以对于这部电影中的感情观,很多人也许仅仅是感动或者一笑置之,毕竟地老天荒这种爱像梦般可望而不可及。
坚守,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如此的厚重,以至于今人不曾理解和探求他的精要。学习西方,中国人似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复着这样的思想,把它叫做文化入侵也好,礼貌殖民也好。总之,中国的年轻人已逐渐成为了西方礼貌的附庸,人权思想,金钱至上甚至于感情家庭。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当这些人在追求西方式的自由,浪漫,追求那片刻的幸福安逸时忽略了一点,他们忘了东西方的文化鸿沟。西方有女权主义,中国没有;西方有弗罗依德,中国没有;西方有浪潮般的性解放运动,中国更是没有。我们想让自己看上去很现代,很时尚,却掉进了虚伪礼貌的陷阱。我们想让我们的爱变得潇洒,却没想到原先最洒脱的感情深埋在中国五千年的地下。
我不想高谈阔论般讲述感情如何,这样只能让自己更显无知,因为本就没人明白感情究竟如何开始,如何结束,然而,爱却隐藏在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你爸上课的声音我听了四十年,还是没有听够”,主人公的这句话让一切对爱的华丽词藻黯然失色。没有什么能够跨越40年,能够跨越生死,只有感情。
影片最后在结尾处,张艺谋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感情的定义——那个场景至今让我难忘,在破旧的乡村教室里,穿越时空的声音又一次出现,读书声再一次在梁柱间回荡。顿时,儿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叠化,在她眼前,又出现年轻盈巧的招娣穿着碎花红袄雀跃在让她走不完初恋的那一条小路上。在那条父亲来时的路上,也是父亲回家的路上。这条路的尽头是深情双眸中望穿的秋水。似乎每个人都在教室外的寒风中无声的流泪,心中却交响着两个不同的声音……老去的容颜,不曾老去的感情。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篇3
这是一份无言而真挚的感情,这是一曲婉转思念的歌,这是一段承载了无数完美回忆的影像,这是一个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故事。往事越千年,蓦然回首之时,已而物是人非。“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个关于“我”父亲母亲的故事,此刻才显得那么意味深长,弥足珍惜。
美丽而单纯的姑娘昭蒂儿对村里年轻的教书先生洛昌羽一见钟情,从此便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真爱旅程。电影的英文名被翻译为《Theroadhome》,由于地域与文化的隔膜,那个执着地等待爱人归来的的昭蒂儿显得那样孤美而独丽,而那条承载着浓厚而深沉感情的归乡路,自然也就被赋予了崇高而神圣的特殊好处。
张艺谋的电影总会以一种淳朴归真的感情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那些对纯真完美往事的回忆。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从《我的父亲母亲》到《山楂树之恋》,虽世殊事异,然静躁不同,于寂静之中又见得一份难能可贵的真情了。
影片的色彩与构图显得丰富而饱满,虽然是大篇幅的回忆性叙事,但是风格却不拘泥于以黑白的衬景来凸显情感,这种色彩与构图打破常规,用鲜活的色彩来泼墨这个温暖的感情故事,将父亲去世后的现实情景用黑白的画面呈现出来,这就好似人物的感情一样。那个在路边等候了一辈子的昭蒂儿,在她的生命中除了那一段追寻感情的往事,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痛楚,万事又于她何加焉?尽管与《辛德勒名单》有着相似的叙事结构,却产生了相异的画面效果,导演的创作意图目的不言而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涅盘的世界中,充斥着财富与权力,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一些更为真实的心里情感,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导演用色彩的比较来提醒世人拾起那以前的一地完美,不要丢失了我们珍爱的本心。
在影片中,那条从城市通往农村的山路,就好似那条银河一般阻隔了感情的融合,被导演赋予了表现情感力量的象征。就像是“我”对这段感情故事的感悟:他们相识的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这是我们村通往县城的一条普通山路,也许就是因为母亲以前那么殷切,那么长久的在这条山路等待过父亲,所以她还想陪着父亲再从这条路上走回来。这条绵延曲折的山路,载满了昭蒂儿心急如焚的企盼,他们在那里相识,却成为阻隔感情不可逾越的天堑。他们在那里不辞而别,却成为昭蒂儿无法释怀的创伤。他们的感情就像那只破碎的青花瓷,成为思念的寄托。尽管尚可缝补得完好如初,但那毕竟再无力担负下那以前炽热的渴求。在那条杂草丛生的山路上,情窦初开的昭蒂儿在朗照的阳光下悸动而朝圣地奔跑在洒满金色的田野上,虽然追爱的过程艰难而痛苦,但那个顽强地坚守感情的女孩只是渴望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她以前在那里绝望过,哭泣过、守候过……但她从来没有停下追逐的脚步。明天又是一个未知数,也许她自己也不明白是否能够等待那一天幸福的到来,就像《边城》里的翠翠,单纯而善良,甚至都不清楚感情意味着什么,只是内心萌动的一股稚嫩的情感碰撞,已足以触动她们那颗懵懂渴望的心,那怕是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青春,那怕是自
己逐渐衰老的心。无论是伫立在暴风雪中翘首以盼的昭蒂儿,还是倾情思江以待爱人的翠翠,只要她们的爱仍留存在心中,依然那样真挚,那么“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便是这份完美的感悟深深地埋在心里,依然会感到温暖和幸福,因为经过风雨的洗礼,这份纯真的感情会变得更加成熟而理性,尽管没有一见钟情的冲动,但是这份珍贵的感情却升华成了一种人生观念的体验,褪去了好奇的'色彩,褪尽了天真的幻想,徒留下感情真正的理念。这是现代好处的感情,也是现实世界的感情。那些在婚姻中渐渐淡出感情的人恰恰是这样一种忘我的追求,他们以为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是幼稚天真的,他们嘲笑那个青涩无知的年代。殊不知,他们亦是因此而开启了心灵的那一片天空的,这是每一段感情都需要经历的过程,他们所不屑一顾的正是他们所丢失的最完美的感情以及最珍贵的回忆。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篇4
《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的一部老电影,这两天重新回味了一篇,感觉很好。
电影有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母亲那种执着的感情令人感动,害的我掉了不少眼泪,她的等待和追求都是那么地给人深刻印象,加上美妙地背景音乐,成了一部优美的爱情故事。
很多上一代的人都觉得这部电影感人,我虽然没有经过那一代的生活,但我依旧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广阔天空,冰天雪地,一个穿红衣服地女孩屹立在雪中,一动不动地看着远方,等待着远方自己心爱的人归来。
爱情!不论多么艰苦的岁月,只要有爱情在支撑自己,只要有希望在前面,人们就能坚强地屹立不倒,就能捱过最黑暗的日子。已经有了爱了,还要求别的什么更高的呢?
这些坚强的人啊!黑暗的年代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们勇气使得他们坚强地活下来。而现在,同样处在黑暗年代的我们,不是也应该拥有这份勇气,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吗?我们年轻时候见证了黑暗的历史,我们至死都不会忘记,那些刽子手能活多久呢?活得再长也不会比我们这一代活的时间长吧,他们的种.种罪行,总有一天会得到历史的清算和审判,迎接他们的,将是末日的断头台。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篇5
今天,我给妈妈提前过母亲节。我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觉得不好。我冥思苦想了半天,才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制作一张祝贺卡片,给妈妈一个惊喜。
我趁妈妈出去买菜时,用纸裁了一张长约10厘米宽约7厘米的纸片。我用粉红色和紫色的水彩笔勾边,然后中间写字。我写的是:祝您节日快乐,致亲爱的妈妈。这时妈妈买完菜回来敲门,我赶紧跑到妈妈的`提包前,迅速的把包的拉链拉开,把卡片放进包里,然后再把拉链拉上。直到下午,妈妈才发现了这个惊喜。心情甭提有多高兴了。妈妈激动地说:“谢谢儿子,这真是一个很大的惊喜!”看来还真是“礼轻情意重”呀!
妈妈今天过了一个很开心的母亲节,我心里也甜滋滋的,一张小小的卡片,胜过了所有的礼物,因为那是我和妈妈最真挚的感情!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篇6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看这部片子了,在我看来,这是张导拍的最美最好的一部片子,那画面,那音乐同电影要表达的主题相得益彰,几次让我落泪。
片中的母亲是一位执着美丽而又有主见的女人,在那样的年代能够自由地去爱一个人,那真的需要非常大的勇气跟毅力。特别是当“母亲”穿着红色的棉袄站在门口等先生的那个画面,美的像一副水彩画。还有“母亲”为了能够看上父亲一眼在秋天的小树林里奔跑的镜头,漂亮的像一副油画。
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在娓娓动听的音乐里慢慢铺开,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展开剧情,开始是黑白的画面,到回忆的时候就成了彩色的了。那时候的章子怡清纯的如同一朵待开的水仙,两条黑黑的辫子搭在粉色的棉袄上,那种农村少女走路的憨态被她演绎的活灵活现。其中给老师送水饺的那段演的到位极了。
看完了片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里的情景同现实中的没多大差别,我的外公也走的很早!我的父亲母亲也是自由恋爱,我非常佩服爸妈的勇气,爸年轻的时候帅的不行,我妈也是村里的非常能干的女人,记得有年夏天,河里发了大水,妈在河岸的那边,爸在河岸的这边,老爸不顾汹涌的河水泅了过去,就这样,我妈就同老爸结婚了......
现在虽然他们会偶尔斗上几句嘴,但每次都会在十几分钟后言归于好,两个人头发慢慢地白了,但幸福的感觉从未被遗忘过。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篇7
我咋觉得漫长的剧集渲染出来的爱恨情仇,都在最后一刻草草收尾呢?爱得轰轰烈烈义无反顾的翠花先找好备胎再提分手,陈志生生念念的不会甩掉恩人,离了之后忙不迭的领着儿子找初恋了,仿佛一刻都等不了。爱情和感情经历了那么多的折磨,最近一刻像包袱一样丢的那么轻松,真是叫人看了郁闷...
都说曾黎美,确实天生丽质,但在这部剧中我咋感觉她脸那么大,还得吊白眼,而且几个半夜起来的镜头配上呆滞的表情,看了像鬼一样吓人呢?还有带着浓重鼻音的台词,整体确实是演员中比较弱的一个了。
还有这几个大叔大妈们演青年时代的造型,真叫人看了出戏,尤其是翠花腚大腰圆的,马庆生一脸褶子跟松紧带似的,真是很难带入到年轻富有朝气的时代……好吧这些都是次要的,一点都不耽误五星。演员们真是个个出彩啊,尤其是陈小艺,这演技真是出神入化了,仿佛本色,根本没有演的痕迹。
活得最明白的俩人都走了,一个是陈志娘,一个是翠花爹
不得不说的是片尾曲,真是神来之笔,电视剧的升华,已经单曲循环了一周了
另外说点有趣的:陈志笑起来真的很像马伊琍,陈小艺脸上也带着吴镇宇的影子……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篇8
故事发生在那个风景如画的小山村,三合屯。
那一辆马车将教书先生骆长余拉到了他们的小山村,村里的人都聚集了出来欢迎张望。昭娣也在其中。
先生的打扮极具那个时代的特色,短发利索干净,中山装笔挺精神,温和干净的笑容,浑身都散发着一股温文儒雅的气质。更难得的是,作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他不恃才自傲,而是亲和的和村民们说,不必叫我先生,叫我老师就好。
少女昭娣笑容明媚,脸上有种乡村少女的羞涩,清亮的眸子紧紧的追随着骆长余的身影,或许就在那目光的追随间,在先生那温文的笑容里,昭娣的一颗心也渐渐沦陷。
昭娣是小山村里最美丽的女孩,家里常常有人来提亲,但是都被母亲拒绝了。
而这次,她找到了能够执着的那个人。
学校盖房,村里的女人们餐餐送饭,她便做了好吃的饭菜用青花瓷大碗装着摆在第一道的位置;
因为是他的学校,织红时便格外用心仔细;
她不识字,听不懂学堂里传出的读书声是什么意思,却每一天都跑去听,只为了能听到骆长余那清朗好听的声音;
为了飘过学校见到他,她跑到最远的前井去打水;
看到他也要来打水时,她赶忙把打好的水倒入井中,只为了能有个暂时不走的理由;
轮到他来家里吃饭,她劈柴烧水忙活许久;
包好了那碗蘑菇馅的饺子,一遍遍的绕近路去追那辆马车,只想让他走前吃一吃;
看到教室的窗户纸破了,她便糊了新的上去,还贴上了好看的剪纸;
他许诺腊八回来,她便穿上了他喜欢的大红棉袄,佩上他送的发卡,站在路口执着的等;
甚至在听说他被留在县里回不来时,她高烧着也要冒着风雪去找他,最终却昏倒在半路上。。。
那样傻,那样执着,那样纯真。
这些质朴简单的细节,交织在一齐,述说着她单纯热烈的爱意。
这样的细节,看上去很平淡无奇,却感人至深。
还好,这并不是一个流水有意落花无情的结局。骆长余也被昭娣的单纯完美感动,她羞涩却明媚的笑容也进驻了他的心底,一切彷如水到渠成那般自然。他送她发卡定情,听说她病了,偷着从县里跑回来守了她半宿。
也因这一次偷回来,他们的再次见面推迟了好几年。
但他们终究在一齐了,此后便时时刻刻不再分离。除了死亡。
影片中,现实是黑白色的,回忆是暖色调为主的彩色,两种强烈的视觉比较,折射出现实的冰冷无情和回忆的完美。
穿插在影片的音乐很感人,每一段旋律都哼到了心里,为影片增色不少,也成为一方重要的催泪辅助剂。
影片中的旁白是骆长余和昭娣的儿子,他深沉低缓的语调带起了回忆的部分,缓缓的说着父母亲完美的初恋故事。
而后父亲为替学校借钱盖房病死,母亲悲痛欲绝,静静的坐在学校前,怀想他们以前的一切。
母亲的性子一如以前的执着,必须要将死去的父亲抬回村里,也必须要亲手为他织一块遮棺布,再怎样劝也不改变主意。
或许也只有父亲的事才能让她如此执着。
母亲老了,但他们的感情没老;父亲死去,但他们的感情犹存。
什么是感情?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我明白,父亲与母亲也许一辈子也没有跟对方说过一句我爱你,但是他们执手一生的情必须是爱。
这样的感情,简单又不失浪漫,平淡中透着一股纯真,令人向往,让人欣羡。
我愿相信,这世上,还有这样至真至纯的爱。
还有个姑娘在某一个地方等着心上人,也有个男子,跋山涉水,只为她而来。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篇9
《我的父亲母亲》一开始孙红雷饰演的儿子骆玉生在城里工作,接到父亲骆老师的死讯,回家奔丧。奔丧期间,儿子充分感受到了纯朴的乡情和母亲招娣对父亲深挚的怀念,让儿子想起了听说过的父亲与母亲的爱情故事:年轻时母亲是村里的美人,与来村子教书的年轻老师--父亲,一见钟情。母亲用家传"青花瓷碗"为记号,为心上人送最好吃的"派饭",通宵为他织"红" ,每天聆听他的朗诵声,偷偷看他送学生放学 父亲和母亲相爱了 。
影片采用了时空交叉式叙事结构,分为现在、过去、现在再到过去。表现现在已过去分别用了黑白与彩色的画面。人们在彩色的过去时画面中追怀,在黑白的现在时画面中感伤。第一段现在时主要讲了父亲离世后,母亲对父亲这种40多年不变的爱情。中间一节是对年轻时父亲母亲纯真伟大的爱情故事的歌颂。这一大段落又可以分为四小章,讲述着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历程:首先是相识,其次是暗恋,然后是相爱,最后是等待。影片处处透出"情"字,又被"爱"包围着。
电影里的场景一如张艺谋一惯的特色,细节的刻画,故事的描写都相当出色。影片的一大特色就是画面拍的漂亮, 令人赏心悦目. 这位曾从事摄影工作的老导, 在拍摄《我的父亲母》片时, 大胆启用新人, 既执着披露了自我光辉, 又不忘推崇演员的个人才华. 我对有个场景印象特别清醒, 当蒂儿在漫山遍野的枫叶中飞舞, 红领巾在脖间飞舞,像小鹿般轻捷, 像蝴蝶般缭乱,周遭满是光与影的重叠, 交替, 色彩流畅浪漫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只觉得整个心都要为那片金黄呼之欲出了.
电影的开始是美丽而又深厚的。一开始深深的大雪之中,母亲痛不欲生一场大雪随着悲伤久久不肯停,随着回忆,母亲招娣同样蜿蜒土黄的小路里一次次的跟随,最后试图偶遇,心中是甜蜜羞涩的。同样的小路确实悲伤玉羞涩的对比。母亲有着对爱的执着、勇敢、坚定、狂热。在父亲被打成“右派”送走后,母亲执着地追逐送“爱情之餐”;坚定地不畏风雪等待爱情;狂热地带病去县里找父亲。这里有着北方女人的顽强敢爱敢恨。在父亲去世后的痛不欲生。
人类原始的欲望就有着对美的追求。而在这之中那一条蜿蜒的小路上承载着爱的追求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