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极限500字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好的垂直极限500字观后感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垂直极限500字观后感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垂直极限500字观后感篇1
刚刚看了第二遍的《垂直极限》,之所以这天看第二遍,是因为最近碰到一些困难,翻找硬盘上电影的时候找到了这部片子,虽然,我不是登山家,但是我钦佩那些勇于征服山峰的英雄,期望在他们身上找回那些勇气,那些勇气正是我生活中应对困难,挫折需要的!
第一遍看时,我记得只在最后哥哥救出妹妹的那一刹那,而这天看的第二遍,很用心,从第一次高潮起,就开始掉眼泪了,但是我想除了感动,给我更多的是战胜困难的勇气,那个父亲,为了保住自己的一双儿女,割掉了救命的绳索,我想生活中的一些英雄,他们也会在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牺牲掉自己的生命,此刻,我感觉到了,真正的英雄!
在7人团队营救被困的其他人的过程中,再次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凝聚力的作用,也再次感受到了,没有什么矛盾比真正一齐应对困难时,需要抉择时更难选取的!
期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够看看!
垂直极限500字观后感篇2
《垂直极限》讲述了一个优点沉重的故事。
网上有很多关于这个片子的探讨:6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3个生死未卜的人,到底值不值?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值的,那6个人的生命得到了永恒,他们彰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崇高。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场冒险的营救根本不值,白白浪费了几条生命。
他们总是说,要热爱生命,要尊重生命,不要以世俗的经济学的投入与回报原则来对待生命问题。如果说被救者的生命是宝贵的,那么救援者的生命呢?
我认为,这不是一个能够用值或不值来决定的问题,不是一把勾或一把叉就能够决定的答案。对于救援者来说,他们上山都有自己的目的。因为对妹妹的爱,因为对妻子的爱,因为对名利的追求,等等。他们心里各自怀着自己的目的,心甘情愿地上了山,没有谁逼他们这么做。这样说来,就无所谓值与不值。救援者自身肯定了此次救援,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在一旁评头论足。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信仰,我们又何必追求无好处的一致。
垂直极限500字观后感篇3
前天晚上在央视6套看了一部美产电影《垂直极限》,觉得有点意思,扒拉着键盘打算写写想法,顺便看能不能找回从前用心观影的那种投入和天马行空,如果以前有的话。
按照惯例,要先简单概括一下该影片的故事情节:登山世家里的爸爸和哥哥彼得去登某山(在业界也算数一数二的难搞定,具有相当高难度的挑战好处),遇到雪崩,哥哥彼得割断绳索放弃爸爸而侥幸存活,发誓今后不再登山。妹妹安妮无法理解事实,不愿意宽恕哥哥。若干年后,妹妹为了完成爸爸的愿望决定攀登某山,在某山下的营地里与打算在某山顶上做商业广告的沃恩公司达成意向,相约结伴登某山。此行共有5人,妹妹安妮,沃恩公司的头头沃恩,沃恩请来的专业领队山姆和另外两个沃恩公司的员工。在登山途中,这支队伍不幸又遇风暴,安妮、沃恩和山姆被困山涧,山下营地里的哥哥彼得和沃恩公司负责人于是召集人马(共6人)展开营救,最终救出了妹妹安妮,也成就了哥哥彼得的一段姻缘。
沃恩公司登山前夜在营地开了狂欢party,祝语和傲慢都很老套,事态就果真不遂其愿。所以说事成之前,先别急着庆祝,等事成之后,再言欢不迟。还是老话说得好,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一开始就笑,未免有点傻。
看得出沃恩公司的头头沃恩是个思维缜密、胸有城府的企业家,又是个狂热的登山爱好者,他能将兴趣与工作完美结合,也能将人类在极限压抑下的人性丑恶暴露无余。尽管他的企业有着精密完备的天气勘测仪器和经验丰富的探测人员,也预测出登山当天的好天气几率是百分之八十,可傲慢不逊和冷酷无情还是让他无法躲过另外那百分之二十。
登到只和顶峰距离但是数里,天气骤然变坏,营地发出回到信号。领队山姆这个人呢,也存在致命的弱点。当他已经得知确切消息说山顶风暴已经构成,却因为沃恩求胜心切的刺激性言辞而不能严格按照一个领队的职责去命令登山的队员全部撤退。也就是说山姆其实不具备专业领队的基本素质,激将法在他身上起了负面作用。当然我们也能够正面评价这个美国人,说他愿意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被人耻笑。只是通常做出这种决定的人,付出的代价往往相当沉重,不但会让同行的人陷入困境,更甚至于失去自己的性命。当他身负重伤和沃恩、安妮落入雪下山涧时,就已经决定了他将成为求生本能更加旺盛且不惜采取任何手段获取生命的沃恩的牺牲品。当人类置身雄伟的大自然,只会显渺小脆弱不堪一击,生死系于毫发之间,人性的丑态尽显,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影片中参加营救的6人中,属捷克最为年长又最有登山经验。他常年攀爬于雪山崖边,孤独、深情而又执着地寻找在雪崩中丧生的妻子。浓密的胡须、深邃却空洞的眼神和一切尽在掌握的气质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对感情忠贞不渝又充满智慧、正义和道义的男人。可能有些老土但绝对能搏到女性观影者足够多的仰慕。
还有两个吊儿郎当的兄弟,也许他们真的是奔着沃恩公司开出的高额悬赏去的,可我还是幻想兄弟两个中至少有一个生还,下山后带着另外一个人用生命换来的100W,从此在不知名的山村小镇上过着泡泡妞,喝喝酒,为偶尔来登山的人带给调侃的非主流生活。可惜导演不相信奇迹,上山营救的第一、二场景就把兄弟两给毙掉了。唯一感到安慰的是,兄弟两在临死前都不忘开怀。
至于营救队中唯一一个女性,不记得她叫什么了,除了会算些数学题讨论会计准则之外基本上什么都不懂,却是能毫发无伤的挺到了影片最后还收获了哥哥彼得的吻,不明白该怎样表达内心对这位不是太美貌的女子的复杂情绪。
再好的电影,硬伤总是有的,就看看电影的人愿不愿意去揭穿而已。况且这也不是什么出名的大片贺岁片,去追究也没多大意思,只是有些疑惑实在无可奈何,不管多大牌的导演,还真当看电影的都是傻子啊。
就比如说吧,只要一拍到有人登雪山,就必须会遇到雪崩;只要有雪崩,之前就必须会有人预感到要出事;只要这个人说出来,就必须有人不相信然后出于各种原因非要强行登山,而且越是确定不会出事就越是必须要出事;只要是不顾一切要登山的人,必须是有故事的人;只要是家中有亲密关系的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人以前登过山的,主角必须会遇到认识他们并视他们为骄傲的人;只要是不轻易表达以上情绪的人,不是有过节就是莫逆之交;只要以前说过:“换成是我,我也会这么做。”的人,之后的故事情节就必须会让他有机会这么做——没有例外,毫无悬念。
再回头去想,影片折射出来的美国精神,还是很直指人心的。美国人已经不止一次干这种事情了——用6个人的性命,去换3个人的。从算式上来讲得出的结果是负数,总说外国人数学不如中国人好,外国人也不如中国人聪明,可从其他角度来看,似乎又未必如此。这也可能和美国人把人权看得无比重要有关吧,这个问题涉及到国情教育,不论也罢。
帖子写到那里,准备收尾,顺手在百度搜了搜,有以下几点赫然发现。
1、电影首映时间居然是2000年的12月份,距今整整20年多了,
2、之前我称为“某山”的山,其实叫做K2峰,其海拔傲居世界第二;
3、电影定义为“惊险灾难片”,而我却一向以为是登山教学片。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电影是从兄弟两个一丝不挂在雪山下晒太阳,喝着啤酒听着BobMarley的歌约前5分钟开始看的,我对之前一切,一无所知。
垂直极限500字观后感篇4
在高级班一阶的时候,博士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垂直极限》。内容大意是:在一次登山运动中,因为突发意外事故,彼得的父亲为了让他和妹妹有生存的机会,毅然选择割断绳索,坠崖身亡。由于内心的痛苦阴影,彼得放弃了登山事业,成为一名摄影师。而妹妹为了与爸爸的灵魂更接近成为了一名登山家。妹妹在一次挑战喀喇昆仑山脉的K2(乔戈里峰)时遇险,全队困在高峰上的岩洞里。由于食物与药物的紧缺,他们的生命岌岌可危。为了营救妹妹,彼得不惜生命危险,再次登上乔戈里峰,展开了与时间与自然的挑战。
在这部影片中,当面临选择的时候,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人性的善恶美丑就暴露出来。
第一个选择点:
随着扣紧岩壁的安全栓逐渐松动滑落,父亲觉得绳子承受不了三个人的重量,毅然作出选择让儿子割断绳子(父亲没有小刀,儿子有小刀),把生的机会给一对儿女,避免了三人同时死亡。这里不只彰显了亲情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作为一名职业登山家所具备的素养。
第二个选择点:
儿子彼得不想父亲牺牲自己,但父亲的催促以及提醒还有妹妹的生命,这个选择让彼得内心备受煎熬,痛苦万分,最后不得不闭上眼睛割断绳子。彼得一直被内疚感笼罩,也不被妹妹谅解,从此以后不再登山。当在后来营救妹妹的途中,同行的当地登山向导魏蒙戈说了一句“你没有错,如果是我当时也会那样做的”,让彼得感觉被理解,内疚感开始放下了。
第三个选择点:
在登山队上山之前,魏蒙戈提醒天气突变,不适宜登山。范艾略不以为然,为了自己能成功登顶乔戈里峰,完成四年前没完成的愿望,坚持上山。正因为范艾略不听他人意见,导致后来把整支队伍逼近了危险的境地。安妮也同意。在安妮心中,每次登上顶峰才觉得与父亲的灵魂更接近。
在这里面,魏蒙戈的一句话很值得思考:在山上,谁来决定人的生死?换句话说,谁来扮演上帝?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很渺小,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如果硬要与自然抗衡,结果可能会死得很惨。魏蒙戈认为范艾略不能为了自己而操控别人的命运,踏着别人的尸体前行来完成自己的愿望。在这个选择点中,只要重新选择适宜的时机登山,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第四个选择点:
当离山顶5小时的路程时,基地发来信号说有风暴,登山向导麦汤米提出下山,范艾略不同意,为了自己所谓人生的意义,不顾他人生命,一意孤行。安妮听了麦汤米的话觉得有道理,但又被范艾略说服。如果这个时侯安妮坚持意见,坚决跟汤米下山,或许范艾略考虑只有他一个人可能就不继续上山,结果又是另一个样。
垂直极限500字观后感篇5
这是一部充满激情的灾难动作片,一群登山爱好者在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峰时,不幸陷入了一个“垂直洞穴”--一个雪山山体边缘的大裂缝之中。这一不幸事件使一名已经放弃了登山运动的年青人(克里斯-奥唐奈饰)向K-2峰发起了一次勇敢的挑战,他必须抢在时间的前面,征服雪峰,营救他的妹妹(罗宾-塔妮饰)和她的同伴。
影片由曾执导过《蒙面侠佐罗》和《黄金眼》的著名导演马丁-坎贝尔鼎力推出。片中男主角不仅在挑战自己的精神和体力的极限,而且还要与无法抗拒的大自然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灾难片总也离不了拯救与救赎,这部片子从人文精神上来说比较接近《拯救大兵瑞恩》,这反映了西方人特殊的价值观:可以不在乎实体的生命,但在乎生命的尊严和意义:如果有人遇到危险,其它人宁愿自己冒险,冒更多人的险也要把他救出来。其实,在出发之前,彼得和其他队友都知道自己可能失去生命,而且很可能冒险赶到也来不及救援,但他们的选择不会是置之不理,因为这是对生命尊严的一种不可容忍的亵渎。《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片子到最后,几乎所有的人都牺牲了,只有瑞恩被救了出来;《垂直极限》也是一样,救援者牺牲了三个,只救活了一个人。如果从实用主义来说,这似乎是一种不智,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却让人非常温暖:因为如果身处这种人文环境中,你可以相信,一旦有一天你遇到了危险,也会有其他人愿意为你赌上性命!
这部探险的片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像是一部知识普及片,片中有许多关于登山,特别是登雪山所必须的知识,在看此片之前,笔者甚至都不知道雪山遇难最怕的不是缺乏食物和寒冷,而是肺气肿,所以必须要带一种注射剂,这是登山者必不可少的物资。其实很多灾难片都会顺便普及一些在紧急情况下或特殊情境下如何绝处逢生的知识哦!
垂直极限500字观后感篇6
前天晚上在央视6套看了一部美产电影《垂直极限》,觉得有点意思,扒拉着键盘打算写写想法,顺便看能不能找回从前用心观影的那种投入和天马行空,如果以前有的话。
按照惯例,要先简单概括一下该影片的故事情节:登山世家里的爸爸和哥哥彼得去登某山(在业界也算数一数二的难搞定,具有相当高难度的挑战好处),遇到雪崩,哥哥彼得割断绳索放弃爸爸而侥幸存活,发誓今后不再登山。
妹妹安妮无法理解事实,不愿意宽恕哥哥。若干年后,妹妹为了完成爸爸的愿望决定攀登某山,在某山下的营地里与打算在某山顶上做商业广告的沃恩公司达成意向,相约结伴登某山。此行共有5人,妹妹安妮,沃恩公司的头头沃恩,沃恩请来的专业领队山姆和另外两个沃恩公司的员工。在登山途中,这支队伍不幸又遇风暴,安妮、沃恩和山姆被困山涧,山下营地里的哥哥彼得和沃恩公司负责人于是召集人马(共6人)展开营救,最终救出了妹妹安妮,也成就了哥哥彼得的一段姻缘。
沃恩公司登山前夜在营地开了狂欢party,祝语和傲慢都很老套,事态就果真不遂其愿。所以说事成之前,先别急着庆祝,等事成之后,再言欢不迟。还是老话说得好,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一开始就笑,未免有点傻。
看得出沃恩公司的头头沃恩是个思维缜密、胸有城府的企业家,又是个狂热的登山爱好者,他能将兴趣与工作完美结合,也能将人类在极限压抑下的人性丑恶暴露无余。尽管他的企业有着精密完备的天气勘测仪器和经验丰富的探测人员,也预测出登山当天的好天气几率是百分之八十,可傲慢不逊和冷酷无情还是让他无法躲过另外那百分之二十。
登到只和顶峰距离但是数里,天气骤然变坏,营地发出回到信号。领队山姆这个人呢,也存在致命的弱点。当他已经得知确切消息说山顶风暴已经构成,却因为沃恩求胜心切的刺激性言辞而不能严格按照一个领队的职责去命令登山的队员全部撤退。也就是说山姆其实不具备专业领队的基本素质,激将法在他身上起了负面作用。当然我们也能够正面评价这个美国人,说他愿意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被人耻笑。只是通常做出这种决定的人,付出的代价往往相当沉重,不但会让同行的人陷入困境,更甚至于失去自己的性命。当他身负重伤和沃恩、安妮落入雪下山涧时,就已经决定了他将成为求生本能更加旺盛且不惜采取任何手段获取生命的沃恩的牺牲品。当人类置身雄伟的大自然,只会显渺小脆弱不堪一击,生死系于毫发之间,人性的丑态尽显,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影片中参加营救的6人中,属捷克最为年长又最有登山经验。他常年攀爬于雪山崖边,孤独、深情而又执着地寻找在雪崩中丧生的妻子。浓密的胡须、深邃却空洞的眼神和一切尽在掌握的气质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对感情忠贞不渝又充满智慧、正义和道义的男人。可能有些老土但绝对能搏到女性观影者足够多的仰慕。
还有两个吊儿郎当的兄弟,也许他们真的是奔着沃恩公司开出的高额悬赏去的,可我还是幻想兄弟两个中至少有一个生还,下山后带着另外一个人用生命换来的100W,从此在不知名的山村小镇上过着泡泡妞,喝喝酒,为偶尔来登山的人带给调侃的非主流生活。可惜导演不相信奇迹,上山营救的第一、二场景就把兄弟两给毙掉了。唯一感到安慰的是,兄弟两在临死前都不忘开怀。
至于营救队中唯一一个女性,不记得她叫什么了,除了会算些数学题讨论会计准则之外基本上什么都不懂,却是能毫发无伤的挺到了影片最后还收获了哥哥彼得的吻,不明白该怎样表达内心对这位不是太美貌的女子的复杂情绪。
再好的电影,硬伤总是有的,就看看电影的人愿不愿意去揭穿而已。况且这也不是什么出名的大片贺岁片,去追究也没多大意思,只是有些疑惑实在无可奈何,不管多大牌的导演,还真当看电影的都是傻子啊。
就比如说吧,只要一拍到有人登雪山,就必须会遇到雪崩;只要有雪崩,之前就必须会有人预感到要出事;只要这个人说出来,就必须有人不相信然后出于各种原因非要强行登山,而且越是确定不会出事就越是必须要出事;只要是不顾一切要登山的人,必须是有故事的人;只要是家中有亲密关系的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人以前登过山的,主角必须会遇到认识他们并视他们为骄傲的人;只要是不轻易表达以上情绪的人,不是有过节就是莫逆之交;只要以前说过:“换成是我,我也会这么做。”的人,之后的故事情节就必须会让他有机会这么做——没有例外,毫无悬念。
再回头去想,影片折射出来的美国精神,还是很直指人心的。美国人已经不止一次干这种事情了——用6个人的性命,去换3个人的。从算式上来讲得出的结果是负数,总说外国人数学不如中国人好,外国人也不如中国人聪明,可从其他角度来看,似乎又未必如此。这也可能和美国人把人权看得无比重要有关吧,这个问题涉及到国情教育,不论也罢。
帖子写到那里,准备收尾,顺手在百度搜了搜,有以下几点赫然发现。
1、电影首映时间居然是2000年的12月份,距今整整7年有多;
2、之前我称为“某山”的山,其实叫做K2峰,其海拔傲居世界第二;
3、电影定义为“惊险灾难片”,而我却一向以为是登山教学片。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电影是从兄弟两个一丝不挂在雪山下晒太阳,喝着啤酒听着BobMarley的歌约前5分钟开始看的,我对之前一切,一无所知。
垂直极限500字观后感篇7
看美国人拍的灾难片《垂直极限》了,这是老片,一向无缘观赏,昨晚闲来无事,在线过了一把户外探险的瘾。
对该影片,我有三点感触:
一、冒险精神。搞不懂冒险家的想法,他们一次次地拿脆弱的生命去挑战大自然,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在那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雪山,冒险家们不畏艰险,一次次向雪峰发起冲锋,其间险象环生,一次次目击队友命丧悬崖也摧毁不了他们的意志。成功登顶如何,没成功又如何?看着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登山队员失足跌下雪峰,我心都碎了。
二、幽默感。美国人特有的幽默感在影片比比皆是。当彼得为营救被困人员,诚征志愿者时,有对兄弟中的哥哥大声反对,大叫着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陪葬什么什么,但喊完又低声补充了一句wejoinin(我们加入),逗得我哈哈大笑,太幽默了。
一句话一下子扫清了彼得一脸的阴霾,本来眉头紧锁的脸露出欣喜的笑容。还有,当两个营救人员慌里慌张手忙脚乱地将硝酸甘油淹埋在阴暗处的雪堆里,避免了因受阳光照射而爆炸的危险后,松了口气,准备喝水,却慌张地打翻了水壶时相视而笑,那笑声含着为死里逃生而庆幸的放纵。逆境中持续乐观幽默真让人佩服。美国人特有的幽默为冰冷的雪山增添了许多暖意,也让我紧绷的神经不时得到舒缓。
三、生命的好处。故事最终以成功营救出一名被困人员而告终。但是6个志愿者为救3个却丧生了4个,总共9个人存活3个,不去营救的话,还能够存活6个。我的手指头怎样掰也觉得不划算,正如彼得组队时,登山人员发出的质疑:6个人冒险去救生返几率极低的3个人,到底值不值。难道被困人员命贵,营救人员命贱吗?我问一同事同样的问题,他说不能这么算,那里头包含的精神力量是无价的,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穷的。他推荐我去看《拯救大兵瑞恩》,我记住了,期望这个片能给我解惑。
垂直极限500字观后感篇8
看了这部垂《垂直极限》给我了很多感触,这部电影不只是讲述人类挑战大自然,挑战身体极限以及途中所遇到的艰难,还有传递了人性的爱。我觉得“爱”贯穿了这部电影的始终,许多关于爱的细节串联起来谱写了一首赞歌,回响迂绕在每个人心中。
一、电影对爱的阐释
(父爱)电影开头就深刻的描写了父亲的大爱,安妮一家三人在登山中突发意外,三人命在旦夕父亲为了儿子和女儿能活下来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命令自己的儿子割断绳索。父亲为什么能做出如此伟大牺牲呢?首先假设他们三人不是亲情关系,身处危险境地,他会怎么做呢?牺牲自己可以保存他们,否则全部牺牲,结果可以看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是避免不了与邂逅死神(活下来的几率为零),我觉得他的精神境界应该已经超越了本我实现了自我升华,而且他会
被他们永远的记住,活在他们心里。人活着只是短暂的(只不过一个世纪),死亡才是永恒的(亿万年的沉默)。他很可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但是事实是他们都是他的儿女,从道德上他更应该那样抉择,父爱都是无私的,因此主观和道德都要求做出同样的抉择,于是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存自己的儿女。也因此它的儿女永远铭记住他,他也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
(兄弟姐妹之爱)我们都知道最能体现出来亲情是在最后皮特为了安妮不顾生死去救她,我看这个情节的时候都是提心吊胆的,营救的确困难重重,登山难、难于上青天。皮特在那次失去父亲以后就已经不在登山了,但是为了安妮他打破自己的原则,迈上艰难的步伐苦苦寻救安妮。深受父亲的影响,皮特不能再让灾难发生在他的亲人身上,他要确保亲人的安全,因为他已经没有资本再失去任何亲人。他深刻的知道失去的就真正的失去了,再也找不回来,他不愿再失去他唯一的亲人—安妮。我们也应该反思,亲人不是让我们发泄的沙包,不能总是
伤害刺激他们,成熟起来吧孩子们,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不要等到真的失去了才痛哭流涕懊悔不已,不要在失去以后才知道那份爱是如此的弥足珍贵,你失不起。
(友情)安妮他们第一组探险队陷入危险以后,面对生死的考验和人性的较量,只有几个人愿意去营救第一组队员,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各有不同但是也不乏出于友情,例如在征志愿者时那对兄弟很幽默体现了美国人富有的幽默感)就是出于友情,以及魏蒙哥的加入和帮助。他们在登山时候的相互支持和帮助,都流露出了友情的重要。如果没有他们彼此的互相支持和帮助他们
最后就不可能成功地营救出安妮,“友情“在他们登山救援中起了关键性作用。他们身处危险时,还有彼此可以依靠。最后魏蒙哥也效仿了皮特的父亲,牺牲了自己保存了他们,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何等情操,我们都不能想象得到,除非我们身处其中。
(爱情)电影皮特和)——就在登山救援中陷入爱河中,皮特也收获了爱情。?原本是为了那50万美金(为了以后上学)而参加救援的,不过慢慢的她和皮特两人发展为爱情,相伴在皮特左右。两个彼此相伴相扶持,最后终于成功营救安妮。
魏蒙哥是一个优秀、睿智的探险家,但也是一个执着爱情践行者,他多年以来不惜辛苦不怕牺牲地寻找他的妻子的遗体,可谓爱之深、痛之深。他也践行了礼堂上的誓言不离不弃、生死相随,在真挚的爱情世界里点缀了自己的世界。
二、美国富有的探险精神、创新精神
美国是一个富有探险精神的民族,是美国的历史铸就成的,美国是一个新型国家。因为美国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的
思想开放富有创新精神,热衷于冒险和探险活动,这也是美国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而中国讲究的是“和平万事兴”,努力地追求安稳和平的生活,缺乏探险和冒险意识。中国以前没有人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目前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中国无人得奖的尴尬局面毕竟,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其影响力也不断提高)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中国几千年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如中庸的思想,对创新思维的忽视导致了中国在与美国的竞争中暂处劣势。中国的确有必要增强创新能力,创新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
三、人性的本质
电影中讲述了安妮他们那组队员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人性的扭曲,安 妮和麦汤米,范爱略遇到大风暴被困于峭壁。这时麦汤米因受伤,过早地得了肺气肿,需要消耗更多的地塞米松。当安妮决定给他注射地赛米松时,却被另一个商人 出身的范艾略制止了。这的确是很难抉择的问题。理智告诉我们,商人把实情告诉汤米,并要求汤米等待死亡